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C平台车型
icon
搜索文档
八年拉锯!日照合资造车停摆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1-14 12:37
合作背景与初期问题 - 2017年,中兴汽车与日照高新发展集团成立合资公司,目标为打造日照市第一家整车制造厂,中兴汽车以实物和知识产权出资7.65亿元持股51%,高发集团以货币和实物出资7.35亿元持股49% [2] - 合资项目启动后即遇挑战,原计划用于快速投产的老厂房被认定为违建需推倒重建,耗时一年半,且厂房重建后若按原计划入资,中兴汽车需一次性交税高达几千万元,资金压力大 [3] - 乘用车生产资质申请需以中兴汽车日照分公司为主体,导致部分资产无法一次性注入合资公司,注资延期为后续评估报告过期埋下隐患 [4][5] 资产评估争议 - 因初始注资延期,最早的评估报告过期,高发集团于2019年8月提出对中兴汽车出资资产进行二次评估,以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的追责风险,但中兴汽车难以接受二次评估可能产生的资产折损 [5] - 2019年10月,双方签订协议同意对未履约出资资产重新评估,评估差额由政府政策解决,但二次评估的争议始终贯穿合作过程 [6] - 截至2020年,中兴汽车分两次总计注资1.47亿元后便无后续注资,高发集团在2017至2020年间出资约4亿至5亿元,均未完成约定的出资任务 [7] 矛盾激化与协调失败 - 2020年11月的协调会上,双方矛盾激化,高发集团希望在未来收益法评估基础上引入“对赌条款”,若未来收益未达预测,中兴汽车需扣回股份或退还部分出资,但中兴汽车明确反对,认为此类条款导致评估机构因风险顾虑拒绝出具报告 [10][12] - 二次评估还因中兴汽车部分资产在迁移过程中出现缺失、损耗而难以推进,高发集团指出部分资产存放在外部供应商处且一些供应商倒闭或失联,中兴汽车则强调首次评估时资产完整且后续协议已为资产状态变动预留空间 [13] - 中兴汽车曾提出减资且不当大股东,“认多少入多少”的提议,但未被高发集团认可,日照高新区管委会虽多次协调要求加快评估,但核心分歧未能化解 [14][15] 项目失败的具体表现 - 合资公司计划基于C平台和CP-2平台的5款车型无一被真正推向市场或研发成功,股东矛盾使造车项目陷入僵局 [16] - “成熟产品优化升级后快速推向市场”未能落地,高发集团认为中兴汽车未履行量产义务,中兴汽车则归因于工厂重建耗时及法规升级导致产品线调整 [18] - 基于C平台开发的Q-one项目研发主导责权不清,高发集团认为不应由合资公司承担研发成本,中兴汽车则反驳称按协议应由合资公司内部推进 [19][20] - 合资公司资金短缺问题始终未能解决,2022年乘用车混动项目立项被迫暂停,资产评估与资本注入的反复延期导致公司处于资金短缺状态 [21] 公司治理与最终结局 - 合资公司治理混乱,总经理决策失效,高发集团派驻的财务副总手握资金监管权,中兴汽车认为这导致“总经理负责制”落空,无法推进正常经营 [23] - 为盘活闲置产能,双方开启皮卡代工业务,但年产仅约1万台的代工业务远不足以支撑设计产能10万台的工厂运营,合资公司处于亏损状态,2023年高发集团以代工费低于成本为由向中兴汽车发律师函 [25][26] - 合资公司最终彻底沦为“空壳”,资产注入事宜不了了之,业务名存实亡,股东对簿公堂,乘用车项目烂尾,工厂后被奇瑞商用车全面接管 [27][28]
零跑汽车(09863.HK):1H25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 全面开启盈利周期
格隆汇· 2025-08-20 11:07
业绩表现 - 1H25收入242.5亿元 同比+174.0% 归母净利润0.3亿元 扭亏为盈 [1] - 2Q25收入142.3亿元 同环比+165.5%/+42.0% 归母净利润1.6亿元 同环比均扭亏 [1] - 1H25净利润符合市场预期 [1] 销量与产品 - 1H25销量221,664台 同比+155.7% 位居中国新势力品牌销量榜首 [1] - 2Q25销量134,112台 同环比+152%/+53% [1] - 基于LEAP 3.5架构推出B平台两款新车型B10和B01 C平台三款车型改款升级 实现A级到D级全面覆盖 [1] 盈利能力 - 1H25毛利率14.1% 较1H24的1.1%大幅提升 [1] - 毛利率提升主因销量规模效应 LEAP3.5架构平台降本 产品组合优化 [1] - 1H25整体费用率同比-12.1ppt至16.9% 销管研费用率分别同比-4.4ppt/-1.7ppt/-6.0ppt至5.8%/3.3%/7.8% [1] 现金流与运营 - 1H25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28.6亿元 显示运营效率提升和财务状况改善 [1] 战略布局 - 推进产品高端化布局 基于LEAP 3.5技术升级智驾智舱技术 计划推出D平台车型进军高端市场 [2] - 1H25出口20,375台 位居新势力第一 海外销售网络覆盖约30个国际市场超600家网点 [2] - 与Stellantis战略合作顺利 马来西亚本地化组装项目启动 计划2026年底前建立欧洲本土化生产基地 [2] 盈利预测 - 上调2025/2026净利润70.4%/50.7%至8.62亿元/48.87亿元 [2] - 公司进入全面盈利周期 2026年可进入稳态盈利水平 [2] - 估值切换至2026年P/E法 当前股价对应2026年16.8x P/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