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太阳
搜索文档
合肥城建(002208.SZ):目前暂无参与合肥人造太阳项目建设
格隆汇· 2025-11-12 16:39
格隆汇11月12日丨合肥城建(002208.SZ)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目前暂无参与合肥人造太阳项目建设。 ...
利好突袭,直线拉升
中国基金报· 2025-11-11 13:20
市场整体表现 - 11月11日上午A股三大股指开涨后震荡走弱,沪指报4003.17点跌0.38%,深证成指跌0.52%,创业板指跌0.74% [2] - 沪深两市半日成交额为1.26万亿元,较上个交易日缩量1846亿元,个股涨多跌少,2923只个股上涨,2329只个股下跌 [5] - 新能源板块爆发,光伏、超硬材料领涨,煤炭板块明显回调,电子元器件、航天军工、保险券商板块走弱 [5] 超硬材料板块 - 超硬材料板块强势拉升,培育钻石概念板块大涨超10%,相关个股全线飘红 [7][8] - 四方达20cm涨停,黄河旋风10cm涨停,沃尔德、惠丰钻石大涨超16%,力量钻石涨超10% [9] - 消息面上商务部、海关总署暂停实施超硬材料相关物项出口管制至2026年11月10日,英伟达股价大涨重塑AI PCB需求预期 [11][12] 新能源光伏板块 - 新能源板块爆发,光伏板块持续拉升,钙钛矿电池概念涨3.34%,HJT电池涨3.22%,BC电池涨2.73% [6][14] - 中来股份录得20cm涨停,拓日新能、协鑫集成、金辰股份均录得10cm涨停 [15] - 行业迎来新能源政策礼包,提出到2030年建立新能源消纳调控体系,国务院办公厅印发13项措施促进民间投资光伏领域 [17][18] 可控核聚变板块 - 可控核聚变概念板块异动拉升,国光电气一度涨超11%,永鼎股份涨超7% [20][21] - 我国在全球最大"人造太阳"ITER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关键诊断系统通过最终设计评审 [23] 存储芯片板块 - 存储芯片概念股持续走强,江波龙涨11.31%再创历史新高 [24][27] - 中电鑫龙涨5.18%,大为股份涨3.54%,佰维存储涨3.31% [26] 光模块行业 - 超5000亿元市值的光模块龙头企业中际旭创宣布启动H股上市筹备 [29] - 中际旭创年内涨幅达284%,现报472.03元/股 [31] 工业机器人行业 - 2024年中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销量17.7万台,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速33.1% [33] - 2024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中国市场占比首次突破50%,达到58.5% [33]
全球陷入“电荒”,中国历史性的机会来了
搜狐财经· 2025-11-09 00:58
全球电力危机现状 - 欧洲爆发史无前例大停电,德国电价一度突破每兆瓦时400欧元,意大利、西班牙发生局部停电 [1] - 古巴遭遇2025年第四次全国性大停电,得州电网满负荷运行逼近崩溃阈值,对部分工商业用户实施滚动停电 [2] - PJM电网今夏将电价提高20%以上,宾夕法尼亚州面临29%的电价上涨 [3] - 英国科技巨头疯狂"抢电",加州出现AI数据中心与居民用电"抢电"现象,欧盟能源署统计2025年欧洲电网平均停电时间同比增加150% [4] 电力危机根源分析 - 老化的电网撞上耗电极大的AI产业,AI正以前所未有速度吞噬电力 [5] - ChatGPT每天消耗50万度电,相当于1.7个美国家庭全年用电量,一次AI搜索耗电量是普通谷歌搜索的10倍 [5] - 全球在建AI数据中心超2000个,训练千亿参数大模型年耗电超过1亿度,单个超大型数据中心年耗电量堪比百万人口城市居民用电 [5] - 高盛预测到2030年仅AI数据中心就将让全球电力需求暴涨175% [5] - 美国超过70%变压器已超龄服役25年,三分之一超过50年,欧洲40%配电网年龄超过40岁 [5] 中国电力产业优势 - 2024年中国发电量突破10万亿千瓦时,占全球发电量近30%,是美国的2.5倍、印度的近5倍 [6] - 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3.5亿千瓦,同比增长15%,首次迈入30亿千瓦大关 [6] - 拥有特高压输电技术,3300公里输电仅需0.01秒,有效输送西部绿色能源到东部用电大户 [10] - 截至今年9月底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40%,位居世界第一 [10] 中国未来能源布局 -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规划装机容量达6000万千瓦,相当于三个三峡电站 [13] - 中国人造太阳项目将在2027年竣工,这是中美争抢的终极能源技术 [14] - 电力设备出口规模扩大,2024年我国电力设备出口额达295.9亿美元,同比增长15.4% [15] - 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已在菲律宾、巴西、葡萄牙等国家成功运营电网,实现电网系统出海 [16] 投资机遇分析 - 全球电力危机对中国是巨大历史机遇,背后是电力设备出口和全产业链、全系统方案输出 [14] - 全球电力危机是一次深刻的"电力价值重构",为资本市场提供了主要赛道部署机会 [17][18]
中国“人造太阳”:点亮未来能源之光
搜狐财经· 2025-11-08 15:39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的“人造太阳”(EAST)项目旨在通过实现核聚变反应,为全球提供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解决方案,并具有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带动科技发展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战略意义 [1][3][5][7][8] 能源供应革命 - 项目核心目标是模拟太阳原理实现核聚变,使用氘作为燃料,地球海水中的氘储量约45万亿吨,一升海水提取的氘核聚变释放能量相当于燃烧300升汽油 [1] - 核聚变过程不产生温室气体,也无长期放射性核废料污染问题,技术成熟后将带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 [3] 能源结构转型 - 项目有助于减少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依赖,缓解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及气候变化问题 [3][5] - 为中国及全球提供全新能源解决方案,加速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方向转型,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3][5] 科技产业带动 - 项目是涉及等离子体物理、材料科学、超导技术、精密制造等多学科的复杂系统工程,研发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关键技术成果可辐射至相关产业 [5][7] - 例如超导技术可应用于磁悬浮列车、医疗设备等领域,精密制造技术能提升高端装备性能与质量 [7] 国际影响力提升 - 项目成就彰显中国在科技研发与创新方面的实力,中国作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重要参与方,在核聚变研究领域作用日益显著 [7] - 成功提升了中国在能源科技领域的国际地位,为全球能源合作与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7][8]
2025可控核聚变全球商业化项目进展、技术拆解及产业链布局分析报告
搜狐财经· 2025-11-08 10:07
全球可控核聚变竞赛态势 - 2025年可控核聚变领域迎来里程碑式突破,全球竞速“人造太阳”,中国已成为这场竞赛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力量 [1] - 可控核聚变核心目标是实现“稳定、可控、可发电”的能量输出,需突破“聚变三乘积”门槛(等离子体温度、密度与约束时间的乘积达到10²¹m⁻³・s・keV)[2] -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由35国参与、造价超200亿欧元,2025年完成核心线圈系统安装,其18个环形场线圈能产生11.8特斯拉强磁场,约束1.5亿度等离子体,计划2034年开展氘氚聚变实验,目标能量增益因子Q=10 [2] - 美国私企商业化冲刺具突破性,CFS聚焦高温超导技术,其SPARC装置计划2026年验证Q>1,2030年推出200兆瓦级商业堆ARC;Helion Energy采用场反位形技术,与微软签下全球首个聚变电力购买协议,承诺2028年前建成50兆瓦电厂 [3] 中国可控核聚变技术突破 - 中国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东方超环”(EAST)在2025年1月成功实现1亿度等离子体稳态运行1066秒,创下全球最长纪录,标志着人类首次掌握长时间约束上亿度等离子体的技术 [4] - EAST采用全超导磁体技术及零下269℃与1亿度共存的系统,背后是68项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积累,团队正推进升级,计划2035年前实现更高参数稳态运行 [4] - 企业主导的新兴路线取得进展,新奥集团研发的“玄龙-50U”球形环装置在2025年创下两项全球纪录:实现百万安培级氢硼等离子体放电,以及以1.2特斯拉中心磁场稳定运行1.6秒,是全球首个在氢硼聚变路线上突破关键参数的装置 [5] - 氢硼聚变燃料来源广泛,反应产物只有氦,无高能中子辐射,发电效率可达90%以上,被视为下一代聚变的理想路径,尽管需要10亿度以上等离子体温度,新奥通过“阶梯加热”技术正逐步攻克 [5] - 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DR)规划在2025年明确,目标2050年前实现百万千瓦级发电;BEST项目聚焦燃烧等离子体研究,计划2027年验证Q>1 [5] 主要技术路线对比 - 主流磁约束路线中,托卡马克成熟度高,但结构复杂、建造成本高;仿星器采用扭曲磁场设计,避免了托卡马克的电流破裂风险,2025年实现43秒稳态运行,但工程难度大,参数提升慢 [6] - 惯性约束路线以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为代表,通过激光轰击燃料小球引发聚变,2025年实现能量增益Q=1.5,但属脉冲式反应难以持续发电 [6] - 新兴路线瞄准低成本、快落地,如Helion的FRC技术采用直线型结构,建造成本仅为托卡马克的1/3;美国的Z-箍缩技术计划2035年验证混合堆技术 [7] 产业链支撑与发展 - 中国可控核聚变产业链已初具规模,形成自主可控基础,上游超导材料方面,上海超导实现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量产,打破国外垄断,仅需零下196℃液氮制冷(成本为液氦的1/50) [9] - 中游设备方面,中核集团能自主制造托卡马克真空室、偏滤器等核心部件,玄龙-50U的微波加热系统、诊断设备实现100%国产化 [9] - 下游工程建设与运维领域,中核二三成立总承包项目部,推进聚变装置工程化落地,为商业堆建设积累经验 [9] 能源前景与驱动力 - 可控核聚变能提供零碳排放、原料永续、24小时稳定供电的解决方案,全球海水中的氘能满足人类百万年能源需求,且产物无放射性核废料 [10] - 国际能源署预测2050年全球电力需求将翻倍,化石能源面临减排压力,风能、太阳能存在间歇性短板,可控核聚变成为终极能源选项 [10] - 2025年的突破使可控核聚变更接近现实,未来10-20年随着商业示范堆建成,人类或将迎来聚变能源时代 [10]
安泰科技:目前公司尚未涉及第四代钍基熔盐堆领域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05 20:57
公司业务与定位 - 公司是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控股企业 [1] - 公司是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核心材料供应商 [1] - 公司研发生产的偏滤器全钨复合部件、第一壁组件等产品已成功应用于我国"人造太阳"EAST大科学工程装置、CRAFT(夸父)、中国聚变工程CFETR和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 [1] 业务澄清 - 公司目前尚未涉及第四代钍基熔盐堆领域 [1] - 相关消息需以公司公告为准 [1]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夸父”逐日!“人造太阳”向未来
新华社· 2025-11-05 18:15
中国核聚变技术进展 -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于2006年自主建成,当年实现3秒运行 [1] - “十四五”时期EAST先后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101秒、403秒等世界纪录 [1] - 2024年1月20日EAST创造“亿度千秒”世界纪录,即以超过1亿摄氏度的高温稳定运行1000秒 [1] 下一代核聚变装置研发 - EAST正在进行新一轮升级,计划于2025年2月前完成加热系统和水冷系统改造 [2] -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夸父”园区自2018年12月获批建设,目前总体工程进度已超过92% [2] - 2024年“夸父”园区取得多项突破:6月低杂波电流驱动系统通过验收,9月国产离子回旋加热系统研制成功,10月世界最大环向场磁体线圈盒交付 [2] - 下一代“人造太阳”核心舱室由八个“橘子瓣”构成,已形成40余项发明专利 [2]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规划 - BEST主机大厅已封顶,首个关键部件于2024年国庆节实现“毫米级落座”,正式进入主机组装阶段 [3] - BEST装置争取2027年底建成,之后开展燃烧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点亮第一盏灯 [3] - “十五五”时期将是中国聚变能源从实验堆到示范堆、从科学验证到工程实现的关键阶段 [3] 核聚变技术应用与产业化 - 聚变衍生技术已应用于医疗领域超导质子治疗系统,可精准打击肿瘤 [3] - 源自“人造太阳”监测技术的太赫兹安检仪已应用于合肥地铁站等公共场所,未来还将用于脑机接口、生物医药 [3] - 合肥围绕聚变能产业打造产业集群,涵盖上游超导线材生产、中游主机设备制造、下游设计运营商等全产业链 [4] - 产业链覆盖超导材料、磁体系统、真空设备等环节 [4]
领跑全球!中国“人造太阳”稳定运行1000秒,2050年终结能源焦虑
搜狐财经· 2025-10-31 22:42
文章核心观点 - 可控核聚变被视为解决能源稀缺问题的终极方案,其成功将重构人类社会底层逻辑,使竞争焦点从资源占有转向价值创造 [2][7] - 中国在可控核聚变全球竞赛中后发先至,技术突破已将其从科幻构想推向现实,并计划于2027年建成首台可实现发电的实验装置,预计2050年左右实现商业化 [17][20] - 无限能源的实现将深刻变革全球格局,包括能源成本骤降、地缘政治重塑以及农业、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爆发式增长 [22][24] 能源现状与挑战 - 能源稀缺深刻影响社会运转逻辑,是诸多日常困扰与全球争端的核心原因 [2][4] - 现有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技术存在稳定性不足、受地理条件约束等局限,化石能源则面临储量有限与环境污染问题 [5][7] 可控核聚变技术原理与挑战 - 技术原理是模仿太阳,使氘和氚在极端条件下发生聚变释放巨大能量,一升海水可产出相当于300升汽油的能量 [9][22] - 核心挑战包括如何实现1亿度超高温以使原子核聚合,以及如何利用强磁场约束超高温等离子体而不接触实体材料 [11][13] - 研发是对国家综合实力的考验,涉及材料科学、精密制造、强磁场技术等多领域前沿突破 [13][15] 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进展与优势 - 中国自主研发的托卡马克装置已实现1000秒以上的稳定运行 [17] - 进展得益于国家层面的长期投入以及在特种合金、高性能超导磁体等关键领域的突破 [19][20] - 部分国家因资金短缺、政策摇摆等因素导致研发进度受阻 [20] 可控核聚变带来的潜在影响 - 能源成本或将降至可忽略不计的水平,石油等传统能源的焦点地位将改变 [22] - 粮食生产可摆脱自然限制,垂直农场、人工合成食物将普及 [22] - 人类工作重心将从谋生转向价值创造,推动艺术、科技、文化等领域增长 [22][24]
突发特讯!中国通告全球,成功制备人造太阳关键材料,引发高度关注
搜狐财经· 2025-10-29 12:36
技术突破核心 - 中国成功实现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核心材料——吨级哈氏合金C276金属基带的工业化制备 [1] - 哈氏合金C276是镍基合金,拥有超乎寻常的耐腐蚀性能,是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不可或缺的核心结构材料,能抵御上亿度高温等离子体环境 [3] - 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是磁约束核聚变装置的“血管系统”,吨级量产有望大幅降低超导带材生产成本,解决聚变装置大型化的“卡脖子”难题 [5] 战略意义与影响 - 此次突破意味着中国在终极能源赛道上从“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 [1] - 实现哈氏合金自主量产将重塑全球能源技术竞争格局,该技术此前长期被欧美企业垄断 [5] - 突破是能源自主的里程碑,核聚变商业化将帮助中国彻底解决对油气资源的依赖,在未来能源格局中占据制高点 [9] - 哈氏合金也是航空航天、舰船动力等高端装备制造的关键材料,实现自主量产有助于在高温合金领域摆脱外部制约,筑牢高端制造和国防安全基础 [9] 成功因素与产业基础 - 中国对核聚变领域的投入具有战略定力,从2006年加入ITER计划到建设EAST装置,持续近20年 [7] - 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的基础研发到西部超导等企业的工程转化,成功打通了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的全链条 [8] - 中国在高温合金、超导材料领域培养了规模庞大、结构合理的科研梯队,为技术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8] - 中国拥有的全产业链优势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攻关模式,相比受产业空心化影响的欧美和资源有限的日韩,展现出巨大战略价值 [8] 行业前景与挑战 - 从材料突破到“人造太阳”并网发电仍面临巨大挑战,如聚变点火时间、能量增益系数Q值等关键指标尚未达标,商用堆建设成本仍是天文数字 [9] - 基础材料的突破是技术革命的先声,此次迈出的是从0到1最艰难也最关键的一步 [9] - 在化石能源危机和气候变暖问题严峻的背景下,核聚变关系到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希望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