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创新
搜索文档
新疆科技创新大会举行 多个创新平台揭牌
中国新闻网· 2025-11-18 01:30
中新网乌鲁木齐11月17日电 (苟继鹏)11月17日,新疆科技创新大会在乌鲁木齐市举行,对获得2024年度 新疆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的5位科学家、149项新疆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进行表彰。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新疆能源化工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 装备实验室、新疆天山科技创新院等五个创新平台正式揭牌亮相。为新疆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智能 装备研发、能源化工、科创生态培育等领域搭建创新载体。 其中,新疆能源化工实验室将围绕新疆能源领域的"多能融合、低碳发展"核心需求,开展能源化工领域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多能融合、低碳煤化工、含氧化合物、产品精细化高值化、与能源化工相关的 其他方向等技术,充分发挥新疆丰富的能源资源和产业基础,打造国际一流的能源化工领域科技创新和 成果转化平台。 水资源对于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此次揭牌的丝路水实验室将立足新疆,面向中亚,打造集基础 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决策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平台。 新疆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平台的建设意义深远,将为新疆进一步集聚高端科研人才,打通产学 研融合堵点,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近年来 ...
上海财经大学姚洋:上海还应该成为一个“金融之都”、“开放之都”和“服务之都”
新浪财经· 2025-10-17 18:49
大会概况 - 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于10月16日-18日在上海世博园区召开 [1] - 大会由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与新浪集团联合主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北京办公室协办 [1] - 申能集团作为全球合作伙伴,在专场分论坛上围绕“全球变革中的上海行动与多元协同”等议题进行讨论 [1] 上海制造业现状 - 上海制造业占GDP比例超过20%,高于北京、东京、纽约等国际大都市 [3] - 中国全国制造业占GDP比例为28% [3] - 上海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3] - 上海在装备工业、大飞机、核聚变等领域也领先世界 [3] 上海产业升级方向 - 上海未来需在保持制造业优势基础上,重点发展科技创新 [4] - 目标是将上海建设成为全球科创中心,符合从制造业向设计、研发过渡的经济规律 [4] - 上海已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两所高校位列世界前50名 [4] - 上海在基础研究方面可排入世界前10名,研发投入远超世界许多城市 [4] - 成为科创中心需要上海同时成为“金融之都”、“开放之都”和“服务之都” [4]
勇立潮头大湾区丨打造“智慧全运” 香港科技“够晒醒”
央视新闻· 2025-08-06 09:40
科技创新应用 - 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研发微纳米级被动式制冷涂层 无需电力驱动即可降低室内温度约5℃ [1] - 该技术预计在全运会期间节约38万度电 减少近200吨二氧化碳排放 [1] - 香港团队开发精准室内定位技术 通过手机小程序实现观众座位导航 提升观赛体验 [1] 香港科技贡献 - 本届全运会约40%核心技术源自香港 涵盖节能降温与智慧导航等领域 [2] - 香港科技力量不仅服务赛事创新 更推动国家产业突破 融入大湾区发展大局 [2] 政策支持与产业协同 - 香港特区政府推出《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 实施"产学研1+计划"和"新型工业化资助计划" [2] - 设立百亿港元创科母基金 加速技术从实验室向市场转化 [2] -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形成"香港研发+内地转化"模式 跨境研发集群初具规模 [2] 区域协同发展 - 香港科创力量通过全运会展示与大湾区市场的深度契合 [2] - 粤港澳协同创新进入新阶段 科研智慧依托产业生态持续成长 [3]
深圳科研人员容错免责来了
36氪· 2025-07-29 17:56
政策核心内容 - 深圳市科技创新局正式印发《深圳市科技创新领域宽容失败履职尽责认定工作指引(试行)》 为科研领域提供系统性容错免责制度保障 [1][2] - 政策明确适用于全市财政资金资助的科技创新活动 覆盖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主体及其科研管理人员 [3] - 被认定为履职尽责的单位和个人将不予追究责任 不影响评价考核与后续财政资金申请资格 [1][4] 勤勉尽责认定标准 - 设定五项勤勉尽责前提条件:符合战略决策方向 符合科学民主决策程序 没有以权谋私 主动担当作为 主动纠错 [2] - 详细列举九类免责情形 包括技术开发难度 市场变化 不可抗力等不可控因素导致的科研失败 [3] - 特别明确对高风险技术经费资助及风险投资项目的容错 符合规定程序但未达预期效果可予免责 [3] 制度实施机制 - 建立"启动程序-受理调查-组织决定-结果反馈"四步认定工作程序 确保操作规范性 [4] - 政策遵循尊重科研探索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原则 旨在消除创新风险顾虑 [5] - 与国务院"创投17条"形成政策协同 健全符合创业投资特点的国资管理及责任豁免机制 [7] 产业影响与实践案例 - 南山区已设立总规模5亿元战略直投专项种子基金和天使基金 允许单个项目最高100%亏损 [8] - 政策针对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硬科技领域高风险特性 缓解科研人员短期成败压力 [6] - 通过建立容错文化激发创新活力 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与硅谷创新生态理念相呼应 [8]
最强大脑云集 创新引擎强劲 深圳:从“技术沙漠”到“创新高地”
深圳商报· 2025-07-29 00:55
深圳科技创新发展 - 深圳从仅有2名技术员(拖拉机维修员和兽医)起步,现已发展为全球创新版图的重要坐标,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1] - 生命科学、纳米科技、数学运算、大科学装置建设等领域创新平台快速崛起,实现从"技术沙漠"到"创新高地"的转变 [1] 顶尖人才聚集效应 - 2022年结构生物学家颜宁辞去普林斯顿大学讲席教授职位,回国创建深圳医学科学院,该院从最初1名PI发展为人才密集的综合型科研平台 [2] - 深圳吸引顶尖科学家的核心优势包括:快速搭建的大科学装置、宽松开放的科研环境、鼓励原创和长期投入的创新精神 [2] - 深圳医学科学院致力于打通前沿科学与成果转化障碍,整合生命科学、新药研发和临床应用,目标打造生物医药"东方大湾区" [2]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光明科学城作为深圳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在99平方公里区域内集中建设数学、物质、生命科学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3] - 鹏城云脑Ⅲ、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脑科学平台等重大设施相继落地 [3] - 深圳湾实验室采用"基础研究+产业转化+工程技术"三位一体模式,拥有100多个科研团队,1000多名在职人员(科研技术人员占比93%),含100多位高层次人才 [3] 人才规模与结构 - 深圳人才总量突破700万,其中技能人才406万、留学归国人才22万、高层次人才2.6万 [3] - 连续两年位居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榜首,多年稳居高校毕业生就业首选城市 [3] - 全市拥有3000多个创新载体和超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 [4] 高校科研能力提升 - 2024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中,深圳大学243人、南方科技大学193人入选,超过部分985高校 [6] - 南科大朱健康教授位列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第一 [6] - 深圳大学39个学科、南科大31个学科入选2023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纳米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进入全球前50 [6] 协同创新机制 - 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推动9所高校组成"X9高校院所联盟",实现课程互选、师资互聘、资源共建的集群式协同 [6] - 深圳通过原始创新与成果转化"双引擎"模式持续提升全球科技话语权,拓展科技发展深度与广度 [7]
总编有约·“两高四着力”调研行丨教育+科技+人才?
河南日报· 2025-07-18 07:39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 教育是基石 科技是关键 人才是根本 三要素协同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创新发展 [5][8] - 中国现代农业联合研究生院整合优质资源 院士担任班主任 培养复合型农业人才 一年内实现2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和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落地河南 [8] - 河南农业大学玉米生物技术创新团队每年创制1.5万个玉米新组合 其培育的5个品种跻身黄淮海地区全国高产"10强" [6][7] 科技成果转化与产学研融合 - 河南试点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后 郑州大学技术转化合同数从67项增至225项 合同总额从2768万元跃升至3.92亿元 增幅达236% [11] - 高校与企业共建2560家研发中心 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四有"覆盖率超75% 2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中4家由高校牵头 [15][16] - "科技副总"机制推动626名高校人才赴企业任职 博士刘超齐团队研发的禽类生物制剂获国家发明专利并即将量产 [9][10] 学科建设与产业协同 - 2021年以来河南高校新增541个本科专业点 撤销199个 设立65个现代产业学院对接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链 [14] - 省内高校为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输送70%以上一线从业人员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45校新增智能建造等122个学位专业 [13][15] - 省科学院集聚3000名科研人才 联合培养研究生规模突破700人 成为全国联合培养研究生最多的省级科研院所 [15] 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 - 2024年河南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759亿元 同比增长28.7% "十四五"期间承担9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获17.5亿元中央财政资金 [16][17] - 省内启动108项重大科技专项和798项重点研发专项 投入30亿元省财政资金 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超110亿元 [17] - 2023年河南获1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 陈锋教授团队小麦基因育种技术以1500万元完成转让 [8][16]
【新华社】从太空看“十四五”丨这些创新高地,正在拔地而起
新华社· 2025-07-04 16:36
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1] - 从太空俯瞰,卫星捕捉到科学高地正在加速崛起 [1] 北京怀柔科学城 - 2020年4月规划区与2024年8月建成区对比显示,怀柔科学城大科学装置布局初现 [3] - 2016年国务院提出统筹规划建设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2017年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获批 [3] - 经过近十年发展,怀柔科学城已成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3] -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建成后将是世界上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 [4] 上海张江科学城 - 2025年与2020年相比,张江科学城内人工智能岛周围的产业生态圈建设更加完善 [6] - 张江科学城前身为1992年开园的张江高科技园区,目前建有2个国家实验室和基地、9个大科学设施、20多个国家级和上海市级研发机构,100多个孵化器 [6] - 上海光源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面积从最初的17平方公里扩展到220平方公里 [8] 深圳光明科学城 - 2024年与2020年相比,深圳理工大学主校区建筑群拔地而起 [10] - 光明科学城规划总面积99平方公里,重点布局大科学装置集群、科教融合集群、科技创新集群 [10] - 深圳理工大学于2024年5月获批设立,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资源,开展基础性、前沿科学技术研究 [11] 合肥未来大科学城 - 2024年与2021年相比,合肥未来大科学城内核心科学装置集群建设成果显著 [14] - 规划总面积约19.2平方公里,聚焦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 [14] - 建设以"夸父"(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与BEST(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等大科学装置 [14] 西部(成都)科学城 - 2020年待开发地块与2024年建成区对比显示,实验室集群拔节生长 [18] - 西部科学城采用"一城多园"模式,包括西部(成都)科学城、西部(重庆)科学城等创新资源集聚载体 [18] - 西部(成都)科学城2021年6月挂牌,目前布局6个大科学装置,其中2个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 [19] - 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三大主导产业,实施产业"建圈强链" [19]
深莞携手打造“双城联动、全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6-23 16:31
科学联盟成立与战略定位 -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科学联盟成立 旨在促进深圳与东莞在人才 科研资源及公共服务设施方面的高效衔接[1] - 联盟标识为"We-Science" 代表"我们科学"及巍峨山首字母 体现环巍峨山科研圈的构建理念[2] - 联盟成立是落实国家关于"探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元化投入和开放共享机制"要求的具体举措[2] 光明科学城发展规划 - 光明科学城规划打造"8+11+2+2"科技创新载体 包括8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11个前沿交叉平台[2] - 拥有中山大学·深圳 深圳理工大学两所研究型高校以及深圳湾实验室等两所广东省实验室[2] -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在建设一批重要创新平台[2] 松山湖科学城资源优势 - 松山湖科学城已建成我国首台 世界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 正在建设亚洲首台先进阿秒激光大科学装置[3] - 拥有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大湾区大学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重要创新平台及18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 - 通过加快布局大科学装置集群 强化科研机构平台 逐步构建全链条 全要素创新生态链[3] 区域交通互联互通 - 深莞两市将构建"1高 2快 1主"的陆路通道及"2城际 2地铁"的轨道网络以支撑科学城深度融合[4] - 新建光明科学城至松山湖科学城主干通道全长约13公里 建成后通行能力达9000车次/小时[4] - 推进深圳6号线支线对接东莞1号线 深圳13号线北延段对接东莞5号线 设计运力约3.5万人次/小时[4] 创新生态与合作模式 - 深莞两地通过汇聚高校 科研机构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高新技术企业 形成跨区域 跨学科合作[1] - 科学联盟活动涵盖羽毛球 乒乓球等体育赛事 树立"文体搭台 科技唱戏 生态赋能"的合作新标杆[4] - 两地强强联合 统一规划协调建设 共同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作出贡献[3]
以城为媒向新而行:天津奏响达沃斯前奏曲
环球网· 2025-06-18 20:31
202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 - 论坛将于2025年6月24日至26日在中国天津举行,主题为"未来增长的新前沿",聚焦全球经济、中国展望、剧变中的产业、投资人类与地球以及新能源与材料五大领域 [1] - 吸引来自全球百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商领袖、专家学者及青年才俊参与 [1] 天津的城市发展 - 天津以"创新、生态、开放、人文"四大维度展现新时代中国城市的活力与气度 [1] - 天津持续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海河实验室和天开高教科创园成为创新引擎 [1] - 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天津推动智能科技、绿色能源、生命健康等领域的协同创新 [1] 天津的生态建设 - 九河入海的水系生态持续修复,海河两岸成为市民共享的"城市客厅" [3] - 七里海湿地、大黄堡自然保护区、水西公园等生态项目展现天津的绿色发展画卷 [3] 天津的开放与物流 - 天津港和中欧班列(天津)构成繁忙的物流网络,连接全球 [5] - 依托自贸试验区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天津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全球资本、人才、技术汇聚 [5] 天津的人文魅力 - 中西合璧的历史风貌建筑群和多元融合的民俗文化展现天津的独特魅力 [7] - 相声、评剧、泥人张、杨柳青年画等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焕新 [7] 论坛的意义 - 天津以兼容并蓄的城市格局和发展活力,为202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注入丰富的城市底色 [9]
建好用好大科学装置 更好服务产业发展 加快建设新动能强劲的国家创新名城
西安日报· 2025-05-26 10:48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 西安举办"阿秒看清微观世界"活动,聚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产业协同发展 [1] -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介绍阿秒设施建设进展及应用前景 [2] - 多位院士及科学家参与交流,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志南、中国科学院院士房喻、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大科学装置首席科学家赵卫 [2] 政府支持与政策导向 - 西安市委书记方红卫强调大科学装置是推动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之重器 [2] - 西安加快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 [2] - 政府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发展 [3] 科技成果转化 - 西安推进大科学装置"沿途下蛋"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3] - 完善技术经理人激励机制,促进科技金融协同增效 [3] - 政府引导基金和人才政策优化升级,构建协同创新生态 [3] 产学研合作 - 陕西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进行主题推介 [2] - 科研院所、高校、行业协会、重点企业代表参与活动 [3] - 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等政府官员出席活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