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P平台

搜索文档
合资车企份额骤降之后 挖潜中外合作潜力 警惕脱钩断链风险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16 09:10
自主品牌崛起与外资车企份额下滑 - 2025上海车展参展企业近千家但部分外资车企缺席显示行业格局变化 [2] - 3月自主品牌零售量达122万辆同比增长31%市场份额达62.7%同比提升7.7个百分点 [3] - 合资品牌3月零售48万辆同比下降4%德/日/美系份额分别下滑3.6/1.5/1.4个百分点 [3] - 合资品牌市占率从2014年70%降至2024年34.8%销量跌破千万辆 [3] 电动化转型滞后导致外资车企困境 - 3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达51.5%自主品牌新能源占比72%合资品牌仅6% [4] - 外资车企因燃油车优势削弱且电动化战略保守部分选择停产或退出中国市场 [4] - 现代/起亚等缺席上海车展反映外资车企为节省费用收缩在华活动 [4] 外资车企调整在华战略应对挑战 - 保时捷成立中国研发中心丰田建设上海电动车工厂计划2027年投产 [6] - 大众推出中国专属增程式概念车日产发布本地开发插混皮卡接入DeepSeek大模型 [7] - 宝马与阿里合作AI智能体本田联合Momenta/宁德时代等本土供应商 [7] 中外合作与产业链重构趋势 - 外资车企需实现四大转变:新能源战略本地化开发中外市场并重数据驱动创新 [8] - 中国汽车市场凭借规模及供应链优势吸引外资反哺全球市场 [7] - 汽车产业全球化属性显著关税政策难以阻断中外合作 [9] 政策环境与市场前景 - 政策层面要求扩大制度型开放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支持外资参与 [8] - 中国汽车市场仍具吸引力外资车企持续加码研发与本土化投入 [6][7]
独家:大众推这么多车,是不是撞大运?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3-17 23:56
大众集团在华新能源战略布局 - 大众集团与上汽集团宣布到2030年推出18款新车型,其中15款专为中国市场开发,包括2026年起基于CMP平台的2款紧凑级纯电、3款插混、2款增程车型 [5] - 一汽-大众将从2026年起推出11款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新车型,包括6款纯电、2款插混、2款增程和1款燃油车,到2030年共推出20款全新车型 [5][8] - 捷达品牌将推出首款纯电车型,价格下探至10万元以下,采用一汽-大众SOA电子电气架构而非大众集团CEA架构 [8][9] 产品平台与技术架构 - 一汽-大众6款纯电车型包括:2款CMP平台A级车、2款未来先进平台B级车、1款MEB平台A级车、1款捷达品牌A级车 [10][14] - 插混车型基于CMP平台开发,增程车型基于未来先进平台,均采用CEA电子电气架构 [10][14] - CMP平台成本比MEB平台低40%,将显著影响终端定价策略 [21] - CEA架构由大众中国研发中心和CARIAD中国联合开发,已实现从A级到B级车的平台扩展 [15] 市场战略与目标 - 大众中国目标2030年获得15%市场份额,年销量达350万辆,其中新能源销量目标263-280万辆 [21] - 产品布局覆盖10万元以下至30万元各价格区间,包括纯电、插混和增程全技术路线 [18][19] - 采用多车型组合战略而非依赖单一爆款,以降低风险并实现规模化目标 [21] - 南北大众将保持部分双车战略,但外造型会有明显差异 [21] 合资企业分工 - 大众中国主要依靠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两家合资公司,大众安徽作为产品线补充 [22] - 上汽大众合资期限延长至2040年,一汽-大众合约至2041年 [12] - 大众集团向合资公司下放了部分研发权,特别是在插混、增程和捷达品牌产品上 [9] 产品竞争力要素 - 新车型将搭载大众中国最新智舱和智驾技术,接近行业第一梯队水平 [18] - 上海车展将展示基于CMP平台的原型车和首款增程车型 [21] - 产品命名策略尚未最终确定,可能沿用ID系列或启用新序列 [22]
独家:50亿背后,大众和小鹏是怎么合作的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3-13 22:22
大众在华战略转型 - 2023年4月上海车展前夕,大众中国发布纯电ID7车型,但产品力和话题性弱于新势力,展示内容仅涉及安全、环保等传统卖点[4][6] - ID7基于MEB平台开发,南北大众各自调整有限,最终一汽大众版本销量未达预期,上汽大众放弃量产计划[8] - 2023年4月大众宣布投资10亿欧元在合肥成立100%TechCo(VCTC),具备整车和零部件研发功能,目标缩短开发周期30%,标志着大众在华实质性变革开端[10] - 2024年大众集团全球营收3247亿欧元(+07%),营业利润191亿欧元(-15%),净利润124亿欧元(-306%),利润下滑主因26亿欧元特殊重组支出[10] 研发体系重组 - VCTC是大众德国外最大研发中心,首次赋予中国团队本地研发决策权,整合了大众安徽原有研发部门[16][20] - 2024年1月平台专家吴博锐接任VCTC CEO,其曾主导MEB平台开发并熟悉中国供应链,同步调整CARIAD中国CEO为长安前首席软件架构师韩三楚[14][16][19] - VCTC与CARIAD中国联合开发CEA架构,团队规模900人(55:45),采用"One Team"工作模式,要求工程师必须通过代码能力测试[19][22][24] - 新开发流程允许下车身平台与造型设计并行测试,结合VR技术使研发效率提升30%,同时保持大众标准的安全品质[26][27] 技术合作与突破 - 2024年2月大众与小鹏达成电子电气架构合作,后者开放EEA架构代码,200名大众工程师赴小鹏总部学习并参与代码互审[24][29] - CEA架构测试车已完成冬测,功能将通过OTA迭代,计划2026年前推出6款纯电新车,包括PPE平台奥迪车型和CMP平台概念车[20][27] - 大众同步与地平线、中科创达合作提升智驾智舱能力,但内部承认技术追赶仍需时间,预计2027年才能实现业绩回暖[29] 组织文化变革 - 中国团队获得自研授权后面临流程重构挑战,吴博锐实施每日30分钟快速决策机制解决部门协作问题,显著提升响应速度[24][25] - 传统大众研发流程需顺序完成平台定义-造型设计-车身测试,新方法打破线性依赖,实现多线程开发[27] - 贝瑞德亲自考察CEA进展并罕见公开激动表现,反映大众高层对中国转型的重视程度[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