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菲涅尔透镜
icon
搜索文档
企业家故事 | 追“光”传奇,山东宇影李正坤和他的透镜宇宙
搜狐财经· 2025-09-16 18:26
时间回溯至1970年,在随后的五年间,直至1975年,山东宇影的前身历经了四次重大转变,从度量衡到电镀社,再到无线电配件厂,最后成为临邑县前进 食品厂,经营内容不断更迭。1976年,这家企业开始涉足菲涅尔透镜的开发生产,不过彼时产品仅应用于电视屏放大镜,规模较小,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也 十分有限。1989年,企业被临邑县白酒厂兼并,并更名为临邑洛北光学仪器厂,在新的征程中继续摸索前行,然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李正坤回忆,那时的企业技术匮乏、工艺落后,面对着放大镜订单,却因生产能力不足只能望"单"兴叹,甚至连员工工资都难以按时发放,经营状况岌岌 可危。 1992年,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彼时身为运输司机的李正坤,听闻企业的艰难处境后,毅然做出重大决定。他拿出自己多年辛苦积攒的9万块,又四处奔 走借了10多万,以破釜沉舟的勇气接手了这家在旁人眼中毫无发展前景、几近绝境的企业,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创业征程。 接手后,重重难题如巨石般横亘在李正坤面前。"全国仅有两家企业能生产菲涅尔透镜,山东宇影更是基础薄弱,连机床都没有。"李正坤介绍,机床对加 工精度要求特别高,模压成型技术也只掌握在日本等少数发达国家手里,没有机床、没有 ...
五年同城化进阶,从“四市协同”到万亿产业共同体的跨越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9 09:34
经济总量与集中度 - 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从2020年的2.24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2.98万亿元,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和全省水平 [1] - 四市GDP占全省比重从2020年的46%提升至2024年一季度的48.5%,土地占比仅6.8%却贡献近半经济产出 [1] - 目标2025年经济总量突破3.3万亿元 [1] 企业协作与产业链发展 - 2024年成都都市圈跨市合作企业达2860家,同比增长21.8%,增速为GDP增速的3.7倍 [2] - 形成"成都研发+德阳制造"模式,产品迭代速度提升30% [6] - 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产值突破2900亿元,集聚企业近3000家 [8] - 成资"中国牙谷"产业链完整度全球第一 [8] 产业协同模式与创新 - 推行"总部+基地""研发+制造"等协作模式,五年内9条产业链产值破万亿元 [7][9] - 建成省级中试平台21个(占全省60%),市级中试平台135个(同比增长48.4%) [8] - 天府大道科创走廊集聚加州智慧城、华为大数据中心等创新载体 [7] 机制体制创新 - 建立五级工作机制和"1+1+N"规划体系,实现"共绘一张图"治理跃升 [13] -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20年约6500家增至2024年1.3万家 [13] - 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打破行政边界,如共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 [13] 区域协同活力 - 2024年1-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高于全省2.8个百分点 [10] - 德眉资三市工业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10] - 日均跨市流动超68万人次,形成"1小时通勤圈" [15]
五年同城化进阶,从“四市协同”到万亿产业共同体的跨越 | 万千气象看成都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9 09:29
经济总量与集中度 - 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从2020年的2.24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2.98万亿元,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和全省水平 [2] - 四市GDP占全省比重从2020年的46%提升至2024年一季度的48.5%,土地占比仅6.8%却贡献近半经济产出 [2] - 目标2025年经济总量突破3.3万亿元 [2] 企业协作与产业协同 - 2024年跨市合作规上企业数量达2860家,同比增长21.8%,增速为GDP增速的3.7倍 [3] - 形成"成都研发+德阳制造"模式,产品迭代速度提升30% [8] - 菲斯特科技计划在眉山建成全球最大激光显示光学屏制造基地 [9] - 成都400余户供应商为德阳东汽等链主企业配套,成资80余户企业围绕中车实现产品配套 [3] 创新体系与产业链 - 建成省级中试平台21个(占全省60%),市级平台135个同比增长48.4% [11] - "天府科创贷"发放贷款超百亿元,四市科技创新券互认互通 [11] - 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产值突破2900亿元,集聚企业近3000家 [11] - 形成9条万亿级产业链,19个产业生态圈联盟完成组建 [13] 产业协作模式 - 发展"总部+基地""研发+制造""成果+转化"等协作分工模式 [9] - 沿天府大道布局加州智慧城、华为大数据中心等创新载体,形成科创走廊 [9] - 金牛-什邡、天府新区-仁寿等产业合作园区加快建设 [13] - 2024年1-5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德眉资三市实现两位数增长 [13] 机制创新与要素流动 - 建立五级工作机制和"1+1+N"规划体系,实现"共绘一张图"治理 [17] - 高新技术企业从2020年增至1.3万家(近两倍增长) [17] - 日均跨市流动超68万人次,形成"1小时通勤圈"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