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雕

搜索文档
去年入境游客总花费同比增长77.8%—— 外国游客为何爱上“中国购”
经济日报· 2025-05-31 05:57
行业趋势 - "China Shopping(中国购)"在海外社交平台迅速升温,物超所值且新奇有趣的中国商品成为外国游客青睐对象 [1] - 去年中国接待外国游客2694万人次,同比增长96%,入境游客总花费942亿美元,同比增长77.8% [1] - 境外旅客入境消费占中国GDP比重约为0.5%,与世界主要国家1%至3%的水平仍有差距,增长潜力巨大 [5] 商品供给升级 - 从传统丝绸、茶叶到现代按摩仪、无人机,"中国制造"商品品类丰富、选择多元,产品质量、技术革新和设计能力显著提升 [2] - 北京红桥市场的丝绸化妆包和床上用品因价格实惠、纹饰漂亮受到外国游客欢迎 [2] - 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外国游客购物后办理离境退税笔数较去年上半年增长67%,服装、儿童玩具、箱包、手机等品类销售情况良好 [2] - 商户反馈外国游客对中国制造的数码产品和小家电特别感兴趣,相机、耳机、充电宝、筋膜枪等产品很受欢迎 [2] 消费便利性提升 - 今年一季度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921.5万人次,同比增长40.2%,其中免签入境657万人次 [3] - 支付便利性不断提升,大型商圈、旅游景区等重点场所支持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多样化支付方式,支付机构提供"外卡内绑"和"外包内用"等服务 [3] - 离境退税政策升级,"即买即退"服务推广至全国,离境退税起退点从500元下调至200元,放宽退税商店备案条件 [4] 市场拓展建议 - 建议提升支付便利化水平,提高国际主流支付方式覆盖率,提升商品和服务标准化水平,为外国游客提供更好的语言服务 [5] - 建议在热门商圈、知名景区开设更多体验店,让外国游客亲身感受产品 [5][6] - 建议借助导游、博主的视角,利用旅途中的各个环节扩展外国游客对中国商品的了解 [6] - 建议打造沉浸式消费场景,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纪念品,为外国游客提供更多选择 [6] 文化产品受欢迎 - 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旅游纪念品深受外国游客喜爱,浙江东海贝雕艺术博物馆每年接待外国游客1万多人次,文创产品广受欢迎 [6]
打开“万花筒”竞逐“新赛道”
海南日报· 2025-05-27 10:17
海南文化产业参展成果 - 海南馆以"文化赋能自贸港"为主题 29家文化企业组团参展 展示黎陶 椰雕 贝雕 沉香 花梨等数百种特色文化产品 [3] - 海南红泥陶瓷因独特金属矿物质纹路获得外省企业合作意向 同行交流需求旺盛 [3] - 海南骏誉黄花梨艺术馆观察到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兴趣显著提升 参展效果超预期 计划开发年轻化产品线 [4] 行业合作与市场拓展 - 红色娘子军文创收到多地红色文化场馆及企业合作邀约 计划拓展全国红色文创市场 [5] - 琴韵幽兰品牌通过黎锦时装设计获得高关注度 验证民族元素与国际时尚融合的市场潜力 [5] - 广州投资者主动咨询海南文化企业落户政策 显示自贸港文化产业对外部资本的吸引力 [6] 行业趋势观察 - 文博会成为文化产业风向标 跨地域交流催生创新机会 如陶瓷工艺改良与黎锦时装设计 [3][5] - 年轻消费群体对传统文化产品的接受度提升 推动黄花梨 沉香等传统品类产品年轻化转型 [4] - 自贸港政策优势叠加文化成果展示 形成文化产业投资磁吸效应 [6]
海南将组团亮相深圳文博会
海南日报· 2025-05-21 09:27
海南参展深圳文博会 - 海南以"文化赋能自贸港"为主题参展 设置595平方米展馆 展示自贸港文化建设新成果 [2] - 展馆聚焦历史文化保护 革命文化传承 海洋文化挖掘 民俗文化活化等领域的创新实践 [2] - 同步展示文化资源转化 文旅品牌打造 对外文化贸易 数字文化创新等突破性进展 [2] 参展单位与展品 - 29家文化相关单位参展 展出黎锦 黎陶 椰雕 贝雕 灰塑 沉香 花梨 红泥陶瓷等特色产品 [2] - 展示游戏出海 版权交易等自贸港文化出海成果 [2] 文化活动安排 - 将上演《红色娘子军》片段 黎锦服饰秀 黎族竹木乐器 苗族民歌 琼剧 疍家渔歌等特色节目 [2] - 消费满300元送海南沉香等文创好礼 互动问答可获沉香文创礼盒 海南茶叶 咖啡等特色礼品 [3] 参展目标 - 通过国家级平台宣介海南特色文化业态与消费模式 [3] - 推动文化产品交易与项目招商 促进文化产业"走出去" [3] - 与地方展团 海外展团建立联系 推动海南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3]
平陆运河风物志㉗ | 以贝之美雕山河
广西日报· 2025-05-17 09:54
海天浩渺,湛蓝如洗。海面上,数条中华白海豚纵身跃出,与振翅群鸥相遇……钦州三娘湾一家小 店里,一面生动鲜活的彩绘外墙,引来不少游人驻足欣赏、拍照。 店内,80岁的店主杨永琪正以贝壳为材料,精心雕琢着一枚枚海豚胸针。砂轮轻旋,钢刀游走,在 他巧手下,小海豚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会跃入海洋。 如今,贝雕魅力愈发彰显,一批原北海工艺美术总厂的老匠人悉心传授技艺,外来匠人积极融入创 新,新生代接续传承,共同推动北海贝雕事业创新发展。2021年,北海贝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 "艺术作品唯有记录时代,与时代同频共振,才能焕发出璀璨光芒与无穷生命力。"利成世感慨道。 海上丝路、建党百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每一次重大主题创作中,北部湾的广袤与包容都 激发着艺术家们的灵感。他们匠心创作的贝雕佳作屡获全国大奖,让北部湾贝雕在全国沿海地区独树一 帜。 利成世的家乡钦北区青塘镇,正是平陆运河蜿蜒而过之处。目睹运河建设的宏大场景,他满怀豪 情:"以贝之美,雕画山河壮丽;以心之诚,传承千年技艺。贝雕孕育于海,必将随浪起舞、与潮共 鸣,在这向海图强的新时代里绽放异彩。" 在北海传艺贝雕家居文化馆,该馆负责人何 ...
千年经典向新行丨小贝壳雕出千年非遗 这是方寸间的海洋史诗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06 20:14
北海贝雕的历史渊源 - 北海贝雕起源于唐宋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融合了异域珍宝与中国传统螺钿工艺,并在明代发展出"百宝嵌"技法 [2] - 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 -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海市工艺美术总厂制作的贝雕画曾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 [6] 技艺传承与创新 - 第五代传承人林雄召回26名老艺人,通过建立贝雕材料仓库收藏上千种贝壳,并开创利用贝壳天然色彩及纹理的工艺革命 [6][8][9][11] - 开发出浮雕形式贝雕画和实用工艺品,吸收牙雕、玉雕、木雕和国画等技艺 [19] - 目前北海民间有约20家贝雕生产机构,从业艺人上千,涵盖老手艺人至"00后"新创作者的多元团队 [26] 制作工艺与挑战 - 单件作品需经历清洗、打磨、雕琢等10余道工序,最精细的"薄意雕"要求贝壳打磨至0.1毫米薄度 [15] - 制作1米高贝雕画需消耗1-2吨原料,涉及数百种贝壳,工期达十几天至三个月 [15] - 珍珠贝等材料因产地不同呈现绿色(北海)、紫色(青岛)、茶红色(大连)等天然色彩差异 [14] 现代转型与教育活化 - 作品类型从传统艺术品扩展至文具、台灯、首饰盒等实用品,重新风靡国际市场 [26]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院校开设贝雕课程,师生合作作品《敦煌灯尚》获2019年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 [22][24] - 创新融合非遗绒花、蜡染等技艺进行材质突破,推动传统纹样进入现代生活场景 [24][26]
千年经典向新行|北海贝雕:在刀尖与贝壳的碰撞中续写新篇章
央视网· 2025-05-06 00:08
北海贝雕历史与传承 - 北海贝雕起源于唐宋时期,融合"海上丝绸之路"异域珍宝与传统螺钿工艺,明代发展出"百宝嵌"技法 [1] - 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 -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海市工艺美术总厂贝雕画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90年代因困境面临失传 [5] - 第五代传承人林雄召回26名老艺人重启技艺传承 [5] 工艺创新与材料探索 - 突破传统染色工艺,改用天然贝壳色彩及纹理创作,被称为"中国贝雕制作史上的革命" [7] - 建立全球贝壳采集网络,收藏上千种贝壳原料 [7] - 单件作品需经6道工序,极致"薄意雕"需打磨至0.1毫米薄度 [9] - 1米高贝雕画消耗1-2吨原料,含数百种贝壳,制作周期15-90天 [9] 产品开发与市场表现 - 融合牙雕/玉雕/木雕/国画技艺,开发浮雕贝雕画及实用工艺品 [11] - 从业者从濒临下岗成长为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11] - 北海现有20家生产机构,从业者超千人,含老手艺人与00后新创者 [17] - 产品覆盖艺术品(画/屏风/摆件)与实用品(文具/台灯/首饰盒) [17] 教育与文化传播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院校开设贝雕课程,师生合作作品获2019年"云鼎杯"金奖 [11][14] - 创新融合绒花/蜡染等非遗技艺进行材质突破 [14] - 作品《海丝掠影》首次以贝雕呈现13国城市地标,再现海上丝绸之路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