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dar40
搜索文档
禾赛科技 CEO 李一帆:“每天早上起来,我都在想昨天的自己的傻”
晚点LatePost· 2025-09-23 01:28
公司发展历程与创始人成长 - 公司三位创始人李一帆、孙恺、向少卿拥有光鲜履历,李一帆保送清华本科、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博士毕业,孙恺在斯坦福做研究员,向少卿曾是iPhone系统集成工程师[6] - 公司2013年在硅谷创业,最初用激光雷达传感器检测危化气体,被投资人评价为"一流团队、二流方向",两年后果断转型进入车载激光雷达领域[6] - 公司第一款激光雷达产品不走平替路线,做高性能,体积更小,价格比当时市场主导者Velodyne便宜近一半[6] - 创始人李一帆从"自嗨的技术派"成长为能耐心说服投资人、揣摩客户心思的"大销售",学会研究销售技巧,周末去跑4S店了解终端用户需求[6][7] - 公司现已成为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占率第一、两地上市、百亿市值的企业,合作伙伴包括比亚迪、吉利、长城、理想、小米等二十多家车企,也进入了奔驰、丰田的供应链[6] 产品战略与市场竞争 - 公司第一款产品Pandar40刻意与当时销量第一的Velodyne线数不同,40线比Velodyne的32线和64线更合理,传递"我就想做不同"的信息,避免被定位为平替[18] - 激光雷达价格自2016年以来暴跌99.5%,从约8万美元降至200美元左右[6][25] - 公司坚持不做低价竞争,即使客户要求降价20%也大概率不接受,强调性能和质量明显好,但价格不明显贵[24][25] - 公司在ADAS市场后来居上,理想汽车是其第一个量产车客户,出货量6万多台,这次合作为公司向更多车企证明能力提供了规模效应[24] - 公司坚持中国汽车市场是最重要战场,会在这里保持比第二名高至少30%的研发投入,保持性能领先和质量稳定[26] 技术理念与研发制造 - 公司技术理念是"技术上要激进,但经营上要保守",希望永不求人,永不会面临破产[6][33] - 公司投资约10亿元建设研发制造中心"麦克斯韦",耗时3年多,该中心集研发、测试、制造于一体,有风洞、200米室内测试道等设施[31][32] - 麦克斯韦的设计理念强调制造是研发的一部分,能够实现设计理念有了马上就能造、造完就能测的快速迭代,研发速度能提高20%[31][32] - 与传统工厂不同,麦克斯韦只有90%是方方正正的设计,另外10%加入了不无聊的元素,如空中走廊、楼顶足球场、篮球场和BBQ场地,楼顶可以生篝火[8][32] 公司管理与CEO思考 - 三位创始人间分工明确,李一帆管市场、经营、资本市场,孙恺负责公司技术战略和长期方向,向少卿负责工程、制造、质量,主观事项由一人拍板效率更高[27][28] - 公司价值观强调主人翁精神,要求员工跳出自己工作定义,从公司角度思考如何把工作做好,这在创业公司分工存在交集或缝隙时尤为重要[33] - CEO通过阅读日报、周报、月报来获取信息,每天花费约一小时阅读最多一百人的报告,认为这是避免被蒙蔽的必要方式,尽管传统但正在探索用AI提高效率[33][34] - CEO学习方式包括向优秀创业者请教,如李想和马斯克,他们从第一性原理思考问题,曾鸣教授建议有想不通的问题就找最优秀的20个创业者聊一遍[35][36] - CEO每天反思自己的不足,思考如何更好理解客户,意识到与不太懂技术的人聊明白更重要,因为重要决策者不一定技术出身[36]
对话禾赛李一帆:长期没面子的公司不可能挣大钱
晚点Auto· 2025-09-22 23:57
公司发展历程与关键转折 - 公司最初在硅谷创业,业务为使用激光雷达传感器检测危化气体,被投资人评价为“一流团队、二流方向”[4] - 2015年公司果断转型进入车载激光雷达领域,首款产品不走平替路线,定位高性能,体积更小,价格比当时市场主导者Velodyne的64线雷达(约8万美元)便宜近一半[4] - 创业初期融资不顺,CEO自称可能90%的投资人都讨厌他,曾因投资人未做功课而直接建议对方“下次再聊”[4][10] - 公司后来成为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占率第一、两地上市、百亿市值的企业,合作伙伴包括比亚迪、吉利、理想、小米等二十多家车企,并进入奔驰、丰田供应链[5] - 公司2023年在港交所二次上市,今年激光雷达出货量将超过100万台[5][9] 市场策略与客户关系 - 激光雷达价格自2016年以来暴跌99.5%[5] - 公司认识到车规级客户与Robotaxi客户需求不同,后者关注技术领先,前者更希望产品成熟、价格合理[10] - 理想汽车是公司在ADAS领域的第一个量产车客户,出货量6万多台,此次合作为公司向更多车企证明能力提供了关键机遇[21][22] - 公司坚持不让低价策略,即使客户因友商报价低20%而要求降价,公司也大概率不接受,强调沟通产品价值的重要性[23] - 公司认为中国汽车市场是最重要战场,将在此保持比第二名高至少30%的研发投入以维持性能领先[24] 产品与技术理念 - 公司首款激光雷达产品Pandar40线数设定为40线,刻意与Velodyne的32线和64线不同,旨在传递“想做不同”的态度,而非平替[15] - 公司坚持“技术激进,财务保守”的策略,希望永不求人,永不会面临破产[29] - 公司投资约10亿元建设研发制造中心“麦克斯韦”,整合研发、测试、制造功能,理念是制造为研发的一部分,以加快迭代速度[7][28] - 公司目前在市场上定位为性能、质量明显好,但价格不明显贵[22] 创始人团队与管理哲学 - 三位创始人履历光鲜,分工明确:CEO负责市场、经营、资本市场;首席科学家负责技术战略与长期方向;CTO负责工程、制造、质量[4][25] - CEO从自认“技术派”转变为能耐心说服投资人、揣摩客户心思的“大销售”,其转变源于反思“如果世界和你总有一个是对的,那一定是世界”[5][13] - 公司价值观强调“主人翁精神”,鼓励员工跳出工作定义,从公司整体角度思考问题[29] - CEO通过每日花费约一小时阅读百人日报、周报来避免成为“最后一个知道坏消息的人”,并承认此方法传统,正探讨用AI提高效率[30] - CEO的学习方式包括向李想、马斯克等学习第一性原理思考,并会列出领域内最厉害的人不惜代价去请教[31]
315亿,史上“最狗血”公司来港股IPO了
36氪· 2025-09-16 11:18
公司上市与资本表现 - 禾赛科技于2025年9月16日在港交所上市 香港公开发售超购168.65倍 国际配售获14.09倍认购 上市首日股价涨7.71%至229.2港元 [1][2] - 公司港股最新市值约345亿港元(约合人民币315亿元) 美股市值约38亿美元(约275亿元人民币) [2] - 公司2023年登陆纳斯达克 发行价19美元/股 募资1.9亿美元 上市首日股价上涨11% 市值约26亿美元 [14] 业务发展历程 - 2014年回国注册公司 初期聚焦激光气体检测业务 精度达十亿分之一 获得国内最大民营燃气集团订单 [4][5][6] - 2016年转型车载激光雷达 发布国内首批量产级32线激光雷达Pandar32 2017年推出Pandar40 [6] - 客户包括蔚来、百度Apollo、博世中国、京东物流、北美自动驾驶公司Nuro 形成覆盖Robotaxi、物流、商用车的多元化客户网络 [6] - 2024年激光雷达单季交付13.4万台 全年交付50万台 成为全球首家实现全年盈利的激光雷达企业 ADAS市场累计出货量排名第二 [16] 技术研发与竞争优势 - 全球市占率突破37.3% 打破Velodyne等国际巨头的长期垄断 [14] - 第四代自研芯片带来60%成本降幅 [14] - 形成"李一帆看市场、孙恺钻技术、向少卿抓落地"的协作模式 [4] 资本运作与融资历程 - 2014年天使轮获晨兴资本200万美元投资 [18] - 2017年B轮融资中 百度以1.04亿元增资持股10.86% 成为第四大股东 [8][18] - 2020年C轮及后续融资累计募资超3亿美元 投资方包括高瓴HHLR、淡马锡、光速中国等 [18] - 港股IPO获得高瓴HHLR、泰康人寿等六大基石投资者共计1.48亿美元认购 [18] 重大挑战与应对 - 2017年联合创始人孙恺婚外出轨事件 导致其辞去董事长职务 但保留首席科学家与董事席位 [8][9][10] - 2019年遭遇Velodyne专利诉讼 最终支付1.6亿元补偿费及后续专利许可费 导致2019年净亏损扩大至1.5亿元 三年累计亏损超2.5亿元 [12] - 2024年被美国国防部列入"涉军企业清单" 股价一度跌至不到4美元 较发行价累计下跌约80% [15] - 2025年遭遇Blue Orca做空报告指控财务造假 公司否认所有指控并起诉美国国防部 [16] 财务表现 - 2024年三季度营收5.4亿元 同比增长21.1% 毛利率提升至47.7% 净亏损较上年同期收窄50% [16] - 2024年四季度营收7.2亿元 全年实现Non-GAAP净利润1400万元 [16] - 毛利率从2019年的70.3%跌至2023年的35.2% [15] 行业背景与战略定位 - 受益于中国制造业供应链优势 政策红利和市场需求三重机遇 [4][5] - 港股上市被视为规避美股地缘政策风险的战略选择 利用香港作为国际资本与内地产业的"超级联系人"地位 [19][20] - 中概股资本迁徙趋势明显 包括爱奇艺港股二次上市和极氪从美股退市转港股等案例 [21]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 孙恺持股7%(表决权24.6%)主导核心研发 李一帆与向少卿各持股6.7%(表决权23.7%)共同统筹运营 [22] - 美股机构持股比例从2023年上市初期的65%降至2025年8月的42%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