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红桔
icon
搜索文档
600亿,阿里投资的水果大王要退市了
36氪· 2025-10-20 18:24
洪九果品危机与私有化 - 控股股东拟通过协议安排将公司私有化并从港交所退市[5] - 港交所作出退市决定基于五方面考量,包括未能完成调查、未能证明管理层诚信、未完成内控审查、未公布财务业绩以及未按规定委任董事等[9] - 公司市值曾高达600亿港元,停牌时股价较发行价暴跌超95%,市值蒸发至不足28亿港元[6][21] 洪九果品财务与运营问题 - 审计机构毕马威发现截至2023年底预付款项余额约44.7亿元,其中第四季度向新供应商支付预付款高达34.2亿元,较2022年末的12.64亿元激增近32亿元[9] - 2024年1月继续支付约15.2亿元预付款,但仅收到价值约4.5亿元货物,当月底预付款余额仍高达42亿元[10] - 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2019年至2022年净流出额从4.5亿元扩大至18.23亿元,2023年上半年仍达3.14亿元[12] - 2023年上半年营收增长放缓至19.37%,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6.26%至8.04亿元[11][12] 洪九果品高管与法律风险 - 公司董事长邓洪九、多名董事及监事会主席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与涉嫌骗取贷款及/或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件有关[5][10] - 自2025年1月6日起,公司主要办公场所被公安机关限制人员出入,导致无法正常办公,公司印章及账簿被查扣[5][10] - 2024年5月案件进展显示,除邓洪九等四人仍被逮捕外,其他限制措施已解除[10] 洪九果品发展历程 - 创始人邓洪九从“山城棒棒”起家,通过发现红桔价差赚取第一桶金,后创立重庆洪九果品有限公司[14][15][16] - 公司通过抓住无籽西瓜和进口水果商机迅速扩张,2006年年销售额达1.5亿元[17] - 2012年抵押房产筹资一亿元在泰国建厂,首创“树上熟”榴莲包机直运模式,2022年售出榴莲2500万颗,年收入近40亿元[19] - 2018年起完成多轮融资,累计总额超过十亿元,2022年9月登陆港交所募资约4.97亿港元[20][21] 水果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行业曾形成“南百果,北鲜丰,西洪九”三足鼎立局面[25] - 百果园2025年上半年营收43.76亿元,同比下滑21.8%,净亏损3.42亿元,门店数量净减少1639家,收缩幅度达27%[26] - 百果园市值从高位跌去75%,截至2025年8月下旬股价为1.86港元,市值缩水至28.63亿港元[29] - 百果园付费会员人数从2023年底约117.1万降至2024年底的85.4万,减少31.7万人[31] 水果行业新模式与市场趋势 - 电商平台推行“产地直采+源头直发”模式,如拼多多“农地云拼”和京东超市产地直采,缩短流通链条[33][34] - 国产水果供给增加,例如中国在2021年成为全球最大蓝莓生产国,海南国产榴莲2024年产量达250吨,较2023年增长500%[36] - 2025年荔枝总产量预计达360万吨左右,同比增长100%以上创历史新高,价格从十几元/斤降至六七元/斤[37][38] - 消费者行为转变,更注重性价比,拒绝不必要品牌加成,表现为部分市场“量减价增”的特征[39][40]
600亿,阿里投资的水果大王要退市了
搜狐财经· 2025-10-20 11:24
公司私有化与退市 - 控股股东拟通过协议安排将公司私有化并从港交所退市 [3] - 港交所基于五项考量作出退市决定,包括未能完成调查、证明管理层诚信、完成内控审查、公布财务业绩及委任合规董事 [5] - 2024年3月20日因未能按时提交2023年年度报告而停牌,停牌时股价较发行价暴跌超95%,市值从高峰600亿港元蒸发至不足28亿港元 [5][15] 公司经营危机与调查 - 2024年上半年公司董事长邓洪九、多位董事及监事会主席等相关人员或其家属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与涉嫌骗取贷款及/或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立案侦查相关 [3][6] - 2025年1月6日起公司主要办公场所被公安机关限制人员出入,公司印章、账簿及记录被查扣,导致无法正常办公 [3][6] - 截至2024年5月20日,除邓洪九等四人仍被逮捕外,其他限制措施已解除,公司正逐步恢复日常经营 [7] 财务数据异常与审计问题 - 审计机构毕马威发现2023年末预付款项余额激增至约44.7亿元,其中第四季度集中支付34.2亿元,较2022年末的12.64亿元激增近32亿元 [5] - 多数供应商为2023年新建立,缺乏历史交易记录,部分供应商注册资本低于当年收到的预付款金额且社保参保人数为零 [6] - 2024年1月继续支付约15.2亿元预付款,但仅收到价值约4.5亿元货物,当月末预付款余额仍高达42亿元 [6] - 因未能提供必要资料,毕马威于2024年4月辞任审计师,2023年年度报告至今未能发布 [6] 公司财务表现与隐患 - 营收从2021年102.8亿元增长至2022年150.81亿元,归母净利润从2.87亿元跃升至14.52亿元 [7] - 2023年上半年营收增长放缓至19.37%,为85.37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6.26%至8.04亿元 [8] - 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2019年至2022年净流出额从4.5亿元扩大至18.23亿元,2023年上半年仍达3.14亿元 [8] 公司发展历程与资本化 - 创始人邓洪九从"山城棒棒"起家,2002年创办重庆洪九果品有限公司,通过把握进口水果机遇迅速成长 [10][11][12][13] - 2012年抵押房产筹资一亿元在泰国建厂,首创"树上熟"榴莲包机直运模式,确立中国最大榴莲分销商地位,2022年售出榴莲2500万颗,年收入近40亿元 [14] - 2018年起完成多轮融资,累计超十亿元,2022年9月登陆港交所募资约4.97亿港元,上市初期市值一度突破600亿港元 [15]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行业曾形成"南百果,北鲜丰,西洪九"三足鼎立局面 [17] - 百果园2025年上半年营收43.76亿元,同比下滑21.8%,净亏损3.42亿元,门店数量净减少1639家,较2023年同期收缩27% [18] - 百果园付费会员从2023年底约117.1万人降至2024年底85.4万人,减少31.7万人,门店总数从2023年6093家减少至2025年6月底4386家 [20][21] 行业新模式与消费趋势 - 电商平台推行"产地直采+源头直发"模式,缩短流通链条,降低价格与损耗,动摇传统多级批发体系根基 [21][22] - 国产水果供给增加,例如2021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蓝莓生产国,2024年海南国产榴莲产量达250吨,较2023年增长500% [22] - 消费者转向注重性价比,2025年荔枝总产量预计达360万吨创历史新高,价格普遍下降,市场呈现"量增价跌"或"量减价增"特征 [23]
突发!阿里投资的“水果大王”,被抓了
创业家· 2025-04-22 17:54
洪九果品的崛起与溃败 - 公司创始人邓洪九从重庆棒棒军起家,通过倒卖红桔赚取第一桶金,进价3角售价6角,几天获利上千元[10][12] - 2002年创立重庆洪九果品有限公司,抓住进口水果机遇,2006年销售额达1.5亿元[14][16] - 2011年进军泰国遭遇失败后,筹借1亿元建厂并签下4万亩水果长期收购合同[17] - 2022年香港上市时市值达600亿港元,创始人以85亿财富登上胡润百富榜[20] - 2024年因财务造假被调查,市值暴跌95%至27.95亿港元[7][23] 商业模式与扩张 - 采用"端到端"数字化供应链模式,宣称连接东南亚果园与中国零售终端[22] - 2018-2022年完成7轮融资超十亿元,投资方包括阿里、深创投、顺丰等[20] - 营收从2019年20亿增长至2022年150亿,4年增长7倍[20] - 业务覆盖超300城,设立24家分公司,进口额达32.8亿元[22][26] 财务造假与危机 - 2023年Q4向空壳供应商突击支付34.2亿元预付款,占全年76%[23] - 这些供应商注册资本不足百万、无社保参保记录且无历史交易[23] - 审计机构毕马威因公司拒绝提供会计凭证而辞职[24] - 2023年净利润下滑6.5%但预付款暴增34亿,涉嫌套取银行贷款[26] 行业问题与启示 - 水果行业高损耗、低标准化特性与互联网烧钱扩张模式存在天然矛盾[27] - 供应链金融模式依赖高周转高杠杆,销售滞缓即形成现金流黑洞[26] - 案例类似瑞幸咖啡,但生鲜行业特性为财务操作提供了更多灰色空间[27] - 反映资本催熟速度远超企业内功修炼节奏的行业普遍问题[26][28]
突发!阿里投资的“水果大王”,被抓了
创业家· 2025-04-22 17:54
洪九果品事件核心观点 - 公司创始人邓洪九及多名高管因涉嫌骗取贷款、虚开增值税发票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1] - 公司市值从600亿港元暴跌至27.95亿港元,跌幅超95% [1] - 公司因财务造假嫌疑被港交所强制停牌,审计机构毕马威辞任 [16][18] - 公司商业模式存在系统性风险,高杠杆运营模式在销售滞缓时形成现金流黑洞 [20] 创始人创业历程 - 邓洪九出身贫寒,17岁在重庆朝天门码头做"棒棒"谋生 [4] - 1987年通过倒卖2吨红桔获得第一桶金,进价3角/斤售价6角/斤,获利上千元 [5] - 2002年与妻子创立重庆洪九果品有限公司 [7] - 2005年抓住政策机遇,成为首个将台湾水果引入重庆的商人 [9] - 2011年在泰国遭遇中间商欺诈损失数百万元,后自建工厂扭转局面 [10][11] 公司发展历程 - 2003年抓住无籽西瓜商机,15天内净赚30万元 [9] - 2006年销售额达1.5亿元,进入重庆成都多家超市 [9] - 2012年借款1亿元在泰国建厂,签下4万亩水果长期收购合同 [11] - 2014年与邱育和合作,签下智利7000亩车厘子长期合同 [14] - 2017年建成重庆最大水果交易中心 [14] - 2018-2022年完成7轮融资超十亿元,投资方包括阿里、深创投等 [14] - 2022年香港上市,创始人以85亿财富登上胡润百富榜 [14] 财务问题曝光 - 2023年Q4向空壳供应商突击支付34.2亿元预付款,占全年76% [16] - 这些供应商注册资本不足百万、社保参保人数为零 [17] - 2023年净利润下滑6.5%但预付款暴增34亿元 [20] - 审计机构要求查验凭证时以"资料不全"搪塞 [18] 商业模式分析 - 采用"端到端"数字化供应链模式,宣称直连东南亚果园与中国零售终端 [15] - 实际依赖预付款锁定货源+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高杠杆模式 [20] - 行业特性与互联网扩张模式存在天然矛盾:高损耗、低标准化 [21] - 4年内营收从20亿飙升至150亿,增长超7倍 [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