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电气架构

搜索文档
疯了!奔驰技术王炸?改变电动焦虑史?
电动车公社· 2025-06-30 20:31
新能源车续航发展 - 纯电车续航里程从主流400km提升至600-800km [3] - 热泵空调、碳化硅电驱、800V架构等技术普及 [3] - 5C电池实现10分钟补能400+km [4] - 高速行驶电耗达20+kWh/100km(5-6折) [9] - 节假日服务区充电需排队1小时以上 [8] 奔驰全新纯电CLA技术突破 - 120km/h匀速测试达成572km续航(平均电耗<15kWh/100km) [16] - 单次充电最长续航1071km [16] - 800V平台+碳化硅逆变器实现93%能量转化效率 [19] - 全球首款后桥两挡变速箱(11:1和5:1双传动比) [20][22] - 四驱版本前轴电驱离合器可0.1秒介入 [24] - 四档能量回收模式适应不同驾驶习惯 [26][27] - 热泵空调能耗仅为PTC空调1/3 [28] 奔驰智能化创新 - MB.OS架构整合信息娱乐/自动驾驶/车身控制/充电四大领域 [36] - 虚拟语音助手集成生成式AI(国内接入豆包大模型) [39][41] - 语音系统可识别用户情绪并调整交互风格 [42] - 3D地图导航采用Unity游戏引擎渲染技术 [45] - 16扬声器Burmester音响支持杜比全景声 [47] - 中国团队研发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系统 [49][50] 奔驰历史技术里程碑 - 1890年发明首台直列4缸四冲程发动机 [55] - 1950年代首创车身溃缩吸能安全理念 [57][58] - 率先将ABS和ESP技术引入汽车领域 [61] - 2021年获全球首个L3自动驾驶认证 [62] - L3系统最高时速提升至95km/h [64]
新车看点丨2026款零跑C16上市,延续“人无我有”模式
观察者网· 2025-06-21 16:15
产品发布与定价策略 - 2026款零跑C16正式上市,包含5座、6座两种座椅布局,增程与纯电两种动力形式共8款配置,售价15.18万—18.18万元,较预售价下调8000元 [1] - 公司通过CTC底盘、LEAP电子电气架构等自研技术降低制造成本,并将成本优势转化为车价优势 [3] - 在同级别产品中采取"人无我有"的价格策略,在同价格区间中通过越级产品塑造差异化 [5] 销量与技术优势 - 品牌累计交付量突破80万台,5月销量达4.5万辆创历史新高 [3] - 采用CTC 2.0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纯电版搭载81.9kWh大电池与全域800V高压碳化硅快充平台,CLTC续航630km [8] - 增程版搭载38.7kWh电池,纯电续航280km,综合续航1150km [8] 产品性能与配置 - 采用LEAP 3.5电子电气架构,搭载高通骁龙SA8295P座舱芯片与骁龙8650智驾芯片 [9] - 新增前后双FSD可变阻尼减振器,颠簸路面舒适性提升超50% [11] - 配备博世DP-EPS转向系统与大陆One-Box制动系统,转弯直径10.6m,百公里制动距离35.8米 [11] 空间与舒适性设计 - 六座版拥有双侧电动滑动二排座椅,中央通道可拓展至190mm [11] - 通过R点优化设计,三排腿部与头部空间各增加20mm [11] - 5座版配备电动一键大床模式,可形成2米纯平设计 [13] 市场竞争与挑战 - 在15万元级市场创造差异化蓝海空间,避开20万元级红海竞争 [5] - 面临长期主义挑战,需持续扩大智能电动化赛道投入以保持成本优势 [5] - 需解决技术投入期与变现期的矛盾,未来需准备新的市场战略应对竞争 [5]
减亏6.7亿元,销量营收双增长,小鹏汽车启动盈利倒计时
雷峰网· 2025-05-23 08:11
核心观点 - 公司预计2025年总销量将实现翻倍以上增长,并在2025年第四季度有望实现单季盈利 [2][3] - 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58.1亿元,同比增长141.5%,净亏损收窄至6.6亿元,创近五个季度最低亏损水平 [4] - 公司汽车业务毛利率为10.5%,同比提升5%,已实现连续7个季度增长 [4] - 公司现金及等价物等达452.8亿元,相比去年同期或去年年底均有所增加 [4]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58.1亿元,同比增长141.5% [4] - 净亏损6.6亿元,较去年同期13.7亿元和上季度13.3亿元大幅减少 [4] - 汽车销售收入143.7亿元,同比增长159.2%,环比下滑2.1% [4] - 服务及其他收入14.4亿元,占总收入近10% [8] 销量与产品 - 2025年第一季度交付9.4万辆新车,同比增长330.8% [8] - MONA M03月均销量破1.5万台,贡献过半销量 [8] - 在售6款车型,MONA M03和P7+是主要销量来源 [8] - MONA M03 MAX将主打15万级别市场,具备端到端大模型和超过500TOPS算力的竞争优势 [12] 未来规划 - 计划2025年三季度起陆续推出新车型,包括G7、新款P7和基于G9平台的增程车型 [13] - MONA系列将在2026年推出更多新车型,面向年轻用户群体 [12] - 与大众合作的电子电气架构车型将于2026年上市 [9] - 图灵芯片将在三季度更大范围放量,应用于自动辅助驾驶、座舱和机器人等领域 [15] 渠道与业务布局 - 销售网络扩展至690家门店,覆盖223个城市 [15] - 逐步将渠道重心转向直营模式,以提升用户体验一致性和价格体系管控 [15] - 加速推广飞行汽车,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文旅项目展示 [16] - 布局机器人、飞行汽车等业务,打造多元化收入来源 [15][16]
从“狼堡”到“中国” 一汽-大众抢跑合资2.0时代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4-29 23:00
核心观点 - 一汽-大众在2025年上海车展展现出明确的转型信号,开启德系合资车企的反击元年 [3] - 公司通过新能源车型CMP平台+CEA架构组合、燃油车旗舰SUV全新揽境以及"双终身质保"服务政策,全面强化产品力与服务竞争力 [3][6][10][14][16] 新能源战略 - 重磅发布纯电概念车ID AURA,基于专为中国市场研发的CMP平台,搭载CEA电子电气架构,量产车型将于2026年推出 [6] - CMP平台由大众中国研发中心自主决策研发,是大众在华40年来首次放权本土团队 [6] - CEA架构由CARIAD中国与大众中国研发中心联合开发 [6] - ID AURA定位年轻家庭,采用运动化设计:短前后悬+修长车身(得房率87.2%),配备拟人化AI虚拟助手和大语言模型智能座舱 [8] - 推出全自研"舒感智域座舱",集成电动对开车门、零重力座椅等创新功能,将逐步搭载于后续车型 [8] 燃油车升级 - 全新揽境以"空间动力双王炸"为卖点,车长近5.2米/轴距3米,保持同级领先空间优势 [10][12] - 搭载第五代EA888 2.0T发动机,最大功率提升23.5%至162kW,峰值扭矩提升14.3%至350N·m [12] - WLTC工况综合油耗8.33L/100km,在功率提升23.5%情况下油耗反降3.7%,CO₂排放减少3.2g/km [12] 服务体系 - 推出行业首创"双终身质保",覆盖全系燃油SUV的十大核心系统,打破行业3年/10万公里惯例 [14][16] - 政策预计为用户节省1-5万元维修成本(按15年使用周期计算),包含原装备件终身质保 [16] - 2025年3月升级"匠·心服务"体系,推出15项客户权益,覆盖2000万用户全生命周期 [18] - 参与"珠穆朗玛计划"共建新能源安全标准 [18]
独家:大众推这么多车,是不是撞大运?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3-17 23:56
大众集团在华新能源战略布局 - 大众集团与上汽集团宣布到2030年推出18款新车型,其中15款专为中国市场开发,包括2026年起基于CMP平台的2款紧凑级纯电、3款插混、2款增程车型 [5] - 一汽-大众将从2026年起推出11款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新车型,包括6款纯电、2款插混、2款增程和1款燃油车,到2030年共推出20款全新车型 [5][8] - 捷达品牌将推出首款纯电车型,价格下探至10万元以下,采用一汽-大众SOA电子电气架构而非大众集团CEA架构 [8][9] 产品平台与技术架构 - 一汽-大众6款纯电车型包括:2款CMP平台A级车、2款未来先进平台B级车、1款MEB平台A级车、1款捷达品牌A级车 [10][14] - 插混车型基于CMP平台开发,增程车型基于未来先进平台,均采用CEA电子电气架构 [10][14] - CMP平台成本比MEB平台低40%,将显著影响终端定价策略 [21] - CEA架构由大众中国研发中心和CARIAD中国联合开发,已实现从A级到B级车的平台扩展 [15] 市场战略与目标 - 大众中国目标2030年获得15%市场份额,年销量达350万辆,其中新能源销量目标263-280万辆 [21] - 产品布局覆盖10万元以下至30万元各价格区间,包括纯电、插混和增程全技术路线 [18][19] - 采用多车型组合战略而非依赖单一爆款,以降低风险并实现规模化目标 [21] - 南北大众将保持部分双车战略,但外造型会有明显差异 [21] 合资企业分工 - 大众中国主要依靠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两家合资公司,大众安徽作为产品线补充 [22] - 上汽大众合资期限延长至2040年,一汽-大众合约至2041年 [12] - 大众集团向合资公司下放了部分研发权,特别是在插混、增程和捷达品牌产品上 [9] 产品竞争力要素 - 新车型将搭载大众中国最新智舱和智驾技术,接近行业第一梯队水平 [18] - 上海车展将展示基于CMP平台的原型车和首款增程车型 [21] - 产品命名策略尚未最终确定,可能沿用ID系列或启用新序列 [22]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加速演进,车规域控制器千亿蓝海虚位以待
梧桐树下V· 2025-03-17 18:24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演进 -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正从分布式向中央集中式转变,主要因分布式架构存在算力分散、布线复杂、软硬件耦合深等缺点 [1] - 特斯拉Model 3采用集中式架构后ECU数量从近百个缩减至26个,线束长度减少50%,整车成本下降20% [4] - 广汽、小鹏、理想、吉利等车企加速迭代电子架构,零跑C系列车型已搭载LEAP3.0中央+区域架构,2024年8月销量同比增长113% [4] 中央域控制器芯片市场格局 - 中央域控制器芯片与智能驾驶芯片、智能座舱芯片构成E/E架构三大核心SoC,目前均被海外厂商垄断 [2] - 恩智浦S32G系列主导全球市场,国内尚无上车案例,辰至半导体是国内极少数专注该领域研发的企业 [2][4] - 预计2026年中央域控制器需求超500万套,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达2800亿元 [4] 国产化进展与技术壁垒 - 工信部将中央域控制器芯片国产化列为攻坚重点,当前国内汽车芯片自给率不足10%且集中在中低端 [6] - ASIL-D级芯片研发需满足最高安全标准,国内仅兆易创新、紫光国微等少数上市公司通过认证 [5][6] - 辰至半导体首款ASIL-D级车规芯片已完成核心研发,具备硬件加密和多核异构架构差异化优势 [2][6] 产业链协同与投资逻辑 - 辰至半导体获金证互通控股投资(持股51.54%),后者拥有超千家上市公司客户资源可提供场景支持 [6] - 公司团队来自哲库、恩智浦等国际大厂,具备全流程研发能力,技术可复用至工控、低空经济等领域 [4][6] - 2024年辰至半导体在广州设立华南总部,获地方政府重点关注研发进度 [2] 新能源汽车与智能化驱动 - 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1286.6万辆,渗透率达40.9%,功能模块增加推动芯片需求激增 [3] - 中央域控架构通过OTA升级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小鹏G9、蔚来ET9等已实现跨域架构量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