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比赛门票

搜索文档
小小票根变身二次消费“流量支点”
新华日报· 2025-07-30 05:39
票根经济模式 - 体育赛事门票从交易凭证转变为消费起点,通过联动酒店、景区、购物等场景释放消费潜力[1] - "苏超"球赛门票可解锁瘦西湖景区免费入园、东关街等商业区消费、酒店八折等多重优惠[2] - 南京推出夫子庙六大景点免费、浦口区18大景区免费、牛首山半价等票根联动政策[2] 文旅消费拉动效应 - 扬州主场比赛周末带动南京成为最大异地客源地,景区订单量环比增长35%[2] - 赛事期间扬州对省内12市市民实行国有景区免费政策,酒店推出客队城市八折优惠[2] - 南京针对扬州市民推出7-9月大金山风景区免费、金陵小城半价等季节性促销[2] 产业协同机制 - 政府主导+行业联动+商家让利形成多元消费场景串联,票根成为二次消费流量支点[3] - 通过降低消费者整体支出刺激本地消费循环,推动旅游业从单一购买转向链式体验[3] - 江苏各地挖掘票根经济潜力,促进文旅体商深度融合以释放区域消费活力[3]
秒光!动辄数十万上百万人抢票,平均每数十人才能买到一张票
第一财经· 2025-07-02 16:57
赛事影响力与普及度 - 苏超赛事在江苏居民中的知晓率达95.2%,其中非常了解的占近三分之一 [1] - 58.5%的居民因网络热点话题关注苏超,非传统球迷群体占比近八成 [1] - 赛事成功连接非传统球迷群体,推动足球普及率提升,专家认为这是提升中国足球普及率的重要方向 [1] 消费拉动效应 - 80.4%的居民感受到赛事对日常生活和消费的积极影响 [2] - 58.9%的居民计划因苏超增加体育相关消费(运动、培训、装备等),65.5%将增加文旅消费 [2] - 62.3%的居民会购买苏超周边衍生品,30.6%有意愿购买“门票+文旅套餐” [2] 观赛需求与市场热度 - 84.2%的居民有观赛意愿,52.1%已观看过比赛,32.1%计划后续观看 [2] - 57.4%的居民愿购票观看主场比赛,28.1%愿赴客场助威 [2] - 单场比赛抢票人次屡创新高,例如常州队主场对战南京队预约购票人数达76万,苏州VS扬州比赛两轮抢票总人次超140万 [3] 行业潜力与政策支持 - 专家指出优质赛事供应仍有巨大增长空间,苏超模式可能引发其他省份借鉴创新 [3] - 国家发改委表示群众对多元化体育赛事需求旺盛,体育与文旅产业潜力巨大 [3] - 未来政策将重点拓展全民健身空间、推动户外运动发展、促进体育与文旅深度融合 [4] 基础设施与参与度 - 扬超基地5片球场日均接待球队超20支,工作日晚间预订率80%,周末需提前十天预订 [2]
乐言商业|“苏超”迈向顶流,“黄牛”和赛事统一运作如何破?
第一财经· 2025-06-28 23:18
赛事经济效应 - "苏超"赛事带动周边3公里范围内酒店预订热度环比增长25%,苏州市整体酒店预订热度环比增长19% [1] - 赛事核心经济圈涵盖酒店、餐饮、休闲娱乐及个体工商户,同时辐射城市景点、交通等业态 [1] - 江苏省体育产业集团预测赛季综合经济效益将超3亿元 [1] 赛事出圈条件 - 江苏省13个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如"楚汉争霸""早茶德比"等)形成天然看点 [3] - 城市经济发达且差距小,具备专业场馆和接待能力,非专业比赛性质吸引泛球迷群体 [3] - 分散化票务渠道包括"看个比赛"小程序及各地独立入口(如"运动扬州""宿心办"等) [5] 运营管理问题 - 黄牛倒票现象严重,苏州对战扬州比赛门票被炒至原价19.9元的14倍(280元) [3] - 公安机关已抓获105名黄牛,采取刑事强制1人、行政处罚37人 [4][5] - 宿迁足球队因商业活动违规遭调查,暴露赛事商业化运作缺乏规范管理 [6] 长期发展建议 - 需统一规划并由专业经纪公司运作票务、传播、商业转化及赛事管理 [1][5] - 建议整合分散票务入口以强化管理并打击黄牛 [5] - 商业化需合法合规,通过专业管理保障赛事可持续性和关注度 [6]
“非主流”苏超爆火,背后是人的回归,是新消费升级
搜狐财经· 2025-06-18 11:28
苏超现象分析 -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门票价格从5-10元上涨至300-600元,热门场次达600元[1] - 联赛无知名球星参与,未受商业化转播模式影响,假球风险低[1] - 文化认同和精神共鸣成为核心驱动力,取代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1] - 与中超形成鲜明对比,反映消费者对真实体验的需求[1] 非主流繁荣现象 - 类似案例包括贵州村超、淄博烧烤、唐装汉服游洛阳等线下活动[1] - 自媒体崛起导致传统媒体如《新闻联播》和纸质报刊受众减少[2] - 公众注意力从报纸杂志转向手机自媒体平台[4] - 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平台市值达数千亿至万亿规模[4] 消费模式变迁 - 电子商务取代传统零售,8848等早期电商已退出市场[5] - 直播带货和跨境电商成为主流购物方式[5] - 消费者偏好转向简单便利的生活方式,厌倦过度包装[5] - 低成本商业模式更受市场青睐[5] 市场趋势洞察 - 传统主流经济模式压制了市场活力[5] - 消费者真实需求未被充分重视[5] -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决策模式能释放消费潜力[5] - 市场主导资源配置可促进经济发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