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车来了APP
icon
搜索文档
深度观察·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丨金融之翼托举创新之“光”
人民日报· 2025-10-13 10:57
文章核心观点 - 金融系统通过聚焦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 [2] - “十四五”时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绿色贷款年均增速均超过20% [2] - 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作为案例,展示了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如何有效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3][12][15] 科技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案例 - 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获得国家开发银行湖北分行首笔4700万美元中长期信用贷款,助力掌握预制棒制备技术 [4] - 国家开发银行湖北分行通过投贷联动累计为长飞提供超过50亿元资金支持,实现主流预制棒制备技术全覆盖 [5] - 中国银行湖北省分行为长飞提供6.8亿元跨境保函,人保财险湖北分公司提供近30亿元风险保障,支持其反向输出产品和技术 [5] - 长飞成功发行5亿元科技创新债券,并获得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等专项授信,支持半导体元器件等研发项目 [5] - 自主创新使光纤价格下降至20多年前的1/10 [6] -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中国工商银行武汉科技金融中心11亿元技术创新专项贷款,支持子公司服务器研发项目 [7] - 烽火通信每年研发投入占比超过14%,通过直接和间接融资为全产业链创新输送燃料 [7] 科技金融支持中小企业成长 - 光谷拥有1741家创新型中小企业、808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8] - 武汉中科通达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从汉口银行获得第一笔1000万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授信额度后续最高增至1亿元 [8] - 汉口银行建立三级项目库为企业分级融资,并联合券商与投资机构发起“投贷联盟” [8] - 中科通达在初创期通过平台获得AB轮融资各2000万元,成长期获得3年期5000万元低息融资租赁支持 [9] - 中科通达获得汉口银行5000万元“科创上市贷”授信,并于2021年成功登陆科创板 [9] - 武汉元光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武汉农商行知识产权质押累计获得贷款3000万元,将7项专利转化为发展资金 [10][11] 科技金融体制机制创新 - 汉口银行在光谷设立全国首个持牌经营的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开发30余项特色产品 [12]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湖北监管局推动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股权投资、科技企业并购贷款等多项全国金融改革试点在湖北落地 [12] - 金融机构通过设立专营机构、专职团队、专属流程、专有产品、专门考核,探索科技金融新逻辑 [13] - 国家开发银行湖北分行按“科技+金融”复合型人才原则组建专门服务团队 [13] - 工商银行湖北分行将科创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提高3个百分点,并提高科技金融指标在绩效考核中的占比 [13] - 东湖高新区金融局推动8家头部保险公司成立全国首个科技保险共同体,设立10亿元天使母基金 [14] - 湖北金融监管局推动成立总规模66亿元的6只AIC基金,指导发放科技企业并购贷款7.32亿元 [15] - 今年上半年光谷高新区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2277.89亿元,占湖北省近1/4,较年初增长14.08% [15] - 科技保险已为光谷4984家(次)重点科技企业提供4424.74亿元风险保障 [15]
金融之翼托举创新之“光”
环球网· 2025-10-13 09:38
科技金融政策支持 - 金融系统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 "十四五"时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 普惠小微贷款 绿色贷款年均增速超过20% [8]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湖北监管局加快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配的科技金融体制机制 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 科技企业并购贷款 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等多项全国金融改革试点已在湖北落地 [19] - 湖北金融监管局制定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方案 明确16项任务 推动成立总规模66亿元的6只AIC基金 指导发放科技企业并购贷款7.32亿元 [21] 光谷产业集群与创新生态 - 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是中国最大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全球最大光纤光缆研发制造基地 拥有5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 平均每天有10项发明专利诞生 [9] - 光谷集聚各类科创金融机构超过1100家 信贷 保险 风险投资 私募基金 融资租赁 商业保理等金融业态齐备 [10] - 光谷拥有1741家创新型中小企业 808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15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6] 今年上半年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2277.89亿元 占湖北省近1/4 较年初增长14.08% [22] 长飞光纤案例 - 长飞光纤是全球最大光纤预制棒 光纤和光缆供应商 自主创新使光纤价格下降至20多年前的1/10 [12][13] - 国家开发银行湖北分行为长飞发放首笔4700万美元中长期信用贷款 累计提供超过50亿元资金支持 助力实现主流预制棒制备技术全覆盖 [12][13] - 中国银行湖北省分行提供6.8亿元跨境保函 人保财险湖北分公司提供近30亿元风险保障 支持长飞反向输出产品设备技术并参与起草数十项国际标准 [13] 烽火通信案例 - 烽火通信是覆盖完整光通信产业链的企业 为近50亿人口提供通信服务 每年研发投入占比超过14% [14][15] - 中国工商银行依据未来订单和预期收入进行融资授信 为烽火通信子公司办理11亿元技术创新专项贷款支持服务器研发项目 [15] - 公司从2001年上市募集16亿元资金到获得创新积分贷 科创贷 专精特新贷等各类贷款支持 实现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行 [15] 中小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 汉口银行为中科通达提供从1000万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到最高1亿元授信额度 建立三级项目库为企业分级融资 [16] - 中科通达通过"投贷联盟"获得AB轮融资各2000万元 成长期获得5000万元低息融资租赁 科创板上市前获得5000万元"科创上市贷" [16][17] - 武汉农商行通过知识产权质押对元光科技累计发放贷款3000万元 线上申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最多只需两天 [18] 金融机构专业化改革 - 汉口银行设立全国首个持牌经营科技金融专营机构 开发30余项特色产品 构建独立科技金融骨架 [19] - 国家开发银行湖北分行按"科技+金融"复合型人才原则组建专门服务团队 工商银行湖北分行将科创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提高3个百分点 [20] - 金融机构立足武汉"芯屏端网"特色产业链创新链开展特色化经营 中小金融机构通过服务下沉覆盖更多中小微企业 [20]
金融之翼托举创新之“光”(深度观察·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对武汉光谷科技金融发展情况的调研
人民日报· 2025-10-13 06:1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金融系统要着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 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金融系统扎实做好金 融"五篇大文章",有力支持国家重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十四五"时期,科技 型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绿色贷款年均增速超过20%,我国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 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从今天起,本版推出"深度观察·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系列调研报道,生动展现科技金融、绿色金融、 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发展的新气象、新成效,为进一步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集智聚力。 因光而生,聚光成谷。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称作"中国光谷",是唯一以"光"命名的国家自主 创新示范区。 行走在光谷,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它的开阔,这里是中国最大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全球最大光纤光缆研 发制造基地。 行走在光谷,又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它的浓缩。从拉出第一根光纤的简易实验室,到如今5000多家高新技 术企业密布的科创之城,创新"浓度"高到平均每天有10项发明专利诞生。 这里同样是金融业态 ...
金融之翼托举创新之“光”(深度观察·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人民日报· 2025-10-13 06:10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以湖北武汉“中国光谷”为案例,阐述金融系统如何通过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从而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 [3][5][14][17] 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概况 - 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中国光谷)是中国最大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全球最大光纤光缆研发制造基地 [4] - 光谷拥有超过5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天有10项发明专利诞生 [4] - 区域内各类科创金融机构超过1100家,金融业态齐备 [4] 对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案例(长飞光纤) - 长飞光纤是全球最大的光纤预制棒、光纤和光缆供应商 [1][6] - 国家开发银行湖北分行在企业创新前景未明时,率先发放首笔4700万美元中长期信用贷款,助力其掌握预制棒制备技术 [6] - 国开行通过投贷联动累计提供超过50亿元资金支持,实现主流预制棒制备技术全覆盖 [7] - 中国银行湖北省分行提供6.8亿元跨境保函,人保财险提供近30亿元风险保障,支持企业“走出去”并参与起草数十项国际标准 [7] - 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等提供专项授信,并成功发行5亿元科技创新债券支持新研发项目 [7] - 自主创新使光纤价格下降至20多年前的1/10 [7] 对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案例(烽火通信) - 烽火通信是覆盖完整光通信产业链的企业,为近50亿人口提供通信服务 [9] - 中国工商银行依据未来订单和预期收入进行融资授信,办理11亿元技术创新专项贷款支持子公司服务器研发 [9] - 公司从2001年上市募集16亿元资金,到获得各类贷款支持,每年研发投入占比超过14% [9] 对中小微科创企业的全生命周期金融支持 - 光谷拥有1741家创新型中小企业、808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0] - 汉口银行为中科通达提供从第一笔1000万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开始,授信额度最高增至1亿元,并建立三级项目库为企业分级融资 [10] - 通过“投贷联盟”平台,中科通达在初创期获得AB轮融资各2000万元,成长期获得3年期5000万元低息融资租赁支持 [10][11] - 汉口银行推出“科创上市贷”,中科通达获得5000万元授信,并于2021年成功登陆科创板 [11] - 武汉农商行通过知识产权质押对元光科技累计发放贷款3000万元,帮助其7项专利转化为发展资金 [12] 科技金融体制机制创新 - 汉口银行设立全国首个持牌经营的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开发30余项特色产品 [14] - 国家开发银行湖北分行按“科技+金融”复合型人才原则组建专门服务团队 [15] - 工商银行湖北分行将科创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提高3个百分点,并提高科技金融指标在绩效考核中的占比 [15] - 东湖高新区推动8家头部保险公司成立全国首个科技保险共同体,设立10亿元天使母基金 [16] - 湖北推动成立总规模66亿元的6只AIC基金,指导发放科技企业并购贷款7.32亿元 [16] 科技金融实施成效 - 今年上半年,光谷高新区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2277.89亿元,占湖北省近1/4,较年初增长14.08% [17] - 科技保险已为光谷4984家(次)重点科技企业提供4424.74亿元风险保障 [17] - “十四五”时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绿色贷款年均增速超过20% [3]
“智能时序数据第一股”,重病缠身
金融界· 2025-07-01 14:11
公司基本面分析 - 公司港股上市首日暴跌30.26%,发行价9.75港元/股,首日收盘6.8港元/股,市值蒸发近三分之一至10.49亿港元,后续股价持续下跌至6.14港元/股,总市值缩水至9.47亿港元 [1] - 2022-2024年收入年复合增长率23.5%(1.35亿元→2.06亿元),但净利润连续三年亏损累计超6600万元(-2003.7万元/-2032.8万元/-2613.8万元) [2] - 流动负债5.36亿元(+9.38%),金融负债4.65亿元(+15.38%),现金及等价物5630.6万元(+1.43%),经营现金流5642.4万元(+37.4%) [8] 业务结构问题 - 移动广告收入占比从85.2%升至98%(1.15亿元→2.02亿元),数据技术服务收入萎缩至2%(2009.5万元→408.8万元) [2][18] - 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68.2%-74.4%,中国移动广告市场前五大参与者占80%份额,公司仅占0.02% [3][2] - 核心产品"车来了"APP注册用户2.98亿(+12.88%),月活2908.2万(+15.13%),但2024年新增用户仅1600万(增速下滑12%) [4][5] 竞争格局 - 公交信息服务市场前五大占55%份额,公司以9.6%市占率排名第三,落后于高德地图(20.4%)和百度地图(12.4%) [15] - 面临综合平台(高德/百度)流量压制和垂直对手(掌上公交/车到哪)差异化竞争,技术迁移困难,新产品线收入贡献微弱 [16][19] 公司治理风险 - 创始人邵凌霜因非法爬取竞争对手数据被判刑(罚金10万+缓刑),2018年起逐步退出管理层,现持股4.46% [10][11] - 股权分散:CEO孙熙控制21.15%投票权,滴滴(15.19%)、阿里巴巴(8.77%)、CBC(8.82%)为主要股东 [13][14] - 早期投资者雷军、徐小平已套现退出,阿里和滴滴2023年部分回购股份 [12] 运营数据 - 覆盖城市466个(+4.25%),数据许可费2361.1万元(+11.7%),合作交通机构295个 [10][4] - 销售开支3825.4万元(占收入18.6%),行政开支5623.6万元(占27.3%),研发开支4251.2万元(占20.6%) [7] - 董事薪酬从328.8万元激增至1922万元,接近研发费用的一半 [8]
METALIGHT元光科技在港上市:开盘破发,曾因不正当竞争被判赔偿
搜狐财经· 2025-06-10 15:39
上市概况 - 元光科技于6月10日在港交所上市 股票代码HK:02605 发行价为每股9.75港元 全球发售2485.6万股 募资总额2.42亿港元 募资净额1.60亿港元 [1] 股价表现 - 上市首日开盘价7.60港元/股 较发行价下跌22.05% 盘中最低跌至6.99港元/股 最终收报7.15港元/股 较发行价下跌26.67% 市值约11亿港元 [3] 业务定位 - 公司为车来了APP母公司 提供实时公交车到达信息的线上平台 [3]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收入持续增长:1.35亿元→1.75亿元→2.06亿元 [3] - 同期净亏损扩大:2003.7万元→2032.8万元→2613.8万元 [3] - 经调整净利润显著改善:981.4万元→4649.5万元→5421.9万元 [3] - 毛利率稳步提升:73.0%→76.3%→76.4% [4] - 销售成本占比下降:27.0%→23.7%→23.6% [4] - 研发开支占比上升:18.5%→19.4%→20.6% [4] - 行政开支大幅增加:10.3%→19.3%→27.3% [4] - 经调整净利润率显著提升:7.2%→26.6%→26.3% [6] 股权结构 - 创始人邵凌霜通过Bus Dream Ltd持股4.46% [8] - 陈晓通过Bus Hope Ltd持股6.87% [8] - 肖平原通过Bus Cherish Ltd持股5.17% [8] - 董事长兼CEO孙熙通过Meta Hope Ltd持股8.71%并控制合计25.21%投票权 [8] - 滴滴通过Cheering Venture持股18.11% [8] - 阿里巴巴持股10.46% [8] - 执行董事兼CFO吕露持股3.67% [8] 法律风险 - 因不正当竞争被深圳中院判处赔偿谷米公司50万元 [9] - 创始人邵凌霜因非法窃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期四年执行 罚金10万元 [9] - 邵凌霜已辞去公司高管职务 但仍为重要股东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