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D(原子层沉积)
搜索文档
固态电池量产,捷径来自半导体?
高工锂电· 2025-09-26 18:43
行业核心趋势 - 解决下一代电动汽车续航焦虑的关键在于半导体晶圆厂的精密制造工艺、材料科学和品质控制体系,这些正成为下一代固态电池技术突破的关键推动力[4] - 半导体与固态电池的融合是基于底层技术逻辑的必然趋同,两个领域在设备和材料两端找到共同语言[5][6] - 固态电池的发展路径是“半导体化、薄膜化与微纳结构化”,这是解决其核心挑战——固-固界面稳定性问题的终极有效路径[6][7] - 半导体制造所代表的原子级别沉积、无损检测和大规模自动化控制,为固态电池产业化提供了现成解决方案,替代传统锂电池相对粗犷的“涂布-辊压”湿法工艺[7] 设备领域技术迁移 - 半导体设备向固态电池迁移主要体现在三大方向:薄膜沉积与真空处理、产线级精密检测以及配套的真空系统[8] - 应用材料公司将半导体级PVD和ALD等真空薄膜工艺直接应用于固态电解质与金属锂负极的沉积,用“逐层精确沉积”思路取代传统浆料涂布工艺[8] - 应用材料公司将相关技术孵化为独立公司Elevated Materials,专注于面向下一代负极的卷对卷真空蒸镀锂膜技术,并获得TPG Rise Climate基金支持,标志技术从研发走向市场化[9] - KLA公司将其在半导体领域的“层状结构缺陷检测”能力移植到固态电池产线,利用光学与电子束检测技术实现高精度无损探测,解决层间界面缺陷难题[9] - 海目星激光在2024年8月成立专门的半导体装备公司,显示其深耕该领域的战略决心[10] - 北方华创已将固态电池复合设备列入产品目录并对外推广,设备集成加热、除静电、除铁等精密控制模块,从半导体设备的平台化和模块化设计中借鉴经验[11] - 骄成超声将超声波检测技术应用于固态电芯内部缺陷探测,该技术能实现100%的在线全检,确保出厂电芯高度一致性[11] - Veeco的ALD技术被推广用于沉积超薄固态电解质,日本ULVAC开发出锂薄膜的卷对卷真空沉积系统,印证全球半导体设备商正将技术版图扩展至固态电池领域[11] 材料领域技术协同 - 半导体与固态电池在材料领域的交集集中体现在对高性能金属箔材的共同需求上,尤其是需要超低轮廓、高延伸率、高纯度且厚度极薄的铜箔[12] - 德福科技在电子电路领域成功突破日本企业主导的高端市场,2024年高端电子电路铜箔出货占比提升至10.86%,通过收购卢森堡铜箔企业巩固在半导体产业链地位[12] - 德福科技2025年上半年应用于半固态及全固态电池的特种锂电铜箔出货量达140吨,产品形态涵盖星箔、雾化铜箔等多种类型[13] - 嘉元科技的RTF、HVLP等高性能产品已取得技术突破,用于IC封装的极薄铜箔项目预计2026年底实现量产[14] - 嘉元科技采用其耐高温铜箔的固态电池已搭载于头部厂商发布的eVTOL进行测试,为解决固态电池界面阻抗、高温结构失稳等痛点,在2024至2025年间推出高比表面拓界铜箔、特种合金铜箔和双面镀镍铜箔等创新产品[14] - 诺德股份新一代HVLP铜箔已通过多家头部PCB企业认证,将应用于AI服务器及人形机器人等高端场景,其发布的“铜芯智固”镀镍合金铜箔利用镍金属形成的致密钝化膜提升集流体耐腐蚀与耐高温性能[14] - 华亚智能作为ASML的间接供应商为光刻机提供精密金属结构件,其控股子公司冠鸿智能已签署全固态电池生产线项目协议,致力于将干法电极技术在固态电池中进行产业化应用[15] 产业链协同效应 - 半导体与固态电池的技术“共振”浪潮为行业提供加速发展的捷径,通过借鉴半导体产业成熟工艺、设备平台和材料体系,固态电池研发与制造得以站在更高起点[16][17] - 这场跨越边界的技术迁徙是推动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最重要力量,有助于更快解决现有技术瓶颈并推动整个产业链协同发展[17]
拓荆科技——踏遍荆棘冲破国际巨头垄断
证券时报· 2025-06-25 07:50
行业概况 - 薄膜沉积设备与光刻设备、刻蚀设备并列为芯片制造三大核心设备 长期占据晶圆制造设备市场20%以上份额 但市场长期被国际巨头垄断[2] - 2024年中国大陆薄膜沉积设备市场规模推算为97亿美元 其中拓荆科技覆盖的产品市场规模约48.5亿美元[2] 公司市场表现 - 拓荆科技对应产品收入41亿元 在覆盖市场中占据约12%份额[2] - 公司产品已支撑逻辑芯片、存储芯片所需的全部介质薄膜材料约100多种工艺应用[2] - 晶圆对晶圆混合键合设备获得重复订单并扩大产业化应用 芯片对晶圆混合键合设备实现出货 配套检测设备已产业化[3] 技术研发实力 - 主要研发PECVD、ALD、Gap Fill等薄膜沉积设备 70%产品服务于新工艺和先进工艺需求[2][4] - 累计承担11项国家重大专项或课题 申请专利1640项(含PCT) 获授权507项[3] - 量产设备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设备先进水平 在三维集成领域形成新增长点[3] 发展潜力 - 国产厂商通过自主创新实现技术突破 在工艺覆盖度方面快速追赶国际龙头[2][3] - 董事长明确表示当前市场份额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 - 提前布局两代、三代后的产品技术 三维集成设备成为业绩新引擎[3][4]
拓荆科技—— 踏遍荆棘冲破国际巨头垄断
证券时报· 2025-06-25 02:42
行业概况 - 薄膜沉积设备与光刻设备、刻蚀设备共同构成芯片制造三大核心设备,长期占据晶圆制造设备市场20%以上份额 [2] - 行业呈现垄断竞争格局,市场长期由国际巨头主导 [2] - 2024年中国大陆薄膜沉积设备市场规模推算达97亿美元,其中公司覆盖产品市场规模约48.5亿美元 [2] 公司市场表现 - 公司对应产品收入41亿元,在覆盖市场中份额占比约12% [2] - 公司产品覆盖PECVD、ALD、Gap Fill等设备,可支持逻辑芯片、存储芯片中100多种介质薄膜工艺应用 [2] - 公司市场份额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 技术研发进展 - 公司工艺覆盖度持续提升,量产设备性能指标已达国际同类设备先进水平 [3] - 累计承担11项国家重大专项或课题,申请专利1640项(含PCT),授权507项 [3] - 通过自主研发形成系列独创性设计,积累多项核心研发及产业化技术 [3] 未来增长方向 - 三维集成领域产品(如晶圆对晶圆混合键合设备)已获重复订单并扩大产业化应用,成为业绩新增长点 [3] - 芯片对晶圆混合键合设备实现出货,配套检测设备完成产业化应用 [3] - 70%产品服务于新工艺/先进工艺需求,已提前布局未来两至三代产品技术 [4] 中外竞争格局 - 国产厂商在先进技术领域起步较晚,但通过自主创新持续实现技术突破 [2] - 与国际龙头相比仍存在差距,但展现出强劲发展潜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