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研发贷

搜索文档
人行肇庆市分行凌宏业:深入推进专项行动,拓宽科技企业融资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6 14:45
当前,肇庆正以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规划建设撑起肇庆科技创新的"龙骨"和"脊梁",深度融入粤港澳大 湾区创新圈,主动对接广深港、广珠澳创新走廊,加快打造全市创新创业主阵地、产业策源地、应用人 才集聚地。 加大金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对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向新图强具有重要意义。 近期,在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指导下,人民银行肇庆市分行紧紧围绕肇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会同有关 部门统筹运用多方政策资源,深入推进金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专项行动(下称"专项行动")。 上述专项活动主要解决科技企业哪些融资痛点?有哪些创新做法,并取得哪些具体成效?日前,中国人 民银行肇庆市分行行长凌宏业围绕上述话题接受了南方财经记者专访。 南方财经记者 庞成 2024年全国科技大会指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2025 年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强调,"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南方财经:肇庆市部署开展专项行动,主要是想破解科创融资哪些堵点痛点?破解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凌宏业:当前科技型企业特别是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企业面临不少融资制约因素,如高成长性但往往 伴随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轻资 ...
中原银行2025年中报发布: 经营指标持续向好,“四个银行”战略成效显著
第一财经· 2025-09-01 18:55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经营指标持续向好 总资产达14079.27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3.1% 存款余额增长6.1% 净利润21.29亿元 资本充足率全面提升[1][2] - 公司坚持"四个银行"战略方向 通过特色化经营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在社会美誉度和品牌影响力方面获得多项国际国内荣誉[1][2] - 公司聚焦服务实体经济 科技金融贷款余额675.80亿元 其中科技企业贷款452.98亿元 稳居省内第一梯队[3] 经营业绩 - 总资产14079.27亿元 较上年末增加427.30亿元 增幅3.1%[2] - 各项贷款总额7150.16亿元 较上年末增加5.61亿元 增幅0.1%[2] - 存款余额9436.75亿元 较上年末增加542.41亿元 增幅6.1%[2] - 营业收入135.63亿元 净利润21.29亿元[2] -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一级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较上年末分别上升0.21 0.25 0.27个百分点[2] 战略方向 - 明确"政府银行 产业银行 市民银行 乡村振兴银行"四个战略发展方向[2] - 围绕"打造一流城商银行 当好金融豫军排头兵"目标[1] - 聚焦"两高四着力"经营理念 在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构建差异化竞争力[1][2] 科技金融服务 - 科技金融贷款余额675.80亿元 其中科技企业贷款余额452.98亿元[3] - 强化投早 投小 投长 投硬科技 支持初创期和硬科技企业[3] - "专精特新贷"累计投放107.15亿元 余额46.56亿元 较上年末新增10.52亿元 增幅29.20%[4] - "科技贷"累计放款45.76亿元 余额12.46亿元[4] - "知识产权质押贷"余额13.40亿元[4] - 创设"科技研发贷" 优化"专精特新贷"和"科技贷"产品体系[4] 小微企业服务 - 普惠小微贷款余额968.19亿元 较上年末新增67.22亿元 增幅7.46% 高于全行各项贷款增速[6] - 为小微客户提供普惠小微贷款472.51亿元 加权平均利率3.64%[6] - 累计授信12.78万户 累计放款1024.30亿元 余额554.64亿元[6] - 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 精准对接企业需求[6] 乡村振兴服务 - 形成粮食全产业链 中药材 香菇等92个产业服务方案 基本实现河南省十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全覆盖[7] - "产业普惠贷"累计投放48.58亿元 "豫农贷"累计投放10.89亿元 累计服务农户9.01万户[7] - 布设县域网点168家 乡镇网点87家 服务点近5000家[8] - 手机银行(乡村在线版)服务用户419.09万户 较上年末增加76.34万户[8] - 推出县域客群消费专享贷 创设农民工 新农人等特色客群消费贷[8] 荣誉与认可 - 荣获福布斯世界最佳银行 年度十佳城市商业银行称号[1] - 位列2024年《财富》中国上市公司500强[1] - 英国《银行家》杂志2025年全球1000强银行第152名[1]
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 整体经营稳中向好 中国光大银行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
和讯· 2025-08-30 16:57
核心观点 - 光大银行2025年上半年坚持服务实体经济 实现规模 效益 质量均衡发展 资产总额达72386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4% 净利润247.4亿元 同比增长0.5% [1][4] 金融五篇大文章进展 - 科技金融:推动16家分行设立科创金融中心 创设64家科技金融专营机构 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4170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9.9% [2] - 绿色金融:绿色贷款余额4641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12.4% [2] - 普惠金融:普惠贷款余额4527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4% 打造3+1+N线上化产品体系 [2] - 养老金融:累计提供830余支养老金融产品 养老金融专区服务客户260万人次 养老产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30% [2] - 数字金融:运用大数据 云计算 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业务全流程线上化 移动化 智能化 生态化 [2] 金融政策落实成效 - 发行7单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债券 落地股票回购增持贷款业务 [3] -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7.6% 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增长19.1% 为3.3万户小微企业授信2829亿元 实现投放2135亿元 [3] - 批复房地产融资项目343个 实现投放1134亿元 [3] - 打造约惠中国旅游场景消费品牌 优化个人消费贷产品流程 [3] 资产负债结构优化 - 贷款总额40841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3.8% 基础贷款39911亿元 增长5.6% 在资产中占比提升0.8个百分点至55.1% [4] - 存款余额42532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5.4% 在负债中占比提升0.7个百分点至64% [4] - 存款成本同比改善34BP 其中对公存款成本改善36BP 零售存款成本改善32BP 净息差1.40% 与一季度持平 [4] 特色业务发展 - 科技金融推出科技研发贷等特色产品 提供股贷债托私全周期产品体系 [6] - 财富管理业务发行养老普惠绿色科创主题理财产品 管理规模1.80万亿元 [6] - 云缴费累计接入项目18858项 输出合作平台898个 薪悦通累计入驻企业3.4万户 [6] - 投行业务债券承销1906亿元 发放并购贷款166亿元 [6] - 供应链金融服务客户18362户 [6] - 对公综合融资规模5.41万亿元 零售资产管理规模3.10万亿元 同业金融交易额1.74万亿元 [6] 资产质量与资本充足率 - 不良贷款率1.25% 与上年末持平 拨备覆盖率172.47% 贷款拨备率2.15% [7] - 关注率1.80% 较上年末改善0.04个百分点 逾期率1.95% 改善0.07个百分点 [7] - 资本充足率13.53% 一级资本充足率11.55%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49% 持续满足监管要求 [7]
北京银行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报告
中金在线· 2025-08-30 11:00
核心财务表现 - 资产总额4.7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53% [1] - 总贷款2.3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18%;总存款2.6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39% [1] - 营业收入362.18亿元,同比增长1.02%;归母净利润150.53亿元,同比增长1.12% [1] - 不良贷款率1.30%,较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95.74% [1] - 全球千家大银行排名第49位,较上年提升2位 [1] 金融五篇大文章进展 - 科技金融贷款余额4,346.08亿元,较年初增长703.29亿元(增幅19.31%)[2] - 绿色金融贷款余额2,562.95亿元,较年初增长459.45亿元(增幅21.84%)[3] -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616.03亿元,较年初增长385.17亿元(增幅17.27%)[3] - 落地全国首笔数字人民币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承销数字人民币债券 [4] - 个人养老金账户累计开立186万户 [4] 业务板块表现 - 零售营收110.81亿元,零售资金量规模突破1.3万亿元(较年初增7.28%)[7] - 储蓄存款7,933.81亿元(较年初增7.38%),零售客户总数3,149.57万户 [7] - 公司贷款(含贴现)1.65万亿元(增幅11.29%),公司存款日均1.77万亿元(较年初增10.14%)[8] - 金融市场管理规模5.5万亿元(较年初增18.61%),资产托管规模2.76万亿元(较年初增21.66%)[8] 数字化与智能化建设 - 全面启动"新三大战役",构建"大风控""大资管""大协同"体系 [6] - 推行"All in AI"战略,构建"1213"人工智能技术架构 [12] - 手机银行客户达1,877.11万户,月活跃客户超744.74万户 [7] 特色银行战略推进 - 打造"专精特新第一行",服务企业超2.6万家,新增34家特色支行 [11] - 发行"英才卡"超2.4万张,"英才贷"累计放款近16亿元 [12] - 举办超3万场儿童金融活动,与多地政府共建儿童友好城市 [9]
中国光大银行: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59.2亿元
人民网· 2025-08-30 09:16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59.2亿元,净利润247.4亿元,同比增长0.5% [1] - 净息差1.40%与一季度持平,存款成本同比改善34BP(对公/零售分别改善36BP/32BP) [1] - 资产总额7238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0%,贷款总额40841亿元增长3.8% [2] - 负债总额66414亿元增长4.3%,存款余额42532亿元增长5.4%,负债占比提升至64.0% [2] 资产质量与资本充足率 - 不良贷款率1.25%与上年末持平,拨备覆盖率172.47%,贷款拨备率2.15% [1] - 关注率1.80%较上年末改善0.04个百分点,逾期率1.95%改善0.07个百分点 [1] - 资本充足率13.53%,一级资本充足率11.55%,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49% [1] 实体服务与专项金融 - 科技金融贷款余额417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9%,设立64家科技金融专营机构 [3] - 绿色贷款余额4641亿元增长12.4%,普惠贷款余额4527亿元增长4.0% [3] - 养老产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30%,累计提供830余支养老金融产品 [3] -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7.6%,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增长19.1% [4] - 为3.3万户小微企业授信2829亿元,实现投放2135亿元 [4] 业务创新与特色布局 - 理财产品管理规模1.80万亿元,推出"阳光金自选计划"等创新功能 [5] - "光大云缴费"接入项目18858项,输出合作平台898个 [5] - 债券承销1906亿元,发放并购贷款166亿元 [5] - 供应链金融服务客户18362户,对公综合融资规模(FPA)达5.41万亿元 [5] - 零售资产管理规模(AUM)3.10万亿元,同业金融交易额(GMV)1.74万亿元 [5] 政策落地与市场支持 - 发行7单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债券,落地股票回购增持贷款业务 [4] - 落实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批复项目343个并投放1134亿元 [4] - 通过"约惠中国"旅游消费品牌优化个人消费贷产品流程 [4] - 践行"商投私一体化"策略提升综合融资服务能力 [5]
中国光大银行: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59.2亿元
人民网· 2025-08-30 09:12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59.2亿元,净利润247.4亿元,同比增长0.5% [1] - 净息差为1.40%,与一季度持平,存款成本同比改善34BP,其中对公和零售存款成本分别改善36BP和32BP [1] - 不良贷款率1.25%与上年末持平,拨备覆盖率172.47%,关注率和逾期率分别较上年末改善0.04和0.07个百分点至1.80%和1.95% [1] 资产负债结构 - 资产总额7238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0%,其中贷款总额40841亿元,增长3.8%,基础贷款(不含贴现)39911亿元,增长5.6% [2] - 负债总额6641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3%,存款余额42532亿元,增长5.4%,在负债中占比提升0.7个百分点至64.0% [2] 实体经济服务 - 科技金融贷款余额417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9%,绿色贷款余额4641亿元,增长12.4%,普惠贷款余额4527亿元,增长4.0% [3] - 养老金融专区累计服务客户260万人次,养老产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30% [3] -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分别增长7.6%和19.1%,为3.3万户小微企业授信2829亿元,实现投放2135亿元 [4] 政策落地与业务创新 - 发行7单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债券,落地股票回购增持贷款业务,批复343个房地产项目并实现投放1134亿元 [4] - 打造"约惠中国"旅游消费品牌,优化个人消费贷产品流程,增加消费金融供给 [4] - 理财产品管理规模1.80万亿元,包括养老、普惠、绿色科创等主题产品 [5] 特色业务发展 - "光大云缴费"累计接入项目18858项,输出合作平台898个,"薪悦通"累计入驻企业3.4万户 [5] - 债券承销1906亿元,发放并购贷款166亿元,服务供应链客户18362户 [5] - 对公综合融资规模(FPA)5.41万亿元,零售资产管理规模(AUM)3.10万亿元,同业金融交易额(GMV)1.74万亿元 [5] 战略方向 - 公司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通过特色业务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6]
东莞金融市场周报:绿通科技超5亿豪赌半导体;东阳光药港股上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0 16:30
金融要闻 - 东莞发布《关于做好东莞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总体实施方案》,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围绕"8+8+4"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5大重点工程、21项重点任务 [1] - 科技金融方面实施"接力护航"工程,运用科技创新再贷款、"粤科融""莞科融"专项额度等工具,支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创新"科技研发贷""成果转化贷"等产品 [1] - 普惠金融方面实施"协力共扶"工程,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推进普惠小微首贷拓展和"首享户"专项行动,利用"资金流"融资服务平台和汇率避险保证金池专项资金 [2] 东阳光药上市 - 东阳光药于8月7日以"H股吸收合并私有化暨介绍上市"模式登陆港交所,通过吸收合并子公司东阳光长江药业实现整体上市 [3] - 公司聚焦创新药研发,深耕感染、慢病、肿瘤领域,以自主研发为核心构建完整产业生态 [3] - 此次上市标志着东莞科创集团完成境内外资本市场全布局(科创板、创业板、主板、北交所、港交所) [3] 开普云收购动态 - 开普云拟发行股份及/或支付现金收购金泰克半导体或其存储业务资产控制权,交易或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但不导致实控人变更 [4] - 金泰克成立于2012年,主营内存、SSD存储产品,覆盖消费级、工业控制级、企业级和嵌入式存储,企业级内存已批量出货 [4] - 开普云2023年启动全栈式AI战略,构建"AI算力+智能体+智慧应用"能力,但净利从2022年9802.99万元连续下滑至2024年2058.68万元 [4] 绿通科技跨界收购 - 绿通科技拟以5.3亿元(含4.5亿元受让46.92%股权+8000万元增资7.69%股权)溢价325%收购大摩半导体51%股权 [5] - 大摩半导体为半导体前道量检测设备供应商,提供良率提升解决方案 [5] - 公司称此次收购旨在探索战略转型,培育新兴产业增长点 [5] 银禧科技增资子公司 - 银禧科技拟与关联方德轩科技共同增资子公司银禧特种材料1500万元(公司出资1050万元,德轩科技出资450万元) [5][6] - 增资后银禧科技持股70%,德轩科技持股30%,交易构成关联交易但不改变合并报表范围 [6] 铭普光磁布局充电桩 - 铭普光磁拟以1.18亿元收购深圳ABB电动交通60%股权,标的公司主营电动汽车充电桩业务,覆盖70多国市场,2024年近三分之二收入来自海外 [7][8] - 公司称收购将利用产业协同获取充电桩市场红利,并互补海外销售渠道 [8] 慕思股份股权危机 - 慕思股份因回购注销426.6万股(占总股本1.07%)导致社会公众股比例降至19.11%,连续10日低于深交所25%下限 [9][10] - 公司拟通过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方案恢复合规,控股股东(合计持股74.82%)已支持该议案,预计8月21日前完成权益分派 [10] - 若方案未通过或延迟,股票或于8月22日起停牌 [10]
专注医疗健康赛道,中关村银行探索科技金融赋能产业升级特色路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30 14:57
医疗健康行业现状与挑战 - 医疗健康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但创新药企和高端医疗器械企业面临"长研发周期、高研发投入、轻资产运营"的融资困境 [1] - 创新药研发平均需要5-8年周期,耗资数亿至数十亿元,成功率不足10% [2] - 高端医疗器械从实验室到商业化落地周期漫长,盈利前需持续大额资金投入 [2] - 医疗健康企业普遍面临"三难":融资难、期限匹配难、专业化服务难 [2] 北京中关村银行的战略布局 - 自2017年成立以来将医疗健康行业作为科技金融布局核心赛道,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专业化服务体系 [1] - 2021年起聚焦医疗健康等六大新兴战略产业,执行行业专业化分工 [4] - 2023年组建医学、药学、生物工程学背景的复合型团队,出台《医疗健康行业授信政策指引》 [4] - 截至2024年末服务北京地区300余家医疗健康企业,其中200余家获得授信支持,累计授信金额近50亿元 [5] 差异化金融服务模式 - 采用"技术穿透式"评估,关注企业管线价值和技术潜力而非传统财务报表 [6] - 建立医疗健康企业专属评估模型,聚焦细分领域价值、技术潜力等核心要素 [6][7] - 推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创新产品矩阵:5年期"科技研发贷"、"认股权贷款"、并购贷款、回购贷款等 [8] 生态圈构建与典型案例 - 构建"金融+生态"服务模式,对接300余家合作伙伴机构 [9] - "村宝"创新创业生态服务体系整合投资机构、医院、产业园区等资源 [9] - 典型案例:AI制药企业晶泰科技从首贷银行到上市全程陪伴 [10] - 典型案例:抗体新药研发企业益科思特通过"认股权贷款"度过融资困境 [10]
广东解题科技金融:国资创投引领,银行保险多元赋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30 14:55
机器人产业与科技创新 - 优必选推出高163厘米、重43公斤的人形机器人Walker C 搭载自主研发具身智能交互大模型 支持中英日三语导览 以6公里时速奔跑并具备复杂地形适应能力[1] - Walker C亮相日本大阪世博会 成为广东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和全球科创高地建设的标志性案例[1] 科技金融政策与体系 - 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与科技厅联合发布50个科技金融典型案例 涵盖金融产品、服务方式、交易机制创新 包括多维客户评价、数据资产融资和全周期风险管理[2] - 广东形成国有资本、天使投资、风险投资、S基金组成的多元化投资体系 截至2024年底私募股权与创投基金管理人2466家(全国首位) 管理基金1.2万只(全国首位)[4] - 2023年各级政府引导基金认缴规模达4306.11亿元(全国第二)[4] 融资模式创新与挑战 - 科技企业存在"四高一长"特性(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 与传统银行信贷逻辑相悖 初创企业普遍缺乏抵押物[3] - 国资创投通过"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模式发挥引领作用 但受国资监管限制存在投资流程长、决策层级多等问题[5] - 广东试点双创基金单列管理 差异化设置绩效考核 完善S基金配套支持 允许国有创投通过协议转让等灵活退出[5] 金融工具与产品创新 - 推出全生命周期信贷产品:研发阶段设"科技人才贷""科技研发贷" 转化阶段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生产阶段推广"创新积分贷"等信用贷款[6] - 科技保险提供3.11万亿元风险保障(2024年上半年) 产品覆盖财产损失、责任保险、保证保险 涉及设备研发、成果转化等环节[7] - 创新"股贷担保租"联动服务模式 整合股权投资、银行、担保、保险、租赁机构提供一站式服务[7] 资金落地与规模 - 截至2024年6月末 广东设立5支AIC股权基金(规模47亿元) 其中2支基金投放5400万元 另有6支基金预备落地[5] - 科技企业与股权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207.5亿元[5] - 截至2024年5月末 广东省科技贷款余额5.6万亿元(同比增长7.3%)[7]
北京经开区科创金融服务中心新增“科技研发贷”
新京报· 2025-07-02 17:51
科创金融服务中心运营成果 - 截至6月底累计受理科技贷款申请71笔涉及金额198亿元 [1] - 完成授信62笔总金额达195亿元授信成功率高达98% [1] - 中心于4月1日揭牌成立整合证券保险融资租赁等多元金融机构 [1] 科创金融2.0版本升级 - 试点银行从7家扩容至14家新增杭州银行等机构 [2] - 杭州银行推出科技人才类贷款2.0版选择权贷款2.0版及科技金融研发贷 [2] - 新增"科技研发贷"和"无还本续贷"产品线 [2] 创新金融产品案例 - 全市首笔科技研发贷向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发放1000万元授信 [2] - 业务全流程耗时1个月较传统贷款效率提升50%以上 [2] - 资金专项用于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降低企业研发成本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