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mRNA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深度|诺奖背后生物技术公司力量迅速崛起 科学家创业有何秘诀?
第一财经· 2025-10-12 14:27
诺贝尔奖作为全球科学的最高殿堂,近年来获奖人也开始更多地向工业界垂青。随着技术的突破,很多 科学理论最终发展成为有用的技术,应用于工业界;也有越来越多的诺贝尔奖得主在获奖时已经创立企 业。这也表明科学与工业界的融合正在加速发生。 值得关注的是,在诺贝尔医学奖和化学奖背后,生物技术公司成为一股迅速崛起的新兴力量。 新兴生物技术公司成为关键力量 在新一轮的生命科学变革中,科学的发展也推动着生物技术公司的崛起。在今年的获奖者中,获得诺贝 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美国科学家弗雷德·拉姆斯德(Fred Ramsdell)就是一位典型的创业者。当诺贝尔 奖评委会宣布获奖人名单时,拉姆斯德所在的单位显示为生物技术公司Sonoma Biothapeutics。 Sonoma是目前全球少数几家从事调节性T细胞疗法开发的生物技术初创公司。该公司已从包括礼来、 Arch Venture Partners以及新锐细胞公司Lyell Immunopharma等投资的超过3.3亿美元资金。 去年,Sonoma获得制药巨头再生元(Regeneron)一笔4500万美元的里程碑付款。2023年,再生元与 Sonoma签署协议,两家公司将开发用于溃 ...
深度|诺奖背后生物技术公司力量迅速崛起,科学家创业有何秘诀?
第一财经· 2025-10-12 14:09
在做科研的时候,一定是挑专业领域里最难的问题去攻克,而在创办企业的时候,应该要挑最容易的那部分去做,这样才最有可能将 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收益。 值得关注的是,在诺贝尔医学奖和化学奖背后,生物技术公司成为一股迅速崛起的新兴力量。 诺贝尔奖作为全球科学的最高殿堂,近年来获奖人也开始更多地向工业界垂青。随着技术的突破,很多科学理论最终发展成为有用的 技术,应用于工业界;也有越来越多的诺贝尔奖得主在获奖时已经创立企业。这也表明科学与工业界的融合正在加速发生。 新兴生物技术公司成为关键力量 在新一轮的生命科学变革中,科学的发展也推动着生物技术公司的崛起。在今年的获奖者中,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美国科学 家弗雷德·拉姆斯德(Fred Ramsdell)就是一位典型的创业者。当诺贝尔奖评委会宣布获奖人名单时,拉姆斯德所在的单位显示为生物 技术公司Sonoma Biothapeutics。 Sonoma是目前全球少数几家从事调节性T细胞疗法开发的生物技术初创公司。该公司已从包括礼来、Arch Venture Partners以及新锐细 胞公司Lyell Immunopharma等投资的超过3.3亿美元资金。 去年, ...
从复星医药辞职后,吴以芳火速加盟康桥资本并出任云顶新耀董事会主席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0 22:14
从复星医药(600196)离职后,医药老将吴以芳很快宣布加盟康桥资本并出任云顶新耀董事会主席,开 启其职业生涯的新篇章。 公开资料显示,吴以芳于1987年进入徐州生物化学制药厂,历任技术员、主任、生产科长等职。 1997年起,吴以芳先后担任徐州(万邦)生物化学制药厂副厂长、徐州万邦生化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经 理。2004年4月,万邦生化改制,加入复星医药集团,成为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吴以芳也由此加入复 星医药集团,并历任江苏万邦总裁、复星医药高级副总裁、首席执行官等职。 2020年10月至2025年4月,吴以芳任复星医药董事长,期间推动集团实现全球化业务布局,制药业务分 设为创新药、仿制药及制造、疫苗三个事业部。2020年至2024年,复星医药分别实现营收303.1亿元、 390.1亿元、439.5亿元、414.0亿元和410.7亿元。 今年4月29日,吴以芳递交书面辞职函,因工作安排调整辞去复星医药董事长职务,并由执行董事改任 非执行董事。6月24日,复星医药召开股东会,完成董事会换届选举,陈玉卿正式接替吴以芳担任复星 医药董事长一职。9月30日,复星医药发布公告称,吴以芳向董事会申请辞去非执行董事职务,正式告 ...
中国医疗健康行业未来五年趋势展望:技术、政策与资本的协同进化|聚焦中关村论坛
华夏时报· 2025-03-31 13:54
技术驱动的产业重塑 - AI、基因编辑、细胞治疗等前沿技术将成为未来五年的核心驱动力,影响不仅限于研发流程优化,更体现在商业模式的颠覆性重塑 [3] - AI与医疗的结合已从影像筛查延伸至AI制药等领域,核心价值从"效率工具"转变为"生成式工具" [3] - AI制药的商业化拐点将至,关键在于从"提高效率"转向"创造价值",例如通过生成式技术缩短新药研发周期 [3] - AI医疗等热门概念易引发一二级市场估值泡沫,企业最终需靠收入与利润证明价值 [3] - 国内在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的技术迭代已接近全球前沿水平,CAR-T疗法的商业化突破及mRNA技术的本土化应用将成为下一波浪潮的核心 [5] - 细胞和基因治疗赛道有三大趋势:海外人员入口放开、全球前沿新技术通过license in方式落地、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5] - 中美两国CGT新药上市数量比例接近1:1,审批速度趋同,为行业带来信心和活力 [5] 政策与支付端的影响 - 医保控费与集采政策加速行业格局分层演化,政策压力既是挑战也是筛选头部企业的筛选器 [6] - 控费趋势为国产企业提供以低成本快速占领市场的窗口期,但进入内卷阶段后价格战将不可避免 [6] - 集采加速医疗行业竞争格局分化,细分赛道头部公司会获得更快发展机遇 [6] - 创新药出海、AI医疗、生物制造、医疗器械自主创新及行业并购整合是未来5年行业重要方向 [6] - 集采政策下两类企业保持高速增长:具备先发创新优势的企业和市场占比处于头部的进口替代企业 [7] - 兼具医疗属性与消费需求的产品(如控糖减重、母婴消费及宠物医疗)能通过稳定销售维持健康现金流 [7] 资本布局与行业未来 - 当下应关注企业现金流水平,鼓励企业结合AI等新技术对研发或商业模式进行降本增效,创造好的并购或退出机会 [4] - 未来五年医疗健康行业将进入技术驱动、政策适配与资本赋能的深度协同期,估值泡沫出清与AI、CGT等技术爆发式增长并存 [7] - 医疗健康行业的未来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资本、政策与社会价值的深度融合 [7] - 投资人需在技术洞察、政策预判与组合管理中找到动态平衡,才能在不确定性中捕捉确定性增长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