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梯机器人
搜索文档
年入1800亿,刘强东爆改京东物流
搜狐财经· 2025-10-15 19:12
公司战略与财务表现 - 公司物流科技研发投入近三年(2022-2024年)累计超100亿元,显著高于行业主要竞争对手顺丰同期的70亿元投入[2][16][17] - 公司2024年营收达1828亿元,净利润70亿元,市值超过800亿港元(约750亿元),毛利率从2021年上市时的5%提升至2024年的10%[3][19] - 公司外部客户收入占比持续提升,从2021年的56%上升至2024年的70%,业务独立性增强[19] - 公司库存周转效率领先,近三年库存周转天数约为30天,优于亚马逊的40天,目标未来降至20天[17] 物流科技产品与“狼族”矩阵 - 公司推出首款自研L4级无人轻卡,载货空间24立方米,续航400公里,主要用于大型仓库至配送站的干线运输,运载量是普通货车的3倍并可24小时工作[2][4] - 第六代无人智能配送车已规模化商用,货箱容积4立方米,最大载重1000公斤,具备L4级自动驾驶能力,用于城区内“最后一公里”配送[2][6] - 公司构建“狼族”系列自动化产品矩阵,包括无人车“独狼”、无人机“飞狼”、搬运机器人AGV“地狼”、分拨墙“保姆狼”、机械臂“异狼”及解决方案“智狼”[13] - “智狼”解决方案(含飞梯机器人和搬运机器人)已于2024年在仓内规模化部署近万台,并开始向外部客户推广[13] - 公司2025年初申请“战狼”、“群狼”等商标,计划打造物流无人化产品品牌矩阵[15] 技术合作与外部采购 - 无人轻卡与广汽旗下祺迹汽车合作研发,由祺迹提供整车生产,自动驾驶软件算法由双方共同研发[4] - 在末端配送场景下,公司采购新石器无人车产品作为主要外部解决方案[8] 管理层与组织变动 - 公司自动驾驶业务核心团队曾发生变动,原X事业部总裁肖军及无人车项目核心成员孔旗、朱伟铖、庄立于2021年离职并创立九识智能[9] - 2025年8月底,公司引入元戎启行技术合伙人蔡一奇担任智能配送车项目新负责人,直接向CEO胡伟汇报[11] - 公司CEO历经数次变更,从首任CEO王振辉到余睿,现任CEO为胡伟,其曾长期担任京东产发CEO,管理包括“亚洲一号”智能仓库在内的物流设施[11][12] 行业动态与竞争格局 - 物流无人配送领域创业公司融资活跃,九识智能在2025年获得近3亿美元B轮投资,行深智能、白犀牛、新石器等同行也在2025年获得新融资[10] - 行业正推动生成式AI与物流场景结合,公司于2025年9月发布物流场景AI大模型“超脑2.0”,用于优化和调度人、车、货等要素[15]
年入1800亿,刘强东爆改京东物流
创业邦· 2025-10-15 19:00
公司战略与财务表现 - 公司物流业务是整体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不仅支撑平台高效运转,也为外部客户提供物流服务[4] - 公司近三年研发投入累计超100亿元,显著高于行业主要竞争对手的70亿元投入[3][23] - 公司2024年营收达1828亿元,净利润70亿元,市值约800多亿港元[4][25] - 公司毛利率从2021年上市时的5%提升至2024年的10%,逐步接近行业领先水平的13%[25] - 公司外部客户收入占比从2021年的56%提升至2024年的70%,业务独立性增强[25] - 公司库存周转天数约为30天,优于国际电商同行的40天水平,并计划未来降至20天[23] 物流科技产品矩阵 - 公司推出首款L4级无人轻卡,载货空间24立方米,续航400公里,主要用于仓库至配送站运输[3][6] - 无人轻卡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工作,单次运载量是普通货车3倍,显著节省人力与时间成本[6] - 第六代智能配送车实现规模化商用,货箱容积4立方米,最大载重1000公斤,适用于最后一公里配送[3][8] - 智能配送车具备L4级自动驾驶能力,支持全天候运行,已在多城市部署但规模仍有限[8] - 公司产品线统称为"狼族"系列,包括独狼(智能车)、飞狼(无人机)、地狼(AGV)等分类[18] - 仓库自动化产品"智狼"已于2024年规模化部署近万台,并开始向外部客户推广[18] 技术研发与生态合作 - 公司自研无人轻卡与祺迹汽车合作生产,自动驾驶算法由双方共同研发[6] - 除自研产品外,公司采购新石器等第三方无人车用于末端配送场景[10] - 公司推出物流场景AI大模型超脑2.0,可对人、车、货等要素进行优化调度[21] - 公司申请"战狼"、"群狼"等商标,计划构建物流无人化产品品牌矩阵[20] - 公司拥有1600多个自营仓库及2000多个第三方云仓,管理超500万种在库商品[23] 组织架构与业务拓展 - 公司X事业部于2016年成立,核心团队后离职创立九识智能,后者2025年获近3亿美元B轮融资[12][13] - 2025年公司引入元戎启行技术合伙人蔡一奇担任智能配送车项目新负责人[14] - 公司CEO历经多次变更,现任CEO胡伟曾负责仓储设施建设,其管理的仓库自动化水平达90%以上[14][15] - 公司2022年以90亿元收购德邦快递,2025年以2.7亿美元获得达达即时配送业务,完善全链路布局[16]
外卖(WAIMAI)大战尴尬收场,但巨头们仍在“窘境”中竞争AI
36氪· 2025-08-01 20:01
外卖市场竞争格局 - 美团、淘宝、京东同步发文抵制恶性竞争,外卖大战告一段落 [1] - 巨头竞争焦点转向AI领域,包括自研大模型和具身智能 [1] - 外卖市场渗透率达22.6%,订单量增速降至7.2%,平台需为每单补贴3-12元维持增长 [18] 京东战略布局 - 京东持有2095亿现金及等价物,拥有3600个自营仓库及云仓,总管理面积3200万平方米 [6] - 京东单日投资16亿元领投三家具身智能企业(千寻智能、逐际动力、众擎机器人),覆盖"AI大脑-硬件本体-场景落地"全链条 [1][7] - 京东物流场景作为技术验证"试验场",拣货效率提升3倍以上 [6][7] - 京东推出JoyInside平台,将自研大模型植入第三方机器人硬件,建立"买机器人上京东"渠道心智 [14] 美团投资策略 - 美团连续投资星海图、自变量机器人等具身智能项目,成为宇树科技最大外部股东 [1][11] - 美团2024年累计投资8家具身智能企业,单年投入超十亿元 [15] - 美团开放700万商户网络作为试验场,银河通用人形机器人已落地无人药店 [15] 阿里技术路线 - 阿里通过大模型底座投资逐际动力、星尘智能,专注"大脑"而非"本体" [16] - 阿里将云计算、大模型与机器人技术深度绑定,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16] - 阿里云大数据和AI平台具备千卡、万卡规模算力集群,可延伸至具身智能产业 [16] 行业投资趋势 - 2025年前5个月机器人领域融资额达232亿元,超过2024年全年209亿元总和 [14] - 巨头通过投资而非自研布局机器人赛道,因硬件领域"越亏越深"特性 [11][12] - 配送机器人成本高昂(60万元/台),单均成本12元远高于骑手4-5元 [11] 市场估值与增长 - 京东静态PE仅8倍、美团18倍、阿里16倍,股价表现逊于恒生指数11%涨幅 [18] - 具身智能技术成熟后可能改写行业规则,从"补贴大战"转向"技术密度" [18] - 技术-产品-市场正循环是决定胜负的关键,需将单台机器人成本压缩至接近商用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