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人才创业贷
搜索文档
兴业银行济南分行:科技金融业务增速超40% 38亿元信贷助力区域创新发展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11-06 18:51
兴业银行济南分行下辖机构临沂分行紧扣临沂"围绕产业抓科技,壮大产业强科技"定位,紧紧围绕"科 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扎实推进科技金融业务。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科技贷款余额达38.05亿元, 较年初增长43%,其中专精特新企业户数74户,贷款余额6.95亿元。服务科技型企业数量增至94家,涵 盖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技术、医药健康、电子信息等临沂重点产业领域。通过政银企联动机制,协助 1家企业备案科技成果转化贷款0.05亿元,助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编辑:赵鼎 该行聚焦企业需求,创新金融产品,构建全生命周期产品体系:初创期推出"高科技人才创业贷",依 托"技术流"授信评价方法,弱化财务指标与抵质押要求;成长期提供"研发贷""工业厂房按揭贷",支持 企业研发与产能扩张;成熟期开展并购贷款、上市辅导等投行服务,助力企业资源整合。推广"兴速 贷"特色信贷产品,针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实行"白名单邀约制",实现申 请、审批、提款全流程线上办理。截至目前,通过该产品已为17家临沂本地专精特新企业投放贷款1.5 亿余元。其中,为临沂某烘焙领域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发放1000万元"专精 ...
青海:科技贷款获批企业数量和科技贷款余额均创新高
中国新闻网· 2025-06-17 23:05
青海省科技金融发展现状 - 青海省科技型企业融资便利性持续提高,科技贷款覆盖面和余额均创新高,科技贷款获批企业数量和余额达到新高 [1] - 10家科创企业与10家金融机构签订融资协议,融资金额约25亿元 [1] - 青海省金融机构创新推出37种专项信贷产品,包括科技e贷、科技研发贷、高科技人才创业贷等 [1] - 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青海省科技贷款余额1626.6亿元,同比增长13.3%,占全部企业贷款比重33.7% [1] - 科技贷款和绿色贷款占比分别达到20.8%和26.4% [1] 科技金融政策与机制 - 青海省科技厅联合中国人民银行青海省分行建立科技金融议事协调工作机制 [2] - 鼓励保险公司围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领域开展信用担保业务,提供多元化融资担保服务 [2] - 创新建立"白名单+主办行+动态监测"机制,将科技创新再贷款政策与青海特色产业链绑定,形成"一企一策"金融解决方案 [2] - 金融机构已投放符合科技创新再贷款要求的贷款18.2亿元 [2] 金融机构与企业合作方向 - 金融机构需完善政金企线上线下常态化对接机制,畅通交流渠道以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 [1] - 科技企业应聚焦主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核心技术攻关,增强竞争力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1]
【宏观洞见】用好“股贷债保”工具箱 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新华财经· 2025-03-24 15:53
政策引导与体系构建 -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并将其置于首位,体现对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 [2] - 国务院办公厅指导意见引导形成"股贷债保"联动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1][3] - 金融监管总局指导意见强调增强针对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优化风险分担机制,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2] 股权融资 - 浙江省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通过旗下创投机构专注于科创企业股权投资,为早期项目提供"保姆式"服务,部分项目如华海清科、西部材料带来十倍以上投资回报 [4] - 国资平台通过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中期票据募集资金,并以股权投资方式注入被投公司,同时新设各类科创基金拓宽市场化资金渠道 [4][5] - 地方国资基金利用母基金模式与头部专业化投资机构合作,并通过与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掌握前沿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源头 [5] 信贷融资 - 银行转变传统信贷思维,以创投思维从"看报表、看规模、看过去"转变为"看产业、看技术、看未来",创新信贷产品和审批模式 [6] - 兴业银行推出科创企业"技术流"评价体系,依托大数据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精准画像,并根据指标分值给予技术流评级,实行差异化信贷政策 [7] - 针对科技企业不同阶段特点,银行推出"高科技人才创业贷"、"科技企业研发贷"、"知识产权质押贷"等产品,研发贷还可置换股东借款以优化财务结构 [8] - 金融监管总局试点放宽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比例,将贷款占并购交易额的比例从不应高于60%放宽至不应高于80%,试点包括18个城市及多家银行 [9] 债券融资 - 企业发债属于直接融资,具有融资成本低、效率高等优势,金融机构主要通过直接为高科技企业发债或为国资平台发债两种方式支持高科技行业 [10][11] - 民营科技企业发债需解决"增信"问题,"担保增信"是地方政府提供增信支持的主流方式,部分地区探索"央地合作增信"模式以分散风险并提升市场信心 [11] 保险保障 - 科技保险重点优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软件首版次安全保险运行机制,政策支持企业和保险公司自主协商延长保险期限 [12] - 保险公司按照险种多元化、费率动态化等原则开展业务,保险保障内容主要包括质量风险和责任风险,以减轻用户对技术创新的担忧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