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HSD

搜索文档
一颗芯片,颠覆智驾江湖
半导体芯闻· 2025-08-22 19:28
Momenta自研芯片的战略意义 - Momenta首款自研辅助驾驶芯片已点亮并开始上车测试 性能对标英伟达Orin-X和高通8650等主流芯片[1] - 公司从纯软件算法厂商转向软硬一体全栈供应商 标志着战略重构和产业链话语权提升[1][20] - 自研芯片可避免外部芯片厂商的供应链和技术路径锁定 通过软硬件深度耦合提升迭代效率[6] Momenta的业务布局与市场地位 - 公司成立于2016年 采用L2与L4双线产品策略 主要产品包括量产L2系统Mpilot和L4无人驾驶系统MSD[2] - 合作客户覆盖全球头部车企 包括上汽、比亚迪、丰田、奔驰等 代表车型有智己L6/LS6、领克Z10等[2] - 2023年1月至2024年10月期间 城市NOA市场份额达60.1% 位列第三方智驾公司第一 华为HI模式以29.8%份额位列第二[3] - 配备其城市NOA技术的量产车型累计销量达11.4万辆 居行业首位[3] 对国际芯片巨头的冲击 - 英伟达Orin芯片成本高企且面临人才流失压力(如吴新宙加盟小鹏) 软件能力存在短板[6][8] - 高通舱驾融合方案主攻的中端市场受直接冲击 Momenta芯片接口兼容设计使车企可低成本平滑迁移[8] - 国际巨头可能通过降价、技术升级或深度合作反击 压缩Momenta的时间窗口[20] 对本土芯片厂商的挑战 - 地平线软硬结合定位与Momenta形成直接竞争 软件算法积累可能被反超[8][10] - 黑芝麻中低端市场定位面临性价比质疑 目标客户群与Momenta部分重叠[10] - 为旌、爱芯元智等新兴芯片厂商资源有限 Momenta的软硬一体优势可能进一步压缩其生存空间[11] 对车企自研策略的影响 - 小鹏、理想等车企需重新评估自研芯片的投入产出比 第三方方案可能提供更低成本更优技术[12][14] - 车企自研芯片属于封闭体系 成本分摊基数小 难以实现规模经济[14] - Momenta作为第三方Tier1可通过规模效应服务多家车企 但可能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14] - 部分车企可能从全面自研转向关键环节自研或合作自研模式[15] 对传统Tier1供应商的冲击 - 华为ADS方案面临合规限制 Momenta提供更灵活的替代选择[16] - 博世等传统Tier1在高阶智驾方案推进速度较慢 需平衡软硬一体优势与车企差异化需求[16] - Mobileye从软硬解耦重新转向软硬一体 反映市场需求复杂性[17] 为车企带来的核心价值 - 城区NOA方案成本显著下降 加速智驾功能向中低端车型普及[19] - 软硬一体化减少适配成本和沟通复杂度 提升产品迭代速度[19] - 接口兼容设计缩短车型开发周期 智己、宝马等合作车企将优先受益[19] 面临的挑战与风险 - 车规级芯片认证标准严格 从点亮到大规模量产需漫长验证过程[20] - 量产稳定性和客户放量节奏是关键考验 需证明大规模生产和质量控制能力[20] - 行业技术门槛和商业壁垒较高 从技术验证到商业成功存在不确定性[20][21]
Momenta自研芯片,打响智驾芯片淘汰赛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22 09:17
Momenta自研芯片战略转型 - 公司从纯软件算法供应商转向软硬一体全栈供应商 首款自研辅助驾驶芯片已点亮并进入上车测试阶段 性能对标英伟达Orin-X和高通8650等主流芯片[2] - 业务采用L2与L4双线并行策略 结合数据驱动飞轮模式 客户覆盖上汽、比亚迪、丰田、奔驰等全球头部车企 为高阶智驾定点合作项目最多的供应商[3] - 自研芯片定位中端市场 接口与主流产品兼容且具备成本优势 通过软硬件深度耦合提升迭代效率 避免外部供应链锁定[8] 市场竞争格局冲击 - 英伟达面临软件人才流失压力(如吴新宙加入小鹏)及高成本瓶颈 需加强软件整合能力应对软硬一体趋势[10] - 高通舱驾融合中端市场受直接冲击 Momenta芯片接口兼容性使客户可无缝迁移方案[12] - 地平线软硬结合策略遭遇挑战 Momenta软件算法积累更深 芯片技术成熟后将削弱其差异化优势[12][14] - 黑芝麻中低端市场定位受性价比质疑 新兴芯片厂商如为旌、爱芯元智生存空间被压缩[14][15] 车企自研策略重估 - 小鹏、理想、蔚来自研芯片投入产出比受挑战 Momenta方案可能提供更低成本及更优技术[18][20] - 车企自研属封闭体系 成本分摊基数小 Momenta作为Tier1供应商可通过规模效应服务多客户[20] - 车企需在差异化与成本间重新平衡 可能从全面自研转向关键环节自研或合作模式[21] 产业链价值重构 - 2023年1月至2024年10月 Momenta城市NOA市场份额达60.1% 领先华为29.8% 累计搭载车型销量11.4万辆[4] - 软硬一体方案降低城区NOA成本 加速向中低端车型普及 提升车企开发效率及导入速度[25][26] - 华为、博世等传统Tier1面临商业模式创新压力 需兼顾差异化需求与软硬一体优势[23][24] 技术商业化挑战 - 车规级芯片认证标准严格 从点亮到量产需漫长验证 量产稳定性与客户信任建立是关键考验[27] - 国际巨头可能通过降价或技术升级反击 压缩Momenta市场突破时间窗口[27] - 成功量产将提升产业链话语权 决定智驾产业未来几年发展轨迹[28]
以“类人”体验重塑智能出行 地平线携HSD亮相香港车博会
新浪财经· 2025-06-13 00:04
公司动态 - 地平线在2025首届国际汽车及供应链博览会(香港)展示城区辅助驾驶系统Horizon SuperDrive™(HSD)和车载智能计算方案征程6系列 [1] - 公司HSD系统获得2025中国汽车供应链创新成果奖,成为辅助驾驶领域技术革新的标杆典范 [1][6] - 地平线总裁陈黎明博士在高峰论坛分享技术布局,强调公司通过征程6系列和HSD为全球客户提供最优智驾解决方案 [5] - 公司首创基于辅助驾驶领域的"用户智驾信任度"公式,以安心度、专业度、亲密度为综合指标打造极致城区辅助驾驶系统 [9] - 地平线与奇瑞集团就HSD量产展开全面合作,HSD将作为奇瑞"猎鹰"的先进方案在星途品牌上全球首发并于2025年量产 [10] 产品技术 - HSD是国内首个软硬结合全栈开发的城区辅助驾驶系统,搭载最高算力国产智驾计算方案征程6P,采用一段式端到端架构实现全局打通 [6] - HSD引入端到端强化学习,通过数字孪生世界和奖惩机制让模型自我学习开车底层逻辑 [6] - Horizon Cell"弹夹系统"亮相,支持硬件设计模块化和开发体系平台化,可像升级个人电脑一样升级车载计算平台 [8] - 弹夹系统提供HSD 300、HSD 600和HSD 1200三种配置,满足普惠级到全场景辅助驾驶的不同需求 [8] 行业地位 - 地平线已与博世、电装、采埃孚等国际头部Tier-1企业达成紧密合作,多家合作伙伴基于征程6系列开发差异化智驾解决方案 [13] - 公司与全球超40家车企及品牌合作超310款车型,是中国前10大车企的一致选择 [13] - 地平线前装量产出货数量突破800万套,当前市场每三台智能汽车就有一台搭载其辅助驾驶方案 [13] - 公司2024年成功登陆港交所主板,创下2022年以来进入港股恒生科技指数的最快纪录 [15] 行业趋势 -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枢纽,为新能源汽车全球化提供坚实支撑,是中国汽车出海的重要桥头堡 [3] - 博览会紧扣全球汽车智能化与电动化趋势,搭建国际化展示交流平台 [3] - 中国汽车智能化水平持续攀升,地平线通过开放生态和十年技术沉淀构建全场景辅助驾驶解决方案体系 [5]
比较研究系列:以长板优势推进品牌进阶,智驾强监管筑牢安全底座
平安证券· 2025-06-11 13:4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强于大市(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高端化仍是车企重要战略,看好具备明显品牌特色优势长板且持续深耕的车企、华为鸿蒙智行旗下具备规模化优势的车企、新能源车规模化带来盈利释放的民营车企,以及受益于智能辅助驾驶普及的智驾供应商和具备产业链话语权的供应商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发挥长板以实现品牌进阶 - 车企高端化策略分两类,一类是有明显长板的车企深耕优势领域,如理想、长城、小米;另一类是对标思路,车展期间密集推出大6座SUV [7] - 理想MEGA坚持品牌旗舰定位,推出家庭特别版提升家庭用户体验,L系列智能焕新升级智驾硬件 [10][12][15] - 长城汽车深耕越野市场,推出坦克300虎克版,发布4.0T V8发动机开拓全球高端市场 [18][19] - 2025年多家车企密集推出中大型SUV,多定位品牌旗舰,试图抢占大6座SUV市场红利实现品牌跃升,如极氪9X、领克900、深蓝S09等 [9][21] 筑牢安全底、智能辅助驾驶监管趋严 - 监管部门密集出台文件规范智驾营销、OTA升级等环节,避免辅助驾驶功能误用隐患,推动行业良性竞争 [28][29] - 车企调整智驾营销思路,减少宣传力度,改称“智能辅助驾驶”或“辅助驾驶”,突出安全,部分头部车企推出“智驾险”增强客户信任 [35][40] 头部智驾供应商:软硬一体、产品矩阵丰富 - 华为、地平线智驾产品体系丰富,提供多档解决方案覆盖各价格带车型 [42] - 华为ADS 4迎来架构、安全能力、体验等升级,发布高速L3商用方案;地平线基于J6P的城区辅助驾驶方案HSD将于2025三季度首发于奇瑞汽车 [46][49] - 华为、地平线高研发投入筑牢技术护城河,华为乾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搭载车型数量增加、价格带拓宽,地平线征程家族累计出货量将超1000万套,合作范围广扩大用户群 [50][51][54] 投资建议 - 推荐具备明显品牌特色优势长板且持续深耕的车企,如理想汽车、长城汽车、小米集团 [4] - 推荐华为鸿蒙智行旗下具备规模化优势的车企,如赛力斯、上汽集团 [4] - 推荐新能源车规模化带来盈利释放的民营车企,如比亚迪、吉利汽车 [4] - 推荐受益于智能辅助驾驶普及的智驾供应商以及具备产业链话语权的供应商,如地平线机器人、福耀玻璃 [4]
汽车行业周报(25年第17周):上海车展新车密集发布,多部门推动智能辅助驾驶规范化【国信汽车】
车中旭霞· 2025-04-30 12:07
月度产销数据 - 3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194.0万辆,同比增长14.4%,环比增长40.2% [2] - 1-3月累计销量512.7万辆,同比增长6.0% [2] - 3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112.8万辆,同比增长35.5%,环比增长35.9% [2] - 1-3月新能源累计批发284.7万辆,同比增长42.8% [2] - 4月狭义乘用车零售预计175.0万辆,新能源预计90.0万辆 [2] 周度数据 - 4.14-4.20国内乘用车上牌38.70万辆,同比+9.4%,环比+12.1% [2] - 同期新能源乘用车上牌20.43万辆,同比+28.9%,环比+10.9% [2] - 4月累计(4.7-4.20)国内乘用车上牌73.22万辆,同比+10.3% [2] - 同期新能源累计上牌38.85万辆,同比+27.7% [2] 市场行情 - 本周CS汽车上涨4.98%,CS乘用车上涨3.77%,CS商用车上涨2.26%,CS汽车零部件上涨6.72% [3] - 电动车上涨3.53%,智能车上涨3.25%,同期沪深300指数上涨0.38% [3] - CS汽车年初至今上涨6.99% [3] 成本与库存 - 浮法平板玻璃、铝锭类、锌锭类价格同比-23.2%/-3.2%/+0.6%,环比+1.4%/-5.2%/-5.5% [3] - 3月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54.6%,同比降3.7个百分点,环比降2.3个百分点 [3] 行业动态 - 地平线推出L2城区辅助驾驶系统HSD,与奇瑞达成量产合作 [7] - 特斯拉计划6月在得州投放RoboTaxi,Optimus机器人目标年产100万套 [8] - Momenta预计2025年底试运行Robotaxi,采用无图技术降低成本 [11] - BYD入股机器人触觉感知企业帕西尼 [12] - Stellantis与零跑汽车启动马来西亚C10本地化生产,初始投资500万欧元 [7] 新车发布 - 极氪007GT上市,限时售价19.99万-22.99万元 [4] - 问界M8上市24小时大定突破32000台,享界S9增程版CLTC续航1355公里 [5] - 方程豹钛3上市,起售价13.38万元 [6] - 上海车展亮相车型:零跑B01、极氪9X、日产N7、仰望U8L等 [9] 政策与规范 - 工信部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管理,要求车企明确功能边界 [13] - 公安部警示车企不得虚假宣传辅助驾驶功能,违者或面临刑责 [13] - 中汽协发布倡议书规范驾驶辅助宣传 [13] 上市车型梳理 - 领克900(33.0-43.5万元)、小鹏P7+(18.68-20.88万元)、阿维塔06(20.99-27.99万元)等 [15][16][17]
移动未来:AI催生“新物种”
广州日报· 2025-04-28 03:04
AI在汽车行业的应用与影响 - AI智能抽检将汽车生产精度提升至0.1毫米,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25% [1][2] - 生成式AI与制造业结合,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产品质量和创新 [2] - AI在新能源车电池研发中加速材料筛选、设计工艺以及性能管理,全固态电池研发必须依靠AI [2][3] AI提升汽车智能化与用户体验 - 汽车行业进入全面AI化竞争,智能驾驶、AI助手、智能座舱、智能服务成为竞争焦点 [4] - DeepSeek大模型优化语音助手,语音响应速度从秒级压缩至毫秒级,提升智能交互与用户体验 [4] - AI实现"千车千面",实时监测驾驶员状态,依据用户偏好生成个性化驾驶特性,自适应调节车内环境 [5] AI推动汽车形态创新 - 汽车形态向机器人方向发展,具身智能成为新趋势 [6] - 广汽集团发布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2026年将完成小批量生产 [6] - 多家车企涌入人形机器人赛道,与新能源汽车在技术、产业链、应用场景等方面协同发展 [7] AI供应链生态发展 - 国产汽车供应链商逐渐掌握话语权,智驾供应链企业成为行业重点 [8] - 小马智行、禾赛科技、地平线等企业发布新一代自动驾驶和激光雷达产品 [8] - 供应链商主导的智能汽车生态大战成为行业新趋势 [8]
对话地平线余凯:在意股价不如专注自己,企业护城河来自市场领导地位
IPO早知道· 2025-04-22 10:35
核心观点 - 地平线在工信部发布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新规后迅速反应,推出L2城区辅助驾驶系统HSD,成为行业规范化的先行者[2] - 公司提出行业首个"用户智驾信任度模型",旨在推动智驾行业从无序走向规范[2] - 地平线通过高研发投入建立技术壁垒,保持市场领导地位,预计2030年国内智能驾驶市场规模达100亿美金[13][19] - 公司软硬件收入占比为2:1,综合毛利率60%-70%,预计2027年实现盈利[15][17] - 创始人余凯强调行业将遵循"二八法则",80%车企将依赖供应商而非自研芯片[9][12] 产品与技术 - 地平线HSD搭载征程6P芯片,是国内首个软硬结合全栈开发的L2城区辅助驾驶系统,采用端到端技术架构[5] - 征程6P大规模量产后,产品ASP预计提升十倍,2027年或成为15万以上车型标配[13][20] - 公司累计交付超800万套智驾方案,市占率33.97%,稳居自主品牌L2计算方案第一[5] 行业地位与战略 - 地平线港股上市创2022年以来中国科技公司IPO规模纪录,快速入选恒生科技指数[7] - 公司定位为"行业火车头",主张规范化的行业标准将加速技术发展而非限制[3][13] - 通过持续技术迭代保持领先,使竞争对手"看不见"差距,进入"世界杯决赛"阶段[19][20] 财务与运营 - 软件业务贡献2/3收入且毛利率近100%,硬件毛利率约50%,支撑整体高毛利水平[15] - 2024年经营数据持续好转,反映智能驾驶从培育期进入商业化阶段[13] - 在保持研发投入前提下亏损持续收窄,财务管理健康,不参与价格战[17][19][20] 市场展望 - 预计国内15万以上车型中,地平线有望占据50%市场份额,对应35亿美金规模[13] - 行业将呈现收敛趋势,80%车企选择供应商合作而非垂直自研[9][12] - 公司认为短期股价是情绪指标,长期价值取决于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地位[7][21]
全民智驾时代,地平线向上一跃
华尔街见闻· 2025-04-21 19:04
行业趋势 - 智能驾驶成为车圈最热名词,"全民智驾"概念兴起,但安全边界引发行业理性思考[1] - 工信部要求车企明确智驾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措施,禁止夸大宣传,强化主体责任[2] - 2025年中国乘用车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预计达65%,对应超2000万辆新车市场[11] 地平线技术突破 - 推出L2城区辅助驾驶系统HSD,覆盖城区/高速/乡间路等场景,支持三点掉头、潮汐车道等高难度任务[5][6] - HSD搭载征程6P芯片,算力560TOPS,支持Transformer/VLM/VLA等大模型,单颗芯片完成全栈计算[8] - 首创"弹夹系统"实现硬件可升级,避免老用户被"背刺"[8] - 技术路线采用软硬结合架构,国内首个全栈开发L2系统,性能较传统方案提升显著[5][12] 商业化进展 - 合作车企超40家,涵盖中国前十大车企,量产车型超200款,定点车型310款[11] - 2023年L2辅助驾驶市占率33.97%,每三台智能汽车就有一台搭载地平线方案[11] - 2024年营收23.84亿元(同比+53.6%),毛利率77.3%,硬件毛利率50%+软件毛利率100%[16] - 预计2025年累计交付突破1000万套,或成全球首个千万级智驾方案商[11] 生态与全球化 - 开放生态策略吸引中小车企,构建"芯片+算法+开发者"壁垒[12] - 获全球首张SO 8800AI功能安全认证,为出海奠定合规基础[19] - 与奇瑞/大众深化合作,星途品牌2025年9月首发HSD方案,推进全球化落地[8][20] 研发与资本 - 2024年研发投入约30亿元,近3年发表顶会论文40篇,专利2000件[19] - Vision Mamba模型性能超越Transformer,AI论文引用量全球第三[19] - 港股上市市值超500亿港元,最快纳入恒生科技指数(3.5个月)[16] - 五源资本/高瓴资本长期看好,称其代表中国科技创新路径[20] 战略定位 - 聚焦汽车领域软硬结合路线,2020年实现征程2芯片量产后进入正循环[14] - 定位"芯片+软件"系统级技术公司,非单纯芯片或算法企业[16] - 目标2027年盈利,抓住智驾从技术突破到规模落地的拐点[17][20]
地平线发布L2城区辅助驾驶系统HSD,致力于「推动智驾产业跨越价值拐点」
IPO早知道· 2025-04-19 10:55
公司愿景与技术路径 - 地平线最新愿景为"打造人人爱用的智能驾驶产品",强调高信任度与AI时代产品逻辑 [1][6] - 公司坚持"软硬一体技术信仰",认为软硬件深度耦合是推动科技文明进步的核心 [4] - 软硬结合技术路径使公司能够超越摩尔定律,引领汽车智能化升级 [4] 新产品HSD系统 - 推出L2城区辅助驾驶系统HSD,搭载征程6P计算方案,是国内首个软硬结合全栈开发的系统 [2] - HSD采用一段式端到端技术架构,提升安全性、稳定性及通行效率 [2] - 创新"Horizon Cell弹夹系统"支持硬件可插拔、软件可升级,推出HSD 300/600/1200三个版本覆盖全价格段需求 [4] 量产合作与生态布局 - 与奇瑞集团全面合作HSD量产,首搭星途品牌并于2025年9月量产,后续将扩展至更多车型 [7][8] - 大众汽车通过合资公司酷睿程深化HSD合作,2026年起落地多款车型 [12] - 已与超40家车企及品牌合作,涵盖中国前十大车企,成为智驾平权的"最大公约数" [14] 市场表现与行业地位 - 前装量产出货超800万套,量产车型超200个,定点车型超310个,服务500万智驾车主 [16] - 以33.97%市占率稳居自主品牌乘用车L2辅助驾驶计算方案市场第一 [16] - 2024年10月港股上市,成为2022年以来中概股最大规模科技IPO,最快进入恒生科技指数 [17] 行业影响与未来规划 - 过去十年联合博世、电装等全球顶级伙伴推动智驾全球化应用 [14] - 以HSD发布为起点推动产业跨越价值拐点,未来继续以软硬结合+开放共赢策略拓展市场 [19] - 目标使中国智能化方案成为全球出行变革引擎,实现"把智驾交给地平线"的用户体验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