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U100
搜索文档
1800亿江西首富执掌公司,遭前高管索赔43亿
搜狐财经· 2025-11-04 22:04
雷达财经出品 文|彭程 编|孟帅 由新晋江西首富陈天石执掌的国产AI芯片领军企业——寒武纪,当下正被一场天价索赔风波所困扰。 10月31日晚间,寒武纪发布一则公告称,公司原副总经理兼首席技术官梁军以劳动争议为由向公司提起诉讼。 公告显示,梁军此番提出的索赔金额高达42.87亿元,这一数字相当于寒武纪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的2.67倍,一举刷新了国内科技行业在股权激励纠纷方面 的索赔纪录。 据了解,作为寒武纪早期的核心技术人才,梁军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学位,专业背景深厚。此前,他曾在华为及海思半导体深耕17 年。2017年,梁军加入寒武纪,出任首席技术官一职,主导完成了多项核心芯片产品的研发工作。 不过,因与公司存在分歧,2022年梁军与寒武纪解除了劳动合同。截至公告发布当日(10月31日),寒武纪股价报1375元/股,与梁军离职时相比股价涨 幅已超过2000%。 在卷入这场天价索赔风波的同时,寒武纪近期交出的业绩答卷却颇为亮眼。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46.07亿元,同比增长2386.38%;归母净利润16.05亿 元,同比扭亏为盈。 尽管前三季度的业绩表现可圈可点,但寒武纪仍面临着多重业绩隐忧。 ...
大国算力突起:四千亿“中科系”航母破局,中国重构全球算力生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30 20:05
全球算力竞赛与中科系整合 - 全球算力竞赛进入"系统级"对抗时代,中国算力产业正以"航母级"整合加速破局 [1] - 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宣布战略重组,两家市值合计超4000亿元,有望打破芯片设计与整机制造的传统产业边界 [1][5] - 此次整合是《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修订后的首单吸收合并案例,为中国算力产业应对国际技术围堵、优化自主创新生态的关键落子 [1] 中科系算力资源重组 - 中科曙光与海光信息的合并是中科院体系内算力资源的战略重组 [2] - 两家公司同根同源,2014年在中科曙光上市前夕联合设立海光信息前身 [3] - 中科曙光是海光信息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27.96% [5] - 重组有助于提升技术协同效应,进一步加强生态优势 [6]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海光信息专注于国产架构CPU、DCU等核心芯片设计,2024年国内服务器CPU市占率53.6%,排名第一;国内GPU市场市占率超30%,位列第二 [6][12] - 中科曙光在高端计算、存储、云计算等领域具有深厚积累,2024年IT设备销售量26.54万台,2023年实现营收131.48亿元,净利润19.11亿元 [6] - 停牌前,海光信息总市值3164亿元,中科曙光总市值906亿元 [9] 整合后的协同效应 - 整合将实现产业链相互补充,促进信息产业龙头企业发展 [6] - 中科曙光系统集成能力有望增强海光信息高端芯片与计算系统间的技术和应用协同 [6] - 双方将在研发、供应链、市场销售资源等方面叠加发力 [6] - 重组后新主体将形成"芯片研发高估值+整机销售稳现金流"的双轮驱动模式 [10] 中国算力产业发展 - 中国计算产业曾长期依赖进口芯片和系统,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暴露结构性失衡 [11] - 海光信息2016年与AMD达成技术授权协议,2018年推出首款CPU"海光一号"并实现量产 [12] - 中科院在算力领域已构建起从基础芯片到超算应用的完整创新链 [13] - 2024年底中国算力总规模达到280EFLOPS,智能算力占比32%(90EFLOPS),稳居全球第一梯队 [25] 全球算力竞争格局 - 国际巨头如英特尔、英伟达通过并购强化全栈能力 [19] - 美国市场在模型层和算力层呈现明显集中化趋势 [20] - 中国若继续依赖分散的单点突破,将难以在系统性能、能效比等关键指标上与国际领先者抗衡 [20] - 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合并标志着中国企业从"单兵作战"转向"兵团作战" [21] 政策与市场前景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优化全国算力资源布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28] - IDC预计2023-2028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的五年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6.2% [27] - 华为、腾讯和阿里巴巴已成为与亚马逊、微软、谷歌并肩的主要竞争者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