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SiO₂气凝胶
icon
搜索文档
投资笔记:气凝胶投资逻辑分析(附重点企业)(14722字)
材料汇· 2025-06-14 21:49
气凝胶行业概况 - 气凝胶是新一代高效节能隔热材料,具有纳米多孔网络结构,孔隙中充气态分散介质,是世界上最轻的固体[4] - 商业化应用的气凝胶主要围绕其高效的阻热能力展开,导热系数在0.012~0.024W/(m·K),比传统隔热材料低2~3个数量级[5] - 气凝胶阻热原理包括无对流效应、无穷多遮挡板效应和无穷长路径效应[5][8] - SiO2气凝胶商业化应用最成熟,2019年全球二氧化硅气凝胶占比高达69%[13] - 气凝胶复合材料具有超长使用寿命、超强隔热性能、超高防火性能和超优机械性能等优点[21][22] - 与传统保温材料相比,二氧化硅气凝胶绝热毡保温性能是传统材料的2-8倍,使用寿命约为传统材料的4倍[24][25] 气凝胶产业链分析 - 硅基气凝胶产业链上游硅源材料分为无机硅源和有机硅源,中游为气凝胶产品,下游应用场景广泛[57] - 石油化工为最大应用领域,消费占比达到56%,其次工业隔热占比18%[41][58] - 上游有机硅源为主流路线,相关厂商包括晨光新材、宏柏新材、新安股份、金纳科技等[60] - 中游气凝胶产品厂商包括纳诺科技、中科润资、晨光新材、宏柏新材、埃力生等[62] - 下游应用端在政策支持下,多家企业入局推动行业产能加速扩充[66] 气凝胶制备方法 - 气凝胶制备过程主要有溶胶-凝胶化、老化、改性和干燥四个步骤[75] - 产业化主要使用超临界干燥技术和常压干燥技术,其他技术如真空冷冻干燥、亚临界干燥尚未实现批量生产[64] - 超临界干燥技术是最早实现批量制备气凝胶的技术,工艺成熟[81] - 常压干燥在设备投入和生产成本上优势明显,制造成本降低至超临界干燥技术的1/20[84] 气凝胶市场分析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预测到2030年全球气凝胶市场规模可达37.4亿美元,1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18.2%[100] - 中商情报网预测2023年我国气凝胶市场规模将达到26.82亿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23.58%[103] - 开源证券预测2025年气凝胶市场规模中性估计为124亿元[132] - 华创证券预测2025年我国气凝胶市场规模为197.2亿元[134] - 国海证券预测2025年我国气凝胶市场空间约122.6亿元,2021-2025年复合增速68.9%[135] - 东海证券预测2025年我国气凝胶增量空间达近百亿[137] 气凝胶成本分析 - 目前气凝胶渗透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售价相对传统材料较高[144] - 气凝胶生产成本主要集中在原料硅源、设备折旧和能耗三方面,原材料成本约占总成本48%[146] - 随着制备工艺突破和低成本原材料大规模产业化,气凝胶综合成本仍有很大下探空间[147] 气凝胶竞争格局 - 目前国内气凝胶复合材料产能约为29.9万方/年,远期规划产能超过165万方/年[150] - 现有产能较大的公司有金纳科技、华陆新材、纳诺科技、中凝科技、埃力生等[150] - 新进入企业包括宏柏新材、晨光新材、泛亚微透、江瀚新材等[150] - 短期竞争看干燥技术突破,中期看产业链分工,长期看原料自给优势[152]
泛亚微透(688386):ePTFE材料领先企业,加速推进国产替代
海通国际证券· 2025-05-18 23:18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泛亚微透是中国 ePTFE 材料领先企业,实现了 TRT 膜国产化替代,营收利润持续上涨,受益于国产替代趋势和利基市场拓展,积极布局多元应用场景 [2][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概况 - 泛亚微透成立于 1995 年 11 月,2021 年 7 月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总部位于江苏常州,掌握 ePTFE 膜全产业链技术,拥有多项国内外专利 [2][3] - 公司主要从事 ePTFE 微透产品、CMD 及气体管理产品、SiO₂气凝胶产品和高性能线束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覆盖汽车、新能源等利基市场,主要客户包括上汽通用等车企与零部件厂商 [2][3] 营收利润情况 - 2022 - 2024 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3.64、4.11、5.15 亿元,同比分别+15.11%、+12.64%、+25.39%;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0.31、0.87、0.99 亿元,同比分别 - 52.79%、+176.08%、+14.58% [2][4] - 2024 年营业收入及利润上升得益于产品多元化拓展、核心技术研发、客户结构优化以及智能制造与降本增效措施推进 [2][4] 受益趋势与业务增长曲线 - 受益于高性能复合材料国产替代趋势和利基市场拓展,依托 ePTFE 和气凝胶两大核心技术平台布局高毛利、高壁垒应用场景 [2][5] - CMD 及气体管理产品打破外资垄断,被多家车灯厂和电池厂采用,业务高速增长,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2][5] - SiO₂气凝胶复合材料解决传统气凝胶难题,2024 年应用于飞机飞行试验,通过收购拓展至舰船领域,有望在高温绝缘等场景放量 [2][5] - ePTFE 膜产品具备技术和成本优势,客户覆盖头部企业,未来借助国产替代拓展至医疗、消费电子等新领域 [2][5] 多元应用场景布局 - 围绕 ePTFE 膜与气凝胶两大核心技术平台,推动材料复合与产业化应用,拓展高附加值细分领域 [2] - 汽车领域,CMD 产品和微透组件用于车灯与电池包冷凝管理系统,获头部企业采用形成稳定收入 [2] - 医疗领域,聚焦 ePTFE 膜生物医疗应用,相关膜材进入验证阶段 [2] - 航空航天领域,气凝胶复合产品应用于飞机飞行试验,通过子公司拓展至舰船等特殊装备领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