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元290

搜索文档
寒武纪进阶曲:国产AI芯片的突围之路
36氪· 2025-09-05 09:13
公司发展历程 - 2008年陈云霁与陈天石兄弟开始联合开发AI芯片 专注于技术研究和算法应用 [2] - 2012年与法国研究所合作启动DianNao项目 成为技术基石 提出AI加速器概念 [3] - 2016年3月15日在中科院支持下正式成立中科寒武纪科技有限公司 陈天石任CEO [4] - 2020年7月登陆科创板 首日股价大涨230% 市值突破1000亿元 [1][6] - 2025年8月27日股价达1462元/股 超越贵州茅台成为A股股价第一 单日涨幅10.01% [6] 技术突破与产品发展 - 早期开发1A芯片并量产供给华为 搭载于Mate10旗舰手机 [6] - 2021年发布思元290和思元370高算力芯片 获得阿里百度字节腾讯等互联网大厂采用 [6] - 采用Fabless模式 主要代工厂为中芯国际 [10] - 持续研发分布式训练软件平台 迭代Megatron和TransformerEngine组件 目标赶超英伟达GPU [11]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8.81亿元 同比增长4347.82% 首次实现扭亏为盈 [9] - 2025年全年预计营业收入50-70亿元 [9] - 2022年股价曾跌至46.59元/股历史低点 主要因行业高投入慢见效特性导致连年亏损 [7] 行业环境与政策影响 - 2023年全球计算设备总算力1397EFlops 预计未来五年增速超50% 2030年或将超过16ZFlops [7] - 智能算力占比超过90% 大模型应用推动互联网金融制造等行业需求攀升 [7] - 北美云厂商2024年AI资本开支超3000亿美元 字节阿里等企业2025年预计突破3000亿元 [7] - 2025年美国发布AI芯片出口限制 完全禁止中国进口任何类型AI芯片 [8] - 国产替代需求爆发 寒武纪因自主架构避免被卡脖子 获得发展红利期 [8] 市场认可与战略地位 - 2021年3月被纳入科创50指数 2024年被纳入上证50和中证A500指数 [6][8] - 2025年交易量从7月日均40多亿元激增至260多亿元 增幅近5倍 [6] - 中科院早期孵化基于国家战略 2013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2313亿美元 超过石油居进口首位 [5] - 2014年中国手机产量占全球77% 但自主芯片占比不足3% [5]
从亏16亿到半年赚10亿,芯片奇才带领寒武纪冲到A股之巅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20:58
公司发展历程 - 寒武纪2025年8月实现单半年净利润10.38亿元 股价突破1500元大关成为A股新股王[2] - 公司2017-2019年累计亏损16亿元 2020年科创板上市时发行价64.39元/股[8][10] - 创始人陈天石1985年出生 16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 师从陈国良院士与姚新教授[5] - 2015年成立北京中科寒武纪科技 注册资本1000万元 早期采用技术授权模式[6] - 2017年与华为合作麒麟970芯片NPU 2019年华为终止终端IP授权合作[6][10] 技术研发突破 - 专注于神经网络计算ASIC芯片设计 采用软硬件协同优化策略[13][14] - 2019年推出云端AI芯片思元270 峰值处理能力128TOPS[14] - 2021-2022年发布思元370芯片 采用7nm制程和Chiplet技术 最大算力256TOPS[14] - 构建统一软件平台 布局边缘计算市场 提供端云一体全栈解决方案[14]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8.81亿元 同比增长4347.82%[17] - 归母净利润10.38亿元 相比上年同期亏损5.3亿元实现逆转[17] - 云端智能芯片及配套产品收入28.7亿元 占总收入99.6%[18] - 2023年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收入超过1亿元[15] 市场环境与机遇 - 2023年下半年AI热潮再起 大模型技术突破带来算力需求[15] - 2025年美国对华芯片出口限制收紧 国产算力替代加速[17] - 国家政策要求运营商AI服务器集采国产芯片占比超60%[18] - 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义千问等大模型催生算力需求[18] 股东结构与市值 - 创始人陈天石持股28.57% 持股市值最高达1905亿元[22] - 中科算源持股15.7% 对应市值1047.31亿元[22] - 2025年8月28日总市值达6637.46亿元[21] - 员工持股平台艾溪科技持股7.33% 市值488.97亿元[23] - 牛散章建平持股1.45% 市值96.73亿元[23] 客户结构与行业拓展 - 2017-2019年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分别为100%、99.95%和95.44%[10] - 2025年成功拓展多个头部客户 实现客户类型多元化[18] - 产品在互联网、运营商、金融、能源等重点行业持续落地[15]
从亏16亿到半年赚10亿,芯片奇才带领寒武纪冲到A股之巅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19:34
公司背景与创始人 - 公司创始人陈天石1985年生于江西南昌 16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 师从计算机科学家陈国良院士与姚新教授 [3] - 兄弟陈云霁14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 24岁获中科院计算所博士学位 二人共同提出AI芯片研发构想 [3] - 2015年成立北京中科寒武纪科技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1000万元 公司名称象征"智能计算领域的技术爆发" [4] 早期发展与技术突破 - 早期采用技术授权模式 2017年华为麒麟970芯片采用寒武纪1A处理器NPU 验证技术路线可行性 [4] - 专注于ASIC芯片架构创新 2019年推出云端AI芯片思元270 峰值处理能力达128TOPS(INT8) [8] - 2021-2022年发布思元370芯片 采用7nm制程与Chiplet技术 最大算力256TOPS(INT8) 是思元270的2倍 [8] - 构建软硬件协同优化策略 完善统一软件平台 布局边缘计算市场形成端云一体解决方案 [8] 财务表现与上市历程 - 2017-2019年累计亏损16亿元 其中2019年净亏损11.79亿元 [1][5] - 2020年7月科创板上市 发行价64.39元/股 开盘价250元/股 涨幅288% [6]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8.81亿元 同比增长4347.82% 归母净利润10.38亿元 同比扭亏为盈(上年同期亏损5.3亿元) [11] - 云端智能芯片及配套产品收入28.7亿元 占总营收99.6% [12] 市场机遇与业绩驱动因素 - 2023年AI热潮再起 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收入超1亿元 进入互联网、运营商、金融、能源等多行业 [9] - 2025年大模型应用推动算力需求指数增长 美国芯片出口限制加速国产替代 [11] - 三大运营商AI服务器集采中国产芯片占比要求超60% [12] - 客户结构优化 头部客户多元化拓展 但客户集中度风险仍存 [12] 资本市场表现 - 2025年8月28日股价达1587.91元/股 总市值6637.46亿元 盘中市值一度突破6670亿元 [14] - 创始人陈天石持股28.57% 持股市值最高约1905亿元 [14] - 第二大股东中科算源持股15.7% 市值最高1047.31亿元 员工持股平台艾溪科技持股7.33% 市值488.97亿元 [14] - 牛散章建平持股1.45% 市值一度达96.73亿元 [14] 行业竞争与挑战 - 面临英伟达CUDA生态主导地位及华为昇腾、百度昆仑等国内巨头竞争 [7] - 采用Fabless模式 供应链受实体清单影响存在稳定性风险 [15] - 业务集中于中国市场 国际化拓展尚未突破 [15] - AI芯片技术迭代快速 尚未形成绝对优势架构和系统生态 [15]
“85后”陈天石与6000亿寒武纪:从象牙塔到A股之巅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17:35
公司发展历程 - 寒武纪于2015年成立 注册资本1000万元 定位AI芯片研发设计与解决方案提供[4] - 2017年通过华为麒麟970芯片NPU授权实现技术验证 声名鹊起[4] - 2020年7月登陆科创板 发行价64.39元/股 开盘涨幅达288%[10] - 2025年8月股价突破1500元 市值达6637亿元 超越贵州茅台成为A股第一高价股[19] 财务表现 - 2017-2019年累计亏损16亿元 其中2019年单年亏损11.79亿元[5] - 2025年上半年营收28.81亿元 同比增长4347.82%[17]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10.38亿元 较上年同期亏损5.3亿元实现逆转[17] - 云端智能芯片及配套产品贡献营收28.7亿元 占比99.6%[18] 技术突破 - 采用ASIC芯片架构 专注神经网络计算 能效比显著优于通用GPU[13] - 2019年推出思元270芯片 算力达128TOPS[14] - 2021-2022年发布思元370芯片 采用7nm制程和Chiplet技术 算力256TOPS为前代产品2倍[14] - 构建软硬件协同优化体系 统一软件平台日臻完善[15] 市场机遇 - 2023年AIGC爆发带动高算力需求 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收入超1亿元[16] - 2025年大模型应用普及 算力需求指数级增长[17] - 美国芯片出口限制加速国产替代 运营商集采国产芯片占比超60%[18] - 成功拓展互联网、运营商、金融、能源等重点行业客户[16][18] 股东结构 - 创始人陈天石持股28.57% 持股市值达1905亿元[19] - 中科算源持股15.7% 市值1047亿元[19] - 阿里创投持股1.94% 科大讯飞持股1.19%[7][8] - 员工持股平台艾溪合伙持股7.33% 市值489亿元[19] 业务模式演变 - 早期采用IP授权模式 2017年华为合作占比46.65%[9] - 2019年华为终止合作后转向自主芯片研发[9] - 形成端云一体解决方案 覆盖智能驾驶、智能安防等边缘计算场景[16] - 客户集中度显著改善 从2017年前五大客户占比100%优化至多元化结构[9][18]
刚刚,“寒王”给火热的市场放了一记冷枪
凤凰网财经· 2025-08-28 22:00
公司股价与市值表现 - 2025年8月底股价达到1587.91元,成为A股第一高价股,取代茅台地位 [2] - 市值突破6643亿元,超越中芯国际并稳居科创板市值榜首 [2] - 创始人陈天石以1600亿元身家成为江西首富 [2]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28.81亿元,同比增长4347.82% [49]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10.38亿元,去年同期亏损5.3亿元 [49] - 2025年全年预计营业收入50-70亿元 [4] - 2024年营收11.74亿元,同比增长65.6%,亏损收窄至4.52亿元 [52] - 2020-2024年累计扣非净亏损超50亿元 [58] 业务转型与技术发展 - 从IP授权模式转向云端AI芯片与智能计算集群系统 [36] - 2025年上半年99.6%收入来自云端产品线 [49] - 2024年推出7nm工艺思元590芯片,算力达512TOPS,能效比超越国际巨头 [52] - 思元590芯片性能对标英伟达A100但价格更具优势,获字节跳动等大厂采购 [52] 研发与团队变化 - 2023年研发人员从1205人减至752人,缩减超30% [46] - 2022年CTO梁军因商业化与技术路线分歧离职 [38][41] - 2015年实现首颗AI芯片流片测试成功,成为中国首个AI芯片架构原创突破 [11][14] 客户结构变化 - 2017-2018年华为收入占比超97% [29] - 2019年华为收入下降41.23% [33] - 近三年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仍超80% [55] 行业环境与挑战 - 2022年12月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影响供应链稳定 [44] - 面临华为、摩尔线程、沐曦等国内竞争对手压力 [60] - 英伟达仍掌握全球技术和生态优势 [60] 融资与估值历程 - 2018年B轮融资后估值达25亿美元 [17] - 高盛将目标价调至1835元,看好未来三年AI芯片出货量 [50] 创始背景与早期发展 - 2010年陈天石与陈云霁在中科院30平米实验室启动AI芯片研究 [6][7] - 兄弟二人均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陈云霁23岁获博士,陈天石25岁获博士 [7] - 公司命名"寒武纪"寓意智能时代生命大爆发 [13]
寒武纪,新股王
盐财经· 2025-08-28 17:56
寒武纪股价表现及市场意义 - 寒武纪股价于8月28日收盘达1587.91元,单日涨幅15.73%,超越贵州茅台1446.10元成为A股新"股王" [3] - 公司股价年内涨幅超120%,同期贵州茅台下跌超3% [6] - 股价超越事件被市场解读为A股定价权向科技股转移的标志性信号,反映投资者对科技行业成长性及创新能力的认可度提升 [7] 寒武纪财务与业务进展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8.8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347.82% [4] - 净利润由去年同期亏损5.3亿元转为盈利10.38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4] - 公司掌握7nm先进工艺芯片设计技术,并成功应用于思元100/220/270/290/370等多款芯片产品 [4] 英伟达财报表现对比 - 英伟达2025财年Q2营收467亿美元,同比增长56%,环比增长6%,略超分析师预期的460.6亿美元 [3] - 数据中心收入因Blackwell架构产品放量环比增长5%,其中Blackwell产品收入环比上涨17% [3] - 当季未向中国客户销售H20产品,但向非受限客户出售6.5亿美元H20,并释放1.8亿美元预留库存 [3] - 尽管业绩超预期,但超预期幅度为数个季度最低,且业绩指引平淡,导致盘后股价一度下跌逾5% [3] 半导体行业动态与投资逻辑 - 寒武纪财报带动芯片板块集体走强,中芯国际单日涨幅超10%,中微公司、兆易创新等跟涨 [4] - 天风证券指出半导体、国产算力及自主可控为长期趋势,建议关注ASIC/GPU芯片设计及代工封测领域企业 [4] - 中美AI算力芯片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推动国内大模型企业加大国产芯片采购,国产芯片产业链迎发展机遇 [4]
买入200股要近30万元!寒武纪再超贵州茅台:半个交易日股价涨了近100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8 13:17
寒武纪股价表现及财务业绩 - 8月28日午间寒武纪股价报收1469.99元 单日上涨97.89元 总市值达6150亿元 [1] - 盘中超越贵州茅台最高价1452.16元 成为A股第一高价股 [1]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8.81亿元 同比增长4347.82% 净利润10.38亿元 较去年同期亏损5.3亿元实现逆转 [3] 同业对比与行业动态 - 英伟达Q2营收467亿美元 同比增长56% 环比增长6% 但业绩指引平淡致股价盘后跌超5% [3] - 寒武纪掌握7nm先进工艺芯片设计技术 应用于思元100/220/270/290/370等多款芯片 [4] - 半导体板块受寒武纪带动走强 中芯国际早盘涨超10% 中微公司/兆易创新跟涨 [4] 市场趋势与投资逻辑 - 寒武纪年内涨幅超120% 贵州茅台同期下跌超3% 反映A股定价权向科技股转移趋势 [5] - 国产算力芯片需求提升 国内大模型企业加大采购 芯片设计/代工封测产业链迎发展机遇 [4] - 科技股价值认可度提高 投资者更关注高成长潜力科技企业创新能力 [5]
寒武纪成为“股王”,“少年天才”陈天石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7 20:39
公司股价表现 - 2025年8月27日盘中股价最高达1464.98元/股,涨幅超10%,一度成为A股第一高价股 [1] - 当日收盘价1372.10元/股,较贵州茅台股价差距约6%,总市值达5740亿元 [1] - 二季度营收17.69亿元,环比增长59.19%,归母净利润6.83亿元,环比增长92.03% [22] 财务数据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28.81亿元,相当于去年全年2倍多,同比增长4347.82% [20][21] - 归母净利润10.38亿元,去年同期亏损5.30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20][21]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9.11亿元,去年同期为负6.31亿元 [20][21] - 自2024年四季度起连续三个季度实现单季盈利 [22] 创始人背景与技术发展 - 创始人陈天石16岁入中科大少年班,与兄陈云霁共同提出"AI专用芯片"构想 [7][8] - 2015年在30平米实验室完成首颗AI芯片流片,实现中国AI芯片架构原创突破 [9][10] - 公司核心技术为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18] 业务发展历程 - 2017年华为麒麟970芯片集成寒武纪A1处理器,确立行业地位 [11] - 2017-2019年终端IP授权业务收入占比从98.95%降至15.49%,其中华为贡献超90% [12] - 2019年起业务重心转向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与云端AI芯片 [14] - 2022年云端产品线收入大幅增长,思元290/370芯片在多企业完成导入 [17] 重大事件影响 - 2019年华为海思转向自研芯片,导致终端IP授权业务收入同比下降41.23% [12][13] - 2022年CTO梁军因"未来发展分歧"离职,公司加速商业化进程 [16][17] - 2022年12月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2023年研发人员减少227人至980人 [18] - 子公司寒武纪行歌被曝裁员调整,公司称供应链已受影响但经营有序推进 [18][20] 市场地位与估值 - B轮融资后估值达25亿美元(2018年) [12] - 陈天石持股28.57%,对应市值约1640亿元,个人身家达870亿元(2025年胡润榜) [22] - AI芯片行业头部企业,融资过程中常被同业作为对标对象 [11]
云端业务引爆增长,寒武纪上半年营收飙升43倍,净利润扭亏为盈 | 财报见闻
华尔街见闻· 2025-08-26 21:54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28.81亿元 同比增长4347.82% [1][2] - 归母净利润10.38亿元 去年同期亏损5.30亿元 [1][2] - 扣非净利润9.13亿元 去年同期亏损6.09亿元 [1][2]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9.11亿元 去年同期为-6.31亿元 [1][2] - 毛利率55.93% 保持较高水平 [1]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7.31% 同比增加27.06个百分点 [2] - 基本每股收益2.50元/股 去年同期为-1.27元/股 [2] 业务结构 - 云端产品线收入28.70亿元 占总收入99.6% [2][3] - 产品在运营商、金融、互联网等重点行业规模化部署 [2] - 大模型训练与推理场景持续优化 获得客户广泛认可 [2][3] 研发与技术 - 研发投入4.56亿元 占营业收入15.85% [2][4] - 研发人员792人 占员工总数77.95% [2] - 已掌握7nm等先进工艺芯片设计技术 [3] - 技术应用于思元100/220/270/290/370等多款芯片 [3] - 累计申请专利2774项 已获授权专利1599项 [4] - 新一代智能处理器微架构及指令集正在研发中 [4] 资产与运营 - 总资产84.20亿元 较上年度末增长25.34%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67.55亿元 增长24.58% [2] - 期末存货26.90亿元 较期初增长51.64% [5] - 委托加工物资15.31亿元 [5] 客户与风险 - 前五大客户贡献85.31%的应收账款和合同资产 [5] - 对部分应收账款计提50.71%坏账准备 [5] - 公司及部分子公司被列入"实体清单" [5] 战略规划 - 推进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 拟募集资金39.85亿元 [6] - 资金用于面向大模型的芯片平台和软件平台项目 [6]
亲自走了一趟北京后,黄仁勋终于明白,中方已不再需要英伟达
搜狐财经· 2025-08-20 05:10
英伟达中国市场现状 - 英伟达CEO黄仁勋近期访问北京试图修复与中国关系但收效甚微[1][14] - 中国市场曾占英伟达总收入20%以上但受美国芯片禁令影响业务受阻[3][12] - 公司曾推出性能阉割版A800/H800芯片但价格未降引发中国市场不满[5][7] 中国AI芯片产业进展 - 华为昇腾910、寒武纪思元290、阿里含光800等国产芯片性能已接近英伟达A100[3][5] - 百度/阿里/腾讯等企业已采用国产芯片训练ChatGPT级别大模型[7][9] - 华为昇腾芯片订单排至明年下半年呈现供不应求态势且性价比优势显著[7][12] 中美技术竞争影响 - 美国2022年芯片禁令直接导致英伟达A100/H100对华断供[5][12] - 禁令刺激中国加速自主创新AI芯片全产业链已基本成型[10][14] - 中国在北斗/5G/新能源/AI等领域通过技术封锁压力实现突破[12][14] 行业格局变化 - 中国AI产业从芯片设计到应用场景已形成完整生态体系[9][14] - 英伟达试图重返中国市场但面临国产替代和行业壁垒的双重阻力[7][14] - 国产芯片性能提升叠加政策支持使外企市场空间持续收窄[5][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