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广告

搜索文档
“智能时序数据第一股”,重病缠身
金融界· 2025-07-01 14:11
公司基本面分析 - 公司港股上市首日暴跌30.26%,发行价9.75港元/股,首日收盘6.8港元/股,市值蒸发近三分之一至10.49亿港元,后续股价持续下跌至6.14港元/股,总市值缩水至9.47亿港元 [1] - 2022-2024年收入年复合增长率23.5%(1.35亿元→2.06亿元),但净利润连续三年亏损累计超6600万元(-2003.7万元/-2032.8万元/-2613.8万元) [2] - 流动负债5.36亿元(+9.38%),金融负债4.65亿元(+15.38%),现金及等价物5630.6万元(+1.43%),经营现金流5642.4万元(+37.4%) [8] 业务结构问题 - 移动广告收入占比从85.2%升至98%(1.15亿元→2.02亿元),数据技术服务收入萎缩至2%(2009.5万元→408.8万元) [2][18] - 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68.2%-74.4%,中国移动广告市场前五大参与者占80%份额,公司仅占0.02% [3][2] - 核心产品"车来了"APP注册用户2.98亿(+12.88%),月活2908.2万(+15.13%),但2024年新增用户仅1600万(增速下滑12%) [4][5] 竞争格局 - 公交信息服务市场前五大占55%份额,公司以9.6%市占率排名第三,落后于高德地图(20.4%)和百度地图(12.4%) [15] - 面临综合平台(高德/百度)流量压制和垂直对手(掌上公交/车到哪)差异化竞争,技术迁移困难,新产品线收入贡献微弱 [16][19] 公司治理风险 - 创始人邵凌霜因非法爬取竞争对手数据被判刑(罚金10万+缓刑),2018年起逐步退出管理层,现持股4.46% [10][11] - 股权分散:CEO孙熙控制21.15%投票权,滴滴(15.19%)、阿里巴巴(8.77%)、CBC(8.82%)为主要股东 [13][14] - 早期投资者雷军、徐小平已套现退出,阿里和滴滴2023年部分回购股份 [12] 运营数据 - 覆盖城市466个(+4.25%),数据许可费2361.1万元(+11.7%),合作交通机构295个 [10][4] - 销售开支3825.4万元(占收入18.6%),行政开支5623.6万元(占27.3%),研发开支4251.2万元(占20.6%) [7] - 董事薪酬从328.8万元激增至1922万元,接近研发费用的一半 [8]
移动广告不再唯爆款论 机构指出更应关注长期留存
中国经营报· 2025-05-17 02:28
5月14日,全球营销衡量与体验管理平台AppsFlyer发布了《2025移动App广告素材现状报告》(以下简 称"《报告》")。 基于对 1300款游戏与非游戏App的110万条广告素材的分析,《报告》指出,虽然"爆款素材"依然重 要,但品牌与广告主正逐步转向更加多元的投放策略。在游戏领域,排名前2%的素材吸引了53%的广 告预算,而在非游戏App中这一比例降至43%,反映出市场正从依赖单一爆款转向更广泛的测试、更有 效的疲劳管理以及更精细的受众划分。同时,素材产出节奏加快,非游戏领域尤为突出,高预算非游戏 应用素材产出年同比增长18%。 从爆款素材转向多元化策略 有业内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虽然"爆款素材"依然重要,但品牌与广告主正逐步转向更加多 元的投放策略。直接的例证来自于《报告》的统计,在游戏领域,排名前2%的素材仍吸引了53%的广 告预算;而在非游戏App中,这一比例降至43%。这10个百分点的差距,反映出市场正在从依赖单一爆 款,走向更广泛的测试、更有效的疲劳管理以及更精细的受众划分。 移动广告正从依赖"爆款素材"向多元化策略转型。 AppsFlyer游戏产品总监Adam Smart表示: ...
公募“寻牛”!美股映射成“偷懒”绝招,对标先看股价再“讲故事”?
券商中国· 2025-03-17 11:38
美股映射逻辑在公募基金中的应用 - 美股映射逻辑成为公募基金经理挖掘牛股的核心手法,基于现成的历史经验和简单易懂的增长逻辑,减少研究难度并增强持仓信心[1] - 该策略在港股市场被广泛应用,尤其在科技赛道股上表现明显,基金经理通过中美股票对标寻找投资机会[1][3] - 部分公募人士认为这种操作本质上是预期小盘变大盘的"讲故事"或趋势投资[1] 市值对标与投资决策 - 市值差异是吸引公募决策的关键因素,如美股Shopify市值1230亿美元(约9000亿人民币)与港股微盟集团不足90亿港元市值的对比[2] - 美股Palantir市值突破1.23万亿元人民币时,公募基金迅速反应,首次将商业模式相似的港股第四范式纳入前十大重仓股[3] - 招商基金在美股科技股突破后快速跟进,如Applovin市值接近1000亿美元时买入港股汇量科技[4] 商业模式对标与研究效率 - 发达经济体同类股票的映射为基金经理提供经验支持,减少研究难度并增强对业务增长逻辑的理解[5] - 商业模式高度重合节省研究时间,如日本M3集团(市值600亿人民币)和美国Doximity(市值900亿人民币)为港股医脉通提供参考[6][7] - 美图公司回归主业策略受到美股Adobe(市值超万亿人民币)经验支持,刺激公募基金经理买入[8] 趋势投资的影响 - 股价趋势是公募对标策略的关键吸引力,"趋势投资"成为最大下注因素[9] - 港股Keep未能吸引公募买入,部分原因是其美股对标Peloton连续五年下跌且市值仅30亿美元[10] - 微创医疗虽有对标直觉外科(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强烈逻辑,但因股价连跌四年仅获两家小型公募持仓[10][11] - 部分QDII基金经理选择直接买入美股直觉外科而非港股微创医疗,显示股价趋势性对投资决策的直接影响[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