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思元290
icon
搜索文档
1800亿江西首富执掌公司,遭前高管索赔43亿
搜狐财经· 2025-11-04 22:04
雷达财经出品 文|彭程 编|孟帅 由新晋江西首富陈天石执掌的国产AI芯片领军企业——寒武纪,当下正被一场天价索赔风波所困扰。 10月31日晚间,寒武纪发布一则公告称,公司原副总经理兼首席技术官梁军以劳动争议为由向公司提起诉讼。 公告显示,梁军此番提出的索赔金额高达42.87亿元,这一数字相当于寒武纪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的2.67倍,一举刷新了国内科技行业在股权激励纠纷方面 的索赔纪录。 据了解,作为寒武纪早期的核心技术人才,梁军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学位,专业背景深厚。此前,他曾在华为及海思半导体深耕17 年。2017年,梁军加入寒武纪,出任首席技术官一职,主导完成了多项核心芯片产品的研发工作。 不过,因与公司存在分歧,2022年梁军与寒武纪解除了劳动合同。截至公告发布当日(10月31日),寒武纪股价报1375元/股,与梁军离职时相比股价涨 幅已超过2000%。 在卷入这场天价索赔风波的同时,寒武纪近期交出的业绩答卷却颇为亮眼。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46.07亿元,同比增长2386.38%;归母净利润16.05亿 元,同比扭亏为盈。 尽管前三季度的业绩表现可圈可点,但寒武纪仍面临着多重业绩隐忧。 ...
42.87亿索赔!“股王”寒武纪,成了前CTO的“造势踏板”?
新浪财经· 2025-11-04 18:40
如果寒武纪在回购争议中最终败诉,赔偿将直接吞噬公司数年的利润总和,"股王"地位也岌岌可危。 科技"股王"寒武纪,突遇巨额索赔。 10月31日,寒武纪发布公告称,收到原副总经理兼首席技术官(CTO)梁军提起的劳动争议诉讼,其要求公司赔偿股权激励损失42.87亿元。 这一数字,直接改写了中国上市公司劳动争议索赔的最高金额纪录。 更将直接吞噬寒武纪三季利润。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寒武纪净利润16.05亿元,42.87亿元索赔额是其近3倍,而寒武纪的账面货币资金也不过58.2亿元。 纠纷的核心,在于《入职意向书》与《持股计划》的条款冲突,焦点直指梁军所持股权的处置方式:按"原始出资额加5%年息"回购,还是按指定日股价变现。 两种方式的金额差距,从万级跃升至十亿级,此时恰逢寒武纪"最辉煌时刻",双方争夺的股权价值已飙至155亿元天价。 这并非双方首次对簿公堂,2023年寒武纪曾主动起诉梁军,称其拒绝配合股权回购。两年过去,梁军怎么主动了? 各外界猜测纷纭,有网友认为,这位前CTO或许是看准了寒武纪"新晋股王"的热度,想用43亿元天价索赔赚足眼球,为自己新入局的公司造势。 寒武纪成了踏板? 10月31日,寒武纪称近日收到了前 ...
梁军状告寒武纪天价索赔始末:如何从理想共同体,走到42亿控诉?
钛媒体APP· 2025-11-02 18:02
诉讼核心事件 - 公司前副总经理兼首席技术官梁军向公司提起劳动争议诉讼,索赔股权激励损失42.86624448亿元,主张其间接持有公司股票11,523,184股,并以2024年10月10日每股372元的股价作为计算依据 [1][3] - 梁军于2017年10月18日加入公司,2022年2月10日离职,其离职原因在公告中表述为“与公司存在分歧”,但梁军在起诉书中称系因公司未履行《入职意向书》约定且未提供劳动条件而被迫解除劳动合同 [3][7] - 该诉讼的争议焦点在于法律适用,即应依据“劳动法逻辑”还是“民事合伙逻辑”审理,案件结果可能成为科创板首例高管股权激励纠纷的司法标杆 [1] 当事人背景与贡献 - 梁军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学位,在华为与海思任职十四年,深耕通信与芯片领域,于2017年加入公司并晋升为副总经理兼CTO [3][4] - 梁军在公司期间主导了AI芯片的技术研发,包括首颗7nm AI训练芯片思元290、370、590的推出,并成功推动公司与华为的合作,实现NPU在华为麒麟970芯片中的首次商用落地 [4][5] - 公司2020年上市招股书将梁军列为核心技术层成员,其2019年年薪为372.64万元,反映出其在公司冲击科创板阶段的重要性 [20][22] 股权激励与争议核心 - 梁军通过员工持股平台北京艾溪科技中心间接持有公司股票11,523,184股,其主张的“股权激励”与《持股计划B》中的合伙份额相关 [9][11] - 公司认为,根据《持股计划》约定,持股主体在持股权益不得处分的期间内离职将触发回购条件,梁军2022年2月10日离职正处于该期间内,因此其权益应按约定被回购 [9][16] - 公司披露梁军此前已就相关合伙协议提起两起诉讼但均败诉,此次诉讼是其第三次法律行动 [18][24] 市场反应与股价影响 - 2022年3月15日公司公告梁军离职后,股价当天收盘大跌18.38%,市值蒸发近60亿元,并引发上海证券交易所对公司发出监管函 [8] - 梁军离职时公司股价为66.02元,截至诉讼时股价已涨至1375元,涨幅超过20倍,其间接持有的股票市值按当时股价计算高达158.44亿元 [12] 案件潜在影响与行业意义 - 此案索赔金额巨大,在A股上市公司中罕见,其结果可能对中国科创板企业员工持股平台的公平性检讨产生深远影响 [24][31] - 案件凸显了科技公司中“创始人主导”与“技术骨干”在治理结构中的权力关系问题,以及员工持股作为治理工具而非共创机制的潜在失衡 [28][29] - 行业关注此案最终走向,因其关系到技术合伙人在公司治理中的权益与尊严,在聚焦科技创新的背景下具有标志性意义 [31][32]
史上最贵劳动纠纷!寒武纪被前CTO反诉索赔42.87亿!金额是上半年净利润4倍,三年恩怨未了,158亿股权归属成谜!
雪球· 2025-11-02 13:32
↑点击上面图片 加雪球核心交流群 ↑ 这恐怕是史上索赔金额最高的一起劳动争议诉讼了! 10月31日晚, AI芯片巨头寒武纪 公告:前副总经理、前CTO梁军以劳动争议为由,起诉公司索赔 42.87亿元 。 要知道,寒 武纪今年前三季度净赚才16.05亿元,这一诉讼金额相当于 吞掉公司两年多利润 。 这位华为老兵曾主导首颗7nmAI芯片研发,与公司经营理念冲突而离职。这场股权 恩怨,跨越三年,再度被推上台面。 梁军请求法院确认其在2017年10月至2022年2月期间与寒武纪存在劳动关系,并要求公司赔偿股权激励损失42.87亿元、承担全部诉讼费用。 这笔天价索赔的计算依据,是他通过员工持股平台间接持有的1152.32万股寒武纪股份,按2024年10月10日公司最高价372元/股测算得出。 22年3月,当寒武纪宣布梁军离职时,公司股价停留在66元/股。 谁也没想到,此后AI浪潮席卷全球,寒武纪股价如同坐了火箭般飙升,到2025年10月31日已涨到1375元/股,三年暴涨2022.65%。这波暴涨,让梁军 手中的股权价值水涨船高。若 以此计算,这笔争议股权的当前市值已高达158.44亿元。 02 从首席技术官到原告: ...
寒武纪进阶曲:国产AI芯片的突围之路
36氪· 2025-09-05 09:13
公司发展历程 - 2008年陈云霁与陈天石兄弟开始联合开发AI芯片 专注于技术研究和算法应用 [2] - 2012年与法国研究所合作启动DianNao项目 成为技术基石 提出AI加速器概念 [3] - 2016年3月15日在中科院支持下正式成立中科寒武纪科技有限公司 陈天石任CEO [4] - 2020年7月登陆科创板 首日股价大涨230% 市值突破1000亿元 [1][6] - 2025年8月27日股价达1462元/股 超越贵州茅台成为A股股价第一 单日涨幅10.01% [6] 技术突破与产品发展 - 早期开发1A芯片并量产供给华为 搭载于Mate10旗舰手机 [6] - 2021年发布思元290和思元370高算力芯片 获得阿里百度字节腾讯等互联网大厂采用 [6] - 采用Fabless模式 主要代工厂为中芯国际 [10] - 持续研发分布式训练软件平台 迭代Megatron和TransformerEngine组件 目标赶超英伟达GPU [11]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8.81亿元 同比增长4347.82% 首次实现扭亏为盈 [9] - 2025年全年预计营业收入50-70亿元 [9] - 2022年股价曾跌至46.59元/股历史低点 主要因行业高投入慢见效特性导致连年亏损 [7] 行业环境与政策影响 - 2023年全球计算设备总算力1397EFlops 预计未来五年增速超50% 2030年或将超过16ZFlops [7] - 智能算力占比超过90% 大模型应用推动互联网金融制造等行业需求攀升 [7] - 北美云厂商2024年AI资本开支超3000亿美元 字节阿里等企业2025年预计突破3000亿元 [7] - 2025年美国发布AI芯片出口限制 完全禁止中国进口任何类型AI芯片 [8] - 国产替代需求爆发 寒武纪因自主架构避免被卡脖子 获得发展红利期 [8] 市场认可与战略地位 - 2021年3月被纳入科创50指数 2024年被纳入上证50和中证A500指数 [6][8] - 2025年交易量从7月日均40多亿元激增至260多亿元 增幅近5倍 [6] - 中科院早期孵化基于国家战略 2013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2313亿美元 超过石油居进口首位 [5] - 2014年中国手机产量占全球77% 但自主芯片占比不足3% [5]
从亏16亿到半年赚10亿,芯片奇才带领寒武纪冲到A股之巅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20:58
公司发展历程 - 寒武纪2025年8月实现单半年净利润10.38亿元 股价突破1500元大关成为A股新股王[2] - 公司2017-2019年累计亏损16亿元 2020年科创板上市时发行价64.39元/股[8][10] - 创始人陈天石1985年出生 16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 师从陈国良院士与姚新教授[5] - 2015年成立北京中科寒武纪科技 注册资本1000万元 早期采用技术授权模式[6] - 2017年与华为合作麒麟970芯片NPU 2019年华为终止终端IP授权合作[6][10] 技术研发突破 - 专注于神经网络计算ASIC芯片设计 采用软硬件协同优化策略[13][14] - 2019年推出云端AI芯片思元270 峰值处理能力128TOPS[14] - 2021-2022年发布思元370芯片 采用7nm制程和Chiplet技术 最大算力256TOPS[14] - 构建统一软件平台 布局边缘计算市场 提供端云一体全栈解决方案[14]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8.81亿元 同比增长4347.82%[17] - 归母净利润10.38亿元 相比上年同期亏损5.3亿元实现逆转[17] - 云端智能芯片及配套产品收入28.7亿元 占总收入99.6%[18] - 2023年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收入超过1亿元[15] 市场环境与机遇 - 2023年下半年AI热潮再起 大模型技术突破带来算力需求[15] - 2025年美国对华芯片出口限制收紧 国产算力替代加速[17] - 国家政策要求运营商AI服务器集采国产芯片占比超60%[18] - 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义千问等大模型催生算力需求[18] 股东结构与市值 - 创始人陈天石持股28.57% 持股市值最高达1905亿元[22] - 中科算源持股15.7% 对应市值1047.31亿元[22] - 2025年8月28日总市值达6637.46亿元[21] - 员工持股平台艾溪科技持股7.33% 市值488.97亿元[23] - 牛散章建平持股1.45% 市值96.73亿元[23] 客户结构与行业拓展 - 2017-2019年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分别为100%、99.95%和95.44%[10] - 2025年成功拓展多个头部客户 实现客户类型多元化[18] - 产品在互联网、运营商、金融、能源等重点行业持续落地[15]
从亏16亿到半年赚10亿,芯片奇才带领寒武纪冲到A股之巅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19:34
公司背景与创始人 - 公司创始人陈天石1985年生于江西南昌 16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 师从计算机科学家陈国良院士与姚新教授 [3] - 兄弟陈云霁14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 24岁获中科院计算所博士学位 二人共同提出AI芯片研发构想 [3] - 2015年成立北京中科寒武纪科技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1000万元 公司名称象征"智能计算领域的技术爆发" [4] 早期发展与技术突破 - 早期采用技术授权模式 2017年华为麒麟970芯片采用寒武纪1A处理器NPU 验证技术路线可行性 [4] - 专注于ASIC芯片架构创新 2019年推出云端AI芯片思元270 峰值处理能力达128TOPS(INT8) [8] - 2021-2022年发布思元370芯片 采用7nm制程与Chiplet技术 最大算力256TOPS(INT8) 是思元270的2倍 [8] - 构建软硬件协同优化策略 完善统一软件平台 布局边缘计算市场形成端云一体解决方案 [8] 财务表现与上市历程 - 2017-2019年累计亏损16亿元 其中2019年净亏损11.79亿元 [1][5] - 2020年7月科创板上市 发行价64.39元/股 开盘价250元/股 涨幅288% [6]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8.81亿元 同比增长4347.82% 归母净利润10.38亿元 同比扭亏为盈(上年同期亏损5.3亿元) [11] - 云端智能芯片及配套产品收入28.7亿元 占总营收99.6% [12] 市场机遇与业绩驱动因素 - 2023年AI热潮再起 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收入超1亿元 进入互联网、运营商、金融、能源等多行业 [9] - 2025年大模型应用推动算力需求指数增长 美国芯片出口限制加速国产替代 [11] - 三大运营商AI服务器集采中国产芯片占比要求超60% [12] - 客户结构优化 头部客户多元化拓展 但客户集中度风险仍存 [12] 资本市场表现 - 2025年8月28日股价达1587.91元/股 总市值6637.46亿元 盘中市值一度突破6670亿元 [14] - 创始人陈天石持股28.57% 持股市值最高约1905亿元 [14] - 第二大股东中科算源持股15.7% 市值最高1047.31亿元 员工持股平台艾溪科技持股7.33% 市值488.97亿元 [14] - 牛散章建平持股1.45% 市值一度达96.73亿元 [14] 行业竞争与挑战 - 面临英伟达CUDA生态主导地位及华为昇腾、百度昆仑等国内巨头竞争 [7] - 采用Fabless模式 供应链受实体清单影响存在稳定性风险 [15] - 业务集中于中国市场 国际化拓展尚未突破 [15] - AI芯片技术迭代快速 尚未形成绝对优势架构和系统生态 [15]
“85后”陈天石与6000亿寒武纪:从象牙塔到A股之巅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17:35
公司发展历程 - 寒武纪于2015年成立 注册资本1000万元 定位AI芯片研发设计与解决方案提供[4] - 2017年通过华为麒麟970芯片NPU授权实现技术验证 声名鹊起[4] - 2020年7月登陆科创板 发行价64.39元/股 开盘涨幅达288%[10] - 2025年8月股价突破1500元 市值达6637亿元 超越贵州茅台成为A股第一高价股[19] 财务表现 - 2017-2019年累计亏损16亿元 其中2019年单年亏损11.79亿元[5] - 2025年上半年营收28.81亿元 同比增长4347.82%[17]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10.38亿元 较上年同期亏损5.3亿元实现逆转[17] - 云端智能芯片及配套产品贡献营收28.7亿元 占比99.6%[18] 技术突破 - 采用ASIC芯片架构 专注神经网络计算 能效比显著优于通用GPU[13] - 2019年推出思元270芯片 算力达128TOPS[14] - 2021-2022年发布思元370芯片 采用7nm制程和Chiplet技术 算力256TOPS为前代产品2倍[14] - 构建软硬件协同优化体系 统一软件平台日臻完善[15] 市场机遇 - 2023年AIGC爆发带动高算力需求 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收入超1亿元[16] - 2025年大模型应用普及 算力需求指数级增长[17] - 美国芯片出口限制加速国产替代 运营商集采国产芯片占比超60%[18] - 成功拓展互联网、运营商、金融、能源等重点行业客户[16][18] 股东结构 - 创始人陈天石持股28.57% 持股市值达1905亿元[19] - 中科算源持股15.7% 市值1047亿元[19] - 阿里创投持股1.94% 科大讯飞持股1.19%[7][8] - 员工持股平台艾溪合伙持股7.33% 市值489亿元[19] 业务模式演变 - 早期采用IP授权模式 2017年华为合作占比46.65%[9] - 2019年华为终止合作后转向自主芯片研发[9] - 形成端云一体解决方案 覆盖智能驾驶、智能安防等边缘计算场景[16] - 客户集中度显著改善 从2017年前五大客户占比100%优化至多元化结构[9][18]
刚刚,“寒王”给火热的市场放了一记冷枪
凤凰网财经· 2025-08-28 22:00
公司股价与市值表现 - 2025年8月底股价达到1587.91元,成为A股第一高价股,取代茅台地位 [2] - 市值突破6643亿元,超越中芯国际并稳居科创板市值榜首 [2] - 创始人陈天石以1600亿元身家成为江西首富 [2]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28.81亿元,同比增长4347.82% [49]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10.38亿元,去年同期亏损5.3亿元 [49] - 2025年全年预计营业收入50-70亿元 [4] - 2024年营收11.74亿元,同比增长65.6%,亏损收窄至4.52亿元 [52] - 2020-2024年累计扣非净亏损超50亿元 [58] 业务转型与技术发展 - 从IP授权模式转向云端AI芯片与智能计算集群系统 [36] - 2025年上半年99.6%收入来自云端产品线 [49] - 2024年推出7nm工艺思元590芯片,算力达512TOPS,能效比超越国际巨头 [52] - 思元590芯片性能对标英伟达A100但价格更具优势,获字节跳动等大厂采购 [52] 研发与团队变化 - 2023年研发人员从1205人减至752人,缩减超30% [46] - 2022年CTO梁军因商业化与技术路线分歧离职 [38][41] - 2015年实现首颗AI芯片流片测试成功,成为中国首个AI芯片架构原创突破 [11][14] 客户结构变化 - 2017-2018年华为收入占比超97% [29] - 2019年华为收入下降41.23% [33] - 近三年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仍超80% [55] 行业环境与挑战 - 2022年12月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影响供应链稳定 [44] - 面临华为、摩尔线程、沐曦等国内竞争对手压力 [60] - 英伟达仍掌握全球技术和生态优势 [60] 融资与估值历程 - 2018年B轮融资后估值达25亿美元 [17] - 高盛将目标价调至1835元,看好未来三年AI芯片出货量 [50] 创始背景与早期发展 - 2010年陈天石与陈云霁在中科院30平米实验室启动AI芯片研究 [6][7] - 兄弟二人均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陈云霁23岁获博士,陈天石25岁获博士 [7] - 公司命名"寒武纪"寓意智能时代生命大爆发 [13]
寒武纪,新股王
盐财经· 2025-08-28 17:56
寒武纪股价表现及市场意义 - 寒武纪股价于8月28日收盘达1587.91元,单日涨幅15.73%,超越贵州茅台1446.10元成为A股新"股王" [3] - 公司股价年内涨幅超120%,同期贵州茅台下跌超3% [6] - 股价超越事件被市场解读为A股定价权向科技股转移的标志性信号,反映投资者对科技行业成长性及创新能力的认可度提升 [7] 寒武纪财务与业务进展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8.8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347.82% [4] - 净利润由去年同期亏损5.3亿元转为盈利10.38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4] - 公司掌握7nm先进工艺芯片设计技术,并成功应用于思元100/220/270/290/370等多款芯片产品 [4] 英伟达财报表现对比 - 英伟达2025财年Q2营收467亿美元,同比增长56%,环比增长6%,略超分析师预期的460.6亿美元 [3] - 数据中心收入因Blackwell架构产品放量环比增长5%,其中Blackwell产品收入环比上涨17% [3] - 当季未向中国客户销售H20产品,但向非受限客户出售6.5亿美元H20,并释放1.8亿美元预留库存 [3] - 尽管业绩超预期,但超预期幅度为数个季度最低,且业绩指引平淡,导致盘后股价一度下跌逾5% [3] 半导体行业动态与投资逻辑 - 寒武纪财报带动芯片板块集体走强,中芯国际单日涨幅超10%,中微公司、兆易创新等跟涨 [4] - 天风证券指出半导体、国产算力及自主可控为长期趋势,建议关注ASIC/GPU芯片设计及代工封测领域企业 [4] - 中美AI算力芯片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推动国内大模型企业加大国产芯片采购,国产芯片产业链迎发展机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