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Grace Hopper
icon
搜索文档
不想再当“裁判员”,Arm要下场做芯片了
36氪· 2025-08-05 19:23
公司战略转型 - Arm公司决定亲自开发自有芯片 包括Compute Sub Systems物理载体产品 未来将打造从Chiplet到系统的全套产品[1] - 公司首席执行官雷内・哈斯确认正在投资开发自有芯片业务[1] 商业模式背景 - Arm采用高度灵活的IP授权模式 提供指令集架构/微处理器/图形核心和互连架构IP[3] - 客户包括小米玄戒/联发科天玑/苹果A系列芯片 使用APoP IP/IP Core/Architectural等多层级授权[5] - IP授权模式使芯片厂商无需担心技术限制 各大厂商均愿意采用Arm技术[5] 行业竞争格局 - 英伟达2020年曾试图以400亿美元收购Arm 但最终失败并损失20亿美元[6] - 行业反对收购因担忧出现横跨服务器/桌面端/移动端的产业链垄断企业[6][10] - Arm若亲自造芯将导致与高通/联发科/小米/苹果等客户形成直接竞争关系[7] 财务表现 - 2025财年第四季度营收12.4亿美元 净利润增长55% 但下季度营收指引低于预期9%导致股价闪崩[9] - 2026财年第一季度净利润1.3亿美元 同比下降42% 美股盘后跌幅超8%[9] - 三大核心业务数据中心/智能汽车/消费电子均出现增长失速[9] 业务挑战 - 数据中心业务仅能从英伟达Grace Hopper等芯片收取0.8%专利费[11] - 汽车领域主要客户特斯拉转向自研Dojo芯片 替代Arm的Cortex-A78AE[11] - 消费电子领域与高通发生诉讼战 因高通使用自研Oryon CPU脱离IP授权体系[11] 战略动因 - 客户试图减少授权费支付是公司面临的最大危机[11] - 主要客户如特斯拉/苹果/高通/英伟达均具备深厚技术自研能力[11] - 公司通过亲自下场造芯反制试图脱离授权体系的客户[11] 行业影响 - 移动端芯片市场将迎来重大变局[13] - 智能手机SoC市场可能重新洗牌 打破高通与联发科的双头垄断格局[13]
从“能动”到“灵动”,机器人智能化步入新篇章
2025-05-12 09:48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行业**:机器人行业,尤其是人形机器人领域 - **公司**:志远公司、优必选、英伟达、特斯拉、DRECOM、全志、瑞芯微、黑芝麻智能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技术发展现状**:过去两到三年人形机器人领域技术进步显著,国内优必选等公司在运动能力方面表现突出,能在预设环境完成固定动作达产业推广阶段,但智能化水平未达灵动阶段,如无法完成拿起水杯喝水等细节复杂动作,需与AI和自动化系统结合[2] - **视觉传感方案差异**:海外特斯拉采用纯视觉方案降低硬件成本但对大模型算力要求高,国内因算力限制和传感器供应链优势,预计未来以激光雷达加3D视觉传感器等多传感器融合方案为主[3][10] - **应用前景和商业化进展**:潜在需求覆盖工业制造、物流配送等场景,可弥补劳动力短缺和替代危险工作,目前商业化处于早期,工业场景应用集中在搬运等标准化流程,预计在流程标准化且人力成本高的场景率先落地[1][4] - **商业化面临困难**:硬件方面执行器、传感器精度等需提升,续航短成本高;软件方面人机交互效率低,多模态感知准确性偏低等,导致难以准确理解任务指令和调整行动规划,提高智能水平是关键[1][5] - **解决训练数据集匮乏方案**:增加真实数据采集,如志远公司搭建模拟生活空间,北京、上海等地建创新中心;采用物理仿真方法,如英伟达提供的方法,旨在提高训练数据质量,加速商业应用拓展[1][6][7] - **仿真技术提高数据获取效率**:调整场景参数或变化场景,可基于少量真实数据衍生大量训练数据,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仿真结果与真实世界有偏差,需真实数据校正,未来主流是结合真实与仿真数据采集[8] - **机器人基座大模型发展趋势**:呈现多系统架构趋势,如NVIDIA的Grace Hopper等,未来需解决多模态和泛化能力问题,以适应复杂环境和提高运动技能学习效率[1][9] - **力学和触觉传感发展方向**:朝着更精准的感知及执行方向发展,六维力传感器及电子皮肤是未来方向,实现实时控制需高效机械通信协议及强大算力硬件支撑[11] - **EtherCAT协议优势**:采用分布式架构设计,将通信延迟控制在微秒级别,优于CAN总线协议和其他实时工业以太网协议,有望成机器人主流通信协议[3][12] - **端侧芯片应用现状**:机器人大脑大模型芯片主要有英伟达Orin和特斯拉自研芯片,小脑任务对算力需求低,国产芯片已应用于部分机器人,端侧算力需求预计持续增长,国产芯片性能提升带来机遇[13]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DRECOM即将发布NPU与DMC堆叠封装新产品,适合端侧运行大模型,专门定制化硬件预计2025年或2026年进入市场,一级市场股权投资向自动化方向转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