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RFdiffusion
icon
搜索文档
诺奖得主David Baker最新Nature论文:AI从头设计抗体,实现原子级精度
生物世界· 2025-11-06 12:04
文章核心观点 - AI技术RFdiffusion实现了原子级精度的抗体从头设计 有望彻底改变传统抗体药物开发流程 从耗时耗力的试错式筛选转向精准的设计式创造 [1][21] 传统抗体开发困境 - 全球有超过160种抗体药物获批上市 市场价值预计在未来5年内达到4450亿美元 [3] - 传统抗体发现方法依赖动物免疫或随机库筛选 过程耗时漫长 成本高昂且成功率有限 [4] AI技术RFdiffusion的核心能力 - RFdiffusion2是专门用于抗体设计的AI工具 能够从头生成抗体可变重链、单链可变片段和全抗体 [6][7] - 该技术可精准靶向任何感兴趣的目标表位 专注于设计抗原识别的关键区域 并能采样抗体与靶点之间的不同结合方式 [8] 实验验证与精确度 - 针对艰难梭菌毒素B、流感血凝素等四个疾病相关靶点设计的抗体 能够以纳摩尔级亲和力结合目标靶点 [11] - 冷冻电镜结构分析证实设计抗体与计算模型的结合方式几乎完全一致 主干结构偏差仅为1.45埃 关键区域偏差只有0.8埃 [11][13] 技术进化与应用拓展 - 研究从单域抗体成功拓展至更复杂的单链抗体设计 通过组合装配策略获得了靶向特定复合物的特异性抗体 [15] - 通过亲和力成熟技术 可将抗体亲和力从微摩尔级提高两个数量级至纳摩尔甚至亚纳摩尔水平 同时保留原始设计的核心特征 [18][19] 行业影响与前景 - 该技术为传统方法难以靶向的疾病靶点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如细胞内蛋白或特定构象的膜蛋白 [21] - AI从头设计抗体有望成为生物医药领域标准工具 为传染病、癌症、罕见病等提供全新治疗选择 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彻底改变医疗格局 [22]
诺奖得主David Baker最新Nature论文:AI设计蛋白开关,实现对药物的快速精准调控
生物世界· 2025-09-28 16:30
研究核心突破 - 开发出能够精确控制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时间动态的全新设计方法 实现秒级精确调控细胞信号转导过程 [3] - 该技术代表蛋白质设计领域的范式转变 从静态结构设计扩展到动态动力学控制 [22] - 核心创新在于设计特殊铰链蛋白 利用效应物诱导构象变化实现蛋白复合物的快速解离 解离速率提升高达5700倍 [10][11][12] 技术原理与优势 - 突破传统蛋白质设计只关注稳定基态的限制 转向设计高能量的激发态以控制相互作用动力学特性 [7] - 使用柔性肽段作为效应物效果优于刚性效应物 因其可像弹簧一样存储和释放能量推动构象变化 [10] - 设计蛋白的实际结构与理论预测高度吻合 最大偏差仅1.3Å 证实设计的精确性 [12] 应用前景与案例 - 快速生物传感器应用:开发的SARS-CoV-2传感器响应时间仅需30秒 比之前基于构象选择机制的传感器快70倍 [14] - 动力学控制电路应用:构建蛋白质水平链式反应 实现信号高效传递和放大 [15] - 免疫治疗应用:设计可快速开关的IL-2模拟物 通过精确控制信号持续时间发现短暂刺激与持续刺激产生不同生物学效应 [18][19] - 该技术具有通用性 只需将铰链开关与任何蛋白质结合剂融合即可动态调控蛋白-蛋白相互作用 [22]
诺奖得主David Baker推出RFdiffusion3,颠覆蛋白质设计格局,开启全原子生物分子设计新时代
生物世界· 2025-09-22 12:14
文章核心观点 - 华盛顿大学David Baker团队开发的RFdiffusion3实现了蛋白质设计的范式转变,从氨基酸残基级别进入全原子级别设计 [1][2] - RFdiffusion3能够以原子精度设计蛋白质与蛋白质、小分子、核酸等多种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显著扩展了蛋白质设计的功能范围 [2][3][9] - 该技术计算效率比前代方法提升10倍,计算成本仅为十分之一,参数规模1.68亿,为AlphaFold3的一半 [3][10] RFdiffusion3的技术突破 - 核心创新在于全原子扩散模型,同时模拟蛋白质主链和侧链的所有原子,包括相互作用的非蛋白质成分 [9] - 采用统一表示法,将每个氨基酸残基表示为14个原子,使用虚拟原子填充侧链原子较少的氨基酸 [13] - 模型架构基于Transformer U-Net,包含下采样模块、稀疏Transformer模块和上采样模块 [14] 性能表现与实验验证 - 在治疗相关靶点设计中,平均产生8.2个独特成功聚类,显著优于RFdiffusion的1.4个 [15] - 设计的DNA结合蛋白结合活性达到5.89±2.15 μM,设计的半胱氨酸水解酶Kcat/Km值达到3557 [21] - 在酶设计基准测试中,41个案例中的37个优于RFdiffusion2,成功率达90% [18] 应用前景与行业影响 - 为设计任意靶分子的结合蛋白、任意化学反应的催化剂以及复杂蛋白质组装体提供了通用平台 [28] - 能够精确控制酶活性位点、氢键供体/受体状态、底物和活性位点位置等关键参数 [24] - 技术发展将推动创新疗法、新型蛋白酶和生物材料的出现,实现"设计生命分子"的愿景 [25]
Cell重磅:AI从头设计生成小型结合蛋白,大幅提高先导编辑效率
生物世界· 2025-08-06 12:05
基因组编辑技术发展 - 自CRISPR-Cas9技术问世后,碱基编辑器(BE)和先导编辑器(PE)被开发,分别用于单碱基转换和小片段编辑[2] - 先导编辑器因其灵活性和精准性,在细胞和基因治疗及疾病建模领域受到关注,但受限于编辑效率低的问题[2] AI驱动的技术突破 - 研究团队利用AI工具RFdiffusion设计出仅82个氨基酸的MLH1小型结合蛋白(MLH1-SB),通过抑制错配修复(MMR)通路显著提高PE效率[3][9] - AlphaFold3用于高效筛选候选蛋白,整个设计筛选过程仅耗时4天,大幅缩短研发周期[15] 先导编辑器优化架构 - PE2、PE3、PE5等架构通过逆转录酶和切口向导RNA(ngRNA)改进编辑效率,但MMR通路会阻碍编辑整合[6] - PE4通过递送MLH1dn蛋白抑制MMR,但仅对10bp以下片段有效[7] - PE6和PE7通过RNA假结结构或外切核酸酶保护因子增强pegRNA稳定性,进一步提升效率[7][8] 效率提升数据 - PE7-SB2系统在人类细胞中编辑效率比PEmax和PE7分别提高18.8倍和2.5倍,小鼠体内效率比PE7提高3.4倍[11] - MLH1-SB的紧凑结构(82氨基酸)优于传统MLH1dn蛋白(753氨基酸),更易整合到AAV和LNP递送系统中[11] 技术应用前景 - MLH1-SB与现有PE架构(PEmax、PE6、PE7)兼容,可开发PEmax-SB、PE6-SB等新平台[10][11] - 生成式AI工具的高效性(如RFdiffusion网页版)正改变基因组编辑领域的研究模式,加速疗法开发[15]
Nature/Science两连发:David Baker团队中国博后利用AI“驯服”无序蛋白,攻克“不可成药”靶点
生物世界· 2025-07-31 12:13
内在无序蛋白(IDP/IDR)的特性与挑战 - 内在无序蛋白(IDP)及具有内在无序区域(IDR)的蛋白约占人类蛋白质组的60%,缺乏单一明确结构,具有高度灵活性[1] - IDP/IDR驱动关键细胞信号转导、应激反应及多种疾病进展,但传统上被认为是"不可成药"靶点[2] - 传统药物设计方法难以靶向IDP/IDR,因其结构动态变化且易降解聚集[7][9] AI技术突破与核心原理 - 研究团队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设计能精准结合IDP/IDR的结合蛋白,精度达原子级别[2] - AI模型RFdiffusion采用"动态匹配"原理:不预设结构、局部构象引导、双向优化[11][12][13] - 互补的logos策略预制1000个"结合口袋"库,有效连接成单一结构[17] 研究成果与应用潜力 - 设计生成的结合蛋白对IDP/IDR的结合亲和力达3-100纳摩尔,部分低于100皮摩尔[15][18] - 靶向胰淀素的结合蛋白可抑制淀粉样纤维形成并分解已形成纤维,与2型糖尿病相关[16] - 靶向G3BP1的结合蛋白可破坏应激颗粒形成,为帕金森病研究提供新工具[16] - 设计的结合蛋白在癌症治疗、疾病诊断、神经疾病干预等领域展现应用潜力[18] 技术特点与行业影响 - 两种互补设计策略:RFdiffusion适合具有螺旋和链状二级结构的靶点,logos策略适合缺乏规则二级结构的靶点[22] - 研究工具已在线发布供免费使用,可能引发新治疗手段和诊断方法浪潮[20] - 标志着计算生物学进入"实用时代",推动AI与生物医药的深度融合[24]
攻克“不可成药”,David Baker团队中国博后利用AI从头设计蛋白,靶向内在无序蛋白,解锁治疗靶点
生物世界· 2025-07-19 11:06
内在无序蛋白(IDP/IDR)研究突破 - 内在无序蛋白(IDP)和内在无序区域(IDR)占据人类蛋白质组近一半比例,但因其缺乏稳定结构长期被视为"不可成药"靶点,难以开发靶向药物[2] - 诺奖得主David Baker团队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设计出原子级精度的结合蛋白,成功攻克IDP/IDR靶点难题[3] 技术方法创新 - 采用基于diffusion的AI模型RFdiffusion,可从头设计自然界不存在的全新蛋白质,此前已应用于癌症免疫疗法等领域[5] - 开发两种互补设计策略: - "logos"策略通过预制1000个结合口袋库,组合生成数万亿种结合蛋白,适配随机序列多肽[9][11] - RFdiffusion策略直接生成与IDP/IDR结合的蛋白,无需预先指定靶点几何形状[7][22] 实验验证成果 - 测试43个靶点(21个疾病相关IDR+18个合成序列),39个实现紧密结合,34个亲和力达100皮摩尔至100纳摩尔[14] - 设计蛋白成功应用于: - 富集低丰度蛋白(蛋白质组学研究) - 靶向癌症受体无序结构域 - 抑制GPCR信号通路 - 阻断疼痛信号(DYNA_2b2结合蛋白亲和力<100皮摩尔)[14] - 针对胰淀素设计的结合蛋白可阻止2型糖尿病相关淀粉样纤维形成,亲和力3-100纳摩尔[17][18] 应用前景 - 为癌症治疗、神经疾病干预等提供新手段,例如调控IL2信号通路、靶向朊病毒等[17][18] - 设计工具已开源发布,可供全球研究人员免费使用[23][24] 行业影响 - 突破传统动物免疫法局限(IDR蛋白易降解导致抗体开发失败)[6] - 首次实现纳摩尔至皮摩尔级亲和力,达到自然界最强蛋白相互作用水平[20] - 两种策略互补:RFdiffusion擅长螺旋/链状靶点,logos策略适配无规则二级结构靶点[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