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果干

搜索文档
小蓝莓解锁“新食尚”
经济日报· 2025-07-05 15:53
行业分析 - 蓝莓产业从"小众果"发展为"国字号品牌",年产值突破9亿元,带动超1万人就业 [1] - 构建"种苗研发—规模种植—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营销"全产业链体系,投资3亿元建设深加工产业园 [2] - 采用"智慧渔"立体种养模式,单个大棚年产值突破300万元 [2] - 线上平台销售额同比激增180%,占比提升至20%,市场溢价能力提高20%以上 [3] - 布局全国20余处"供销驿站",高端订单销售额达1亿元,并探索跨境销售 [4] 公司运营 - 联合高校培育10余个新品种,推广水肥一体化、物联网智能监测等10余项智慧农业技术 [2] - 线下开展"七悦青岛行"活动覆盖七大场景,线上依托"金苑果仓"直播和"宝果鲜"小程序实现8小时速达 [2] - "共富拼团"模式降低农资采购成本20%,"村集体+企业+农户"合作实现保底+分红收益 [3] - 盘活11套闲置农房开发民宿,村民年均增收4万余元 [3] - 青岛蓝玫瑰有限公司获批"出口农产品资质",推动跨境销售 [4] 市场表现 - 鲜果销量增长25%,线上直播2小时卖出800斤 [2][3] - 文旅融合带动消费,如"寻宝山居"民宿和民俗体验活动 [3] - 返乡青年通过电商代销蓝莓,单户增收2000元 [3] - 产品溢价能力提升,形成"农民变工人、农户变股东、村民变主播"的转型 [3] 战略方向 - 以产业升级带动消费提质,以消费潜力反哺产业发展 [4] - 通过全产业链贯通、场景创新和联农共富实现良性循环 [4] - 打造"产品有品牌、消费有动力、农民有增收"的乡村振兴样板 [4]
(乡村行·看振兴)江西靖安“小”浆果助绘乡村振兴“莓”好“蓝”图
中国新闻网· 2025-06-05 22:05
蓝莓产业发展现状 - 靖安县洪和蓝莓基地盘活农村闲置土地300余亩,种植蓝莓树3万余株,年产蓝莓鲜果10万余斤 [4] - 基地采用"商会+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资本、产业、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形成利益共同体 [4] - 蓝莓产业带动莲塘村村集体经济年增收4万元,促进70余户农户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3万余元 [4] 产业链延伸与多元化经营 - 蓝莓鲜果通过深加工转化为蓝莓酒、蓝莓果干等高附加值产品 [4] - 基地发展采摘游、亲子游等休闲农业,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格局 [4] - 产业模式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4] 未来发展规划 - 计划进一步构建蓝莓全产业链发展机制,强化乡村支柱产业 [5] - 依托统一战线力量,持续扩大农户增收致富覆盖面 [5]
连云港赣榆:从“规模扩张”到“品质革命” “甜蜜产业”破解成长烦恼
扬子晚报网· 2025-04-09 09:17
行业概况 - 连云港市蓝莓种植面积近3万亩,赣榆区黑林镇为核心产区,带动周边乡镇发展[3][4] - 2020年全国蓝莓栽培面积99.62万亩,总产量34.72万吨,2024年增至143.82万亩和78万吨,江苏位列全国前八,连云港居省内首位[7] - 蓝莓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面临价格下行压力,地头批发价同比下跌40%[1][4][6] 种植技术 - 采用基质盆栽模式,暖棚种植密度达600棵/亩,挂果周期缩短至1年,亩产3000-6000斤,为传统种植的两倍以上[6] - 引入数智温控系统,果径提升至20-28毫米,最大达30毫米,"蓝美人"品种因口感与营养受市场青睐[3] - 水肥一体化设施及滴灌技术应用广泛,高标准温室大棚实现全年可控环境种植[9] 价格动态 - 3月批发价:果径15毫米27元/斤,18毫米37元/斤,20毫米43元/斤,同比均降40%,春节前18毫米品种曾达105元/斤[6] - 价格下行主因:种植面积扩大、技术提升导致成熟期提前、亩产量倍增[6] - 龙头企业因全产业链模式抗风险能力强,精深加工产品价格保持稳定[10] 产业链延伸 - 黑林镇"莓"好共富产业园建成65个高标准大棚,35个已运营,结合采摘体验与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带动周边收入超100万元[3][9] - 沃田集团年处理蓝莓冻果2万吨,采用超声波逆流萃取技术生产花青素,开发果干等精深加工产品[10] - 农旅融合项目依托抗日山景区和石梁河水库客流,形成"种植+加工+旅游"三产联动模式[3][9] 转型方向 - 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推动优质优价,科技赋能提升附加值[9][11] - 强化品牌建设与全产业链运营,通过种苗繁育、鲜果种植、深加工研发增强竞争力[10] - 政府主导"镇、企、村联动"模式,延伸供应链并优化价值链[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