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源产品
搜索文档
A股罕见!“中国好董秘”3年6增持
上海证券报· 2025-10-17 07:14
高管增持行为 - 联创光电副总裁邓惠霞近3年内先后6次增持公司股票,累计增持金额近600万元,相当于其公告平均年薪的10倍 [1][2] - 首次增持于2022年10月,以26.237元/股的价格增持11.43万股,金额299.89万元,最近一次增持在2024年7月,以55.71元/股的价格增持6300股,金额35.1万元,截至目前其持股数量达19.2万股 [2][3] - 增持行为基于对公司内在价值、未来持续稳定发展信心及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并非象征性表态 [2][8] 公司业务转型与核心技术 - 公司自2019年起围绕“进而有为,退而有序”战略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将高温超导和激光产业作为未来核心主业进行培育 [4] - 高温超导技术是实现可控核聚变的关键技术之一,联创超导与中核集团合作的“星火一号”核聚变项目已从方案论证阶段转入实体化运营阶段 [5] - 公司高温超导磁体技术应用领域持续拓展,已中标商业航天电磁弹射磁体项目,并与多方共同投资设立商业航天产业运营公司,结合超导磁悬浮与电磁推进技术 [6][8] 公司财务表现与市场反馈 - 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6.48亿元,同比增长6.51%,实现归母净利润2.63亿元,同比增长15.18%,激光业务归母净利润大幅增长400.58% [6] - 公司股价在2024年二、三季度曾震荡下行至21.4元/股,导致增持一度浮亏超百万元,但在2024年9月后随市场政策及科技股上涨,市值实现翻倍 [3][7] - 高管及大股东的连续增持行为获得市场积极评价,被视为有效的市值管理手段,反映了对公司长期价值的坚定看好 [7][8] 行业趋势与公司定位 - 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已超过四分之一,市场结构正从“传统周期主导”向“科技+创新双擎驱动”转型 [7] - 公司被定位为“硬科技”企业,其高温超导业务领域与美国核聚变公司CFS存在较高相似性,后者估值已超百亿美元 [5][6] - 公司致力于通过科技创新走高端装备、自主产权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认为当前价值仍被低估,未来产品应用场景将多点开花 [8][9]
“中国好董秘”3年6次增持 联创光电“聚变”转型浮现“硬科技”之光
上海证券报· 2025-10-17 02:52
公司高管增持行为 - 联创光电副总裁邓惠霞近3年内6次增持公司股票,累计金额近600万元,相当于其公告平均年薪的10倍 [2][3] - 首次增持于2022年10月,以26.237元/股价格增持11.43万股,金额299.89万元,后续5次增持使总持股达19.2万股 [3][4] - 2024年股价一度跌至21.4元/股,导致增持部分浮亏超百万元,但邓惠霞对公司价值有信心,2024年9月后股价回升使其持股市值实现翻倍 [4][8] 公司战略与业务转型 - 公司自2019年起围绕“进而有为,退而有序”战略转型升级,将高温超导和激光产业作为未来核心主业培育 [5] - 传统业务包括智能控制器、背光源产品、LED器件、电线电缆产品,转型是为应对光电显示行业竞争加剧 [5] - 公司定位从卖“铲子”转变为卖做“铲子”的原材料,高温超导技术是实现可控核聚变的关键技术之一 [6] 高温超导与核聚变业务进展 - 联创超导与中核集团合作的“星火一号”核聚变项目已从方案论证转入实体化运营阶段,环评及审批于2024年4月展开 [6] - 项目采用“聚变—裂变”混合技术,目标实现长时稳定运行、氚自持且能发电演示的聚变实验装置 [6] - 联创超导业务与美国核聚变公司CFS有较高相似性,CFS估值已超百亿美元 [7] - 联创超导中标商业航天电磁弹射磁体项目,并与多方设立商业航天产业运营公司,结合超导磁体技术与航天发射技术 [7][9] 公司财务表现 - 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6.48亿元,同比增长6.51%,归母净利润2.63亿元,同比增长15.18%,创历史新高 [7] - 激光业务归母净利润大幅增长400.58% [7] 市场影响与股东结构 - 高管增持行为被市场称为“反向打工”,获得投资者积极评价,被视为有效的市值管理手段 [8] - 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出现连续增持者,某知名人士从2024年2月持股432万股连续六个季度增持至1243.7万股,成为第二大股东 [9] - 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已超过四分之一,市场结构向“科技+创新双擎驱动”转型 [8]
联创光电(600363):深度研究报告:可控核聚变系列研究(二):传统主业提质增效、预期向好,激光与核聚变打开未来成长空间
华创证券· 2025-08-16 16:44
投资评级与核心观点 - 报告首次覆盖联创光电,给予"推荐"评级,当前股价62.27元 [1] - 核心观点认为传统主业提质增效预期向好,激光与核聚变业务将打开未来成长空间 [1]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83亿/7.21亿/8.75亿元,对应PE 47x/38x/31x [6] 财务预测与估值 - 预计2025-2027年营收35.96亿/40.02亿/45.06亿元,同比+15.8%/+11.3%/+12.6% [6] -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141.6%/23.7%/21.3%,每股盈利1.29/1.59/1.93元 [2] - 当前总市值282.4亿元,市净率6.6倍,12个月股价区间22.05-66.45元 [3] 新兴业务成长潜力 高温超导磁体业务 - 聚焦托卡马克装置磁体环节,价值量占整体装置超40%,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105亿元 [8] - 深度参与星火一号建设,预计总订单规模可达50亿元 [88] - 已中标1960万元商业航天电磁弹射磁体项目,有望切入千亿级商业航天市场 [99] 激光业务 - 全球激光武器市场预计从2023年50亿美元增至2030年240亿美元,CAGR 26% [9] - 中国激光武器市场规模2024年约1455亿元,同比+20% [9] - 光刃系列激光武器已完成二代升级,产品趋于成熟 [107] 传统业务结构调整 智能控制产品 - 2024年收入占比60%,毛利率提升趋势明显 [10] - 中国市场2016-2023年CAGR约14%,行业仍处增长期 [10] - 新增泰国生产基地2025年底投产,将拓展海外市场 [121] 背光源业务 - 2024年收入占比30%,正从消费电子转向车载/工控等大尺寸应用 [10] - 手机背光源收入占比从2023年33.87%降至2024年4.17% [129] -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毛利率降至个位数 [128] 公司财务表现 - 2024年营收31.04亿元(-4.2%),归母净利2.41亿元(-27.9%) [2] - 计提存货跌价损失1.24亿元,还原后利润总额4.29亿元(-4.9%) [24] - 参股厦门宏发电声贡献投资收益4.3亿元(+16.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