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膜涂覆加工
搜索文档
多业务协同驱动高质量增长 璞泰来前三季度净利同比增37.25%
证券日报网· 2025-10-28 19:46
财务业绩表现 - 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17.00亿元,同比增长37.25% [1] - 前三季度经营性净现金流16.69亿元,同比增长55.14% [1] - 综合毛利率32.45%,较上年同期提升3.35个百分点 [1] - 资产负债率稳定在54%左右 [1] - 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已完成年初股权激励计划23亿元考核目标的73% [1] 业务板块驱动因素 - 隔膜涂覆加工业务在动力电池和储能领域实现突破,销量及加工量同比大幅增长 [2] - PVDF业务以稳定品控获得增量订单,在竞争中实现销量增长 [2] - 负极材料业务通过产品创新和降本增效,经营情况逐步改善 [2] - 管理效率提升实现了对成本、费用的良好控制 [2] 产能建设与技术突破 - 四川一期10万吨负极先进产能逐步投产 [3] - 超快充、长循环等多款创新系列产品正逐步导入市场 [3] - 新一代超高速悬浮隔膜涂布设备实现批量应用 [3] - 2亿平方米国产化基膜产线成功自研,CVD硅碳持续出货 [3] 商业模式与战略布局 - 设立极片事业部并进行8GWh制浆及极片涂布线战略布局 [4] - “整卷交付”新模式满足客户多元化供应战略需求 [4] - 平台化协同发展战略有助于达成产业链闭环,提升存量业务护城河和规模效应 [4] 行业与市场环境 - 下游动力和储能电池市场展现良好增长态势 [2] - 中国储能锂电池2025年第三季度出货量达165GWh,同比增长65%,前三季度累计出货430GWh [3] - 储能电池产业已从导入期迈入高速成长期,在政策驱动和市场机制下产业链加速布局 [3]
锂电级PVDF产品国内市占率超30%,泉果基金调研璞泰来
新浪财经· 2025-09-16 14:29
调研机构背景 - 泉果基金成立于2022年2月8日 管理资产规模163.96亿元 管理基金6个 基金经理5位 旗下最佳基金产品近一年收益66.96% [1] - 泉果基金近一年非货币基金业绩前八名收益范围2.10%至66.96% 最高收益产品为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混合A(66.96%)和混合C(66.30%)[2] 公司经营业绩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70.88亿元 同比增长11.95%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0.55亿元 同比增长23.03% 扣非净利润9.92亿元 同比增长29.17% [3] - 隔膜涂覆加工业务订单饱满 实现储能领域突破 市场份额提升 销量增速超行业平均 基膜产品和超细氧化铝新品提供支撑 [2] - 负极材料业务通过产品设计优化 工艺技术升级和设备创新实现降本增效 新产品开发加速 四川一体化工厂一期产能投产 [2] - PVDF业务以稳定品控获得增量订单 自动化装备业务新接订单金额明显回升 中后段设备份额提升 [2] 业务板块展望 - 负极材料2026年出货量目标25-30万吨 涂覆隔膜2025年目标100亿㎡ 2026年130亿㎡ 基膜2025年目标12亿㎡ 2026年20亿㎡ PVDF2025年目标3万吨 2026年3.5万吨 [13] 行业态势分析 - 基膜行业产能利用率较高但未达供需平衡 部分厂商产能利用率仍有提升空间 设备更新迭代导致短期缺乏涨价基础 [4] - 涂覆加工业务面临下游客户成本年降要求 具备材料 工艺技术和设备一体化协同优势的企业更具竞争力 [4] 技术竞争优势 - 公司形成隔膜基膜 涂覆材料 粘结剂 设备及涂覆加工全产业链闭环布局 在涂覆工艺 效率 成本和质量稳定性方面具综合优势 [5] - 基膜设备通过自主集成设计实现突破 关键原辅材料自供及国产化替代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5] 订单与产能情况 - 截至2025年6月30日 自动化设备业务在手订单含税金额超30亿元 发出商品约44亿元 [8] - 2025年上半年自动化业务新接订单金额超24亿元 已超2024年全年水平 [8] - 固态电池设备自2022年累计订单金额超2亿元 覆盖搅拌机 干法成膜设备 干法复合设备 湿法涂布机 锂金属负极成型设备 叠片机和辊压设备等 [9] 产品与技术发展 - 硅碳负极可应用于液态锂离子电池 半固态和固态电池 已批量用于消费电子 无人机和电动工具领域 动力电池领域应用相对滞后但正在推进 [7] - 新型负极材料产品正配合客户认证 预计2025年底前投入批量生产 [7] - PVDF产品国内市占率超30% 为最早实现锂电级PVDF国产化企业 [11] 技术路线与客户 - 固态电池设备兼顾干法和湿法技术路线 目前干法设备居多 客户涵盖国内外电池厂商 车企和研究机构 [10] - 半固态电池保留液态溶剂 设备工艺与液态电池基本相同 全固态电池因使用固态电解质材料导致设备工艺差异较大 [12] - 国外主攻全固态电池 国内选择半固态电池作为过渡 同时加强全固态电池研发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