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研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勇立潮头大湾区丨打造“智慧全运” 香港科技“够晒醒”
央视新闻· 2025-08-06 09:40
科技创新应用 - 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研发微纳米级被动式制冷涂层 无需电力驱动即可降低室内温度约5℃ [1] - 该技术预计在全运会期间节约38万度电 减少近200吨二氧化碳排放 [1] - 香港团队开发精准室内定位技术 通过手机小程序实现观众座位导航 提升观赛体验 [1] 香港科技贡献 - 本届全运会约40%核心技术源自香港 涵盖节能降温与智慧导航等领域 [2] - 香港科技力量不仅服务赛事创新 更推动国家产业突破 融入大湾区发展大局 [2] 政策支持与产业协同 - 香港特区政府推出《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 实施"产学研1+计划"和"新型工业化资助计划" [2] - 设立百亿港元创科母基金 加速技术从实验室向市场转化 [2] -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形成"香港研发+内地转化"模式 跨境研发集群初具规模 [2] 区域协同发展 - 香港科创力量通过全运会展示与大湾区市场的深度契合 [2] - 粤港澳协同创新进入新阶段 科研智慧依托产业生态持续成长 [3]
最强大脑云集 创新引擎强劲 深圳:从“技术沙漠”到“创新高地”
深圳商报· 2025-07-29 00:55
深圳科技创新发展 - 深圳从仅有2名技术员(拖拉机维修员和兽医)起步,现已发展为全球创新版图的重要坐标,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1] - 生命科学、纳米科技、数学运算、大科学装置建设等领域创新平台快速崛起,实现从"技术沙漠"到"创新高地"的转变 [1] 顶尖人才聚集效应 - 2022年结构生物学家颜宁辞去普林斯顿大学讲席教授职位,回国创建深圳医学科学院,该院从最初1名PI发展为人才密集的综合型科研平台 [2] - 深圳吸引顶尖科学家的核心优势包括:快速搭建的大科学装置、宽松开放的科研环境、鼓励原创和长期投入的创新精神 [2] - 深圳医学科学院致力于打通前沿科学与成果转化障碍,整合生命科学、新药研发和临床应用,目标打造生物医药"东方大湾区" [2]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光明科学城作为深圳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在99平方公里区域内集中建设数学、物质、生命科学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3] - 鹏城云脑Ⅲ、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脑科学平台等重大设施相继落地 [3] - 深圳湾实验室采用"基础研究+产业转化+工程技术"三位一体模式,拥有100多个科研团队,1000多名在职人员(科研技术人员占比93%),含100多位高层次人才 [3] 人才规模与结构 - 深圳人才总量突破700万,其中技能人才406万、留学归国人才22万、高层次人才2.6万 [3] - 连续两年位居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榜首,多年稳居高校毕业生就业首选城市 [3] - 全市拥有3000多个创新载体和超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 [4] 高校科研能力提升 - 2024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中,深圳大学243人、南方科技大学193人入选,超过部分985高校 [6] - 南科大朱健康教授位列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第一 [6] - 深圳大学39个学科、南科大31个学科入选2023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纳米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进入全球前50 [6] 协同创新机制 - 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推动9所高校组成"X9高校院所联盟",实现课程互选、师资互聘、资源共建的集群式协同 [6] - 深圳通过原始创新与成果转化"双引擎"模式持续提升全球科技话语权,拓展科技发展深度与广度 [7]
总编有约·“两高四着力”调研行丨教育+科技+人才?
河南日报· 2025-07-18 07:39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 教育是基石 科技是关键 人才是根本 三要素协同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创新发展 [5][8] - 中国现代农业联合研究生院整合优质资源 院士担任班主任 培养复合型农业人才 一年内实现2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和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落地河南 [8] - 河南农业大学玉米生物技术创新团队每年创制1.5万个玉米新组合 其培育的5个品种跻身黄淮海地区全国高产"10强" [6][7] 科技成果转化与产学研融合 - 河南试点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后 郑州大学技术转化合同数从67项增至225项 合同总额从2768万元跃升至3.92亿元 增幅达236% [11] - 高校与企业共建2560家研发中心 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四有"覆盖率超75% 2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中4家由高校牵头 [15][16] - "科技副总"机制推动626名高校人才赴企业任职 博士刘超齐团队研发的禽类生物制剂获国家发明专利并即将量产 [9][10] 学科建设与产业协同 - 2021年以来河南高校新增541个本科专业点 撤销199个 设立65个现代产业学院对接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链 [14] - 省内高校为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输送70%以上一线从业人员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45校新增智能建造等122个学位专业 [13][15] - 省科学院集聚3000名科研人才 联合培养研究生规模突破700人 成为全国联合培养研究生最多的省级科研院所 [15] 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 - 2024年河南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759亿元 同比增长28.7% "十四五"期间承担9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获17.5亿元中央财政资金 [16][17] - 省内启动108项重大科技专项和798项重点研发专项 投入30亿元省财政资金 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超110亿元 [17] - 2023年河南获1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 陈锋教授团队小麦基因育种技术以1500万元完成转让 [8][16]
【新华社】从太空看“十四五”丨这些创新高地,正在拔地而起
新华社· 2025-07-04 16:36
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1] - 从太空俯瞰,卫星捕捉到科学高地正在加速崛起 [1] 北京怀柔科学城 - 2020年4月规划区与2024年8月建成区对比显示,怀柔科学城大科学装置布局初现 [3] - 2016年国务院提出统筹规划建设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2017年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获批 [3] - 经过近十年发展,怀柔科学城已成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3] -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建成后将是世界上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 [4] 上海张江科学城 - 2025年与2020年相比,张江科学城内人工智能岛周围的产业生态圈建设更加完善 [6] - 张江科学城前身为1992年开园的张江高科技园区,目前建有2个国家实验室和基地、9个大科学设施、20多个国家级和上海市级研发机构,100多个孵化器 [6] - 上海光源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面积从最初的17平方公里扩展到220平方公里 [8] 深圳光明科学城 - 2024年与2020年相比,深圳理工大学主校区建筑群拔地而起 [10] - 光明科学城规划总面积99平方公里,重点布局大科学装置集群、科教融合集群、科技创新集群 [10] - 深圳理工大学于2024年5月获批设立,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资源,开展基础性、前沿科学技术研究 [11] 合肥未来大科学城 - 2024年与2021年相比,合肥未来大科学城内核心科学装置集群建设成果显著 [14] - 规划总面积约19.2平方公里,聚焦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 [14] - 建设以"夸父"(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与BEST(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等大科学装置 [14] 西部(成都)科学城 - 2020年待开发地块与2024年建成区对比显示,实验室集群拔节生长 [18] - 西部科学城采用"一城多园"模式,包括西部(成都)科学城、西部(重庆)科学城等创新资源集聚载体 [18] - 西部(成都)科学城2021年6月挂牌,目前布局6个大科学装置,其中2个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 [19] - 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三大主导产业,实施产业"建圈强链" [19]
以城为媒向新而行:天津奏响达沃斯前奏曲
环球网· 2025-06-18 20:31
202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 - 论坛将于2025年6月24日至26日在中国天津举行,主题为"未来增长的新前沿",聚焦全球经济、中国展望、剧变中的产业、投资人类与地球以及新能源与材料五大领域 [1] - 吸引来自全球百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商领袖、专家学者及青年才俊参与 [1] 天津的城市发展 - 天津以"创新、生态、开放、人文"四大维度展现新时代中国城市的活力与气度 [1] - 天津持续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海河实验室和天开高教科创园成为创新引擎 [1] - 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天津推动智能科技、绿色能源、生命健康等领域的协同创新 [1] 天津的生态建设 - 九河入海的水系生态持续修复,海河两岸成为市民共享的"城市客厅" [3] - 七里海湿地、大黄堡自然保护区、水西公园等生态项目展现天津的绿色发展画卷 [3] 天津的开放与物流 - 天津港和中欧班列(天津)构成繁忙的物流网络,连接全球 [5] - 依托自贸试验区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天津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全球资本、人才、技术汇聚 [5] 天津的人文魅力 - 中西合璧的历史风貌建筑群和多元融合的民俗文化展现天津的独特魅力 [7] - 相声、评剧、泥人张、杨柳青年画等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焕新 [7] 论坛的意义 - 天津以兼容并蓄的城市格局和发展活力,为202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注入丰富的城市底色 [9]
建好用好大科学装置 更好服务产业发展 加快建设新动能强劲的国家创新名城
西安日报· 2025-05-26 10:48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 西安举办"阿秒看清微观世界"活动,聚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产业协同发展 [1] -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介绍阿秒设施建设进展及应用前景 [2] - 多位院士及科学家参与交流,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志南、中国科学院院士房喻、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大科学装置首席科学家赵卫 [2] 政府支持与政策导向 - 西安市委书记方红卫强调大科学装置是推动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之重器 [2] - 西安加快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 [2] - 政府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发展 [3] 科技成果转化 - 西安推进大科学装置"沿途下蛋"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3] - 完善技术经理人激励机制,促进科技金融协同增效 [3] - 政府引导基金和人才政策优化升级,构建协同创新生态 [3] 产学研合作 - 陕西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进行主题推介 [2] - 科研院所、高校、行业协会、重点企业代表参与活动 [3] - 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等政府官员出席活动 [3]
“中瑞友好合作这条纽带会将我们带向更远”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5-10 15:50
中瑞建交75周年招待会 - 中国驻哥德堡总领馆在仿古帆船"哥德堡"号举办中瑞建交75周年专场招待会 来自政商学各界及友好人士140余人参加 [1][2] - 1739年"哥德堡"号商船抵达中国成为两国经济文化交流开端 1950年瑞典在西方国家中第一批与新中国建交 [2] - 75年来中瑞在经贸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扩大 [2] 中瑞经贸合作 - 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使跨越百年的中瑞经贸合作再创辉煌 中瑞经贸合作是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旅程 [9] - 以"哥德堡"号为代表的中瑞贸易为哥德堡城市建设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4] - 工商业贸易科研和创新是哥德堡市的支柱 哥德堡市期待继续同中方保持友好关系 [5] 中瑞科技与教育合作 - 哥德堡大学为代表的瑞典高校同中国高校建立广泛合作 成果增长迅速 [11] - 哥德堡大学期待在自由开放基础上同中国高校深化互利合作关系 [11] - 从丝绸茶叶瓷器到汽车先进技术和创新 中瑞友好合作纽带将两国带向更远 [6] 中瑞地方合作 - 中国驻哥德堡总领馆开设在西瑞典领团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是西南瑞典重要且有影响力的合作伙伴 [13] - 哥德堡市同中方交往历史悠久 期待继续同中方保持友好关系 [5] - 西约特兰省副省督表示"哥德堡"号象征中瑞未来持续发展的关系 [6]
引“金融活水”浇灌“科创绿洲”
人民日报· 2025-05-08 05:46
西安市人才发展基金概况 - 西安市人才发展基金由西安市委组织部主导 市区财政联合出资 西安财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管理 主要投资于西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 [2] - 基金设立目的是突破人才创新创业初期面临的研发投入高 融资难 引才留才难等瓶颈 引金融活水精准浇灌科创绿洲 [2] - 基金运营近两年已决策人才项目46个 累计决策金额2.64亿元 实际投放超1.9亿元 带动项目投资总额102.9亿元 资金放大38.9倍 直接支持高层次人才105人 [2] 基金投资策略与模式 - 早期科创项目可申请人才基金直接出资最高上限达1000万元 基金明确支持敢于投早投小的长期资本 [2] - 探索创新人才股权激励模式 以产业链重点企业核心技术人才为激励对象 实行基金出资70% 激励对象出资30% 最高支持上限800万元 [2] - 投资项目中成立时间不足1年的5个 1至5年的35个 早期项目占比86.96% B轮融资前项目33个 占比76.74% [3] 重点投资领域与项目成果 - 基金瞄准人工智能 低空经济 氢能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向 [3] - 投资项目覆盖陕西省2024年度上市后备项目13个 国家级及省级专精特新项目12个 省市重点产业链链主项目3个 [3] - 典型案例显示 600万元政策性资金支持刘明团队撬动1.05亿元社会资本 建成1.2万平方米产线 2024年企业营收同比增长47倍达千万级 预计2025年突破亿元 [1] 基金运作成效 - 基金不追求短期回报 甘当耐心资本伯乐 在科学家最需要时雪中送炭 助力硬科技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 [1] - 通过政策性资金带动社会资本投入 实现资金放大效应 如刘明团队案例中600万元政府资金撬动17.5倍社会资本 [1][2] - 被投企业快速成长 刘明团队企业2024年供货多家上市公司 验证基金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加速作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