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创新

搜索文档
文化中国行 | 景泰蓝,铺展中国韵
人民日报· 2025-09-06 13:35
上图:钟连盛(右)在指导景泰蓝制作。本报记者 施 芳摄 下图:北京市珐琅厂部分景泰蓝作品。钟连盛摄 在大众印象中,景泰蓝造型奇巧瑰丽,但实际应用场景却不够多元。景泰蓝想要与时俱进,创新必不可 少。 一个特殊的大单,带来了创新发展的契机:用景泰蓝制作酒店的室外喷水池,可行吗? 珐琅又称为艺术搪瓷。搪瓷制作是将无机玻璃质材料涂覆在金属基(坯)体上,通过烧制使两者发生物 理化学反应而牢固结合。 "制作一件景泰蓝作品,要经过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6个步骤。"钟连盛介绍。 掐丝是景泰蓝制作的关键装饰工序,需要使用专用镊子将铜丝照图纸掰出花样,再一点点粘到胎体上 去。图案的精巧体现在毫厘之间,一道工序往往耗费几十个小时。"花瓣尖的弧度非常小,只能用指甲 使劲顶出来,成品才更逼真。"钟连盛说。 釉料的配方是景泰蓝最大的秘密,钟连盛介绍,并不是把矿物颜料拿来就用,而是要按比例混合,经过 高温才能烧制出丰富的釉色。经过持续开发,目前已有近70种釉色。 胎体填满釉料之后,要放到约800摄氏度炉温的高炉中进行烧结,使砂粒状固体釉料熔化。由于烧结冷 却后釉料收缩幅度低于铜丝,就需要再次填釉、再次烧结,整个过程要重复三四次 ...
在展场 | 琉光璃彩:火淬千年光,璃彩映今朝
经济观察报· 2025-08-11 21:51
(原标题:在展场 | 琉光璃彩:火淬千年光,璃彩映今朝) 作品的技术难度令人叹为观止。冠上所用的4800颗琉璃珍珠,每一颗都需手工在火焰中滚圆、打孔,最 小的直径仅2.5毫米,光是制作这些珠子就耗费了团队15天的时间。更具开创性的是,为了克服琉璃的 厚重感,孙启烨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了镂空编织工艺,并选用了一种通透感极佳但极难驾驭的"软料",使 得整个凤冠在视觉上轻盈、通透,光影流转。它保留了原物的庄严规制,却用琉璃独有的幻彩质感,消 解了礼器的厚重感,这是对传统的最高致敬,也是对创新的最美诠释。 《琉璃凤冠》实物拍摄 在展场 | 琉光璃彩:火淬千年光,璃彩映今朝 一、引言:当国博邂逅琉璃之乡 将一场以地域命名的工艺美术展置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殿堂之内,其本身就蕴含着超越展览本身的深 意。不仅意味着淄博琉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获得了国家级的文化青睐,也标志着它从一个地方性的非遗 项目,上升为足以代表中国传统工艺美学与当代创新的文化符号。近年来,淄博因其独特的城市烟火气 而广为人知,现今其脱离短暂网红热度,沉淀为更持久且更具分量的文化城市。 展厅中那些精美绝伦的作品其价值不仅在于最终呈现的玲珑剔透,更在于其背后所浓缩的惊 ...
全球青年双语主播探浙江:当高质量发展实践邂逅Z世代国际视角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7-24 15:27
民营经济与高铁投资 - 百盛联合集团作为民营资本深度参与高铁项目投资,带动当地就业 [2] - 杭温高铁在区域联动与文旅融合中发挥"新引擎"作用,列车上提供黄梅戏表演增强文化体验 [3][4] 文旅融合与沉浸式体验 - 横店影视城"清明上河图"通过沉浸式夜游场景(打铁花、火壶表演)展现东方美学,吸引国际主播关注 [3][6] - 婺州古城古子城老街通过文物修缮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探索旅游业升级路径 [10] 制造业升级与产业链优势 - 永康国际会展中心展示自动化生产线、智能数控设备,体现"中国制造2025"延伸至全球市场的趋势 [5][8] - 永康五金产业覆盖厨具、摩托车、工业机械等领域,展现完善产业链与民营经济活力 [5] 数字农业与生态转化 - 金华"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运用无人机植保、物联网养殖技术,形成农业科普、互动体验、销售闭环产业链 [9][11] - 方岩风景区落实"两山"理念,将生态保护成果转化为乡村旅游品牌 [8] 传统产业创新与科技融合 - 杭州万事利科创中心结合AI图像识别技术于蚕桑育种与图案设计,推动"丝绸+AI"创新 [10][12] - 丝绸制品从传统丝巾扩展到智能家居用品,融合文化底蕴与现代科技 [12][13] 区域协同与高质量发展 - 浙江通过产业协同(如杭温高铁)、资源转化(生态旅游)、文化赋能构建均衡发展格局 [12] - 数字农业、文旅融合、制造业升级等多领域实践体现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内在关联 [12]
千年经典向新行丨小贝壳雕出千年非遗 这是方寸间的海洋史诗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06 20:14
北海贝雕的历史渊源 - 北海贝雕起源于唐宋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融合了异域珍宝与中国传统螺钿工艺,并在明代发展出"百宝嵌"技法 [2] - 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 -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海市工艺美术总厂制作的贝雕画曾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 [6] 技艺传承与创新 - 第五代传承人林雄召回26名老艺人,通过建立贝雕材料仓库收藏上千种贝壳,并开创利用贝壳天然色彩及纹理的工艺革命 [6][8][9][11] - 开发出浮雕形式贝雕画和实用工艺品,吸收牙雕、玉雕、木雕和国画等技艺 [19] - 目前北海民间有约20家贝雕生产机构,从业艺人上千,涵盖老手艺人至"00后"新创作者的多元团队 [26] 制作工艺与挑战 - 单件作品需经历清洗、打磨、雕琢等10余道工序,最精细的"薄意雕"要求贝壳打磨至0.1毫米薄度 [15] - 制作1米高贝雕画需消耗1-2吨原料,涉及数百种贝壳,工期达十几天至三个月 [15] - 珍珠贝等材料因产地不同呈现绿色(北海)、紫色(青岛)、茶红色(大连)等天然色彩差异 [14] 现代转型与教育活化 - 作品类型从传统艺术品扩展至文具、台灯、首饰盒等实用品,重新风靡国际市场 [26]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院校开设贝雕课程,师生合作作品《敦煌灯尚》获2019年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 [22][24] - 创新融合非遗绒花、蜡染等技艺进行材质突破,推动传统纹样进入现代生活场景 [24][26]
千年经典向新行|北海贝雕:在刀尖与贝壳的碰撞中续写新篇章
央视网· 2025-05-06 00:08
北海贝雕历史与传承 - 北海贝雕起源于唐宋时期,融合"海上丝绸之路"异域珍宝与传统螺钿工艺,明代发展出"百宝嵌"技法 [1] - 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 -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海市工艺美术总厂贝雕画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90年代因困境面临失传 [5] - 第五代传承人林雄召回26名老艺人重启技艺传承 [5] 工艺创新与材料探索 - 突破传统染色工艺,改用天然贝壳色彩及纹理创作,被称为"中国贝雕制作史上的革命" [7] - 建立全球贝壳采集网络,收藏上千种贝壳原料 [7] - 单件作品需经6道工序,极致"薄意雕"需打磨至0.1毫米薄度 [9] - 1米高贝雕画消耗1-2吨原料,含数百种贝壳,制作周期15-90天 [9] 产品开发与市场表现 - 融合牙雕/玉雕/木雕/国画技艺,开发浮雕贝雕画及实用工艺品 [11] - 从业者从濒临下岗成长为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11] - 北海现有20家生产机构,从业者超千人,含老手艺人与00后新创者 [17] - 产品覆盖艺术品(画/屏风/摆件)与实用品(文具/台灯/首饰盒) [17] 教育与文化传播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院校开设贝雕课程,师生合作作品获2019年"云鼎杯"金奖 [11][14] - 创新融合绒花/蜡染等非遗技艺进行材质突破 [14] - 作品《海丝掠影》首次以贝雕呈现13国城市地标,再现海上丝绸之路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