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系材料
搜索文档
中伟股份已获钠电千吨级订单 港股募资34亿港元助全球扩产
长江商报· 2025-11-19 07:47
公司战略与业务布局 - 公司构建镍系材料、钠系材料、磷系材料的战略布局,在储能领域的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1] - 公司已获得钠电千吨级订单并出货[1][4] - 公司是专业的锂电池新能源材料综合服务商,主要产品包括三元/磷酸铁前驱体、四氧化三钴、镍等,并打造了垂直一体化产业链[4] - 公司加速钠电布局,钠离子电池凭借其资源丰富、低成本、高安全性、低温性能强的优势,成为众多储能场景的理想选择[4] - 公司磷系材料已实现3/4代磷酸铁快速量产,高压实密度达行业先进水平[4] - 公司正加速国际化步伐,深化原材料资源保障,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5] 市场地位与财务表现 - 自2020年起,公司在锂电池用镍系、钴系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连续五年出货量全球第一,2024年镍系材料和钴系材料的市占率分别为20.3%、28.0%[4] - 按销售额计,公司2024年全品类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全球排名第一,市占率为21.8%[4] - 公司2022年至2024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03.44亿元、342.73亿元、402.2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43亿元、19.47亿元、14.67亿元[4]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2.97亿元,同比增加10.39%;实现归母净利润11.13亿元,同比下降15.94%[5]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境外收入达到107.8亿元,占比增至50.58%[1][5] - 2024年,公司境外收入178.8亿元,占比达44.5%[5] 融资与资本开支 - 公司于11月17日登陆港股,募资净额约34.33亿港元[1][2] - 港股募资额约50%款项将用于韩国生产基地建设;约15%款项将用于开阳磷矿开采开支;其余款项将用于公司新能源电池材料研发和数字化推进[3] - 2020年登陆深交所时募集资金净额12.75亿元,用于高性能动力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西部基地项目和补充营运资金[3] - 公司分别于2021年和2022年实施两次定增,分别募资49.99亿元、43.07亿元,用于广西三元项目一期、印尼基地高冰镍等项目[3] 全球化布局与资源保障 - 公司加快实施"全球化"战略,2025年上半年境外收入占比已超过50%[1][5] - 2025年,公司完成对印尼镍矿46.7%股权的收购[5] - 摩洛哥生产基地可利用当地丰富的磷矿资源和清洁能源,同时作为面向欧美市场的战略枢纽,并建立覆盖欧美的电池回收能力[5] - 印尼布局在作为原材料基地基础上,增加作为东南亚及南亚区域的电池材料枢纽的职能[5] - 计划于韩国基地建设电池材料生产设施,以更好地服务全球第二大电池生产国的核心客户[5] - 公司客户覆盖全球[5]
三元材料龙头登陆港交所!
起点锂电· 2025-11-18 18:24
公司资本市场里程碑 - 公司正式登陆港交所,股票代码02579 HK,成为锂电材料赛道A+H第一股,总市值达49424亿元[3] - 保荐机构为华泰国际和摩根士丹利,核数师为永拓富信会计师事务所[7]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专注于正极材料前驱体研发、生产、销售,镍系及钴系材料市占率均超过20%,连续五年出货量第一[3] - 境外收入占比达506%,全球化布局完善,在中国、印尼、摩洛哥、韩国建立10大产业基地[4][11] 公司财务表现 - 2024年营收达40223亿元,首次突破400亿元大关,但净利润1788亿元低于2022和2023年[4] - 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33297亿元,净利润1113亿元同比下降16%,Q3单季度营收约120亿元同比增长188%,净利润38亿元同比下降17%[4] - 研发支出从2020年27亿元翻倍至2024年1109亿元[10] 融资与现金流状况 - 基石投资者包括中创新航、欣旺达、湖南兴湘新兴产业母基金等政府基金与产业资本[7] - 2020年A股上市后两次定向增发募集50亿元和43亿元,但股价长期不振[7] - 2021年至2025年上半年现金流净流出约360亿元,短期借款46亿元,长期负债156亿元,有息负债达285亿元[8] - 2022年至2024年获得政府补助分别为518亿元、58亿元、438亿元,占净利润近三成[7] 业务拓展与技术布局 - 从三元前驱体向磷系、钠系材料延伸,形成四系材料矩阵[10] - 镍项目爬坡进展顺利,钴系业务受益于消费电子需求回暖,磷系材料随动力电池与储能需求增长向好[11] - 高镍三元前驱体进入大规模试点阶段,压实密度26g/cm³磷酸铁锂材料即将验证通过,布局固态电池技术[11] 行业趋势与同业动态 - 锂电材料企业掀起港股上市潮,天赐材料、星源材质、格林美等相继递交申请[13] - 行业头部企业较多,各环节上市厂家数量均衡,港股上市为洗牌期幸存者提供资金支持[14] - 材料企业跟随电池厂出海建设海外产能,如容百科技波兰基地、天赐材料摩洛哥项目等[14]
中伟股份:截至目前,公司已获得钠电千吨级订单并出货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8 17:32
公司战略布局 - 公司构建镍系材料、钠系材料、磷系材料的战略布局 [1] - 公司在储能领域的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1] 钠离子电池业务进展 - 钠离子电池具有资源丰富、低成本、高安全性、低温性能强的优势 [1] - 公司已获得钠电千吨级订单并出货 [1] 磷系材料业务进展 - 全球储能市场装机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 [1] - 公司磷系材料已实现3/4代磷酸铁快速量产 [1] - 公司产品高压实密度达行业先进水平 [1]
中伟股份:截至目前公司已获得钠电千吨级订单并出货
证券时报网· 2025-11-18 17:31
公司战略布局 - 公司构建镍系材料、钠系材料、磷系材料的战略布局 [1] - 公司在储能领域的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1] 钠离子电池业务进展 - 钠离子电池具有资源丰富、低成本、高安全性、低温性能强的优势 [1] - 钠离子电池成为众多储能场景的理想选择 [1] - 公司已获得钠电千吨级订单并出货 [1] 磷系材料与储能市场 - 全球储能市场装机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 [1] - 公司磷系材料已实现3/4代磷酸铁快速量产 [1] - 公司高压实密度达行业先进水平 [1]
中伟股份(300919.SZ):磷系材料已实现3/4代磷酸铁快速量产,高压实密度达行业先进水平
格隆汇· 2025-11-18 17:28
公司战略布局 - 公司构建镍系材料、钠系材料、磷系材料的战略布局 [1] - 在储能领域的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1] 钠离子电池业务进展 - 钠离子电池具有资源丰富、低成本、高安全性、低温性能强的优势 [1] - 成为众多储能场景的理想选择 [1] - 公司已获得钠电千吨级订单并出货 [1] 磷系材料与行业现状 - 全球储能市场装机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 [1] - 公司磷系材料已实现第三代/第四代磷酸铁快速量产 [1] - 高压实密度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1]
中伟股份登陆港交所,证券简称为中伟新材
巨潮资讯· 2025-11-18 14:15
公司上市与融资 - 公司于11月17日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股票代码为02579,证券简称为中伟新材 [2] - 全球发售H股总股数为104,225,400股,其中香港公开发售10,422,600股,国际发售93,802,800股 [2] - 每股发售价为34港元,假设超额配售权未行使,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估计约为34.3261亿港元 [2] 业务与产品 - 公司是专业的新能源材料科学公司,主营业务为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与前驱体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2] - 主要产品线涵盖镍系材料、钴系材料、磷系材料、钠系材料以及新能源金属产品 [2] - 产品最终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消费电子、低空经济、机器人等多个领域 [2] - 新能源金属镍除自供外,可根据市场情况以镍中间品或高纯镍板形式对外销售 [2] 客户与市场地位 - 公司已建立覆盖“整车、电池、正极”的全球化、立体化核心客户体系 [3] - 客户群体包括特斯拉、三星SDI、LG化学、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国内外一流企业 [3] - 公司已全面进入全球领先的电池产业链,与众多行业领先客户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3]
全球新能源浪潮下的新锚点,中伟新材(2579.HK)港股上市开启价值成长之路
格隆汇· 2025-11-17 12:25
上市概况与市场反应 - 中伟新材于11月17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继宁德时代之后的第二家A+H新能源核心标的 [1] - 公开发售阶段获得超额认购16.5倍,显示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高度认可 [1] - 上市后市场重心将更加聚焦对公司基本面的探讨 [1] 核心竞争力与技术优势 - 公司核心竞争力在于深耕新能源材料领域,打造了镍、钴、磷、钠四系产品矩阵,构建了"技术+市场"双壁垒 [3] - 研发费用与研发人员数量逐年提升,研发强度维持在行业较高水平 [3] - 自2020年起,锂电池用镍系、钴系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连续五年出货量全球第一,2024年镍系和钴系材料市占率分别为20.3%和28.0% [3] - 2024年全品类pCAM按销售额计全球排名第一,市占率为21.8% [3] - 领先的技术优势带来显著的规模效应,有助于摊薄生产和运营成本,争取更多市场份额并获得更优的利润弹性 [3] 市场壁垒与客户优势 - 市场端壁垒体现在深度绑定全球动力电池产业核心客户,包括宁德时代、LG新能源、三星SDI等厂商 [4] - 下游客户基于供应链稳定、技术高门槛和重新认证周期长等因素,不会轻易更换上游伙伴 [4] - 这使得公司的产能释放得到保障,具备顺周期快速成长、逆周期韧性穿越的优秀特质 [4] 战略布局与成本控制 - 公司实施"贴近资源、贴近客户"战略,多维度夯实差异化竞争优势 [5] - 受益于垂直一体化战略,已实现镍、磷、锂多资源布局,有效规避单一资源价格波动风险,原材料自给能力与成本控制水平持续提升 [5] - 国内以贵州、湖南、广西为核心基地聚焦本土需求,海外部署印尼、韩国、摩洛哥三大基地分别辐射东南亚、东北亚和欧美市场 [5] - 海外布局有助于规避潜在贸易壁垒,缩短供应链响应时间,未来伴随海外产能提升有望承接更多市场机遇 [5] 财务表现与增长动能 - 营收从2022年的303.44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02.23亿元 [5] - 核心产品盈利水平提升,镍系材料毛利率从2022年12.5%升至2024年19.9%,钴系材料毛利率从5.7%升至10.6% [5] - 财务数据反映出公司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竞争优势和战略执行能力 [5] 行业前景与需求驱动 - 新能源材料领域长期受益于电动汽车、储能及更多创新场景带来的需求爆发 [8] - 电动汽车销量预测在2024年至2030年间以超过20.9%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长期拉动对镍系、磷系等电池材料的需求 [8] - 全球能源转型升级及AI发展使储能成为刚需,电化学储能凭借高效率和低成本成为优选方案 [8] - 预计2024-2030年全球电化学储能装机量复合增长率达45%,2030年装机规模突破3TWh,其中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占比超60%,钠电池储能占比有望达15% [9] 公司未来增长点 - 公司的磷系材料在2025年上半年成为外销市场的全球首位,钠系材料订单规模行业领先,固态电池材料已进入大规模试点阶段 [9] - 随着固态电池中期开始量产,以及人形机器人、VR和AR产品大批量交付,技术领先的龙头企业将打开业绩增长天花板 [9] - 成功上市将借助资本实现发展提速,有助于提升全球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11]
中伟股份启动全球发售:A股百亿募资消耗殆尽 盈利乏力叠加折扣争议 赴港上市挑战重重
新浪证券· 2025-11-12 17:57
港股IPO发行概况 - 公司于11月7日启动全球发售,预计11月13日定价,并于11月17日在港交所挂牌交易 [1] - 发行价格区间为34.00-37.80港元/股,基础发行约1.04亿股,对应发行规模约35.4-39.4亿港元 [1] - 若全额行使超额配股权,发行规模将扩大至40.8-45.3亿港元 [1] A股融资历史与股价表现 - 公司于2020年12月登陆A股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约12.7亿元 [2] - 此后通过两次定向增发持续补充资本,2021年11月及2022年11月分别募集资金50亿元、43亿元,累计A股募资规模超百亿 [2] - A股股价表现疲软,参与首次定增的投资者长期浮亏幅度超40%(后复权),第二次定增投资者在限售期结束后也多处于浮亏状态 [2] - 截至2024年末,其首次公开发行和2021年度定增募集的资金已全部使用完毕,2022年度定增募集资金余额仅剩1.21万元 [2] 港股发行定价与可比公司表现 - 本次港股发行价格区间较A股11月12日收盘价48.67元/股,折价区间为29.2%-36.3% [3] - 近期多单“二婚股”项目后市表现不佳,例如赛力斯上市首日一度破发10%,至今较发行价跌去12%;均胜电子上市首日跌8%,至今跌近21% [3] - 市场投资者认为“二婚股”的发行折扣主要由于两地市场的估值体系、流动性不同,并不带有安全垫属性,打新性价比不高 [4] 基石投资者结构分析 - 本次IPO吸引9家基石投资者,合计投资2.1亿美元,认购占比46.8% [5] - 投资者结构集中于政府基金与产业资本,贵州新型工业化基金认购9780万美元(占21.4%),湖南兴湘新兴产业母基金认购1000万美元 [5][6] - 厦门国贸、中创新航等5家产业合作方合计投资7970万美元(占17%),财务投资者North Rock及高毅分别投资1500万、1100万美元 [5][6] - 从A股持股变动看,中央企业乡村产业投资基金已于今年三季度减持,北向资金持股比例持续偏低,截至三季度末不足总股本2% [6] 财务表现与盈利能力 - 2024年公司营收达402亿元,同比增长17%,但归母净利润下滑24.6%至14.7亿元,创上市以来首次利润下滑 [7] - 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333亿元,同比仅增10.4%,归母净利润再跌15.9%至11.1亿元,盈利能力持续萎缩 [7] - 公司核心业务高度依赖镍、钴等关键金属,2025年上半年镍系材料毛利率同比下滑0.6个百分点至17.8% [7] - 钴系材料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同比提升17个百分点至25.9%,但该业务在整体营收中占比不足7%,对整体盈利改善作用微乎其微 [7] - 磷系材料自2023年开始处于负毛利状态,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跌至-10.5% [7][8] - 2025年上半年海外收入占比首次超过国内,达到50.6%,但海外业务毛利率大幅下滑至10.6%,较国内业务低2.7个百分点 [8]
【IPO追踪】中伟新材启动招股,获蓝思科技、欣旺达等参投
搜狐财经· 2025-11-07 13:53
港股招股详情 - 公司于11月7日启动香港全球招股,计划全球发售1.04亿股股份,其中国际发售9380.28万股,香港公开发售1042.26万股 [2] - 招股价区间定为每股34港元至37.8港元,若以中间价35.9港元定价,预计募集资金净额约36.279亿港元 [2] - 香港公开发售时间为11月7日至11月12日,最终发售价及股份分配结果预计于11月14日公布,股份计划于11月17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开始买卖,股份代号2579,每手200股,入场费约7636.24港元 [2] 募集资金用途 - 募集资金中约50%将用于扩大生产及供应链能力,约40%将投入新能源电池材料的研发及数字化建设 [2] 基石投资者 - 本次发行吸引了多家基石投资者参与,包括贵州新型工业化基金、宝达投资、中创新航科技集团等,这些基石投资者已承诺认购总金额约2.135亿美元(约合16.585亿港元)的发售股份 [2] 公司背景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全球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行业的龙头企业,已于2020年年底在A股深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300919 [2] - 公司的客户群涵盖新能源材料、电池、汽车和消费电子行业的领先企业,2024年已实现向全球出货量排名前十的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全面供货 [3] 产品矩阵 - 公司产品线覆盖镍系材料、钴系材料、磷系材料、钠系材料以及新能源金属产品,构建了完整的新能源材料产品矩阵 [3] 财务表现 - 公司收入保持稳定增长,2024年达402.23亿元,并由2024年上半年的200.86亿元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213.23亿元 [3] - 2024年以来公司净利润有所下滑,从2024年上半年的8.63亿元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7.35亿元 [3]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呈现"增收不增利"态势,收入同比增长18.84%,净利润同比下降17.33% [4] 业绩波动原因分析 - 2025年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主要因去年同期政府补贴较多,环比下滑则主要受低价库存对利润的边际贡献走弱等因素影响 [4]
一位VC回家接班,要IPO了
投资界· 2025-11-04 16:02
公司概况与上市动态 - 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冲击A+H双重上市,联席保荐人为摩根士丹利和华泰国际[7] - 公司于2020年登陆创业板,上市当天股价大涨超200%,市值一度突破480亿元,并曾达到1400亿元,成为贵州省市值仅次于茅台的上市企业,最新市值约400亿元[7] - 公司创始人邓伟明早年经历首次创业失败后,于1995年创立中伟集团,最初围绕传统能源和矿业业务,2012年借新能源政策契机转型,2013年收购海纳新材切入新能源赛道,并于2014年正式成立中伟股份[9][10] 公司股权与治理结构 - IPO前,创始人邓伟明和吴小歌夫妇通过直接持股及控股公司(中伟控股、弘新成达)共持有公司约56.31%的股份,公司家族色彩浓厚[10] - 90后二代邓竞(邓伟明之子)开始掌舵,其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曾任职于君联资本等机构,2021年进入公司,2023年3月进入董事会并担任执行董事,主导此次港股IPO事宜[8][11] 业务与市场地位 - 公司主要从事电池正极材料与前驱体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产品包括镍系材料、钴系材料、磷系材料、钠系材料,是三元锂电前驱体的关键供应商[12] - 客户群体涵盖特斯拉等电动汽车厂商,以及LG化学、三星SDI、宁德时代、SK On、松下等电池巨头和多家正极材料企业[12] - 就所有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产品的销量而言,2024年公司位居全球第一,市场份额为21.8%[14] - 产品结构以镍系材料为支柱,2024年镍系材料收入约占当期总收入的40.2%,三元锂电的前驱体收入共占比约48%,新能源金属制品收入约占同期总收入的33.5%[13] 财务表现 - 公司营收持续增长,2022年至2024年收入分别为303.4亿元、342.7亿元、402.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5.1%[12] - 同期毛利分别为33.8亿元、45.7亿元及48.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9.7%[12] - 但公司面临"增收不增利"困境,2022年至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15.4亿元、21.0亿元及17.9亿元,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38.9%至7.06亿元[14] - 利息费用高企是影响利润的重要因素,近三年利息费用分别为5.28亿元、7.84亿元、10.11亿元,短期借款从2024年上半年的21.10亿元增至2025年同期的45.85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达74.84亿元[14] 全球化布局与挑战 - 公司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海外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33.7%显著上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50.6%[14] - 出海首站瞄准印尼,2021年斥资百亿布局四大镍矿基地,后续拓展至韩国、芬兰和摩洛哥,目标实现垂直一体化[10] - 海外项目执行面临挑战,印尼高冰镍项目经历两次延期,韩国镍精炼厂项目于2025年初宣布终止,管理复杂度因全球扩张而大幅提升[15] - 扩大全球版图是公司赴港上市的重要目标之一[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