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辅助服务
icon
搜索文档
“第二届国际能源可持续发展(ESG)论坛”在崇礼成功举办
经济观察报· 2025-10-03 12:17
论坛与报告发布 - 第二届国际能源可持续发展(ESG)论坛在崇礼举办,主办方为中国能源研究会,承办方为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金融与法律分会和北京万家绿色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协办方为上海电力大学及其能源电力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1] - 上海电力大学副校长张波发布了《一带一路国家能源电力发展报告(2025)》,报告聚焦资源禀赋、能源供需格局演化、能源转型政策解析、能源企业简介及与华合作现状等五大核心维度,覆盖亚、欧、非、美及大洋洲的共建国家 [1]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会员与企业文化建设部主任毕湘薇发布了《电力行业ESG体系建设研究》报告,系统梳理了电力行业ESG发展的现状、成效及问题挑战,并提出政策建议以构建共治格局 [1] 新能源市场体系挑战 - 新能源主要依靠电能量价格获取收益,无法反映其多维价值,面临市场化加速带来的价格风险加剧问题 [2] - 支持新能源自主支撑能力提升的辅助服务和容量机制尚未建立 [2] - 新能源的绿色价值未得到充分反映 [2] 新能源市场体系构建建议 - 建议协同推进电能量、辅助服务、容量、绿证市场的机制设计,以完善体现新能源多维价值的市场体系 [3] - 在电能量市场方面,需建立适应新能源特性的中长期交易机制,丰富交易模式,优化跨省跨区交易,鼓励分布式新能源聚合参与,并落实可持续发展价格机制 [3] - 在辅助服务市场方面,需拓展新型辅助服务品类,完善成本分摊与价格传导机制,以应对高渗透系统的动态调节需求 [3] - 在容量市场方面,近期应完善容量保障机制并扩展覆盖范围,合理评估新能源可靠容量,远期探索建立容量市场 [3] - 在绿证市场方面,需激发绿证消费需求,推动全国流通,完善交易机制,并加强“电-证-碳”机制衔接 [3] - 为保障新能源高效消纳与收益优化,需激发储能等灵活调节资源潜力,并提升新能源功率预测精度和主动支撑能力 [3] 能源上市公司ESG评价 - 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金融与法律分会与北京万家绿色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了《2025中国能源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ESG)评价报告》 [4] - 报告评价体系涵盖37个定量指标和43个定性指标,首次引入关键财务指标,定量指标权重占比80%,定性指标权重占比20% [4] - 报告针对在上海、深圳、北京、香港四大交易所上市的632家能源领域上市公司(不含ST、*ST公司)开展ESG评价,历时半年编制完成 [4]
专家解读丨重点突出、思路明确,全面引导电力市场建设规范有序推进
国家能源局· 2025-09-16 18:37
电力市场体系建设重点 - 明确提出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完善重点,包括优化现货市场交易机制、明确辅助服务市场建设目标、设计容量评估机制 [3] - 支持新能源全面入市,鼓励虚拟电厂、智能微电网、储能等新型主体和用电侧主体“报量报价”参与竞争 [3] - 明确电能量、辅助服务、容量补偿的功能定位,完善交易品种设置,理顺时序、价格、结算等方面的衔接关系 [3] 市场风险防控与运营能力提升 - 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和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市场运营风险的维度、频度发生深刻变化,对风险防控和运营能力要求提升 [4] - 提出建立包括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等维度的市场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定量评价工作周期由季度向月度延伸 [5] - 国网公司开展“电力现货市场运营监测分析和风险防控能力提升三年行动”,通过三年时间加强“四个体系、一个能力”建设 [5] 零售市场建设规范 - 明确提出丰富零售市场交易方式、加强批发与零售市场价格传导、提升零售市场透明度等三大建设规范要求 [7] - 后续建设应以“服务代理购电工商业用户入市、打造电商式零售交易生态体系”为目标,遵循“市场有序竞争、信息公开透明、服务便捷高效、主体自律规范”的原则 [7] - 远期需进一步提升灵活服务支撑能力,健全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传导机制,为零售用户提供套餐高价风险的预警与管控能力支撑 [7]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进展 - 省间现货市场与山西、山东、甘肃、湖北、浙江5家省级现货市场转入正式运行,安徽、福建、陕西、河北、辽宁、黑龙江、江苏、吉林8家进入连续结算试运行 [2] - 13地开展试运行,年底前将实现现货结算试运行全覆盖,作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初步建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2]
健全多层次统一电力超级市场
经济日报· 2025-08-25 06:06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背景与意义 - 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和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1][4] - 电力作为能源体系中心环节 需通过全国统一市场解决能源安全、绿电消纳、价格疏导等区域难以平衡的问题[1] - 新能源装机比重快速提升 叠加用电负荷增长和极端气候影响 电力系统运行发生深刻变化[1] 电力市场改革进展与成效 - 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从2016年1.1万亿千瓦时增长至2024年6.2万亿千瓦时 占比由17%提升至63%[2] - 形成覆盖省际省内、多年至日内现货、电能量及辅助服务的多层次市场框架[2] - 电力中长期交易电量占市场化电量比重超90% 发挥保供"压舱石"作用[3] - 超半数新能源发电量通过市场化方式消纳 新能源利用率维持在95%以上[3] - 在全球能源价格大幅波动背景下保持用能成本总体稳定[3] 市场制度与规则建设 - 修订《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并出台中长期、现货、绿电、绿证交易等配套规则[2] - 统一电力市场"度量衡" 奠定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制度基础[2] 现存挑战与改进方向 - 各层级市场间存在交易壁垒 多层次市场协同运行需加强[3] - 电力市场功能和交易品种有待进一步丰富[3] - 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政策机制仍需完善[3] - 提升系统充裕性和灵活调节能力的市场机制需要创新[3] 发展目标与实施路径 - 2025年是新一轮电改十年 需紧盯任务目标和时间节点持续推进[1][4] - 持续健全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 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