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类借壳
icon
搜索文档
财说| 先导电科“二进宫”,衢州发展能成为第二个光智科技吗?
新浪财经· 2025-08-03 22:09
收购交易概况 - 衢州发展筹划通过发行股份等方式收购先导电科股份并募集配套资金[1] - 光智科技一个月前终止收购先导电科100%股份[1] - 衢州发展为衢州国资上市公司 实控人衢州国资委间接持股28 83%[2] 公司财务对比 - 2024H1衢州发展总资产1010 7亿元 净资产432 2亿元 2023年营收172 1亿元[3][4] - 2024H1先导电科总资产153 3亿元 净资产86 1亿元 2023年营收28 8亿元[3][4] - 2024H1光智科技总资产35 1亿元 净资产5 7亿元 2023年营收10 1亿元[3][4] - 先导电科体量超过光智科技100%但未达衢州发展50% 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5] 交易差异分析 - 衢州发展体量远大于光智科技 使交易从"类借壳"变为定增收购[6] - 光智科技与先导电科为同一实控人 而衢州发展与先导电科无关联[6] - 衢州发展主营房地产 属于跨界收购 光智科技与先导电科存在上下游关系[6] 先导电科业务表现 - 主营PVD溅射靶材和蒸镀材料 2022-2023年营收21 87亿/28 83亿 净利润4 66亿/4 11亿[6] - 2024H1营收15 86亿元 净利润2 61亿元 净利率16 5%[10] - 客户覆盖显示(京东方 三星等) 光伏(通威 东方日升等) 半导体(通过国际大厂认证)领域[7] - ITO靶材全球市占率超30% 2019-2022年快速提升至全球第一[7] 行业市场数据 - 中国平面显示用溅射靶材市场规模从2014年55亿增至2023年246亿 CAGR18 2%[8] - 可比公司欧莱新材 阿石创 隆华科技2024H1靶材业务收入2 15亿/5 85亿/2 73亿 毛利率20 95%/8 84%/27 91%[8] 历史融资与股价影响 - 先导电科2022年B轮融资45亿元 导致账面冗余资金较多[10] - 光智科技宣布收购后股价涨近5倍 但后续较最高点跌60%[10] - 衢州发展市值350 6亿元 远高于光智科技停牌前25亿市值 预计股价弹性较小[10]
借壳上市vs类借壳:14个案例拆解核心差异与实操要点
梧桐树下V· 2025-08-02 14:37
借壳上市与类借壳的核心差异 - 借壳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资产置换等方式取得已上市公司控制权并将自身业务注入实现间接上市需符合等同于IPO的审核标准[2] - 类借壳是通过分步交易、分散标的等手段规避借壳认定标准在不完全满足"控制权变更+资产规模达标"前提下实现类似效果[6] 借壳上市认定标准 - 控制权变更:上市公司自控制权变更起36个月内向收购方及其关联方购买资产[3] - 资产注入规模:购买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净资产/发行股份占上市公司前一年度对应指标比例均需达到100%以上[4] - 主营业务变化:若资产注入导致主营业务根本变化即使未达100%标准也可能被认定[4] - 其他情形:证监会认定的可能导致根本变化的情形或具有产业协同性的特殊案例[5] 类借壳操作特征 - 实控人未变化:通过大股东埋伏、控制发股比例或引入第三方维持形式上的控制权稳定[7] - 36个月后收购:延迟向新控制人收购资产的时间窗口[7] - 向第三方收购:选择非实控人的交易对手方规避关联交易认定[7] - 收购比例控制:将资产规模占比控制在100%以下[7] - 业务协同强调:通过业务整合提升竞争力形式上区别于传统借壳[7] 监管与操作差异 - 借壳上市需证监会审批流程标准化但耗时较长类借壳结构复杂可能缩短时间但存在后续监管风险[8][9] - 借壳上市受明确规则约束而类借壳属于监管套利依赖个案实质判断[9] - 借壳成功可实现资产证券化类借壳若被否可能导致交易终止及市值缩水[9] 市场动态与案例 - 近期并购重组市场受"并购六条"政策影响IPO收紧与退市加速可能刺激并购需求[14] - 典型借壳案例包括中交设计借壳祁连山、中联高机借壳路畅科技等7个近期案例[14] - 类借壳模式案例涵盖思林杰收购科凯电子、光智科技收购先导电科等7种操作路径[18]
具身智能,A股买壳的“动机”何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0 21:14
智元机器人"借壳"上市计划 - 智元机器人通过一致行动人对上纬新材(688585 SH)发起要约收购 市场普遍认为这是其登陆资本市场的"类借壳"方式 尽管双方否认涉及借壳 但上纬新材股价连续两日20%涨停 [1] - 同期蓝黛科技(002765)因筹划控制权变更复牌后一度上涨7% 最终收涨1 96% 潜在收购方江东产投正围绕马鞍山机器人产业布局展开运作 [1] "类借壳"的定义与动机 - "类借壳"指通过合法途径规避借壳上市审核要求 例如绕开控制权变更认定标准或盈利要求 智元机器人因处于商业化早期可能亏损 无法满足直接借壳条件 [2] - 该方式可帮助具身智能企业快速资本化 建立员工激励机制 且符合监管层支持新质生产力企业重组的导向 2019年重组办法将借壳认定期从5年缩短至3年 [2][3] 监管政策与市场案例 - 新"国九条"保留控制权变更作为借壳认定标准 但产业协同类重组(如江东产投收购蓝黛科技)审批难度被放宽 符合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方向 [3] - 类似案例包括松发股份收购恒力重工 至正股份收购AAMI等 均在三年认定期届满时实施 [3] 安徽省机器人产业布局 - 安徽省发布《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 提出构建"23456"创新体系 资本化平台将助力产业集群建设 江东产投动作与此战略相关 [4] 上纬新材作为"完美壳"的特质 - 上纬新材总市值仅31亿元 控股股东持股79 21% 科创板第三高 高集中度可避免智元股东权益被公众持股稀释 类似松发股份案例中控股方持股达89 93% [7] - 科创板定位与智元机器人具身智能标杆企业身份匹配 稀缺性使其成为理想标的 [6] 行业资本化竞争态势 - 人形机器人行业存在强烈资本化需求 宇树科技亦被曝拟登陆科创板 智元抢占上纬新材壳资源具有先发优势 [8] - 具身智能企业资产估值面临收益法不确定性 但36个月认定期内存在较大操作空间 [8]
借壳上市需要什么条件?快速融资还是资本游戏?
搜狐财经· 2025-06-02 21:08
借壳上市的核心要素 - 借壳上市需满足控制权变更与资产注入两大核心要素 非上市公司需在36个月内完成资产注入 [2][5] - 资产注入触发标准为任一指标(总资产/营收/净资产)达到壳公司前一年对应指标的100% [2][6] - 优质壳公司需具备低负债 低债务 低关联交易及稳定盈利能力的"三低一稳"特征 [2] 监管环境与审核标准 - 监管层对借壳审核趋严 要求借壳方在盈利能力 资产质量 规范运作等方面对标IPO标准 [3][6] - SEC新规将借壳企业锁定期从6个月延长至12个月 2024年《壳公司披露规则》要求借壳后立即提交全套信息 [3] - 资产真实性是监管红线 某科技企业因核心技术专利权属不清被否 [3] 市场操作与行业趋势 - "类借壳"模式通过分步交易 分散标的规避100%资产规模标准 例如某企业三年分四次注入资产 [3] - 传统制造业与资源型企业更热衷借壳 科技类企业倾向IPO直接上市 [3] - 业务连续性影响借壳效果 某新能源汽车企业因主业反复变更导致投资者信心崩塌 [3] 风险与机遇分析 - 投资者需警惕"空壳重组"陷阱 某壳公司借壳后股价暴涨300%但两年后因业绩造假退市 [4] - 企业需权衡借壳的短期利益与长期代价 包括控制权变更带来的治理成本和舆论压力 [4] - 劣质壳公司可能导致债务黑洞 某珠宝商跨界白酒选择十年七亏的壳公司最终基本面脆弱 [2]
ST威尔收购紫燕机械49%股权:保壳压力下的自救?账面现金近乎被“掏空”
新浪证券· 2025-05-12 17:09
收购紫燕机械49%股权 - 公司拟以4248 82万元现金收购控股子公司紫燕机械49%股权 实现100%控股 [1] - 交易对手方包括上海紫江集团(持股24%) 上海燕友(20%)及上海紫泽(5%) 构成关联交易 [1] - 紫燕机械2024年净利润1578万元 净资产8671万元 [1] - 收购后2024年归母净利润将增加773万元(1578万×49%) 但无法扭转公司整体亏损 [1] - 公司2025年一季度货币资金仅0 73亿元 短期有息负债0 5亿元 4249万元现金收购将加剧财务压力 [1] 紫江新材控股权收购 - 公司拟现金收购紫江新材40%股权 交易后持股比例将超过紫江企业(35 94%)成为第一大股东 [2] - 该交易设计通过现金收购方式规避分拆上市的监管限制 [2] - 2024年12月18日重组公告前 公司股价提前涨停 买入前五席位中3家位于上海 与紫江集团总部所在地重合 [2] 公司财务状况 - 公司2024年营收1 63亿元 净利润-1724万元 已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1] - 通过收购紫燕机械实现利润并表 但无法根本改善亏损状况 [1] - 现金收购行为可能进一步"掏空"账面资金 未披露具体资金来源 [1]
借壳上市vs类借壳:14个案例拆解核心差异与实操要点
梧桐树下V· 2025-05-07 20:25
借壳上市与类借壳的核心概念 - 借壳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资产置换等方式取得已上市公司控制权,随后注入自身业务和资产实现间接上市,本质是资产证券化的替代路径,需符合等同于IPO的审核标准 [2] - 类借壳是通过分步交易、分散标的等手段规避借壳认定标准,形式上不触发监管条件但实际效果类似借壳,核心逻辑是在不完全满足"控制权变更+资产规模达标"前提下实现资产上市 [6] 借壳上市的认定标准 - 控制权变更:上市公司自控制权变更之日起36个月内向收购人及其关联人购买资产 [3] - 资产注入规模:需满足以下任一条件: - 购买资产总额/营业收入/资产净额占上市公司前一年度对应指标比例达100%以上 - 发行股份占首次购买资产董事会决议前一日股份比例达100%以上 [3] - 主营业务变化:即使资产规模未达标,若导致主营业务根本变化仍可能被认定 [3] - 其他特殊情况:证监会认定的可能导致根本变化的情形,或具有产业协同性的重组标的符合IPO标准时可豁免 [4] 类借壳的操作特征 - 实控人未变化:通过大股东提前埋伏、控制发股比例、引入第三方等方式规避控制权变更 [7] - 36个月后收购:延迟资产注入时间窗口 [7] - 向非实控人收购:选择第三方资产规避关联交易认定 [7] - 收购占比低于100%:控制资产规模不触发定量标准 [7] - 业务协同整合:通过业务资源整合实现实质转变,形式上区别于传统借壳 [8] 借壳与类借壳的差异对比 - 监管认定:借壳需完全符合IPO标准,类借壳按普通重组审核但面临穿透式问询 [10] - 操作复杂度:借壳流程标准化,类借壳需多方设计复杂交易结构 [10] - 时间成本:借壳审批周期长,类借壳可能缩短但存在后续监管风险 [10] - 法律性质:借壳为合规重组,类借壳属于监管套利依赖个案判断 [11] - 构成要件:借壳需同时满足控制权变更+资产规模+主营业务变化等全部条件,类借壳仅需满足部分条件 [9] 市场案例与课程内容 - 近期借壳案例包括中交设计借壳祁连山、中联高机借壳路畅科技等12个典型案例 [12][13][18] - 类借壳四大模式对应案例包括思林杰收购科凯电子、光智科技收购先导电科等7个具体操作 [18][21] - 课程涵盖借壳上市全流程、类借壳模式解析及14个实战案例深度拆解 [11][12][21]
类借壳案例分析(4大模式+7个案例)
梧桐树下V· 2025-04-30 23:09
并购重组市场动态 - 2024年度A股重大重组预案暴增68%,北交所并购额突破千亿规模[1] - 近三成上市公司采用"类借壳"策略,包括分步收购、引入第三方等方式规避传统借壳监管[1] - 政策驱动明显,"并购6条"与新国九条推动2025年类借壳交易热度持续上升[1] - A股退市加速倒逼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寻求出路[2] - 2024年9月以来并购市场热情高涨,案例数量显著增加[4][30] 类借壳四大模式及案例 模式1:实控人未发生变更 - 思林杰收购科凯电子案例: - 标的资产总额1052亿元,占上市公司1442亿元的10339%[5] - 资产净额901亿元,占上市公司1288亿元的11574%[5] - 营业收入307亿元,为上市公司168亿元的1828倍[5] 模式2:36个月后收购 - 光智科技收购先导电科案例: - 交易结构:发行股份+现金收购先导电科100%股权,配套募资[13] - 财务对比:先导电科2023年营收2883亿元(光智科技1011亿元),净利润411亿元(光智科技亏损241亿元)[14] - 控制权设计:实控人朱世会通过2019年股权转让取得光智科技控制权,本次收购标的同属其控制(持股4655%)[14] 模式3:向第三方购买资产 - 金鸿顺收购新思考案例: - 交易作价:发行股份+现金收购新思考9579%股权[20] - 财务数据:新思考2024年1-8月营收975亿元(金鸿顺651亿元),净利润093亿元(金鸿顺亏损016亿元)[21] - 控制权变更:2022年9月实控人变更为刘栩,交易对方无关联关系[22] 模式4:收购占比低于100% - 汉嘉设计收购伏泰科技案例: - 交易结构:现金581亿元收购伏泰科技51%股权,整体估值1139亿元[29] - 财务指标:伏泰科技资产总额1189亿元占汉嘉设计4465%,营收922亿元占4056%[26] - 适用条件:要求上市公司资产规模大、货币资金充足,适合成长型标的创业者[29] 政策与监管背景 - 证监会"并购六条"明确支持上市公司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升级[30] - 重大资产重组认定标准以资产总额、营业收入、资产净额为核心指标[30] - 借壳上市需满足五大认定标准,2020-2025年成功案例具有参考价值[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