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问界 M5
icon
搜索文档
赛力斯(601127):系列点评三:2025Q3业绩稳健向上,发力具身智能
民生证券· 2025-11-02 16:23
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 [4][6]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稳健向上,营业收入和利润环比增长显著 [1] - 高端新车型集中交付推动单车平均售价突破至33.9万元,产品结构持续优化 [2] - 问界品牌销量增势强劲,高端车型M9和M8合计占比达77.0%,品牌高端化韧性凸显 [3] - 公司与字节跳动旗下火山引擎合作进军人形机器人产业,布局具身智能,有望打开远期增长空间 [3] - M8/M9车型形成共振,超级工厂产能支撑交付放量,港股IPO落地将加速全球化战略布局 [4] 财务业绩总结 - 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总收入1,105.3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第三季度收入481.3亿元,同比增长15.8%,环比增长11.3% [1][2] - 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53.1亿元,同比增长31.6%,其中第三季度净利润23.7亿元,同比微降1.7%,但环比增长8.1% [1] - 2025年前三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47.7亿元,同比增长26.7%,其中第三季度扣非净利润22.9亿元,同比微降1.4%,环比增长10.2% [1][2] - 2025年第三季度销售费用率为14.6%,同比提升3.5个百分点,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2.2%/4.4%/-0.3% [2] 运营与交付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累计交付车辆34.1万辆,同比下降7.8%,但第三季度交付14.2万辆,同比增长6.3%,环比增长9.1% [3] - 2025年第三季度问界品牌交付12.4万辆,同比增长12.2%,环比增长14.6% [3] - 问界M9交付3.1万辆,占比24.6%;问界M8交付6.5万辆,占比52.4%;问界M7交付1.6万辆,占比13.0%;问界M5交付1.2万辆,占比10.0% [3] 未来盈利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606.7亿元、2,025.0亿元、2,463.0亿元 [4][5]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4.3亿元、112.0亿元、138.2亿元 [4][5] - 对应2025年10月31日收盘价155.19元/股,市盈率分别为30倍、23倍、18倍 [4][5] - 预计2025-2027年每股收益分别为5.16元、6.86元、8.46元 [5]
2030年汽车市场格局,玩家还有多少?
数说新能源· 2025-10-13 16:12
2030年中国汽车市场格局展望 - 中国车企格局被预测为“3+3+3+3”角逐下一轮,最终可能仅有约6家留存 [1] - 2030年主流车企年销量“生死线”为100万辆,200万辆以上为具备定价权的“安全线” [4] - 2030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预计达70%-85%,市场规模将达1800-2100万辆,新增800-1000万替代市场 [5][6] 央企转型评估 - 三大央企中,长安汽车新能源转型最快,自主板块新能源渗透率约35%-40%,风险中等 [2] - 一汽集团对大众/奥迪利润依赖度高,自主新能源渗透率仅15%-20%,风险极高 [2] - 东风集团合资品牌全面萎缩,自主新能源渗透率约20%-25%,风险极高 [2] - 央企最终可能通过合并或整合,实质仅留存1家选手 [1] 地方国企前景 - 北汽因小米和理想的存在,必要性下降 [2] - 上汽属“大而不能倒”,广汽凭借埃安获得续命资本,但盈利前景堪忧 [2] - 除非高层推动重组,否则地方国企实质可能仅留存1家玩家 [2] 民营企业与新势力竞争 - 比亚迪和吉利预计将稳定留存,长城或奇瑞也有留在牌桌的可能 [3] - 新势力中,零跑在8-15万大众主流市场表现强劲,2025年1-9月交付395,516辆,全年超50万辆无悬念,有望达到年销100万及格线 [8][12] - 小鹏汽车MONA M03车型2025年1-9月累计交付约13万台,全年预计16万,后续车型有望实现年销40万 [9] - 小鹏非MONA车型2025年1-9月累计交付约19万台,全年可能接近30万,若在15-25万市场撬动10%份额,可新增40万销量 [9] - 在25-40万入门豪华市场,华为与特斯拉预计将占据一半以上份额,剩余市场难以容纳蔚来和理想两家 [9] - 40万以上高端市场未来属于华为,增量空间有限,但高毛利特性使理想或蔚来仍存长期机会 [10] 细分市场替代空间 - 8万以下经济型市场已基本被新能源占据,替代规模约12-167万辆 [7] - 8-15万大众主流市场是替代主力,规模约280-350万辆,比亚迪和吉利占据近80%份额,零跑是唯一狂飙新品牌 [7][8] - 15-25万中高端市场替代规模约340-420万辆,竞争激烈但比亚迪统治力较弱 [7][9] - 25-40万入门豪华市场替代规模约100-125万辆,仅为中高端市场的1/4-1/3 [7][9] - 40万以上豪华/超豪华市场替代规模约70-85万辆,但增量空间可能有限 [7][10] 影响格局的关键外部因素 - 出口市场是纯新增市场,想象空间巨大,价格段集中在8-15万区间,对零跑和小鹏有利 [11] - 人口结构变化导致奶爸车市场触顶,理想已將出海提升至核心战略高度 [11] - 成熟市场主流车型价格应在8-15万区间,当前国产新能源车价格偏高,成本领先企业如比亚迪、零跑将受益 [11] - 时间是新势力朋友,零跑和小鹏有望通过成本控制和细分市场渗透实现增长 [12]
中升集团问界品牌济南长清经十西路店盛大开业
齐鲁晚报· 2025-09-21 15:01
公司业务拓展 - 中升集团在济南市长清经十西路开设AITO授权用户中心 标志着公司在济南地区新能源汽车领域布局的新突破 [1][3] - 该中心依托中升集团丰富的汽车销售与服务经验 结合问界品牌技术实力和产品优势 为消费者提供优质购车体验和售后服务 [3][9] - 展厅设计以科技感与未来感为主题 配备车辆展示区、客户休息区及儿童游乐区 提供全方位贴心服务 [7] 产品展示与服务 - 活动现场展示问界全系车型 包括问界M5和豪华旗舰问界M9 专业销售顾问详细介绍车辆设计理念、智能科技配置及性能表现 [5] - 店内拥有专业售后服务团队 配备先进维修设备和充足原厂配件 提供高效专业的维修保养服务 [9] - 为车主提供专属会员服务 包括积分兑换、免费救援、定期保养优惠等全方位关怀 [9] 行业合作与发展 - 该中心是中升集团与赛力斯、华为深度合作的重要成果 未来将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与发展 [3][10] - 中心秉承中升集团"诚信、创新、专业、高效"经营理念 持续提升服务品质 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向新高度 [10]
汽车行业系列深度十:自主冲击豪华市场,高端定义增量空间
民生证券· 2025-09-02 20:08
行业投资评级 - 推荐 维持评级 [6] 核心观点 - 大众市场(5-15万元)进入存量竞争阶段 自主品牌份额达70%但增长乏力 盈利空间承压 [1][12][16] - 中高端市场(15万元以上)成为未来核心增量空间 品牌效应显著 盈利能力强 自主份额不足50% 存在超500万辆替代空间 [1][4][13] - 25万元以上豪华市场格局基本稳定 理想、华为系、小米通过电动化、智能化技术优势解构传统豪华品牌壁垒 形成头部竞争格局 [4][14][24] - 15-25万元中端市场格局分散 缺乏龙头 为传统自主车企和二线新势力重点发力领域 需通过智能化或产品设计替代合资品牌 [4][15][18] - 海外豪华品牌分层明确:超豪华品牌(法拉利、保时捷)依赖性能稀缺性和奢侈品逻辑 传统豪华品牌(BBA)依靠历史沉淀和技术标准化 孵化高端品牌(雷克萨斯、英菲尼迪)以高获得感和服务体验立足 [3][45][48] 分章节总结 中高端市场盈利空间分析 - 5-15万元市场年销量1,100-1,200万辆 年收入1.1-1.2万亿元 净利润500-600亿元 [2][13] - 15-25万元市场年销量550-600万辆 年收入1.1-1.2万亿元 净利润550-600亿元 [2][13] - 25万元以上豪华市场年销量400万辆 单车净利润2万元(BBA为3万元) 远期净利润体量800亿元 [2][13] - 15万元以上市场自主份额均低于50% 其中15-25万元市场自主份额48%(2025Q2) 25万元以上市场自主份额47.7%(2025Q2) [18][24] 海外豪华品牌建设路径 - 超豪华品牌:以赛道技术下放和限量策略维持高单价利润 如法拉利、保时捷 [3][41][43] - 传统豪华品牌:BBA通过历史沉淀、技术标准化和全球化产品矩阵占据垄断地位 [29][30][32] - 孵化高端品牌:雷克萨斯、英菲尼迪依托母体技术优化 通过高获得感服务和区域深耕策略突破 [33][36][38] 自主品牌壁垒构建 - 品牌力分为保险属性(品质稳定性)和社会属性(身份溢价) 高销量和高端产品定位是关键 [49][50] - 理想通过产品形态变革(如理想ONE)实现错位竞争 华为和小米借助消费电子品牌基础直接颠覆市场 [51][52] - 后来者需通过产品力越级领先(如外观、智能化、性能)实现差异化突破 否则难以超越头部格局 [52] 自主车企竞争格局 - 25万元以上市场:理想份额9.8%(2025Q2) 华为系问界份额9.6% BBA份额降至24.2% [24] - 15-25万元市场:大众、比亚迪领先 但格局分散 头部车企份额均低于10% [18][21] - 推荐标的:中高端新势力(小米、理想、小鹏) 高端子品牌传统车企(吉利、长城、比亚迪) 华为合作车企(赛力斯、上汽、长安) [5]
预售价,成了定价策略的一部分
晚点Auto· 2025-07-03 23:53
新能源车预售与上市价差趋势 - 过去三年新能源车预售与上市价差持续扩大,预售价逐渐失去真实参考意义 [2] - 2023年上市定价较预售价降幅均值6.4%、中位值5.2%,2024年分别升至6.7%和5.8%,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扩大至11.3%与10.3% [11] - 上半年预售与上市起售价差额均值达4.3万元,较2023年(1.4万元)和2024年(1.5万元)显著提升 [11] 小鹏G7定价策略分析 - G7加推602公里长续航Max版定价19.58万元,较预售指引低4万元,Max/Ultra版分别定价20.58万和22.58万元 [4] - 上市9分钟大定超1万台,Ultra版预计占稳态交付量超60% [7] - 通过自研图灵AI芯片(Ultra版2250 TOPS算力)和Orin-X芯片(Max版508 TOPS)强化智能化卖点 [7] 行业竞争格局演变 - 小米SU7 Ultra等高价车型拉高均值,剔除后今年价差仍超2万元 [15] - 25万元价位面临Model Y/理想L6/问界M5等竞品围剿,20万元价位受乐道L60/零跑C16冲击 [6] - 车企通过"价格超预期"制造用户情绪冲动,价格敏感度已超过智能化等产品因素 [16] 预售机制功能异化 - 预售原为试探需求/收集潜客手段,近年价差"超预期"现象普遍化 [8] - 价差扩大源于市场竞争加剧与营销倒逼,形成"产品超值"情绪驱动 [16] - 该定价游戏大概率持续,反映行业从产品竞争向价格竞争转型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