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创业

搜索文档
21专访|中科创星米磊:科学家创业仍是大势所趋,创投要有能力帮助补短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5 16:38
科学家创业与硬科技投资趋势 - 近年来投资机构重心转向科技创新领域,硬科技成为主流赛道,高校教授成为资本追逐对象 [1] - 硬科技攻关进入深水区后,科技成果转化难度加大,技术被证伪、商业化失败等问题显现 [1] - 科学家创业存在商业思维和管理经验短板,行业开始反思是否出现泡沫 [1] -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认为科学家创业挑战大但不可矫枉过正,硬科技时代仍是大势所趋 [2] 中科创星的硬科技孵化实践 - 中科创星2013年成立,专注硬科技早期投资,已孵化530家企业,基金规模超120亿元 [1] - 2015年设立硬科技冠军企业创业营,免费提供转型课程,累计服务580位创业者,合作130位导师 [2][6] - 冠军营通过产业对接、企业走访等方式构建生态,孵化出智谱AI、中科海钠等标杆企业 [2][6] - 第十期创业营新增书籍赠阅环节,精选《创新者的窘境》等管理经典,强化认知提升 [3] 硬科技创业培训需求与生态建设 - 国内硬科技创业培训内容稀缺,冠军营填补市场空白,坚持公益性质不商业化 [7] - 课程体系持续迭代,涵盖技术思维向市场思维的转变,组织方式创新包括行业沙龙等 [5][6] - 中国硬科技企业占比提升,全球范围内创业课程迭代速度滞后于技术发展 [7] 科创债与民营GP募资创新 - 中科创星2024年6月发行4亿元科创债,成为全国首家成功发债的民营股权投资机构 [9] - 科创债新政降低门槛,利好头部民营GP如君联资本、东方富海,提升资金利用效率 [10] - 发债补充募资方式,增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能力,但需机构资质符合审查标准 [10] 国际化布局与前沿赛道投资 - 中科创星计划在香港设办公室,对接大湾区科研资源并推动业务国际化 [11] - 2024年重点投资光子、量子、AI、航空航天等赛道,AI领域侧重底层芯片和算力 [13] - 人形机器人领域谨慎投资整机公司,但布局上游灵巧手、关节等核心技术环节 [15] 年轻创业者与颠覆式创新 - 冠军营学员年龄层下沉,1998年出生的创业者涉足高空风力发电等高风险领域 [16] - AI技术推动创业者年轻化,20多岁为创新巅峰期,试错成本低适合颠覆性创新 [16] - 硬科技进入深水区,年轻创业者更易挑战颠覆性项目,如智谱AI因技术积累受国资青睐 [14][16]
巴斯夫、金发供应商,化工新材料“小巨人”,IPO上会通过!
DT新材料· 2025-06-21 21:14
公司上市进展 - 宁波能之光于2024年6月20日通过北交所上市委员会审议,符合发行、上市及信息披露条件,若后续顺利将成为科学家创业的成功案例 [1] - 公司曾于2017年在新三板挂牌,2019年终止挂牌,2020年与国金证券签署辅导协议,本次选择北交所上市标准为"预计市值不低于2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不低于1,500万元且ROE不低于8%" [2] 财务表现 - 2021-2023年营收分别为5.29亿、5.55亿、5.6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414.5万、2186.4万、4980.7万元,2023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28% [2] - 2024年收入6.1亿元(毛利率17%),净利润5594万元,2025年1-6月预计营收3.01亿元(同比+2.61%),扣非净利润2699.18万元(同比+3.39%) [2] 募资计划 - 拟募资1.6亿元,其中9116.6万元用于3万吨功能高分子材料扩产项目,3541.85万元用于研发中心建设,3350万元补充流动资金 [3][4] 产能与生产 - 宁波工厂产能3万吨,2024年产量33,911.62吨(产能利用率113.04%),赣州工厂产能19,639.5吨,2024年产量14,913.69吨(产能利用率75.94%) [6] - 主要产品包括相容剂、增韧剂、粘合树脂等功能高分子材料,应用于汽车、线缆、电子电器、光伏组件等终端市场 [6] 客户与供应链 - 客户涵盖金发科技(占销售额近10%)、普利特、万马股份等国内企业,以及LG、巴斯夫、沙比克等国际巨头 [5] - 向金发科技采购陶氏品牌POE作为原料,形成双向合作关系 [5] 产品与技术 - 粘合树脂收入逐年增长,主要用于光伏胶膜、阻隔包装等领域,具有环保性能优势 [12][13] - 功能母料(如除酸母料、抗PID母料)针对N型Topcon、异质结等新型光伏电池需求开发 [14] - 在研项目包括锂电池隔膜用UHMWPE粉末、改性聚丙烯蜡等7类新材料 [7] 行业应用 - 相容剂产品可改善生物基塑料、废旧塑料再生材料的性能,应用于建材装饰、园林绿化等领域 [10] - 工程塑料改性助剂可提升材料韧性及耐低温性,终端覆盖汽车、轨道交通、低空经济等场景 [10]
资本正在抛弃科学家?硬科技投资迎来败局?
搜狐财经· 2025-05-28 17:48
科学家创业热潮与反思 - 2021年科学家创业融资热度达到顶峰,2023年回落至理性状态,单笔投资规模趋于早期体量[5] - 2021年硬科技赛道成为VC主要投资方向,大量资金涌入导致科学家与投资人错配[5] - 行业反思"唯技术论",认为科学家创业存在重研发轻商业、重论文轻产品等五大弊病[5][6] 科研体系对科学家创业的影响 - 中科院"三个面向"方针将"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置于末位,导致科研与市场需求脱节[7] - 科研绩效评价以论文、专利为主,科技成果转化权重低,催生大量"沉睡专利"[10] - 2020年"四个面向"政策调整将经济主战场提至第二位,标志着科研价值观转变[11] 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进展 - 最新政策允许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最长6年,全国科研院所执行力度显著增强[12][13] - 中国农业大学前院士李宁获企业聘任,体现对科学家宽容态度[12] - 科技成果转化率从2010年25%提升至35%,但仍低于发达国家70-80%水平[14] 硬科技投资机构能力要求 - 需具备科研成果甄别能力,独立评估技术产业化前景[15] - 需识别科学家企业家潜质,弥补其商业意识而非改变核心特质[15] - 需提供产业资源孵化(如订单)和科学家成长孵化(如管理培训)[15] 金融体系改革与支持 - 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仅5.5%,显著低于美国13%和日本15%[14] - 国家建议扩大股权融资比重,建立科创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体系[14] - 政府引导基金拟设容错池,对早期科技投资给予损失补偿[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