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旅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走进中国乡村)“中国雪花梨之乡”古树新枝通四海
中国新闻网· 2025-11-20 14:03
中新社石家庄11月20日电 题:"中国雪花梨之乡"古树新枝通四海 作者 赵丹媚 谌诗雨 翟羽佳 当华北平原的冬日为田野覆上一层薄霜,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谢庄镇北龙化村的果园里虽已不见累累硕 果,但一场跨越山海的"甜蜜旅程"正在进行。 当地一家梨果企业内,工人们熟练地将印有中英文标识的精品梨果装车。这批20多吨重的鲜梨即将启 程,预计10天后抵达泰国林查班港,成为异国餐桌上的东方风味。 11月6日,河北赵县,一家梨果销售企业的工作人员正在搬运梨果。 中新社记者 翟羽佳 摄 "今年我们已经出口约37万件鲜梨,主要销往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石家庄 果王果品销售有限公司经理张康宁介绍,根据不同市场需求,梨果被分级筛选和定制化包装,"阿联酋 的客户喜欢个头偏小的鸭梨,越南的客户更喜欢雪花梨"。 谈及海外市场,张康宁表示,印度尼西亚是目前河北鲜梨的第一大出口国。"当地常把鲜梨作为宗教祭 祀或传统庆典的供品。"张康宁说,另一方面,当地气候炎热,也使得润肺降燥的鲜梨备受青睐。 "其实印度尼西亚市场的开拓与当地华人客户密不可分,这些客户的祖辈多是当年'下南洋'的福建人、 广东人,仍保留着对故乡水果的喜爱与 ...
群众工作札记 | 稻浪千重丰景好
夯实了"地"的基础,产业升级随之跟上。去年10月,和桥镇人民政府携手本地米厂与某粮食公司签订三 方协议,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全链条协同发力,以产业化思维推动水稻产业转型升级。"村里老龄化程 度高,土地流转后,村民不仅能拿到流转金,村集体收入也实现了增长。"北新村党总支书记许志强向 我们介绍。与此同时,农旅融合不断深化,农业观光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带动了本地就业。目前,北 新村已有20多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稳定就业。 为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提质增效,市纪委监委将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与监督保障特色产业 发展有机结合、协同推进。今年以来,我们牵头成立整治工作组,联合农业农村、财政、审计等部门, 围绕2019年以来投资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开展"小切口"整治。通过"纪巡结合"等机制,对项目招投标、 资金使用、工程质量等关键环节进行深入排查,目前已在该领域留置4人,党纪政务立案30人,形成有 力震慑。 整治中我们了解到,和桥镇水稻产业面临着种植主体老龄化、耕地碎片化、机械化水平不高等现实难 题。为破解发展瓶颈,和桥镇对零散土地统一流转,实施整田平地、路网重构、灌排建设等系统改造, 将昔日的"望天田"升级为"高产田" ...
让城市尽显年轻态、新活力 南通市通州区推出“大金沙”繁荣计划
扬子晚报网· 2025-11-15 18:53
城市更新与消费场景打造 - 通州区推出“大金沙”繁荣计划,结合城市更新,旨在打造业态多元、年轻时尚的消费场景以提升城市活力 [3] - 计划旨在加快构建互联互通、业态多元、充满活力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打造现代化新城区以增强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 [7] 新兴消费业态案例 - 金沙枇杷哥家庭农场占地50亩,从事四季水果种植采摘,并推出集亲子娱乐、小型团建、露营烧烤于一体的休闲业态,实现农旅融合 [5] - 女装饰品集合店“荔枝季”由闲置居民院落改造而成,成为集穿搭、咖啡、茶饮于一体的复合空间,自10月开业后成为当地年轻人聚集地 [7] - 金新街道一站式运动乐活中心正式运营,拥有室外足球场及室内篮球场、羽毛球场,计划通过市集、观赛、联赛等活动打造运动、文化与社交复合空间 [7]
河池宜州:推动桑蚕业向“新”向“智”
广西日报· 2025-11-11 16:03
11月7日,在广西林胜堂蚕具有限公司的展示大屏上,河池市宜州区刘三姐镇、德胜镇的蚕房环境数据 一目了然——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氨气浓度等关键指标实时呈现,为蚕宝宝营造最适宜的生长环 境。 企业负责人黄浩磊表示:"这些数据至关重要,只有环境适宜,蚕才能结出优质茧。"作为"中国蚕桑之 乡"和全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自2005年起,宜州区的桑蚕生产规模已连续20年位居全国县域首位。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宜州区积极 响应,抢抓"东桑西移"机遇,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发展路径,大力提升产业科技含量,推 动桑蚕产业迈向现代化。 过去,养蚕多依赖口耳相传的经验与个人悟性,蚕农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成长速度不一。如今,智慧 养蚕模式的全面推广,让更多蚕农轻松成为养蚕能手,彻底改变传统生产格局。在刘三姐镇洛漏村, 高效省力化多批次智慧养蚕模式已落地见效。基地内新建的标准智慧大蚕房,配备省力化轨道与自动 上蔟设备,实现高效生产。截至今年11月,该基地已成功出茧16批,产量达6650公斤,销售收入31.9 万元。 "这些高度灵敏的传感器装在蚕房内,一旦出现高温或者浓度超 ...
宜州桑蚕产业规模连续20年位居全国县域首位
广西日报· 2025-11-10 15:19
产业智能化升级 - 智慧养蚕模式通过实时监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氨气浓度等关键环境数据,为蚕营造最适宜的生长环境[1] - 高效省力化多批次智慧养蚕模式配备省力化轨道与自动上蔟设备,实现高效生产,截至今年11月某基地已成功出茧16批,产量达6650公斤,销售收入31.9万元[1] - 高度灵敏的传感器在出现高温或浓度超标等情况时会立即报警并自动启动调控装置,确保蚕房始终处于最佳状态[2] 科技研发与合作 - 公司与西南大学、中国蚕研所等科研机构合作,持续引进新技术与成果推动技术升级[2] - 与浙江大学、河池学院共建智慧蚕桑示范基地,合作的“知蚕AI智慧蚕桑云管理系统”正加速落地应用[2] - 通过实时监控与大数据分析,能够精准掌握蚕的生长状态,及时预判并应对各类养殖问题[2] 产业规模与地位 - 作为“中国蚕桑之乡”和全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自2005年起宜州区的桑蚕生产规模已连续20年位居全国县域首位[1] - 公司积极响应优化提升传统产业的号召,抢抓“东桑西移”机遇,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发展路径[1] 资源综合利用与绿色发展 - 公司加强桑蚕资源综合利用,深化产品加工,开发资源新用途与新产品,确保桑蚕吃干榨尽、物尽其用、循环发展[2] - 区内30余家加工企业以桑枝、桑叶、蚕沙等为原料,开发出桑葚酒、桑茶、叶绿素铜钠盐、药用白僵蚕等20余种产品[2] - 五和博澳公司成功研发出桑枝提取生物碱生产线[2] 产业融合与业态延伸 - 公司积极推进蚕桑农旅融合,依托资源优势打造桑蚕文化主题公园、蚕家乐等文旅项目[3] - 推动产业从单一生产环节向休闲观光、文化传承多元业态延伸,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新动能[3] - 产业革命正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转化为兴业富民的生动实践,铺就一条科技赋能、绿色循环、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新丝路[3]
宜州区推动桑蚕业向“新”向“智”
广西日报· 2025-11-10 09:58
"这些高度灵敏的传感器装在蚕房内,一旦出现高温或者浓度超标等情况,设备会立即报警并自动 启动调控装置,确保蚕房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在宜州市叒木天虫蚕业科技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向记 者展示智慧养蚕设备如何高效养蚕。 智慧化的步伐仍在加快——宜州区与西南大学、中国蚕研所等科研机构合作,持续引进新技术、新 成果,推动技术升级;与浙江大学、河池学院共建的智慧蚕桑示范基地也在稳步推进,与林胜堂合作 的"知蚕AI智慧蚕桑云管理系统"正加速落地应用,科技赋能成效显著。 在绿色发展方面,宜州区加强桑蚕资源综合利用,不断深化产品加工,开发资源新用途、新产品, 确保桑蚕吃干榨尽、物尽其用、循环发展。区内30余家加工企业以桑枝、桑叶、蚕沙等为原料,开发出 桑葚酒、桑茶、叶绿素铜钠盐、药用白僵蚕等20余种产品。五和博澳公司更成功研发出桑枝提取生物碱 生产线。 同时,宜州区积极推进蚕桑农旅融合,依托资源优势,打造桑蚕文化主题公园、蚕家乐等文旅项 目,推动产业从单一生产环节向休闲观光、文化传承多元业态延伸,持续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新 动能,拓宽富民增收渠道。 11月7日,在广西林胜堂蚕具有限公司的展示大屏上,河池市宜州区刘三姐镇、德 ...
95%全国产量!盐城滨海让千年“仙草”成农旅融合新IP
扬子晚报网· 2025-11-07 23:27
公司核心业务与定位 - 公司为江苏老字号,从1992年的饮片厂发展为集研发、种植、加工、文旅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1] - 公司是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单位,拥有几十项专利技术,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4] - 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带动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助力乡村振兴[4] 核心产品与资源禀赋 - 公司专注于“四大仙草”之一的白首乌,其种植基地占全国白首乌产量的95%,拥有不可复制的自然资源优势[2] - 基地面积达1000亩,采用1年生、2年生、4年生的梯次种植模式,并配套400亩生态防风林和160亩鱼塘,形成“林田水”共生系统[2] - 坚持绿色防控,全程不使用化学农药,获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基地称号,产品荣获长三角特色伴手礼、江苏省优质特粮特经产品金奖等多个奖项[2] 生产加工与产品矩阵 - 拥有占地143亩的现代化生产车间,采用低温对流脱水、无尘超细粉碎等工艺[4] - 将白首乌加工成冲泡茶饮、速溶颗粒、代餐粉、含片等近百种深加工产品[4] - 产品通过电商平台、线下门店及文旅体验等多渠道销往全国,年销售额持续增长[4] 农旅融合与新业态发展 - 投资1500万元打造田园综合体,包含露营基地、水上森林迷宫、自驾游房车帐篷营地等设施[3] - 创新“露营+产业”运营模式,提供首乌宴、中医药文化体验,年接待游客量逐步攀升[3] - 基地串联周边景点形成精品旅游线路,成为推动产业发展和群众致富的新增长点[3][4]
内蒙古固阳县:多元业态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中国经济网· 2025-11-06 19:49
文章核心观点 - 固阳县通过党建引领和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 推动村集体经济实现高速增长 2024年总收入达6760.79万元 同比增长52.34% 纯收入1469.69万元[1] - 公司构建“一村一品、全域共兴”格局 重点发展特色种养殖、农旅融合及新能源等产业 并通过品牌建设与创新销售模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1][3][4][5] - 公司规划明确发展目标 力争2027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1亿元 通过四大工程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6] 党建引领与组织体系 - 公司建立“县委统筹、镇党委主抓、村党组织落实”三级联动体系 编制《固阳县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2025-2027年)》为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2] - 按季度召开调度会 采用“问题台账+销号管理”机制 推动29个中央及自治区扶持项目落地 组织31个村试点党支部领办合作社[2] - 深化“书记项目”培育 怀朔芪林鸡、下湿壕古榆驿站等3个项目成功“升规纳统” 成为集体经济增长领头雁[2] 产业发展与创新模式 - 西斗铺镇红泥井村建设万亩向日葵和黄芪基地 配套商业综合体及仓储物流 实现从种植向全产业链转型[3] - 下湿壕镇应用数字技术于黄芪田间管理 实现水肥一体化监测 设施农业大棚与旅游结合 吸引游客2000余人体验采摘[3] - 发展“农旅+文旅”融合业态 芍药花海、露营地等项目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 兴顺西镇探索“新能源+集体经济”模式 建设充电桩开辟绿色增收路径[3] - 兴圣公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公司化运营”模式 芪林鸡项目自2022年来为村集体增收200多万元[1] 销售推广与品牌建设 - 兴顺西镇哈达合少村创新“集体经济统筹资源+农户养殖+网红IP赋能”模式 可视化生态养殖场通过“云养鸡”实现供需对接 鸡蛋溢价率达20% 预计村集体年收益增4万元 参与农户户均增收超3000元[4] - 银号镇开展公益乡村行活动 与5家单位签订40余万元购销合同 网红直播带货实现零售额超2.4万元[4] - 下湿壕镇白银合套村集中托管流转5000多亩土地 发展甜玉米和肉羊循环经济 亩地纯利从一二百元提升至五六百元 2024年村集体收益达150万元[4] - 推动“41°固阳献·固阳黄芪”获胡润中国食品行业百强榜全球地标优品称号 2025年荣获“全国食药同源创新发展示范县”称号[5] - 县级连续两年举办农副产品展销会 累计现场认购1048万元 达成合作意向3026万元 镇级通过年猪节、年货节等活动助力产品“出圈”[5] 经营成果与未来规划 - 2024年全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总收入6760.79万元 同比增长52.34% 纯收入1469.69万元[1] - 2025年以来在规划指引下 全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已达4160.42万元[6] - 下一步将推进“总量提升、业态培育、项目提质、品牌打造”四大工程 力争2027年经营性收入突破1亿元[6]
地理标志赋能乡村振兴 “粤字号”品牌擦亮大湾区名片
人民网· 2025-11-06 11:29
地理标志产业政策与规模 - 广东省地理标志产品数量达229个,位居全国前列 [1] - 《广东省地理标志条例》于2023年1月1日实施,为产业提供法治保障 [1] - 凤凰单枞茶、英德红茶、新会陈皮等10个产品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互保清单》 [1] 增城丝苗米产业发展成效 - 增城丝苗米品牌价值突破51.5亿元 [1][4] - 产业带动3.4万户农户就业,年产量达4.4万吨,核心区产值近19亿元 [3] - 通过订单收购、优质优价机制累计带动农户超6000户,实现每户年均增收超2000元 [3] 品质控制与品牌建设 - 建立全链条质量管控体系,一粒米从田间到餐桌需经过超20项检测 [4] - 重点规范引导20家左右授权企业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推动统一生产环境和外包装 [4] - 增城丝苗米和增城荔枝品牌价值分别为51.5亿元和24.8亿元,包揽十大‘广货手信’前两名 [4][5] 市场推广与产业融合 - 创新农旅融合模式,常态化举办丰收节、荔枝节等活动,推广场景进入广州塔、正佳广场等 [5] - 线上开发地标小程序,集中推广20家授权企业产品,其中七成以上拥有自有电商平台 [5] - 国际地理标志产品服务基地围绕研究、大数据、交易运营等七大功能构建服务体系 [6]
解锁发展新空间
经济日报· 2025-11-01 06:10
旅游业绩表现 - 今年前8个月累计接待游客1382.92万人次,同比增长43.41% [1] - 今年前8个月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3.99亿元,同比增长50.30% [1] - 预计全年旅游综合收入将突破100亿元 [2] - 旅游区“一元摊”项目带动800余人实现稳定就业,间接带动行业增收超1000万元 [5] 旅游发展策略 - 以整座县城为核心打造沉浸式、开放式的4A级景区,将历史文化遗存从“静态展品”变为“动态体验” [1] - 贡水河两岸融合土家族、苗族、侗族等民族文化符号,打造穿越千年民族时光的体验 [2] - 夜晚有33艘竹筏组成的264米长“巨龙”灯光音乐秀,可容纳128名游客乘筏观景,成为旅游“沸点”项目 [2] - 不依赖稀缺自然奇观,通过深挖民族文化内涵、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发展 [7] 农旅融合成效 - 按旅游综合收入15%的比例估算,今年1月至8月当地农产品相关收入达13.9亿元 [2] - 黄坪村通过“春赏梨花、秋采金果”模式,今年黄金梨综合收入突破2000万元 [3] - 村里依托“阿尼阿兹”浪漫IP,开发梨膏、梨酒等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并提升附加值 [3] - 椒园镇黄坪村2450亩梨园实现从单一农业种植到多元业态发展的转型 [2] 线上销售与品牌建设 - 今年9月一场直播活动吸引超4.3万人次观看,6小时内卖出8000多单产品,销售额达19.8万元 [4] - “农业+旅游”“农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当地农产品的价值链 [4] - 去年宣恩烤鱼销量超过110万条,销售额突破3亿元,综合产值超15亿元 [6] - 烤鱼产业直接提供就业岗位4000余个,间接带动超万人就业,“宣恩烤鱼师”成为劳务品牌 [6] 产业带动效应 - 旅游热潮激活了农产品产销,带动了就业增收,为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样本 [1] - 旅游的火爆为宣恩富硒农产品打开了销路,推动农业从“单打独斗”向“文旅+农业”转型 [2] - 县城百余家烤鱼店座无虚席,20多种创新口味的烤活鱼成为游客必尝特色美食 [6] - 从几家烤活鱼店到百家门店集群,从肩挑背扛的农产品贩卖到线上线下热销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