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蛋黄派
icon
搜索文档
在拼多多读懂“00后”,年销破千万,晋江厂二代如何复兴零食老品牌?
南方都市报· 2025-08-08 11:31
行业背景与历史发展 - 晋江休闲食品产业是继鞋服、纺织后的第三大产业集群 产品涵盖糖果、果冻、烘焙等多个品类[1] - 上世纪70年代末福建沿海涌现一批乡镇企业 八九十年代闽商凭借蛋黄派、法式小面包、肉松饼等爆品崛起[2] - 福建企业采用"明星+央视+省级代理商"模式快速扩张 例如雅客2003年邀请周迅代言并投放央视广告成为全国性品牌[2] - 鼎盛时期线下经销商拿货需求旺盛 大货车排队数公里抢货[2] 线上转型挑战与机遇 - 部分企业因过度依赖线下渠道、家族决策链条长、线上运营经验不足等原因错失电商机遇 多数在2018年或疫情期间才意识到线上重要性[3] - 漳州龙海食品产区和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互联网品牌崛起 对晋江企业形成冲击 2022年后电商成为战略重点[3] - 二代接班人主导年轻化变革 他们具有海外留学背景 熟悉互联网平台和消费趋势[4] - 年轻消费群体更倾向线上购物 25-35岁是核心线上客群 但企业目标触达18-25岁更年轻群体[5] 品牌年轻化策略 - 金冠通过签约明星代言吸引大学生粉丝群体 将营销重心转移至拼多多平台[5] - 雅客通过冻干棒棒糖、IP联名款等产品触达95后和00后 30岁以下消费者占比从2019年15%提升至2025年42%[5] - 针对健康零食需求推出低脂魔芋爽、添加维生素的梅饼等产品 IP联名款复购率达5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6] - 金冠在拼多多平台18-25岁人群占比远超其他平台 带动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5] 产品创新与爆品打造 - 基于拼多多用户数据开发无糖咖啡糖、情绪测试糖、75%纯椰浆椰子糖等新品 其中情绪测试糖成为平台爆款[7] - 雅客采用"差异化产品+精准运营"策略 开发玫瑰花棒棒糖、益生菌维生素软糖等创新品类[7] - 通过"同品不同规"升级为"不同品不同规" 精准满足线上用户需求[7] - 黑糖话梅糖从6.5克改为4克增加颗粒数 提升性价比后销量大幅增长[7] 平台合作与效率提升 - 拼多多将新品测试周期从线下半年缩短至最快一周 极大提升产品迭代效率[8] - 雅客可可棒棒糖售价仅为国际品牌60% 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成为平台TOP单品[8] - 参与拼多多"百亿补贴"和"新质商家扶持计划" 获得流量倾斜和技术服务费减免[9] - 平台技术服务费仅1.4% 较传统电商低50%以上[9] - 友臣肉松麻花通过百亿补贴价格从32.4元降至17.82元 日销量快速逼近百单[9] - 雅客计划将电商销售占比从10%提升至50%[9] 组织变革与战略调整 - 生产管理方式从按吨计量转向关注新品成分表 快速响应线上小批量订单需求[10] - 二代接班人通过平台数据说服父辈支持线上转型战略[10] - 企业将线上视为新品测试重要阵地 替代传统20万元用户调研和线下铺货模式[8]
为什么偏偏是好丽友,让中产破防?
36氪· 2025-07-18 11:21
山姆会员店选品争议 - 山姆会员店因下架太阳饼、米布丁、低糖蛋黄酥等高回购率商品并上新好丽友派等常规产品,被消费者质疑"选品降级",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1] - 山姆上架的好丽友派专供版本售价49.9元/48枚,宣称"糖分减少80%""可可含量增加30%""0反式脂肪酸",但消费者反馈甜度仍超预期且配料含起酥油和甜味剂安赛蜜 [4][6] - 该事件反映出中产消费者对会员制超市选品标准的高度敏感,尤其关注产品健康属性与性价比的平衡 [1][4] 好丽友中国市场表现 - 好丽友中国区收入占比从2020年的49%持续下降至2023年的40%,2023年营收同比下降7.5%至11790亿韩元(约58.7亿人民币) [9][13] - 2024年业绩虽回暖至12701亿韩元(约68.65亿人民币),但仍未恢复2016年77.18亿人民币的峰值水平 [13][16] - 2022年"双标事件"(中国市场涨价和使用代可可脂)对品牌形象造成长期负面影响,消费者对品牌信任度下降 [6][17] 中国零食行业竞争格局 - 本土品牌快速崛起:良品铺子2024年升级500多款健康零食,三只松鼠营收同比增长49.3%至106亿元,盐津铺子净利润同比增长超25%至6.4亿元 [18] - 行业呈现三大趋势:健康化(短保面包替代长保产品)、年轻化(游戏IP联名)、全产业链布局(如盐津铺子自建魔芋基地) [18][19][21] - 外资品牌面临本土化创新不足的挑战,好丽友在品类创新和社交媒体互动方面落后于本土竞品 [18][21] 好丽友转型措施 - 2020年启动"零食营养+"战略,推出坚果+、肉松+、果汁+系列产品,并推进减糖减钠研发 [22] - 2025年计划扩充燕麦饼干等健康品类,拓展零食折扣店等新渠道,并设计渠道专属产品 [22] - 专家建议品牌需提升危机公关能力并加速产品迭代,以匹配中国消费者对健康与创新的双重需求 [22][23]
没喝酒也可能测出酒驾?(链接)
人民日报· 2025-05-06 06:17
高风险食品及饮品 - 食用1个蛋黄派后呼气酒精测试结果达23毫克/100毫升(酒驾标准)[1] - 饮用红牛功能性饮料后酒精检测显示阳性[1] - 食用10颗荔枝后呼气酒精含量达89毫克/100毫升(醉驾标准)但10分钟后复测归零[1] - 含酒精添加剂的加工食品(如蛋黄派、瑞士卷)使用食用酒精作为防腐剂[1] - 发酵食品(如腐乳、泡菜、酵母面包、酒酿圆子)在发酵过程中产生微量乙醇[1] - 高糖水果(如荔枝、榴莲、杨梅、葡萄)在无氧条件下发酵产生乙醇[1] 高风险药品及日用品 - 使用乙醇作为溶剂的药品(如藿香正气水、止咳糖浆)可导致呼气酒精测试误判[2] - 含酒精的漱口水及口气清新剂等日用品可能触发酒驾误判[2] - 饮用藿香正气水后测试结果高达600毫克/100毫升(远超醉驾标准80毫克/100毫升)[2] - 名称含酒精的食品(如醉虾、醉蟹、酒心巧克力)同样存在误判风险[2] 检测标准及应对措施 - 酒驾判定标准为血液酒精含量≥20毫克/100毫升 醉驾标准为≥80毫克/100毫升[2] - 驾驶员可主动说明饮食状况并提供食物或药品包装作为佐证[2] - 建议漱口并等待口腔酒精挥发后重新检测 若仍存疑则以血液检测结果为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