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协作机器人
icon
搜索文档
餐饮配送→智能家居→工业制造,突破!国产机器人加速“出海”收获众多海外“粉丝”
央视网· 2025-07-26 13:55
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表现 - 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市场份额跃居全球第二 2025年上半年出口继续增长61.5% [1] - 出口目的地从东南亚、非洲扩展到欧洲、北美等高端市场 欧洲市场份额占比近三成 [1] - 2025年第一季度智能割草机器人出口额达10.1亿美元 同比增长近六成 德国和英国为主要出口国 [13] 行业应用场景拓展 - 应用场景覆盖餐饮配送、智能家居、工业制造、医疗辅助等多个领域 国产机器人已进入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 [9] - 工业机器人出口中汽车制造领域占比34% 电子行业占28% [15] - 公司重点突破汽车产业链 为宝马等欧洲企业提供零配件及白车身焊接解决方案 [17] 技术创新与市场地位 -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和生产国 相关有效专利超19万项 占全球比重约三分之二 [20] - 在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领域实现进口替代 [20] - 工业机器人行业2025-2030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不低于10% 发展重点包括人工智能、协作机器人、数字孪生等领域 [26] 国际竞争力展示 - 60多家中国公司参加德国慕尼黑世界自动化展会 展示先进智能机器人装备与技术 [15] - 中国机器人产品竞争力全面提升 有望从最大市场转变为最具创新力的技术发展地 [22][26]
节卡股份报考科创板上市:收入增长不及预期,大幅扩产意欲何为?
搜狐财经· 2025-07-23 17:25
公司概况 - 节卡机器人成立于2014年,专注协作机器人整机及系统集成业务,产品应用于汽车零部件、3C电子、半导体等领域 [5] - 协作机器人具备高安全性、低自重负载比等特点,应用场景多元化 [5] - 公司自称在自重负载比、重复定位精度等技术指标达行业领先水平 [6]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2.81亿元、3.50亿元、4.00亿元,复合增长率19.42%,显著低于2020-2022年的141.16% [6] - 2024年实际收入4亿元,低于预期的5.55亿元 [7] - 机器人整机收入占比从2022年77.24%升至2024年93.63%,业务结构单一化 [9][10] - 2024年归母净利润622.80万元,但扣非后净利润连续两年为负(2023年-3567.93万元,2024年-227.82万元) [12][13] - 累计未分配利润-5803.40万元,存在未弥补亏损 [13] 研发与销售投入 - 研发费用率持续上升:2022年16.92%、2023年20.92%、2024年21.53% [14] - 销售费用率较高但逐年下降:2022年27.72%、2023年27.96%、2024年24.16% [14] - 研发人员薪酬占比超74%,销售人员薪酬占比近60% [15][16] 现金流与产能 - 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3178.21万元,现金及等价物余额从2022年5.77亿元降至2024年1.77亿元 [16][17] - 2024年产能利用率99.10%,产销率94.12%,当前年产能8000台 [20][21] - 募投项目计划将产能扩至4万台/年,达全球2023年总销量5.7万台的70% [19][20] - 原计划募资7.5亿元扩产5万台,后调整为7亿元扩产4万台 [21][22] 行业背景 - 全球协作机器人市场快速增长,预计2028年销量达28.74万台,市场规模超300亿元 [18] - 工业机器人行业集中度高,前四大品牌市占率超50%,公司在协作机器人领域尚未形成绝对优势 [19]
机器人行业10年巨变从协作机器人到具身智能的萌芽、突破和成长——从Automatic慕尼黑10 年看协作机器人到具身智能的发展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18 09:59
展会概况 - 2025年AUTOMATIC机器人与自动化展会在德国慕尼黑举办,吸引全球50多个国家的1000余家机器人及自动化企业参展[1] - 展会从传统工业自动化巨头舞台转变为新兴机器人技术与生态的风向标,ABB、KUKA等传统企业与Agile Robots、Neura Robotics等创业公司同台展示[2] 协作机器人发展历程 2015年前:萌芽阶段 - 协作机器人概念源于欧洲中小企业对柔性化生产的需求,德国DLR机构在1990年代已开展力反馈交互臂研究[7] - 2009年后UR、Rethink Robotics等创业公司推动商业化,UR针对欧洲SME市场提出"无护栏、快速部署"理念[11] 2015年关键突破 - ISO/TS 15066技术规范发布,首次定义协作空间、功率限制等安全标准,推动行业从灰色地带走向合规化[14] - 标准制定过程经历ABB、KUKA等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多方博弈,成为产品开发与保险理赔的重要依据[15] 2015-2020:规模化应用 - 全球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30%-40%,汽车零部件行业率先采用UR、KUKA LBR iiwa等产品完成拧紧、点焊等柔性工位作业[16][18] - 医疗领域应用于骨科手术与康复理疗,欧美企业开发微创外科辅助平台提升术中安全性[19] 2020-2025:生态扩展 - 核心零部件(空心杯电机、谐波减速器)技术突破,支撑人形机器人等新品类发展[24] - Agile Robots等公司形成"协作臂-人形机器人"产品矩阵,传统厂商如KUKA探索移动协作方案[27][28] 具身智能发展 技术融合背景 - 传统工业机器人依赖确定性轨迹规划,与AI的感知语义技术长期割裂[30][32] - 自动驾驶技术(SLAM、多模态感知)为机器人应对动态环境提供范式转移[33][37] 关键技术进展 - 硬件层面:7自由度力控协作臂(如Franka Panda)成为顶级实验室标配,多模态传感器成本降低[44] - 算法层面:视觉-语言大模型(VLM)实现自然语言指令转译,模仿学习与强化学习替代传统编程[41][48] 产业落地现状 - Meta、OpenAI等推出Habitat、Gym等开源仿真平台加速研究[49] - Figure AI等创业公司尝试"人机混合"模式积累操作数据,商业化仍处早期阶段[52][57] 未来趋势 - 各国将具身智能列为重点方向,欧盟启动"AI FACTORY"等旗舰项目[59] - 技术路径指向AI与大模型驱动的能力跃升,突破传统机械硬件极限[56] 代表性企业 - 传统工业机器人:ABB、KUKA、Franka Emika[2][28] - 协作机器人:Universal Robots、Agile Robots[11][27] - 具身智能:Figure AI、Neura Robotics[27][59]
潜入机械臂赛道,节卡机器人还在等上市
北京商报· 2025-07-07 21:10
公司业绩与业务结构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2.81亿元、3.5亿元、4亿元,2022年和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573.57万元和622.8万元,2023年净亏损2854.73万元 [1] - 机器人整机业务营收占比从2022年77.24%提升至2024年93.63%,系统集成业务占比从21.14%降至3.42% [4] - Zu系列是整机业务主力产品,2024年贡献55.23%营收,C系列和Pro系列分别占比11.41%和8.06% [5] 产品与技术布局 - 协作机器人由机械臂本体和控制柜组成,具有轻量化、部署成本低特点,适用于与人协作的生产服务场景 [3] - 产品线包括Zu系列(平均单价5.86万元)、C系列(4.33万元)和Pro系列(10.22万元),2024年销量分别为3526台、986台和295台 [6] - 已布局人形机器人机械臂技术(K系列),2024年售出348台,占整机业务其他部分销量的13.11% [7] 行业竞争格局 - 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集中度高,ABB等四大品牌市占率超50%,公司在协作机器人领域尚无绝对优势 [9] - 可比公司达明2024年营收3.32亿元(净利润2102万元),越疆营收3.74亿元(净亏损9500万元),埃斯顿营收40.09亿元(净亏损8.1亿元) [9][10] - 主要竞争对手包括优傲、发那科等国际厂商,以及遨博、艾利特等国内企业 [9] 供应链与研发 - 谐波减速器是最大采购项,2022—2024年占原材料采购比例分别为26.3%、25.97%、27.57%,目前采用定制化外采模式 [10] - 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占营收比例从2022年20.75%升至2024年40.84% [10] 市场机遇与挑战 - 人形机器人热潮带来机械臂业务增长机会,但面临传统工业机器人和新兴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双重竞争 [7] - 协作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机械臂技术路径重合度较低,短期内技术差异化明显 [7] - 过度依赖机械臂环节可能使公司面临被整合为上游供应商的风险 [8]
一彬科技(001278) - 001278一彬科技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703
2025-07-03 15:24
新能源产品业务 - 2024 年新能源产品销售收入 35,787.53 万元,同比增长 383.82% [1] - 与比亚迪、奇瑞新能源等知名新能源车企建立稳定客户关系 [1] - 持续深耕现有客户,巩固战略合作关系 [1] - 紧跟新能源汽车趋势,加大高压导线等领域研发投入 [1] 机器人投资业务 - 看好协作机器人行业发展前景,投资法奥意威(苏州)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 [1] - 法奥机器人践行相关理念,打造协作全产品线矩阵 [1] - 法奥公司产品应用于 3D 焊接、移动码垛等多种场景 [1] 智能激光除草机业务 - 截止 2024 年底攻克多项关键核心技术,迭代到第二代样机 [2] - 第二代样机动态定位精度等较第一代明显提升,取得 2 项发明专利 [2] - 后续对项目进行系列化研发,开发中、小型智能激光除草机 [2] 子公司设立业务 - 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理念,根据客户需求就近设立子公司 [2] - 就近设立子公司可提升服务和供货能力,保障合作稳定性 [2] - 塑料件内饰件特性促使公司就近设子公司节约运输成本 [2] - 区域产业布局对整体业务发展有积极影响 [2]
一彬科技分析师会议-20250612
洞见研报· 2025-06-12 22:36
调研基本情况 - 调研对象为一彬科技,接待时间是2025年6月12日,上市公司接待人员有董事会秘书、财务总监姜泽和证券事务代表徐超儿 [16] 详细调研机构 - 参与调研的机构有财联社、广发证券、浙商证券、东方证券、信永中和、善正投资、卓戴资本、天资本季、英领基金、重资产鼎、澜胜基金、古曲投资、上市行、天瑞万合等,各机构有相关对接人员 [17][18] 主要内容资料 - 公司主要产品为内外饰塑料件、金属件、汽车电子件、新能源专用件及配套模具,适用于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内外饰塑料件涵盖仪表板等,金属件以小型冲压件为主,汽车电子件及新能源专用件包含顶灯总成等 [22] - 2024年公司取得新拍地块,审议通过变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部分募集资金用途及延期议案,将45,239.95万元用于“年产900万套汽车零部件生产线项目”,2座厂房基本结顶,研发大楼在地基施工中 [23] - 截止2024年底,公司研发的智能激光除草机已迭代到第二代样机,取得2项发明专利,后续将进行系列化研发 [24] - 公司凭借传统汽车零部件客户资源布局新能源汽车市场,已与比亚迪等客户达成合作,内饰件通用性及新能源专用件开发将为收入增长注入新动能 [24] - 公司通过产业基金定向投资法奥意威(苏州)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其产品应用场景多,行业空间大,公司看好协作机器人行业发展 [24]
一彬科技(001278) - 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612
2025-06-12 19:12
产品与业务布局 - 公司主要产品为内外饰塑料件、金属件、汽车电子件、新能源专用件及配套模具,适用于燃油车与新能源车 [1] - 公司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市场,已与比亚迪、极氪汽车等客户达成合作,内饰件通用性及新能源专用件开发将为收入增长注入新动能 [4] 募投项目进展 - 2024 年公司取得新拍地块,将 45,239.95 万元用于投资建设“年产 900 万套汽车零部件生产线项目”,2 座厂房基本结顶,研发大楼在地基施工中 [1][2] 研发成果 - 截止 2024 年底,公司智能激光除草机已迭代到第二代样机,攻克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 2 项发明专利,后续将进行系列化研发 [3] 产业投资 - 公司通过产业基金定向投资法奥意威(苏州)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营全零部件自研协作机器人研发、制造及销售,产品应用场景广泛,行业空间大 [5]
对T链的看法及中期策略会人形机器人论坛总结
2025-06-09 09:42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人形机器人行业 - **公司**:特斯拉、长盛轴承、卓翼科技、越疆、协卡、洛石机器人、大足机器人、恒立液压、蓝黛科技、贝特瑞、南京工艺、双环传动、步科股份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人形机器人板块估值**:截至2025年6月初,A股约200家人形机器人概念股总估值3.3万亿人民币,扣除主业合理市值后,机器人定价市值约1.3万亿人民币,对应219万台人形机器人预期,板块估值较高且分化加剧,如长盛轴承估值反映134万台人形机器人预期,而部分公司市值含少量人形机器人预期[2] - **特斯拉Optimus项目负责人变动影响**:从技术延续性、团队稳定性和量产时间线分析,负责人变动不会产生负面影响,反而可能积极,因原负责人奠定基础,新负责人马斯克在软件和算法方面有优势,当前制约量产因素转向数据算法和软件层面,有助于推动软件发展和环境适应机制训练[5] - **特斯拉Optimus项目量产推进**:2025年量产推进速度显著加快,第三季度环比大幅提速,预计有数千台机器人部署到工厂,虽负责人更换,但变动合适,新团队磨合不影响整体积极态度[8] - **特斯拉Optimus数据采集和训练进展**:数据采集核心策略依赖仿真主导、真实校验和跨域复用,利用互联网视频数据训练,仿真平台精度领先,虚拟到现实运动误差降低30%以上,目标控制误差率小于5%,行走步态优化后效率提升40%,成本降低50%以上,每分钟超10万次实验,训练效率高[9][10] - **特斯拉Optimus场景泛化和商业化落地前景**:对下半年及2026年初持乐观态度,机器人训练依靠高质量仿真平台数据,工厂多样化场景可满足数据需求,预计实现较好场景泛化和商业化闭环能力[10] -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前景**:中长期乐观,但突破今年3月23日板块新高需产业实质重大突破,由北美头部企业带动,情感陪伴类机器人未来三年将在情感陪伴、引导和教育等场景大量应用,基于双臂技术栈的协作机器人在结构化、重复性场景应用广泛且渗透率快速提升,下半身运动能力强的低速物流无人车在电商快递和工厂物流搬运商业化前景广阔[3] - **值得关注的标的**:推荐恒立液压、蓝黛科技、贝特瑞、南京工艺、双环传动、步科股份,这些公司总市值隐含较少人形机器人预期,在产业卡位、技术进展和估值方面条件良好,是低估值核心标的,当前是布局机会[11][12]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阶段**:2025年已从技术爆发阶段进入商业化验证过渡期,特斯拉Optimus在双足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落地受关注,中国非双足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百花齐放[13] - **基于双臂技术栈的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展**:在结构化、重复性场景应用多,协作臂是典型产品形态,AI赋能下,从2024年开始渗透率快速提升,越疆、协卡等厂商订单情况良好[14] - **基于下半身运动能力的人形机器人物流应用前景**:在低速物流无人车领域,包括电商快递配送和工厂端最后一米物流搬运等场景应用前景广阔,未来三年具备商业化落地条件,因下半身移动技术成熟且AI强化学习使其能力快速提升[15] - **论坛重点结论和建议**:未来三年人形机器人情感陪伴等场景大量出现,基于双臂技术栈的协作臂产品在结构化工作中更多应用,下半身运动能力强的低速物流无人车快速商业化,建议关注相关行业头部公司布局[16]
50万-80万一台!第一批人形机器人“进厂”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30 18:16
人形机器人工业应用趋势 - 美的自研"美罗1号"人形机器人已在洗衣机荆州工厂投入使用 乐聚机器人完成100台产业化交付 小鹏AI机器人Iron计划2026年工业化量产并已在广州工厂实训[1] - 行业从科研教育转向工厂场景 因市场天花板提升 头部厂商明确表示工业领域成为新方向[1] - 人形机器人具备多场景适应能力 与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形成互补 可执行复杂泛化任务[1][3] 技术特性对比 - 工业机器人专注单一场景高精度重复作业 协作机器人处理标准化协同任务 人形机器人实现多模态感知与自主决策[3][4] - 人形机器人采用类人形态 在AI大模型赋能下从体能/技能/智能三方面模仿人类 适应非结构化环境[5] - 交互方式差异显著:工业机器人无实时交互 协作机器人物理协作 人形机器人实现语音/视觉多模态交互[3] 典型应用场景 - 汽车总装环节优势明显 可替代产业工人完成组装/拧螺丝/装车门等非标工序 已在蔚来/江淮等整车厂验证物料搬运/零件分拣[4][5] - 链盒上下料/零部件搬运/零件组装等场景发挥重要作用 与无人叉车/物流车实现多机协同[6][7] - 参与"机器人制造机器人"流程 Figure的BotQ工厂已实现自研机器人参与组装/搬运/质检任务[8] 产业化挑战 - 运动控制/接触工况判断/续航能力存在技术瓶颈 难以满足高速重复作业需求[2] - 需突破谐波减速器等核心部件 在泛化场景下保持工业级精度与效率[8] - 单台成本高达50-100万元 需规模效应降低成本 业内认为单厂千台用量是重要里程碑[11] 企业实践案例 - 优必选Walker S1实现与无人物流车/叉车/工业移动机器人协同 与蔚来/比亚迪等合作质检搬运[7][9] - 宇树科技参与吉利汽车装配线测试 傅利叶GR-1在上汽通用开展应用测试[9] - Figure02在宝马工厂演示零配件搬运/托举任务 与工业机器人形成完整工作流[7]
协作机器人“卷”出新高度?这家企业正用轻量化+AI,让传统焊接超进化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4-27 18:18
焊接机器人行业变革 - 焊接机器人从传统依赖人工经验转向智能化、柔性化发展,通过AI视觉和协作技术实现毫米级精度焊接 [1][2] - 行业经历数次技术迭代:从1969年通用汽车首次使用点焊机器人,到2010年后协作型焊接机器人降低中小企业自动化门槛 [2] - 法奥机器人推出轻量化焊接协作机器人FR3WMS、FR3WML,自重仅10.5kg和11kg,实现单人搬运和快速部署 [4] 法奥机器人技术创新 - 产品具备360°全向旋转能力,无焊接死角,支持拖拽示教和图形化编程,零基础工人可快速上手 [6] - 内置力控传感器实现0.1秒碰撞响应,无需防护围栏即可人机协作,安全等级显著提升 [8] - 自主研发"AIRLab"智能决策大脑,3D视觉引导技术扫描精度达±0.1毫米,实现免示教编程 [12][14][16] 焊接工艺突破 - 通过AI深度学习自动匹配最优焊接参数(电流、速度、焊枪角度),实现一键焊接操作 [17] - 推出移动式、大工件、多品种小批量三大焊接解决方案,覆盖不同工业场景需求 [12] - 传统焊工需5年培养周期,而法奥方案使新手工人十分钟内掌握焊接操作 [12] 行业影响与趋势 - 焊接机器人从"替代人力"工具升级为"重塑制造"的智脑,推动制造业向零缺陷、零浪费发展 [19] - 技术突破使焊接从"连接金属"技艺升维为"重构制造"的底层逻辑,改变行业竞争维度 [19] - 轻量化硬件+AI算法+柔性部署的三维创新,推动焊接机器人从标准化生产向小批量个性化延伸 [8][19] 产品性能参数 - FR3WMS、FR3WML机器人自重分别为10.5kg和11kg,防护等级达IP65 [4][6] - 3D视觉系统扫描精度±0.1毫米,实现高精度焊缝识别与实时路径调整 [14] - 碰撞检测系统响应时间0.1秒,显著提升人机协作安全性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