Workflow
红外光学器件
icon
搜索文档
财说| 先导电科“二进宫”,衢州发展能成为第二个光智科技吗?
新浪财经· 2025-08-03 22:09
收购交易概况 - 衢州发展筹划通过发行股份等方式收购先导电科股份并募集配套资金[1] - 光智科技一个月前终止收购先导电科100%股份[1] - 衢州发展为衢州国资上市公司 实控人衢州国资委间接持股28 83%[2] 公司财务对比 - 2024H1衢州发展总资产1010 7亿元 净资产432 2亿元 2023年营收172 1亿元[3][4] - 2024H1先导电科总资产153 3亿元 净资产86 1亿元 2023年营收28 8亿元[3][4] - 2024H1光智科技总资产35 1亿元 净资产5 7亿元 2023年营收10 1亿元[3][4] - 先导电科体量超过光智科技100%但未达衢州发展50% 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5] 交易差异分析 - 衢州发展体量远大于光智科技 使交易从"类借壳"变为定增收购[6] - 光智科技与先导电科为同一实控人 而衢州发展与先导电科无关联[6] - 衢州发展主营房地产 属于跨界收购 光智科技与先导电科存在上下游关系[6] 先导电科业务表现 - 主营PVD溅射靶材和蒸镀材料 2022-2023年营收21 87亿/28 83亿 净利润4 66亿/4 11亿[6] - 2024H1营收15 86亿元 净利润2 61亿元 净利率16 5%[10] - 客户覆盖显示(京东方 三星等) 光伏(通威 东方日升等) 半导体(通过国际大厂认证)领域[7] - ITO靶材全球市占率超30% 2019-2022年快速提升至全球第一[7] 行业市场数据 - 中国平面显示用溅射靶材市场规模从2014年55亿增至2023年246亿 CAGR18 2%[8] - 可比公司欧莱新材 阿石创 隆华科技2024H1靶材业务收入2 15亿/5 85亿/2 73亿 毛利率20 95%/8 84%/27 91%[8] 历史融资与股价影响 - 先导电科2022年B轮融资45亿元 导致账面冗余资金较多[10] - 光智科技宣布收购后股价涨近5倍 但后续较最高点跌60%[10] - 衢州发展市值350 6亿元 远高于光智科技停牌前25亿市值 预计股价弹性较小[10]
类借壳案例分析(4大模式+7个案例)
梧桐树下V· 2025-04-30 23:09
并购重组市场动态 - 2024年度A股重大重组预案暴增68%,北交所并购额突破千亿规模[1] - 近三成上市公司采用"类借壳"策略,包括分步收购、引入第三方等方式规避传统借壳监管[1] - 政策驱动明显,"并购6条"与新国九条推动2025年类借壳交易热度持续上升[1] - A股退市加速倒逼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寻求出路[2] - 2024年9月以来并购市场热情高涨,案例数量显著增加[4][30] 类借壳四大模式及案例 模式1:实控人未发生变更 - 思林杰收购科凯电子案例: - 标的资产总额1052亿元,占上市公司1442亿元的10339%[5] - 资产净额901亿元,占上市公司1288亿元的11574%[5] - 营业收入307亿元,为上市公司168亿元的1828倍[5] 模式2:36个月后收购 - 光智科技收购先导电科案例: - 交易结构:发行股份+现金收购先导电科100%股权,配套募资[13] - 财务对比:先导电科2023年营收2883亿元(光智科技1011亿元),净利润411亿元(光智科技亏损241亿元)[14] - 控制权设计:实控人朱世会通过2019年股权转让取得光智科技控制权,本次收购标的同属其控制(持股4655%)[14] 模式3:向第三方购买资产 - 金鸿顺收购新思考案例: - 交易作价:发行股份+现金收购新思考9579%股权[20] - 财务数据:新思考2024年1-8月营收975亿元(金鸿顺651亿元),净利润093亿元(金鸿顺亏损016亿元)[21] - 控制权变更:2022年9月实控人变更为刘栩,交易对方无关联关系[22] 模式4:收购占比低于100% - 汉嘉设计收购伏泰科技案例: - 交易结构:现金581亿元收购伏泰科技51%股权,整体估值1139亿元[29] - 财务指标:伏泰科技资产总额1189亿元占汉嘉设计4465%,营收922亿元占4056%[26] - 适用条件:要求上市公司资产规模大、货币资金充足,适合成长型标的创业者[29] 政策与监管背景 - 证监会"并购六条"明确支持上市公司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升级[30] - 重大资产重组认定标准以资产总额、营业收入、资产净额为核心指标[30] - 借壳上市需满足五大认定标准,2020-2025年成功案例具有参考价值[33]
2025类借壳并购实战指南:4大常见模式+7个最新案例
梧桐树下V· 2025-04-04 12:07
并购重组市场动态 - 2024年度A股重大重组预案数量同比暴增68%,北交所并购交易额突破千亿规模[1] - 近30%上市公司采用"类借壳"策略规避传统借壳监管,包括分步收购、引入第三方等创新模式[1] - 政策驱动效应显著:"并购6条"与新国九条持续发力,预计2025年类借壳交易热度将进一步攀升[1] - 退市制度加速倒逼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寻求生存路径[2] 类借壳交易核心模式 模式1:实控人未变更 - 思林杰收购科凯电子案例中,标的资产总额达1052亿元(上市公司1442亿元占比10339%),资产净额901亿元(上市公司1288亿元占比11574%),营收3076亿元(上市公司168亿元占比18280%)[5][8] - 交易结构包含股份支付与现金支付(591亿元),标的作价1491亿元超过上市公司净资产1288亿元[8] 模式2:36个月后收购 - 光智科技收购先导电科采用"先买壳后注资"策略:2019年朱世会取得控制权,2024年以162元/股(市价5556元/股)收购其控制的先导电科100%股权[9][10] - 标的公司2023年营收2883亿元(超上市公司1011亿元),净利润411亿元,业务覆盖半导体靶材等高技术领域[9][10] 模式3:第三方资产收购 - 金鸿顺收购新思考案例显示,通过向非关联方购买资产可规避借壳认定[11] 模式4:部分股权收购 - 汉嘉设计收购伏泰科技51%股权,标的资产总额1189亿元占上市公司4465%,资产净额581亿元占上市公司4736%,营收922亿元占上市公司4056%[14][17] 市场驱动因素 - 政策支持:证监会明确支持上市公司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通过并购实现技术升级[22] - 周期反转:十年并购下滑趋势有望触底,IPO收紧与退市压力形成"并购-退出"新循环[22] - 交易活跃度:2024年9月以来并购市场热情持续高涨,案例数量与交易规模显著提升[22] 典型案例特征 - 交易结构创新:36个月时间差、分步收购、第三方介入等设计突破传统监管框架[9][11][14] - 财务指标突破:多案例中标的资产/营收指标超过上市公司100%,通过技术性处理规避借壳认定[5][17] - 产业协同强化:如先导电科与光智科技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的垂直整合[9][10] 注:所有财务数据单位均为人民币百万元,比例计算基于原文披露值直接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