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

搜索文档
从太空看“十四五”丨这些创新高地,正在拔地而起
新华网· 2025-08-12 13:45
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展 -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1] - 卫星观测显示科学高地正在加速崛起,形成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集群 [1] 北京怀柔科学城发展 - 怀柔科学城从2016年规划逐步发展为全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密度最高地区之一,大科学装置布局初现 [5] - 核心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 [7] 上海张江科学城建设 - 张江科学城从1992年17平方公里扩展至2024年220平方公里,建有2个国家实验室、9个大科学设施、20多个研发机构及100多个孵化器 [9] - "上海光源"作为核心设施支撑科学城向国际一流迈进,人工智能岛产业生态圈建设显著完善(2020-2025) [9][11] 深圳光明科学城规划 - 光明科学城总面积99平方公里,重点布局大科学装置、科教融合、科技创新三大集群 [13] - 深圳理工大学主校区2024年获批设立,依托中科院深圳先进院资源开展前沿科技研究与人才培养 [15] 合肥未来大科学城聚焦领域 - 规划面积19.2平方公里,聚焦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高地,建设"夸父"聚变装置等国家重大设施 [17] -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等装置集群建设成果显著(2021-2024对比) [17][19] 西部(成都)科学城产业布局 - 采用"一城多园"模式,成都科学城已布局6个大科学装置,其中2个纳入国家"十四五"重大设施规划 [21][23] - 主导产业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实施"建圈强链"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 [23]
海水有望点亮万家灯火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18 09:52
可控核聚变技术原理 - 可控核聚变技术模仿太阳发光发热原理,通过氢同位素氘和氚结合释放巨大能量 [1] - 氘可直接从海水中提取,氚通过氘与锂反应产生,原料来源丰富 [1] - 1升海水核聚变释放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能量密度极高 [1] - 核聚变反应条件失效时会瞬间停止,无核泄漏或辐射风险,安全性显著优于传统核裂变 [1] 中国核聚变技术进展 - 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实现多项突破:60秒、100秒、403秒长脉冲运行,2023年1月创下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运行世界纪录 [2] - EAST突破验证聚变发电可行性,模拟未来聚变堆稳态运行环境 [2]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2023年5月启动总装,采用全超导技术路线,体积更小但功率密度更高 [2] - BEST聚焦能量净输出(输出>输入),为商业化核心攻坚方向,预计2027年建成 [2][4] 核聚变产业链布局 - BEST装置涉及数百万零部件,形成庞大上游产业链需求 [2] - 合肥及周边孵化30余家核聚变相关企业,部分已上市,形成上下游协同的产业集群 [4] - 衍生技术应用广泛:太赫兹偏振干涉仪用于地铁安检,超导磁体技术用于医疗质子治疗系统 [4] -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研究设施(CRAFT/"夸父"项目)2023年底建成,将成为国际参数最高、功能最完备的聚变研发平台 [4] 商业化发展路线 - 技术路线分三步:EAST验证可行性→BEST演示发电→CRAFT提供核心部件 [4] - 时间表:2030年首次演示聚变发电,2035年建成工程示范堆,2050年前实现商业化发电 [4] - 国产化能力完善,关键领域无"卡脖子"风险 [4]
【新华社】从太空看“十四五”丨这些创新高地,正在拔地而起
新华社· 2025-07-04 16:36
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1] - 从太空俯瞰,卫星捕捉到科学高地正在加速崛起 [1] 北京怀柔科学城 - 2020年4月规划区与2024年8月建成区对比显示,怀柔科学城大科学装置布局初现 [3] - 2016年国务院提出统筹规划建设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2017年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获批 [3] - 经过近十年发展,怀柔科学城已成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3] -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建成后将是世界上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 [4] 上海张江科学城 - 2025年与2020年相比,张江科学城内人工智能岛周围的产业生态圈建设更加完善 [6] - 张江科学城前身为1992年开园的张江高科技园区,目前建有2个国家实验室和基地、9个大科学设施、20多个国家级和上海市级研发机构,100多个孵化器 [6] - 上海光源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面积从最初的17平方公里扩展到220平方公里 [8] 深圳光明科学城 - 2024年与2020年相比,深圳理工大学主校区建筑群拔地而起 [10] - 光明科学城规划总面积99平方公里,重点布局大科学装置集群、科教融合集群、科技创新集群 [10] - 深圳理工大学于2024年5月获批设立,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资源,开展基础性、前沿科学技术研究 [11] 合肥未来大科学城 - 2024年与2021年相比,合肥未来大科学城内核心科学装置集群建设成果显著 [14] - 规划总面积约19.2平方公里,聚焦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 [14] - 建设以"夸父"(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与BEST(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等大科学装置 [14] 西部(成都)科学城 - 2020年待开发地块与2024年建成区对比显示,实验室集群拔节生长 [18] - 西部科学城采用"一城多园"模式,包括西部(成都)科学城、西部(重庆)科学城等创新资源集聚载体 [18] - 西部(成都)科学城2021年6月挂牌,目前布局6个大科学装置,其中2个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 [19] - 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三大主导产业,实施产业"建圈强链" [19]
活力中国调研行走进安徽 | 安徽合肥核聚变能加速冲刺:用一杯海水点亮万家灯火
环球网资讯· 2025-07-03 15:51
可控核聚变技术发展 - 可控核聚变技术借鉴太阳发光发热原理,利用氢同位素氘和氚结合释放巨大能量,氘可从海水中提取,氚通过氘和锂反应产生 [5] - 一升海水提取的氘发生核聚变释放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 [5] - 核聚变具有原料丰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特点,反应条件失效时会瞬间停止,不存在核泄漏风险 [6] 中国核聚变研究进展 -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实现多项突破:先后达到60秒、100秒、403秒长脉冲运行,2023年1月首次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运行刷新世界纪录 [6]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于2023年5月启动总装,采用全超导技术路线,体积缩小但功率密度提升,聚焦能量输出超过输入的核心目标 [8] -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夸父"项目)预计2023年底建成,将成为国际聚变领域参数最高、功能最完备的研究测试平台 [9][11] 核聚变产业链布局 - 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作为BEST装置实施主体,已孵化30余家核聚变相关企业,部分已上市并形成上下游产业链 [8][9] - 合肥汇集近60家核聚变企业覆盖超导线材生产、主机设备制造、设计运营等全产业链,2023年成立的聚变产业联合会已有200余家会员企业 [9] - 衍生技术应用广泛:太赫兹偏振干涉仪技术用于地铁安检,超导磁体等技术用于医疗产业 [8] 商业化发展路线图 - BEST装置预计2027年建成,2030年首次演示聚变发电,2035年建成工程示范堆,2050年前实现商业化发电 [11] - 核聚变商业化将推动能源结构变革:石油煤炭回归化工原料属性,风光电力退居补充角色 [11] - 核聚变装置本身构成巨大商业场景,仅BEST装置就可能包含数百万个零部件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