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太阳

搜索文档
手把手教你点亮“人造太阳”,先从电源说起……
市值风云· 2025-08-13 18:15
核聚变电源的核心作用 - 核聚变电源系统被比喻为"人造太阳"的"心脏"和"大脑",负责精确控制等离子体并维持反应稳定[4][5] - 电源系统需满足聚变三乘积(温度×密度×能量约束时间)达到5×10²¹才能实现自持反应,目前中国装置已提升至10²⁰量级[6] - 电源控制不精确可能导致等离子体失控,撞击装置壁造成严重损害[6] 核聚变电源的分类与技术要求 - 分为磁体电源(约束等离子体)和加热电源(升温至上亿度)两大类[7] - 磁体电源需具备超高稳定性(电压波动率<3%)、极速响应(0.3毫秒)和强抗干扰能力[8] - 加热电源采用欧姆加热、电子回旋加热(40-160GHz)、离子回旋加热和中性束注入(效率最高)四种方式[10] 中国核聚变项目进展 - EAST装置配备极向场电源(PF)、纵场电源(TF)、磁扰动电源(RMP)和垂直位移快速控制电源(VS)四类磁体电源[9] - 核心电子管(回旋管、速调管、四极管)已实现国产化突破,打破美俄法垄断[11][16] - 规划中的项目包括BEST(145亿)、星火一号(200亿)、洪荒170(30亿)等,预计2027-2035年建成[14] 市场空间与产业链 - 聚变电源占实验堆成本约10%,现有规划项目对应市场空间超50亿,其他技术路线(如仿星器)电源占比可达30%-50%[16] - 产业链分为上游(电子管、超级电容)、中游(特种电源集成)、下游(实验装置与电站)[16] - 行业技术壁垒高,定制化需求强,具备核级电源经验或客户合作历史的厂商更具优势[17]
全球聚变行业爆发式增长,多家A股公司宣布入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9 17:20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成立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由中核集团牵头 多家能源巨头和产业资本战略入股 注册资本增资超114亿元 成为推进聚变工程化、商业化的创新主体 [2] - 公司股东包括中核集团、中国核电、昆仑资本、上海聚变、国绿基金、浙能电力及四川聚变 认购价格为1.0019元/注册资本 [11] - 截至2025年6月30日 公司资产总额53.69亿元 所有者权益53.67亿元 上半年无营业收入 净利润亏损4325.89万元 [12] 全球聚变行业投资与技术进展 - 全球聚变行业总投资额达97.66亿美元 较2021年增长414% 接近百亿美元规模 [4] - 磁约束聚变是主流技术路线 占比49% 氘氚燃料方案占比68% 氢硼方案次之 [4] -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组件制造完成 谷歌母公司Alphabet购买CFS公司200兆瓦聚变电力 美国Helion Energy启动首座聚变发电厂建设 [7] 中国核聚变技术突破 - 东方超环(EAST)实现1亿℃高温下等离子体运行1066秒 刷新稳态运行时长纪录 [5] - 中国环流三号实现"双亿度"运行(原子核1.17亿℃ 电子1.6亿℃) 进入聚变燃烧实验阶段 [5] - 合肥BEST紧凑型聚变装置提前两个月进入总装 计划2027年建成并演示发电 [5] - 新奥"玄龙-50U"实现百万安培氢硼等离子体放电 跻身国际球形环先进行列 [6] 商业化时间表与资本布局 - 35家聚变公司预计2030-2035年运营商业示范电站 28家公司计划同期实现并网 [8] -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预测2030年前实现中国首盏"核聚变灯"点亮 [7] - 聚变新能(安徽)获增资扩股至145亿元 股东包括皖能电力、蔚来汽车等 [13] 产业链与供应链发展 - 安泰科技、西部超导、许继电气等A股公司进入核聚变供应链 安泰科技已交付EAST、ITER等项目并中标新合同 [15] - 广大特材批量供应核聚变超导线圈铠甲材料 中标BEST线盒机加工项目 [15] - AI与高温超导技术推动聚变产业化加速 预计全球每年新增2-3个聚变装置 [16]
打响“逐日之战”,“人造太阳”商业化提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8 20:50
素有"人造太阳"之称的聚变能源,正在从短期概念炒作步入长期产业投资的新阶段。 2025年7月22日,沪上某会场,"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大会"(下称中国聚变公司)顺利召 开。由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核集团)牵头,多家国内能源巨头和产业资本机构战略入股的 中国聚变公司,以作为推进我国聚变工程化、商业化的创新主体之姿正式亮相。 增资超百亿的中国聚变公司的成立,是我国推动核聚变商业化进程的里程碑。而在此之前,作为我 国"未来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核聚变已经被写入工信部等七部门发布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 的实施意见》中,从顶层政策设计上,赋予了聚变能源重要的战略地位。 事实上,一场全球范围的"逐日之战"已经打响。从欧美到日韩,各国相继出台聚变能源的国家级战略, 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整合研发、资本等各类资源,全力推进核聚变产业培育。 眼下,有关聚变能源的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发展,已经超越能源战备的意义。这颗"人造太阳"何时成真, 直接关乎未来的国家安全和经济繁荣。 全球聚变产业迈入关键十年 过去五年以来,全球聚变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 根据聚变工业协会(FIA)今年7月发布的《2025年全球聚变行业报告》( ...
中国聚变公司成立,“人造太阳”要来了
36氪· 2025-08-05 07:16
全球核聚变产业竞争格局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七大国企注资114.92亿元,注册资本达150亿元,标志着中国商业化进程加速[1][23] - 美国通过私营企业主导发展,CFS融资超20亿美元,Helion Energy实现1亿℃等离子体加热[18][19] - 日本修订《聚变能源创新战略》目标2030年商业化发电,德国计划2028年前投入超10亿欧元[3] - 韩国KSTAR实现1亿℃等离子体维持48秒,法国WEST保持5000万℃1337秒[17] 技术突破与商业化前景 - 中国EAST装置创1亿℃运行1066秒纪录,HL-3实现百万安培亿度H模[20] - 日本JT-60SA首次实现能量净增益,美国NIF装置2022年完成争议性点火[16][19] - 5克聚变燃料可满足三口之家133年用电需求,海水氘储量可供人类使用1500亿年[6][8] - 民营领域中国瀚海聚能实现等离子体点亮,新奥集团累计投入40亿元研发氢硼聚变[22] 中国战略布局特点 - 采用"央企+产业资本+区域龙头"混合模式,整合中核集团、浙能电力等全产业链资源[23] - 上海闵行区集聚近200家核能企业,提供国际化产业生态;四川中核研究院提供HL-3核心技术[25][27] - CFETR实验堆计划2035年建成,规模超越ITER,合肥夸父装置将于年底竣工[22] - 中国聚变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中科院预测商业化时间从50年缩短至20年内[22][29] 产业影响与未来场景 - 聚变能源将颠覆石油美元体系,重塑全球金融秩序[11] - 近乎零成本的电力将推动制造业成本下降90%以上,垂直农业突破耕地限制[9] - 海水淡化技术因电力成本降低而普及,AI大模型训练能耗瓶颈得以解决[11] - OpenAI创始人个人投资3.75亿美元,反映科技巨头对能源变革的迫切需求[11]
环保及公用事业行业周报:可控核聚变,人类距离“人造太阳”还有多远?-20250804
国投证券· 2025-08-04 23:14
投资评级 - 领先大市-A 维持评级 [6] 可控核聚变行业核心观点 - 资本加速涌入 全球约50家私营聚变企业活跃 总融资额超过90亿美元 [1] - 多个领先项目计划在2035年前后实现电力并网 商业化进程明显加速 [1] - 海外核聚变装置进展显著 美国CFS与谷歌签署全球最大聚变售电协议 Helion Energy计划2028年向微软数据中心供电 [1] - 中国形成"国家队+民企"双轮驱动格局 中核集团和中科院牵头构建聚变产业生态 [2] 技术路径与挑战 - 可控核聚变需满足劳逊条件(高温、高密度、足够约束时间) 目前面临材料耐受性、能量增益不足等技术挑战 [20][25] - 主要技术路径包括磁约束聚变(托卡马克)、惯性约束聚变、磁-惯性约束聚变和箍缩聚变等 [26][27][28] - ITER项目设计聚变功率500兆瓦 计划2034年实现初步研究运行 较原计划推迟3-4年 [30] - 美国NIF装置2024年实现最高惯性约束聚变能量增益 靶丸释放能量达5.2兆焦耳 [31] 国内外商业化进展 - 全球聚变产业累计融资达97.66亿美元 2024-2025年度新增融资26.44亿美元 [34][35] - 美国CFS计划2030年代初从ARC电厂向谷歌供应200兆瓦电力 [35] - 中国能量奇点公司"经天磁体"以21.7特斯拉强磁场刷新世界纪录 [48]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注册资本超150亿元 被视为商业化关键里程碑 [51] 电力市场表现 - 7月19日-8月1日公用事业指数下跌2.34% 跑输上证综指3.06个百分点 [3][54] - 环保指数下跌1.35% 跑输上证综指2.07个百分点 [3][54] - 江苏8月集中竞价电价393.8元/MWh 环比下降0.46% 广东月度交易价372.32元/MWh 环比持平 [11][70] 行业政策动态 - 国家能源局印发分布式项目绿证核发方案 全量自发自用项目核发不可交易绿证 [12][85] - 两部门要求省内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实行统一定价模式 [12][86] - 山西支持民营企业参与虚拟电厂建设 青海发布虚拟电厂建设征求意见稿 [12][87][88]
中国聚变公司成立!获投资超百亿
搜狐财经· 2025-07-24 17:35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成立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沪挂牌成立 作为中核集团直属二级单位 重点推进聚变工程化与商业化 业务涵盖总体设计、技术验证及数字化研发 同时建设技术研发和资本运作平台 [1] - 公司定位为中核集团聚变能源产业的实施主体和投融资平台 采用磁约束托卡马克技术路线 规划"先导实验堆-示范堆-商用堆"三步走战略 目标实现聚变能商业化应用 [3] 股权结构与增资情况 - 中核集团联合六家机构共同增资114.92亿元 以1.0019元/注册资本价格认购新增114.69亿元注册资本 增资后中核集团持股比例从100%降至50.35% [2][3] - 主要股东包括中国核电(6.65%)、昆仑资本(20%)、上海聚变(11.81%)、国绿基金(3.19%)、浙能电力(5%)及四川聚变(3%) 形成多元化资本结构 [3] 核聚变行业动态 - 全球核聚变投资显著加速 中美两国领跑融资 美国企业累计融资62.8亿美元 中国企业达27.9亿美元 远超其他国家 [6] - 中国核聚变研发形成"双国家队"格局 除中核系中国聚变公司外 中科院牵头的聚变新能已启动新一代BEST试验装置建设 [4] 技术发展与能源需求 - 可控核聚变被视为终极清洁能源解决方案 技术突破周期预计需20-30年 但存在研发不确定性和商业化风险 [4][6] - 中国核电发展规划明确 2035年核能发电占比目标10%(较2022年翻倍) 当前仅四家企业持有运营牌照 三代技术为主流 四代技术加速突破 [6] - AI算力需求激增推动绿色能源竞争 聚变能源被视作保障未来电力供应的战略技术 [6]
“人造太阳”引巨头争抢!中国核电、浙能电力重金入局
格隆汇· 2025-07-23 00:34
核电巨头投资聚变能源公司 - 中国核电拟投资10亿元获取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6.65%股权 [1][2] - 浙能电力计划投资7.51亿元获取5%股权 [1][2] - 中核集团牵头多家机构共同增资114.92亿元 中核集团持股从100%降至50.35% [5] - 中国核电表示此举是为响应国家未来产业战略 落实核能"三步走"战略 [6] - 浙能电力希望通过前瞻性布局核聚变能源领域保持竞争力 [6] 聚变能源行业现状 - 可控核聚变板块2025上半年累计涨幅达41.78% 跻身A股十大热门板块 [10] - 国际原子能机构预计2030年全球可控核聚变市场规模达4965亿美元 2050年或突破万亿美元 [12] - 我国EAST装置实现1亿度1066秒稳态运行 创造世界纪录 [11] - 中国环流三号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度突破 [11] - 我国首台商业化直线型聚变装置7月实现等离子体点亮 [11] 政策支持与市场预期 - 国家将可控核聚变纳入"十四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12] - 2023年国务院国资委将其列为未来能源重要方向 [12] - 国家能源局表示将大力支持核聚变等前沿技术研发攻关 [12] - 长江证券认为获得先发优势的企业有望受益于核聚变景气赛道 [12] - 中信证券对核电和聚变产业链高度看好 保持积极推荐 [13] 公司合作历史 - 中国核电与浙能电力过去12个月内曾共同增资中核汇能有限公司 [9] - 此次投资进一步加深了双方在新能源赛道的协同关系 [9]
可控核聚变央企,获百亿投资
财联社· 2025-07-22 21:08
可控核聚变国家队获百亿级投资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聚变公司)有望获得114.92亿元投资,由中核集团、中国核电、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等多家企业共同参与 [1] - 国务院国资委已批复该交易,具备股权交割条件,交易完成后中核集团持股比例从100%降至50.35%,中国核电持股6.65% [1][2] - 聚变公司成立于1983年,原为中国核燃料有限公司,2023年12月揭牌并由中核集团牵头成立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 [1] 中国核电行业战略布局 - 中国核电作为中核集团唯一核电运营平台参与此次关联交易,但提示可控核聚变技术仍处发展阶段,商业化落地存在不确定性 [2] -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有序发展核电",预计2035年核能发电量占比将达10%,较2022年翻倍 [4] - 核电运营牌照稀缺,目前仅中广核、中核、国家电投和华能四家企业具备资质,三代技术已成主流,四代技术加速突破 [4] 可控核聚变技术进展 - 可控核聚变被称为"人造太阳",是实现未来终极清洁能源的重要途径 [3] - 中核系、中科院系推进托卡马克实验堆建设,Z箍缩-聚变裂变混合堆计划2030年前实现聚变点火 [4] - 中国首台商业化直线型场反位形聚变装置(瀚海聚能HHMAX-901主机)已实现等离子体点亮,标志商业化应用取得重大突破 [4] 券商行业观点 - 国金证券预计"十五五"期间可控核聚变资本开支将加速释放,重点关注FRC和Z箍缩装置建设带来的电源系统机遇 [5] - 广发证券建议关注磁体系统相关企业如西部超导、联创光电等,以及开关与电容类公司包括旭光电子、国力股份等 [5] - 券商同时推荐关注核电产业链相关企业如景业智能、江苏神通、中核科技等 [5]
活力中国调研行走进安徽 | 安徽合肥核聚变能加速冲刺:用一杯海水点亮万家灯火
环球网资讯· 2025-07-03 15:51
可控核聚变技术发展 - 可控核聚变技术借鉴太阳发光发热原理,利用氢同位素氘和氚结合释放巨大能量,氘可从海水中提取,氚通过氘和锂反应产生 [5] - 一升海水提取的氘发生核聚变释放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 [5] - 核聚变具有原料丰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特点,反应条件失效时会瞬间停止,不存在核泄漏风险 [6] 中国核聚变研究进展 -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实现多项突破:先后达到60秒、100秒、403秒长脉冲运行,2023年1月首次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运行刷新世界纪录 [6]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于2023年5月启动总装,采用全超导技术路线,体积缩小但功率密度提升,聚焦能量输出超过输入的核心目标 [8] -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夸父"项目)预计2023年底建成,将成为国际聚变领域参数最高、功能最完备的研究测试平台 [9][11] 核聚变产业链布局 - 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作为BEST装置实施主体,已孵化30余家核聚变相关企业,部分已上市并形成上下游产业链 [8][9] - 合肥汇集近60家核聚变企业覆盖超导线材生产、主机设备制造、设计运营等全产业链,2023年成立的聚变产业联合会已有200余家会员企业 [9] - 衍生技术应用广泛:太赫兹偏振干涉仪技术用于地铁安检,超导磁体等技术用于医疗产业 [8] 商业化发展路线图 - BEST装置预计2027年建成,2030年首次演示聚变发电,2035年建成工程示范堆,2050年前实现商业化发电 [11] - 核聚变商业化将推动能源结构变革:石油煤炭回归化工原料属性,风光电力退居补充角色 [11] - 核聚变装置本身构成巨大商业场景,仅BEST装置就可能包含数百万个零部件 [8]
大跨界!中国石油强化布局可控核聚变
中国电力报· 2025-07-03 11:17
中油资本投资可控核聚变项目 - 公司拟出资6.55亿元与控股股东共同向参股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有限公司增资32.75亿元用于可控核聚变项目 [1] - 此前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已通过投资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29亿元持股20%正式入局核聚变领域 [1] 可控核聚变技术发展现状 - 中国核聚变研究已从追赶者跃升为核心力量 拥有EAST、BEST、CFEDR等多层次装置体系 [3] - EAST装置累计完成15万次实验 2025年实现亿度高约束模等离子体1066秒稳态运行刷新世界纪录 [7] - BEST装置于2025年启动工程总装 采用人工智能与先进材料技术性能超越EAST [13] 中国核聚变技术发展路径 - 实施"三步走"战略:实验堆(EAST)→示范堆(CFEDR)→商业堆(2050年目标) [11] - 配套建设夸父大科学工程(CRAFT)2025年建成后将支撑聚变堆国产化技术体系 [11][12] - CFEDR定位从实验堆升级为示范堆 工程规模与参数指标超越ITER [11] 国际合作与话语权提升 - 中国承担ITER计划75%研发任务 EAST成为其重要实验验证平台 [9] - 中方联合体攻克ITER核心设备安装技术 2019年签署TAC-1安装合同 [9] - ITER首次等离子体放电时间推迟至2034年 [10] 技术原理与工程挑战 - 磁约束托卡马克为主流技术路径 需满足"聚变三乘积"(温度×密度×约束时间)指标 [4] - 第一壁材料需承受极端热负荷与粒子轰击 后方设冷却管道导出热量 [15] - 温度测量依赖光谱分析、汤姆逊散射等间接方法 精度达亿摄氏度级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