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涅尔透镜
搜索文档
企业家故事 | 追“光”传奇,山东宇影李正坤和他的透镜宇宙
搜狐财经· 2025-09-16 18:26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菲涅尔透镜供应基地,占地160亩,拥有近700名员工 [1] - 公司每年生产超过1.6亿片菲涅尔透镜,产品销往全球,应用于人体红外感应、LED配光、光学成像、太阳能聚光等多个高端领域 [1] - 公司拥有十大生产车间,是行业内极少数能同时掌控“自主设计+模具制造+批量生产”全流程能力的企业 [6] 发展历程与关键转折 - 公司前身始于1970年,历经多次业务转型,于1976年开始涉足菲涅尔透镜生产,最初产品仅用于电视屏放大镜 [3] - 1992年,现任掌舵人李正坤出资9万元并借款10多万元,接手了当时技术匮乏、经营岌岌可危的企业 [3] - 2000年是公司发展的里程碑年份,团队自主设计并成功制造出第一台高精度车床,打破了购买进口模具的限制,实现扭亏为盈 [6] 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 - 公司每年将销售额的8%投入研发,并搭建了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等优质研发平台 [6] - 公司已拥有数千种产品,并保持每周推出一款新品的强劲创新节奏 [9] - 公司成功攻克了高精度机床和模压成型技术,实现了技术自主,其产品如新一代交通信号灯能将雾天可视距离从200米提升至400米 [4][6][9] 产品应用与市场认可 - 公司的精密器件已深度渗透至现代社会多个领域,包括汽车HUD抬头显示系统、智能交通信号灯、红外感应组件等 [9] - 公司的产品应用于上海南京路、北京长安街等地的光学系统 [9] - 公司研发的产品拥有较长的市场生命周期,部分产品预计在未来五十年内持续保持市场竞争力 [11] 发展战略与未来展望 - 公司强调精准的市场预测和前瞻性布局,使产品能顺应社会发展潮流,迎合市场需求 [11] - 未来公司将把服务智能领域作为研发核心焦点,看好智能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影响力 [11] - 公司立志打造百年企业,以持续创新和优质服务为行业树立标杆 [11]
五年同城化进阶,从“四市协同”到万亿产业共同体的跨越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9 09:34
经济总量与集中度 - 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从2020年的2.24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2.98万亿元,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和全省水平 [1] - 四市GDP占全省比重从2020年的46%提升至2024年一季度的48.5%,土地占比仅6.8%却贡献近半经济产出 [1] - 目标2025年经济总量突破3.3万亿元 [1] 企业协作与产业链发展 - 2024年成都都市圈跨市合作企业达2860家,同比增长21.8%,增速为GDP增速的3.7倍 [2] - 形成"成都研发+德阳制造"模式,产品迭代速度提升30% [6] - 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产值突破2900亿元,集聚企业近3000家 [8] - 成资"中国牙谷"产业链完整度全球第一 [8] 产业协同模式与创新 - 推行"总部+基地""研发+制造"等协作模式,五年内9条产业链产值破万亿元 [7][9] - 建成省级中试平台21个(占全省60%),市级中试平台135个(同比增长48.4%) [8] - 天府大道科创走廊集聚加州智慧城、华为大数据中心等创新载体 [7] 机制体制创新 - 建立五级工作机制和"1+1+N"规划体系,实现"共绘一张图"治理跃升 [13] -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20年约6500家增至2024年1.3万家 [13] - 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打破行政边界,如共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 [13] 区域协同活力 - 2024年1-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高于全省2.8个百分点 [10] - 德眉资三市工业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10] - 日均跨市流动超68万人次,形成"1小时通勤圈" [15]
五年同城化进阶,从“四市协同”到万亿产业共同体的跨越 | 万千气象看成都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9 09:29
经济总量与集中度 - 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从2020年的2.24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2.98万亿元,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和全省水平 [2] - 四市GDP占全省比重从2020年的46%提升至2024年一季度的48.5%,土地占比仅6.8%却贡献近半经济产出 [2] - 目标2025年经济总量突破3.3万亿元 [2] 企业协作与产业协同 - 2024年跨市合作规上企业数量达2860家,同比增长21.8%,增速为GDP增速的3.7倍 [3] - 形成"成都研发+德阳制造"模式,产品迭代速度提升30% [8] - 菲斯特科技计划在眉山建成全球最大激光显示光学屏制造基地 [9] - 成都400余户供应商为德阳东汽等链主企业配套,成资80余户企业围绕中车实现产品配套 [3] 创新体系与产业链 - 建成省级中试平台21个(占全省60%),市级平台135个同比增长48.4% [11] - "天府科创贷"发放贷款超百亿元,四市科技创新券互认互通 [11] - 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产值突破2900亿元,集聚企业近3000家 [11] - 形成9条万亿级产业链,19个产业生态圈联盟完成组建 [13] 产业协作模式 - 发展"总部+基地""研发+制造""成果+转化"等协作分工模式 [9] - 沿天府大道布局加州智慧城、华为大数据中心等创新载体,形成科创走廊 [9] - 金牛-什邡、天府新区-仁寿等产业合作园区加快建设 [13] - 2024年1-5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德眉资三市实现两位数增长 [13] 机制创新与要素流动 - 建立五级工作机制和"1+1+N"规划体系,实现"共绘一张图"治理 [17] - 高新技术企业从2020年增至1.3万家(近两倍增长) [17] - 日均跨市流动超68万人次,形成"1小时通勤圈"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