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Orin系列芯片
icon
搜索文档
Momenta自研芯片,打响智驾芯片淘汰赛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22 09:17
Momenta自研芯片战略转型 - 公司从纯软件算法供应商转向软硬一体全栈供应商 首款自研辅助驾驶芯片已点亮并进入上车测试阶段 性能对标英伟达Orin-X和高通8650等主流芯片[2] - 业务采用L2与L4双线并行策略 结合数据驱动飞轮模式 客户覆盖上汽、比亚迪、丰田、奔驰等全球头部车企 为高阶智驾定点合作项目最多的供应商[3] - 自研芯片定位中端市场 接口与主流产品兼容且具备成本优势 通过软硬件深度耦合提升迭代效率 避免外部供应链锁定[8] 市场竞争格局冲击 - 英伟达面临软件人才流失压力(如吴新宙加入小鹏)及高成本瓶颈 需加强软件整合能力应对软硬一体趋势[10] - 高通舱驾融合中端市场受直接冲击 Momenta芯片接口兼容性使客户可无缝迁移方案[12] - 地平线软硬结合策略遭遇挑战 Momenta软件算法积累更深 芯片技术成熟后将削弱其差异化优势[12][14] - 黑芝麻中低端市场定位受性价比质疑 新兴芯片厂商如为旌、爱芯元智生存空间被压缩[14][15] 车企自研策略重估 - 小鹏、理想、蔚来自研芯片投入产出比受挑战 Momenta方案可能提供更低成本及更优技术[18][20] - 车企自研属封闭体系 成本分摊基数小 Momenta作为Tier1供应商可通过规模效应服务多客户[20] - 车企需在差异化与成本间重新平衡 可能从全面自研转向关键环节自研或合作模式[21] 产业链价值重构 - 2023年1月至2024年10月 Momenta城市NOA市场份额达60.1% 领先华为29.8% 累计搭载车型销量11.4万辆[4] - 软硬一体方案降低城区NOA成本 加速向中低端车型普及 提升车企开发效率及导入速度[25][26] - 华为、博世等传统Tier1面临商业模式创新压力 需兼顾差异化需求与软硬一体优势[23][24] 技术商业化挑战 - 车规级芯片认证标准严格 从点亮到量产需漫长验证 量产稳定性与客户信任建立是关键考验[27] - 国际巨头可能通过降价或技术升级反击 压缩Momenta市场突破时间窗口[27] - 成功量产将提升产业链话语权 决定智驾产业未来几年发展轨迹[28]
机器人域控制器设计专家
2025-05-29 23:25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机器人、汽车 - 公司:英伟达、高通、特斯拉、地平线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机器人与汽车产业趋势差异 - 核心观点:机器人产业趋势与汽车产业趋势不同,难以在集中式架构上实现突破 [1][4] - 论据:芯片功耗、性能及体积限制,模块化供应链各公司有独特系统设计,不愿开放子系统统一管理,目前无适合平台,产业体量小依赖改制服务 [1][4] 机器人通讯架构 - 核心观点:行业存在 CAN/Serviceware 和 ROS/ROS2 两大流派,未来趋势可能是光纤加硬线组合 [1][5] - 论据:CAN/Serviceware 线缆重、功耗高、缺乏灵活性;ROS/ROS2 成本低效率高,以太网和 GPIO 硬线控制优势明显,光缆通信有潜力但离量产远 [5] 芯片散热与规格封装 - 核心观点:汽车和机器人芯片散热方式不同影响规格和封装工艺 [7] - 论据:汽车可用水冷散热,机器人受体积重量限制用小体积散热,板上设计功耗冗余 35 - 45 瓦,通常采用钎焊工艺封装 [7] 机器人算法与功耗矛盾解决 - 核心观点:通过使用更好芯片在低频下运行提高能效比解决矛盾 [1][8] - 论据:Sora 芯片标定算力低于峰值,CPU 和 GPU 频率仅为满载一半以平衡功耗 [8] 芯片利用率差异 - 核心观点:自动驾驶芯片利用率高于机器人 [9] - 论据:硬件受物理条件制约,高性能带来大发热,机器人需筛选或有条件使用硬件 [9] 芯片版本价格差异 - 核心观点:Jetson 版本比 AGX 版本便宜 30% - 40% [1][10] - 论据:机器人版本无需考虑功能安全要求,汽车智驾芯片含系统参考设计和收费底软,Jetson 不提供 Drive OS 软件且内存便宜 [10] 芯片供应商优势 - 核心观点:高通更可能在机器人领域占据类似英伟达在自动驾驶领域的位置 [2][15] - 论据:高通在 ISP 端集成度、低功耗 ISP 开发能力、多传感器融合及 AI 方面有优势,英伟达欠缺这些能力 [15] 机器人产业分工与量产 - 核心观点:机器人产业分工不成熟,短期内统一运动控制端不现实,实现规模化量产需解决通讯协议一致性问题 [2][12][13] - 论据:控制端未标准化,分为 world model/大模型开发和运动控制两大流派,强化学习训练运动控制困难,通讯协议不一致导致供应链混乱 [2][12][13] 行业标准化推动 - 核心观点:有展示卓越产品的标杆企业出现可推动机器人行业标准化 [14] - 论据:类似苹果在智能手机领域带动 iOS 和安卓发展 [14] 国产芯片厂商发展 - 核心观点:国产芯片厂商发展缓慢面临挑战,短期内突破瓶颈困难,扫地机器人公司自研芯片可推动发展 [16] - 论据:国内厂商在 IO 系列方面较弱,市场规模不足,多数设计公司集中于手机芯片,与专用机器人差异大 [16] 机器人硬件架构 - 核心观点:机器人硬件架构更可能分为大小脑两个板子 [17] - 论据:机器人公司不受汽车原有组织架构制约,硬件划分基于业务需求 [17] 机器人成熟量产时间 - 核心观点:机器人包括机器人域控成熟量产大约还需三年左右 [18] - 论据:各方需碰撞磨合制定标准协议,尖端制程价格下降降低定制芯片成本,算力解放将引发技术爆发 [18]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英伟达在车用领域提供参考设计和底层软件支持主机厂自研域控制器,在机器人领域提供开发版模式需进一步加工 [11] - 特斯拉展示设计框架不是推动机器人行业标准化唯一途径,关键是有标杆企业展示卓越产品 [14] - 通信协议问题初步解决后可顺利部署算法、开发底层软件、运行芯片并配置域控制器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