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系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pCAM)
搜索文档
全球新能源浪潮下的新锚点,中伟新材(2579.HK)港股上市开启价值成长之路
格隆汇· 2025-11-17 12:25
上市概况与市场反应 - 中伟新材于11月17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继宁德时代之后的第二家A+H新能源核心标的 [1] - 公开发售阶段获得超额认购16.5倍,显示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高度认可 [1] - 上市后市场重心将更加聚焦对公司基本面的探讨 [1] 核心竞争力与技术优势 - 公司核心竞争力在于深耕新能源材料领域,打造了镍、钴、磷、钠四系产品矩阵,构建了"技术+市场"双壁垒 [3] - 研发费用与研发人员数量逐年提升,研发强度维持在行业较高水平 [3] - 自2020年起,锂电池用镍系、钴系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连续五年出货量全球第一,2024年镍系和钴系材料市占率分别为20.3%和28.0% [3] - 2024年全品类pCAM按销售额计全球排名第一,市占率为21.8% [3] - 领先的技术优势带来显著的规模效应,有助于摊薄生产和运营成本,争取更多市场份额并获得更优的利润弹性 [3] 市场壁垒与客户优势 - 市场端壁垒体现在深度绑定全球动力电池产业核心客户,包括宁德时代、LG新能源、三星SDI等厂商 [4] - 下游客户基于供应链稳定、技术高门槛和重新认证周期长等因素,不会轻易更换上游伙伴 [4] - 这使得公司的产能释放得到保障,具备顺周期快速成长、逆周期韧性穿越的优秀特质 [4] 战略布局与成本控制 - 公司实施"贴近资源、贴近客户"战略,多维度夯实差异化竞争优势 [5] - 受益于垂直一体化战略,已实现镍、磷、锂多资源布局,有效规避单一资源价格波动风险,原材料自给能力与成本控制水平持续提升 [5] - 国内以贵州、湖南、广西为核心基地聚焦本土需求,海外部署印尼、韩国、摩洛哥三大基地分别辐射东南亚、东北亚和欧美市场 [5] - 海外布局有助于规避潜在贸易壁垒,缩短供应链响应时间,未来伴随海外产能提升有望承接更多市场机遇 [5] 财务表现与增长动能 - 营收从2022年的303.44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02.23亿元 [5] - 核心产品盈利水平提升,镍系材料毛利率从2022年12.5%升至2024年19.9%,钴系材料毛利率从5.7%升至10.6% [5] - 财务数据反映出公司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竞争优势和战略执行能力 [5] 行业前景与需求驱动 - 新能源材料领域长期受益于电动汽车、储能及更多创新场景带来的需求爆发 [8] - 电动汽车销量预测在2024年至2030年间以超过20.9%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长期拉动对镍系、磷系等电池材料的需求 [8] - 全球能源转型升级及AI发展使储能成为刚需,电化学储能凭借高效率和低成本成为优选方案 [8] - 预计2024-2030年全球电化学储能装机量复合增长率达45%,2030年装机规模突破3TWh,其中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占比超60%,钠电池储能占比有望达15% [9] 公司未来增长点 - 公司的磷系材料在2025年上半年成为外销市场的全球首位,钠系材料订单规模行业领先,固态电池材料已进入大规模试点阶段 [9] - 随着固态电池中期开始量产,以及人形机器人、VR和AR产品大批量交付,技术领先的龙头企业将打开业绩增长天花板 [9] - 成功上市将借助资本实现发展提速,有助于提升全球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11]
中伟股份:A+H赋能镍钴磷钠全赛道布局,引领新能源电池材料复苏潮
格隆汇· 2025-11-12 11:36
上市里程碑与市场意义 - 公司启动H股招股,股票代码02579,股份名称为中伟新材,预计于2025年11月17日在港交所挂牌交易[1] - 公司成为全球首家实现A+H股上市的新能源电池材料前驱体企业,也是继宁德时代后的第二家A+H新能源核心标的[2][3] - 此次IPO标志着新能源材料企业进入国内+国际双资本引擎时代,公司通过先发优势抢占国际资本窗口[2][3] 行业地位与市场占有率 - 自2020年起,公司在锂电池镍系、钴系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连续五年全球出货量第一[4] - 2024年公司全品类pCAM全球市占率达21.8%,其中镍系材料出货量占比20.3%,钴系材料出货量占比28.0%,均稳居全球首位[4] 募资详情与资金用途 - 公司本次全球发售约1.04亿股H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10%,按发行价中位数35.90港元计算,预计募资总额37.42亿港元,净额约36.28亿港元[5] - 募资用途的50%将用于扩大生产及供应链能力,40%用于新能源电池材料研发及数字化推进,10%用作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5] - 9名基石投资者合计认购金额达2.135亿美元,折合约16.59亿港元,占本次全球发售总量的44.3%[5] 基石投资者构成 - 基石投资者覆盖四大类型机构,包括新能源产业链核心企业、产业配套龙头、头部专业投资机构及国资背景基金[6] - 产业投资者包括中创新航、欣旺达、蓝思科技、东圣先行科技等,专业投资机构包括高毅资产、North Rock基金等[6] 新能源汽车市场机遇 - 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700万辆,渗透率突破20%,预计2030年销量将增至5000万辆以上,渗透率超过40%[9] - 高镍化成为核心趋势,全球高及超高镍pCAM产量由2020年的8.17万吨增至2024年的33.82万吨,年复合增长率达42.7%,预计2030年将增至217.26万吨,复合增长率维持36.3%[9] 储能市场增长 - 2024-2030年全球电化学储能装机量复合增长率将达45%,2030年装机规模突破3TWh,其中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占比超60%,钠电池储能占比有望达15%[10] - 储能市场的崛起直接带动磷酸铁材料和钠电池材料需求,为布局相关赛道的公司提供增量市场[10] 技术迭代与新场景拓展 - 固态电池商业化进程加速,预计2027年实现量产,其对高镍前驱体等材料的需求将为技术领先企业创造增量市场[11] - 新应用场景如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的发展带动高性能电池需求,例如人形机器人每台所需电池材料用量约为新能源汽车的1/5[11] 海外市场与碳中和机遇 - 2024年欧洲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35%,北美渗透率突破25%,两地合计占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40%以上[13] - 公司海外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33.7%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50.6%,首次超过国内市场[13] - 未来海外新能源电池材料市场规模预计以3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增长,成为拉动行业增长的核心引擎之一[13] 核心竞争力与财务表现 - 公司通过垂直一体化布局覆盖镍、钴、磷、锂多资源,例如镍资源建成近20万金属吨产能,在2024年镍价大幅波动背景下,镍系产品毛利率仍提升至19.9%[14] - 公司构建国内+海外全球化产能网络,海外基地包括印尼、韩国、摩洛哥,其中韩国基地规划11万吨前驱体产能,可满足120万辆电动汽车需求[15] - 公司与宁德时代、LG新能源、三星SDI等全球主流电池厂商建立长期合作,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58%优化至2024年的29.2%[15] - 公司营收从2022年的303.44亿元增至2024年的402.2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5.13%,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超332亿元,其中三季度单季度营收119.75亿元,同比增长18.8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