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上海光源
icon
搜索文档
从太空看“十四五”丨这些创新高地,正在拔地而起
新华网· 2025-08-12 13:45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站在历史节点回望,"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部署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指出要"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 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从太空俯瞰,卫星捕捉到科学高地正在加速崛起。 ↑点击视频,观看"十四五"期间科创建设热潮。 地点:北京市怀柔区 解读:2020年4月规划区(上图)与2024年8月建成区对比(下图),怀柔科学城大科学装置布局初现。 2016年9月,国务院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提出统筹规划建设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2017 年,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获批。如今,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怀柔科学城已从最初的规划逐步发展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密度 最高的地区之一。 这是北京怀柔科学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的核心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全景。HEPS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立项,中国科学院 高能物理研究所承担建设,建成后将是世界上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2023年12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地点:上海市浦东新区 解读:2025年与2020年相比,上海 ...
【新华社】从太空看“十四五”丨这些创新高地,正在拔地而起
新华社· 2025-07-04 16:36
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1] - 从太空俯瞰,卫星捕捉到科学高地正在加速崛起 [1] 北京怀柔科学城 - 2020年4月规划区与2024年8月建成区对比显示,怀柔科学城大科学装置布局初现 [3] - 2016年国务院提出统筹规划建设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2017年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获批 [3] - 经过近十年发展,怀柔科学城已成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3] -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建成后将是世界上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 [4] 上海张江科学城 - 2025年与2020年相比,张江科学城内人工智能岛周围的产业生态圈建设更加完善 [6] - 张江科学城前身为1992年开园的张江高科技园区,目前建有2个国家实验室和基地、9个大科学设施、20多个国家级和上海市级研发机构,100多个孵化器 [6] - 上海光源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面积从最初的17平方公里扩展到220平方公里 [8] 深圳光明科学城 - 2024年与2020年相比,深圳理工大学主校区建筑群拔地而起 [10] - 光明科学城规划总面积99平方公里,重点布局大科学装置集群、科教融合集群、科技创新集群 [10] - 深圳理工大学于2024年5月获批设立,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资源,开展基础性、前沿科学技术研究 [11] 合肥未来大科学城 - 2024年与2021年相比,合肥未来大科学城内核心科学装置集群建设成果显著 [14] - 规划总面积约19.2平方公里,聚焦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 [14] - 建设以"夸父"(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与BEST(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等大科学装置 [14] 西部(成都)科学城 - 2020年待开发地块与2024年建成区对比显示,实验室集群拔节生长 [18] - 西部科学城采用"一城多园"模式,包括西部(成都)科学城、西部(重庆)科学城等创新资源集聚载体 [18] - 西部(成都)科学城2021年6月挂牌,目前布局6个大科学装置,其中2个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 [19] - 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三大主导产业,实施产业"建圈强链" [19]
助力中国科创 逐梦“星辰大海”
人民日报· 2025-06-10 06:46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进展 - 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吸引海内外2000多家企业、近200所高校院所参与,对接金额突破1000亿元[1] - 中国已建成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粤港澳大湾区、陕西西安五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形成全国科技创新版图[1][5] -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领域,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5] 国家实验室与大科学装置布局 - 中国建成约10个国家实验室,北京和上海各占3个(如北京昌平国家实验室、上海张江国家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有广州实验室和鹏城实验室[7] - 合肥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运行世界纪录,拥有近2000项专利[9][10] - 上海光源累计服务数万名科研人员,2024年新线站投运后实验能力将跨越式提升[8] - 东莞散裂中子源每年开放超5000小时,已完成13轮全球科学家开放[10]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案例 - 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研发的康复机器人已进入2000多家医疗机构,AI大模型使技术迭代周期从3-5年缩短至半年[2] - 合肥"本源悟空"量子计算机完成全球最大规模流体动力学仿真,第三代超导量子计算机实现工程应用突破[13] - 上海光源支撑T1100级碳纤维量产(2023年底)和极紫外光刻胶技术突破,打破国外垄断[12] - 合肥科技成果包括火星磁强计(天问一号)、特种低温接收机(嫦娥五号)及"九章"量子计算机[13] 区域科技发展动态 - 北京怀柔科学城37个科技设施中29个已投入科研,累计产出329项成果,2024年新增开放机时43万小时[12] - 粤港澳大湾区启动人类细胞谱系、"鹏城云脑Ⅲ"等设施建设,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化+金融+人才"全链条创新生态[14][15] - 西安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将与北斗系统形成空天地一体化授时体系,计划迁移长短波授时系统至科学城[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