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机器人

搜索文档
观察者网WAIC直播实录:AI大潮下的具身和人形,中国在跟跑还是并跑?
观察者网· 2025-08-03 13:36
行业格局与公司战略 - 美的集团通过2016年收购库卡机器人实现To B转型 布局四大板块:楼宇科技 工业技术 机器人与自动化 新兴AI业务[4] - 美的2023年启动人形机器人规划 凭借核心零部件技术积累和完整产品线切入赛道 2024年加速产品开发与应用尝试[4] - 库卡机器人主要服务汽车制造 3C 船舶 飞机制造等行业 在美的灯塔工厂应用广泛[5] - 格灵深瞳作为首家科创板AI计算机视觉上市公司 深耕金融安防领域 近期拓展体育考试训练和AI PC大模型一体机业务[5] - 真格基金重点布局AI与机器人早期项目 已投资月之暗面 Manus Genspark等具身智能企业[6][57] 技术演进路线 - 人形机器人关节数量从传统200+缩减至40个左右 强化学习算法显著降低调试难度[8][9] - 技术路线从液压传动转向电动传动 控制方式从rule-base转向learning-base 中国供应链优势推动成本下降[12] - 双足形态在动态平衡性上具优势 轮式更适合标准化场景 智元创新的轮足折叠设计尝试融合两者优势[13][16][19] - 五指灵巧手在70%场景可被两指夹具替代 但数据采集和复杂操作仍需五指结构[27][28] - 视频模型和world model成为具身智能关键技术 需解决物理世界数字化重建的高成本难题[37][43] 应用场景展望 - 工业场景将率先落地 上汽计划引入500台人形机器人进厂 聚焦搬运 装配等六大核心工序[9][15] - 家庭场景面临安全隐私等挑战 需分阶段从工业→商业→家庭推进 预计5-10年实现普及[13][66][67] - 家电机器人化成为新方向 如智能烤箱通过视觉识别和自动调节实现主动服务[64] - 高人力成本场景优先突破 如美国餐厅后厨等海外市场更具商业化潜力[58][73] 中美竞争态势 - 中国占据全球40%人形机器人专利 机电产业链优势显著 核心部件价格快速下降[69][72] - 美国在AI基础技术领先 中国在场景落地和政策支持方面占优[70][71] - 人才储备呈现"中美华人竞争"格局 中国需突破算力瓶颈并拓展全球化市场[72][73]
AI大潮下的具身和人形,中国在跟跑还是并跑?
观察者网· 2025-08-03 13:35
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发展现状 - 具身智能被视为通往AGI的必经之路 特斯拉Optimus和波士顿动力Atlas的进展引发全球关注 [1] - 中国在具身智能领域已从"跟跑"转向与美国"并跑"甚至寻求"弯道超车" [1] - 行业讨论焦点集中在电机供应链 强化学习算法 落地场景与资本路径 [1] 美的集团机器人战略布局 - 2016年起通过收购库卡等企业布局To B业务 形成四大板块:楼宇科技 工业技术 机器人与自动化 新兴AI业务 [3][4] - 人形机器人业务2023年启动规划 2024年加速发展 依托电机 减速机等核心零部件技术积累 [4] - 库卡机器人主要服务汽车制造(60%) 3C(20%) 船舶/航空(15%)等工业领域 [4] 格灵深瞳技术路线 - 中国首家科创板AI上市公司 深耕计算机视觉12年 覆盖金融安防 智慧体育等场景 [5] - 推出视觉基础大模型MVT 1.5版本 实现图像到视觉token的转换 [5][32] - 探索视频模型技术 提升机器人对动态场景的理解能力 [36] 人形机器人技术演进 - 关节数量从传统200+缩减至现代40个(全身30个) 强化学习使复杂控制成为可能 [8][9] - 技术路线从液压传动(波士顿动力)转向电动传动(中国供应链优势) [12] - 控制方式从rule-base转向learning-base 提升任务泛化能力 [11][12] 形态路线争议 - 双足形态:适合动态复杂场景(工厂阶梯 火星移民) 具备动力学平衡优势 [16][18] - 轮式形态:平坦场景效率更高(家庭 标准工厂) 安全性更优 [13][15] - 混合形态:智元推出可折叠轮足机器人 尝试平衡效率与适应性 [20] 灵巧手发展路径 - 五指灵巧手:符合人机交互直觉 数据采集便利 但成本高达数万元 [22][25] - 两指夹爪:满足70%基础任务 成本优势明显 成为当前主流方案 [25][26] - 美的认为通用人形机器人必须配备五指手 工业场景则倾向专用末端 [22][23] 技术概念解析 - 具身智能:实现感知-决策-执行的完整闭环 需与物理世界持续交互 [30][33] - World Model:物理世界的数字重建 面临数据采集成本高难题 [40] - 强化学习:具身智能必备组件 但reward函数设计仍是关键挑战 [42][46] 中美产业对比 - 中国优势:机电产业链成熟(占全球人形机器人专利40%) 人才储备充足 政策支持力度大 [63][64] - 美国优势:AI基础研究领先 人力成本推动场景落地更快 [63][66] - 硬件创新中国占优(蔚小理等) 软件创新美国领先 全球市场成为共同目标 [66] 商业化落地展望 - 工业场景优先:上汽计划引入500台人形机器人 分阶段实现自动化 [9][60] - 家庭场景需突破:安全标准 隐私保护 个性化交互等核心问题 [61] - 数据采集瓶颈:需建立类似特斯拉FSD的规模化数据获取机制 [57]
买台机器人“保姆”?再等等
环球网资讯· 2025-04-24 10:14
人形机器人发展历程 -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北京举行,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赛道全长21.0975公里 [1] - 1973年日本早稻田大学实验室研发的WABOT-1以45秒一步的速度移动,标志着人形机器人探索的开端 [1] - 本世纪初日本本田公司发布的阿西莫机器人实现上下楼梯功能 [1] - 2013年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发布的Atlas具备跑步、跳跃、旋转、翻滚等运动能力 [1] - 2022年美国发布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可在汽车工厂执行搬运箱子、抓取金属棒等任务 [1] 人形机器人技术架构 - 人形机器人由"大脑"、"小脑"和"本体"三部分协同支配 [1] - "大脑"负责多层级决策,包括拆解指令、识别环境、规划路径 [1] - "小脑"负责精准控制具体动作如行走、抓取、递送 [1] AI大模型对人形机器人的影响 - AI大模型提升了人形机器人的"大脑"性能,使其从依赖预设程序转变为具备自主决策能力 [2] - 当前发展瓶颈包括软件方面缺乏跨场景高质量大数据,硬件方面需要专用算力芯片的研发普及 [2] 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 - 工信部指导意见提出三大应用方向:特种领域、制造业、民生及重点行业 [2] - 特种领域应用包括民爆、救援等危险环境作业,例如电力特种机器人可在零下40℃至80℃极端环境工作 [2] - 制造业应用主要承担繁重、重复性工作,如搬运不同规格箱子、分拣异形零件 [2] 人形机器人训练方法 - 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采集真实交互数据,无法直接从互联网获取 [3] - 训练示例:上百名数据采集员通过VR设备"手把手"教授机器人完成家务动作,每个动作需重复数百次 [3] 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的挑战 - 家庭环境复杂度高,涉及老人、儿童、宠物以及不同地面条件,存在倾倒风险 [5] - 需要新材料技术模拟人体肌肉骨骼结构,突破现有机械电子堆叠模式 [5] - 专家预计实现机器人完成复杂烹饪如松鼠鳜鱼至少还需十几年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