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采编助手
icon
搜索文档
在智能化浪潮中重塑媒体力量——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综述
新浪财经· 2025-11-15 11:35
大会概况 - 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于11月11日至13日在湖南长沙举办,主题为“智能聚力 系统变革” [1] - 大会包含1场开幕式暨主论坛、7场平行论坛和6场主题活动,全面展现媒体变革趋势 [1] 内容创新与价值坚守 - 主流媒体在智能化浪潮中坚守正确价值观,被视为不可替代的核心优势 [2] - 强调内容创作需兼具正向能量、信息含量、情感容量、文本质量和传播流量的“大精品” [3] - 新华社九三阅兵报道通过转变思维方式、与平台和网民互动,提供情绪价值,实现30小时位列热搜榜首位的现象级传播 [2] - 湖南日报社《寻找威廉·泰勒》报道引起广泛共鸣,并被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通过官方推特向全球推荐 [3] - 全媒体传播需将说话状态、视角、风格在大屏和小屏间切换,以架起心桥实现有效传播 [3] 技术应用与行业变革 -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已从文本、图像扩展至视频实时生成,驱动内容生产模式向“人机协同”深度转型 [4] - 湖南日报智媒科技开发的数字记者基于真实记者1∶1复刻,相似度达95% [4][5] - 芒果TV具身机器人“小玖”已实现同声传译、锐评、迎宾、向导、音乐创作、海报设计等10余项核心功能 [5] - 新华社“采编助手”集成227项工具,以权威大数据和自研大模型为基座,提供上千套模板,极大提升创意生产效率 [5] 生态构建与模式转型 - 行业倡导打破传统思维与体制束缚,以互联网数据互通与价值共创逻辑重构内容生产与传播体系 [6] - “媒体+政务”、“媒体+电商”、“媒体+智慧城市”等模式持续深化,推动主流媒体从信息传播主体向综合服务提供者转型 [6] - 武汉市江夏区融媒体中心通过“掌握江夏”App进行精细化本地社群管理,构建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一线媒体” [6] -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发布“主流价值语料库”建设倡议,旨在共建价值可控、质量可信、供给可持续的语料生态 [6] 行业共识与发展方向 - 技术展现出驱动行业变革的巨大潜力,行业形成责任与发展并重的共识 [7] - 中国新媒体正以更加成熟、理性的姿态,迈向深度融合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8]
拥抱智能浪潮 泳向变革深处——从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看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如何更好“向新而行”
新华社· 2025-11-14 20:00
行业技术趋势 - 人工智能正驱动媒体行业从“AI辅助媒体”向“AI创造媒体”发生根本性转变,AI从“工具配角”跃升为“决策主角”[2][3] - 内容传播加速“空间更迭”,裸眼3D、LBE大空间、VR、虚拟拍摄等沉浸式体验技术在文旅、科普等场景中落地应用[3] - 高质量、可信赖、具有价值导向的语料资源已成为智能媒体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例如人民网已打造规模超300TB的“主流价值语料库”[4] 公司创新应用 - 湖南广电实施“人工智能+视听”行动,其自主研发的“芒果大模型”业务应用覆盖率超过93%,落地创新场景83余项,累计生成视频超18万条[2] - 新华社展示融合生产引擎“采编助手”,集成内容核查、热点发现、多模态生成等227项功能,带来新闻采编的“效率变革”[2] - 南方新闻网研发“AI破谣局”让公众自主求证信息,长江日报社打造武汉智慧健康服务平台“咋诊”提供智能问病功能,媒体正拓展功能边界介入社会治理与服务[3] 内容生产与传播 - 主流媒体在重大主题报道中注重将宏大叙事转化为个体可感可知的情感体验,认为原创是媒体传递主流声音的底气[7] - 在国际传播领域,AI交互创新产品如《问道孔子》、多语种数字人等爆款产品涌现,目标是让中国文化“被喜欢”而不仅是“被理解”[7] - 智能化传播的新姿态体现为生物人、数字人、机器人的通力配合,融合数字人的智慧、机器人的力量与生物人的同理心[11] 行业共识与未来方向 - 传播的影响力更依赖信任而非速度,信任被视为穿透信息杂音、沉淀持久价值的“定海神针”[8] - 技术需要彰显温度,例如商汤科技的“Seko AI”能根据用户简短需求生成高质量短视频,帮助用户跨越技术鸿沟实现创意落地[8][9] - 媒体人的价值在于在现场的勇气、共情的真心和热乎劲儿,智媒浪潮冲不走人的温度,人的因素与AI技术融合至关重要[10][11]
拥抱智能浪潮 泳向变革深处
新华网· 2025-11-14 10:17
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 人工智能正驱动媒体行业从“AI辅助媒体”向“AI创造媒体”发生根本性转变,AI从“工具配角”跃升为“决策主角”[2][3] - 内容传播加速“空间更迭”,裸眼3D、LBE大空间、VR、虚拟拍摄等沉浸式技术已在文旅、科普等场景中落地应用[3] - 媒体系统性变革正从“融媒”迈向“智媒”,智能技术从“锦上添花”变为重要“引擎”,技术元素在行业中更显浓郁和多元[6] 公司具体实践与成果 - 湖南广电实施“人工智能+视听”行动,其自主研发的“芒果大模型”业务应用覆盖率超过93%,落地创新场景83余项,累计生成视频超18万条[2] - 人民网已打造总体规模超300TB的“主流价值语料库”,高质量、可信赖的语料资源成为智能媒体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4] - 南方新闻网研发“AI破谣局”助力公众信息求证,长江日报社打造武汉智慧健康服务平台“咋诊”提供智能问病导诊,媒体功能边界持续拓展[3] 内容创新与价值导向 - 重大主题报道是主流媒体提升影响力的核心赛道,需将宏大叙事转化为个体可感可知的情感体验,原创内容是传递主流声音的底气[7] - 在国际传播领域,通过AI交互创新产品如《问道孔子》、多语种数字人等爆款产品,构建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7] - 行业共识认为传播的影响力更依赖信任而非速度,信任是穿透信息杂音、沉淀持久价值的“定海神针”[8] 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 - 商汤科技的创编一体视频创作智能体“Seko AI”能根据用户简短需求完成脚本到视频的全流程制作,体现了技术帮助用户跨越鸿沟的温情[8][9] - 在智能化浪潮中,媒体人的价值体现在现场的勇气、共情的真心以及人的温度,数字人的智慧、机器人的力量需与生物人的同理心融合[10][11]
人工智能与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讨会召开
环球网· 2025-11-04 08:10
会议概况 - 会议主题为“人工智能与北京对外文化传播”,旨在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如何为北京对外文化传播提供新路径和关键技术支撑 [1] - 会议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科研处主办,其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和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承办,邀请了学界、政府、企业、媒体等各界人士参与 [1] - 会议分为上午场和下午场,由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曲茹教授主持 [1] 文化机构的AI应用与实践 - 故宫博物院提出“四个故宫”建设体系,其中“数字故宫”已完成超过藏品总量半数的文物数字化采集,并构建了数字文物库等平台实现文物资源的智能化管理 [5] - 新华社应用AI实践包括数字主播“新小萌”和“采编助手”等 [13] - 北京市台办融媒体中心“京彩台湾”积极探索跨界融合,利用AI技术助力内容生产,如出版音像图书、推出广播剧和微短剧 [15] -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总裁建议利用人工智能助力分析文化差异,并在文化内容生产外注重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交流 [23] AI技术能力与行业应用前景 - 大模型具备三大核心能力:语言与多模态内容生成、复杂问题推理能力,以及任务规划与调度执行能力 [7] - AIGC已实现多语言翻译、文生图、虚拟主播、短视频与音乐生成等功能,大幅提升内容生产与传播效率 [17] - AI技术可实现传播内容的自动编码、情感分析与多语种处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重点开展多语种机器翻译评测,并构建高质量语料库 [18] - 人工智能可从挖掘文物内涵、精准定位受众、丰富IP形态、降低语言门槛四方面为北京文化对外传播提供助力 [13] 对外传播策略与建议 - 建议在对外传播中注重价值观对齐,通过技术手段传递中国文化的真实内涵,并强调“知识+检索增强”是实现可控生成的关键路径 [7] - 提出AI赋能超大都市全球传播2.0的思考,建议提高政治站位让AI服务于高品质内容建设,并加强战略传播的区域规划,聚焦重点区域 [9] - 国际传播工作需加强受众群体研究,增强传播的接近性与实用性,并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提升多语种内容生产能力与传播效率 [11] - 建议在文化传播中寻找中外受众的共同语言,音乐、游戏等可成为重要载体,并需打造优质长效文化符号以提升传播质量与效力 [35][37] 产学研结合与资源整合 - 建议基地以制度建设为根基,建立专家顾问团形成机制化保障,并实行项目制运作,同时可立足大平台联合发布研究成果,追踪公共热点扩大影响 [25] - 呼吁加快AI工具在实际场景中的落地,以科技赋能中华文化的高效传播与国际影响力提升,并强调AI在舆情监测、用户画像、互动评估等方面的潜力 [17] - 建议实验室需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在纯学术研究之外关注实用性,通过数据实验、用户画像、心理测量等技术优化传播内容,并进行效果评估 [31]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与芒果TV合作开发包含17个小语种的影视翻译大模型,并与科大讯飞合作特定语言模型以服务文化传播在地化及文化语境问题 [40] 行业趋势与挑战 - 指出国际传播领域出现三大变化:传播领域从相对冷门专业变为一门显学、中国企业出海潮产生真实品牌传播需求、全国各地国家传播专门单位纷纷建立并走向普及 [33] - 分析当前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包括预设传播效果与实际效果之间存在偏差、年轻受众偏好出现新变化、以及过去文化传播中存在持续性不足和伪文化泛滥等问题 [37] - 认为目前尚未形成广泛的“世界北京情结”,与纽约、巴黎等城市的文化传播存在差距,需依托北京的科技优势与新兴文化资源,借助现有对外传播矩阵提升国家软实力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