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个性化肿瘤治疗性疫苗EVM16
icon
搜索文档
200亿嘉兴药企,空降新董事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1 09:16
核心人事任命 - 吴以芳于10月10日被任命为云顶新耀执行董事及董事会主席,原主席傅唯调任为荣誉主席[2] - 在任命前一天,吴以芳宣布加盟康桥资本成为执行运营合伙人,康桥资本是公司主要股东[2] - 吴以芳拥有超过30年制药行业经验,此前在复星医药体系内服务超过20年,曾担任总裁兼CEO[4][5] 新任领导层背景与专长 - 吴以芳职业生涯贯穿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周期,从基层岗位做起,曾主导复星医药从仿制药向创新药的战略转型[5][10] - 其专长包括战略交易、研发创新、关键利益方管理、销售网络建设及医保谈判,经验与云顶新耀当前聚焦方向高度契合[4][5] - 曾推动复星医药全球化布局,在新冠疫情期间促成mRNA技术引入中国,并成功推动产品进入欧美、非洲、东南亚等海外市场[5][15] 公司商业化进展与财务表现 - 公司三款核心产品构成商业化“造血王牌”:依嘉®于2023年7月获批,2024年1-6月实现收入1.43亿元,同比增长6%[11][13];耐赋康®于2023年11月获批,2024年1-8月实现销售收入8.25亿元,预计全年销售额达12亿-14亿元,2026年有望增长至24亿-26亿元[12][13];维适平®已在大湾区落地,中国内地新药上市申请获受理,预计2026年上半年获批[13] - 管理层预计2024年能实现16亿-18亿元销售目标,并在第四季度实现经营性现金流转正[15] - 公司预计三款核心产品在授权区域内峰值销售额将分别达到15亿元、50亿元和50亿元,未来销售峰值预计超过250亿元[14][24] 研发管线与技术创新 - 公司聚焦mRNA肿瘤管线,个性化肿瘤治疗性疫苗EVM16已在临床前研究中显示疗效,II期临床试验初步数据积极[5];通用型肿瘤疫苗EVM14于2024年7月底在中国获批临床,成为公司首个实现中美双报的mRNA肿瘤疫苗,其全球多中心I期临床试验在2024年三季度完成首例患者入组[5][7] - 公司探索新一代肿瘤免疫疗法,基于自主研发的靶向LNP系统开发自体生成CAR-T项目EVM18,预计2025年底前启动临床试验[20] - 公司于2024年7月末配售募资15.53亿港元,其中50%用于自主全球研发平台及新产品管线开发,完成配售后总现金余额超25亿元[18][19] 战略投资与市场表现 - 公司于2024年8月以3090万美元增持I-Mab,合计持有约16.1%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以强化在肿瘤领域的战略协同[20][21] - 2024年初至今,公司股价涨幅超200%,市值最高回升至200亿港元以上[23] - 公司重申将聚焦耐赋康®与维适平®“双大单品”,并凭借依嘉®、EVER001等“高潜组合”发挥协同效应[24]
从复星医药辞职后,吴以芳火速加盟康桥资本并出任云顶新耀董事会主席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0 22:14
核心人事变动 - 云顶新耀宣布多项董事会人事调动,委任吴以芳为公司董事会主席,傅唯调任非执行董事并不再担任董事会主席,冯洪刚辞任非执行董事 [1] - 相关人事调整旨在强化公司治理,优化战略布局,提升公司整体实力 [1] - 吴以芳表示将与首席执行官罗永庆并肩推动公司发展,提供战略指引并指导关键战略举措的实施 [1] 新任主席吴以芳的从业背景 - 吴以芳在加入云顶新耀前曾任复星国际执行总裁,并在复星医药担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近十年 [2] - 吴以芳于2004年随万邦生化加入复星医药集团,历任江苏万邦总裁、复星医药高级副总裁、首席执行官等职 [2] - 2020年10月至2025年4月,吴以芳任复星医药董事长,期间推动集团实现全球化业务布局 [2] - 吴以芳于2025年4月29日辞去复星医药董事长职务,并于9月30日辞去非执行董事职务,正式告别复星集团 [3] 康桥资本的角色与关联 - 吴以芳在从复星医药离职后,于10月9日正式加盟康桥资本并出任执行运营合伙人 [4] - 康桥资本是专注于医疗健康行业的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规模为105亿美元 [4] - 云顶新耀由康桥资本孵化并于2017年成立,康桥资本首席执行官傅唯此前担任云顶新耀董事会主席,上市前持股比例达62.48% [4] - 目前康桥资本仍是云顶新耀第一大股东,在完成股份配售后持有上市公司8488.34万股,持股比例为24.19% [4] mRNA技术发展的战略重点 - 云顶新耀新闻稿特别强调吴以芳在担任复星医药董事长期间成功为大中华区引入BioNTech的mRNA技术 [4] - 云顶新耀正在大力发展mRNA业务,于2025年6月30日举办mRNA创新技术平台研发日,展示其自主研发的AI+mRNA技术平台及核心管线 [5] - 公司核心管线包括通用型现货肿瘤治疗性疫苗EVM14和个性化肿瘤治疗性疫苗EVM16 [6] - 云顶新耀于2025年7月15日宣布EVM14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获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正式受理 [6]
复星医药前董事长吴以芳加盟云顶新耀,任董事会主席
第一财经· 2025-10-10 11:20
公司人事任命 - 云顶新耀任命吴以芳为公司董事会主席、提名委员会主席及薪酬委员会成员 [1] - 此次董事会调整旨在强化公司治理,优化战略布局,提升公司整体实力 [1] - 吴以芳此前于10月9日成为康桥资本的执行运营合伙人,而康桥资本是云顶新耀的主要股东 [1][3] 新任主席背景 - 吴以芳在制药行业拥有逾三十年的丰富专业经验 [3] - 其曾担任复星国际执行总裁,并在复星医药担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近十年,主导公司转型为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企业 [3] - 其曾成功为大中华区引入BioNTech的mRNA技术,并联合创立万邦生化医药 [3] 公司业务战略 - 云顶新耀正在大力发展mRNA业务,已构建国际领先的、完全整合且本地化的AI+mRNA平台 [3] - 公司重点推进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领域的产品管线开发,包括通用型肿瘤治疗性疫苗EVM14、个体化肿瘤治疗性疫苗EVM16以及自体生成CAR-T项目 [3] - 公司自主研发的首款个性化mRNA治疗性肿瘤疫苗EVM16的IIT研究已于今年3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3] - 公司持续深化“授权引进+自主研发”的“双轮驱动”战略布局 [4] - 凭借稳健的资金储备和不断增强的研发及商业化能力,公司力争在2025年下半年实现经营性盈利 [4]
云顶新耀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48% 下半年有望迎来盈利拐点
证券日报· 2025-08-29 15:06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46亿元,同比增长48% [4] - 毛利率达76.4%,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亏损同比收窄31% [4] - 截至上半年末现金余额16亿元,叠加配股募得15.53亿港元后总现金余额超25亿元 [4] - 公司预计第四季度实现经营性现金流转正 [2] 核心产品商业化进展 - 肾病治疗产品耐赋康上半年销售收入3.03亿元,同比增长81% [1] - 8月份单月销售收入达5.2亿元,扩产补充申请获批后供应能力提升 [1] - 预计耐赋康全年销售额将突破12亿元至14亿元 [1] - 肾科销售团队扩充至190人,目标医院覆盖数量增至1000家 [1] - 2025年上半年新增治疗患者约3万名 [1] 战略目标与展望 - 公司对实现全年16亿元至18亿元销售目标充满信心 [1][2] - 力争2025年下半年实现经营性盈利 [1] - 深化"双轮驱动"战略,构建商业化平台与自主研发引擎 [2] 研发管线布局 - 已构建端到端全产业链mRNA技术平台,覆盖抗原发现至产业化生产 [1] - 全面布局肿瘤治疗性疫苗及自体生成CAR-T等前沿疗法 [1] - 重点产品包括个性化肿瘤疫苗EVM16、mRNA肿瘤疫苗EVM14、免疫调节疫苗EVM15及BTK抑制剂EVER001 [2] - 加快全球权益产品的临床开发与国际化布局 [1]
云顶新耀(01952):mRNA平台开发稳步推进,可逆BTK膜性肾病数据优异;上调目标价
交银国际· 2025-07-02 16:06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交银国际对云顶新耀的投资评级为买入 [2][2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云顶新耀举办研发日活动展示AI + mRNA平台及多款mRNA肿瘤药物研发进展,可逆BTK抑制剂EVER001治疗膜性肾病更新优异数据,上调目标价至72.5港元,维持买入评级 [6] 股份资料 - 52周高位为65.15港元,52周低位为18.28港元,市值为20,198.83百万港元,日均成交量为13.36百万,年初至今变化为28.51%,200天平均价为47.94港元 [3] 财务数据一览 收入 - 2023 - 2027E收入分别为126、707、1,660、2,552、3,752百万人民币,同比增长分别为884.5%、461.2%、134.9%、53.7%、47.1% [5] 净利润 - 2023 - 2027E净利润分别为(844)、(1,041)、(267)、239、743百万人民币 [5] 每股盈利 - 2023 - 2027E每股盈利分别为(2.80)、(3.24)、(0.82)、0.74、2.29人民币,前EPS预测值2025 - 2027E分别为(0.81)、0.96、2.45人民币,调整幅度分别为1.2%、 - 22.9%、 - 6.4% [5] 其他指标 - 2023 - 2027E市盈率分别为ns、ns、ns、76.8、24.7倍,每股账面净值分别为16.45、12.69、12.03、13.05、15.62人民币,市账率分别为3.45、4.47、4.72、4.35、3.63倍 [5] 研发进展 AI + mRNA技术平台 - 个性化肿瘤治疗性疫苗EVM16在小鼠黑色素瘤模型验证疗效,与PD - 1抗体有协同作用,IIT研究初步结果显示有良好免疫原性;通用型现货肿瘤治疗性疫苗EVM14靶向5种肿瘤相关抗原,适用于多种鳞癌,正推进中美双报;自体生成CAR - T项目在动物模型验证有效,有开发用于肿瘤及自身免疫疾病的潜力 [6] 可逆BTK治疗膜性肾病 - EVER001治疗膜性肾病Ib/IIa期数据显示,免疫学响应快速显著,两个剂量组治疗8 - 12周后抗PLA2R自抗体平均降低超60%,24周时接近100%;临床响应可观,20 - 24周治疗后24h尿蛋白水平降低超50%,36周时达80%左右,高剂量组停药后仍维持100%的免疫学和临床完全响应率 [6] 目标价调整 - 下调2025 - 2027年盈利预测,将EVER001加入长期财务预测,预计其经PoS调整后销售峰值超15亿元人民币,上调目标价至72.5港元,对应237亿港元目标估值和1.8倍收入达峰时的市销率 [6] 财务预测变动 营业收入 - 2025 - 2027E新预测分别为1,660、2,552、3,752百万人民币,前预测分别为1,689、2,819、3,908百万人民币,变动分别为 - 1.7%、 - 9.5%、 - 4.0% [23] 毛利润 - 2025 - 2027E新预测分别为1,212、1,914、2,852百万人民币,前预测分别为1,233、2,114、2,970百万人民币,变动分别为 - 1.7%、 - 9.5%、 - 4.0% [23] 归母净利润 - 2025 - 2027E新预测分别为(267)、239、743百万人民币,前预测分别为(264)、311、794百万人民币,变动分别为NA、 - 22.9%、 - 6.4% [23] DCF估值模型 - 计算得出企业价值为21,364百万人民币,股权价值为21,546百万人民币(23,700百万港元),股份数量为327百万,每股价值为72.50港元 [24] 行业覆盖公司 - 交银国际对多家医药行业公司给出评级及目标价,云顶新耀评级为买入,收盘价62.20港元,目标价72.50港元,潜在涨幅16.6% [27]
中金:维持云顶新耀(01952)“跑赢行业”评级 升目标价至80港元
智通财经网· 2025-07-01 16:13
公司评级与目标价调整 - 维持云顶新耀2025年和2026年盈利预测基本不变 [1] - 基于DCF估值法维持跑赢行业评级 [1] - 目标价上调14.3%至80.0港元较当前股价有28.6%上行空间 [1] mRNA技术平台进展 - 公司自主研发mRNA技术平台包含三款核心产品线:通用型现货肿瘤治疗性疫苗EVM14个性化肿瘤治疗性疫苗EVM16以及自体生成CAR-T项目 [2] - 已与全球Top20药企广泛接洽BD策略聚焦通过国际伙伴资源推动创新药全球布局 [2] mRNA研发与生产平台能力 - 搭建覆盖抗原设计算法优化LNP递送系统CMC工艺开发GMP工业化生产的全产业链mRNA平台 [3] - 自研第三代AI算法优化实现靶蛋白表达大幅提升 [3] - 自主LNP递送平台拥有内部专用脂质库超过500种具备肝脏及肝外递送能力支持被动和主动靶向策略 [3] - 张江和嘉善两大基地保障工艺开发和工业化生产 [3] 核心产品线临床进展 - EVM16:借助EVER-NEO-01妙算AI算法系统设计编码数十种肿瘤新抗原的mRNA疫苗临床前数据显示安全性良好免疫原性强IIT研究于2024年3月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4] - EVM14:靶向5种肿瘤相关抗原的通用型现货肿瘤治疗性双价疫苗临床前数据显示可诱导较强免疫应答2024年3月获FDA批准启动临床 [4] - 自体生成CAR-T:基于自主tLNP系统开发猴子模型中验证T细胞高效转染CAR表达及B细胞清除效果 [4]
mRNA已成国际药企关注焦点 云顶新耀能否从百亿元规模肿瘤疫苗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30 19:06
公司股价表现 - 6月30日股价上涨8.74%,近7个交易日累计上涨28.6% [1] - 当前股价62.2港元,市值203亿港元 [1] mRNA技术平台与产品管线 - 展示三款mRNA平台产品:通用型现货肿瘤疫苗EVM14、个性化肿瘤疫苗EVM16、自体生成CAR-T项目 [1] - EVM14靶向5种肿瘤相关抗原,适用于鳞状细胞癌,可实现"现货型"生产 [3] - EVM16在小鼠模型中验证疗效,与PD-1抗体联用有协同作用,已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3] - 拥有超过500种内部专有脂质库,覆盖疫苗及CAR-T项目需求 [8] 研发进展 - EVM14全球多中心I期临床试验(EVM14 C101)即将启动,预计2025年Q3完成首例患者入组 [1][3] - 嘉善工厂6月9日放行首批GMP临床试验样品,8月中旬运抵美国临床中心 [1] - 合作临床中心包括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和上海市胸科医院 [3] 商业策略 - 与全球Top 20药企建立接洽,BD策略聚焦国际伙伴资源 [1] - 公司在BD方面"有选择权",等待最佳时机追求最大回报 [1] - mRNA平台已成为国际药企关注焦点 [4] 行业竞争格局 - 海外龙头企业如Moderna的mRNA-4157已进入临床III期,有望2027年商业化 [5] - 国内十余家企业布局mRNA肿瘤疫苗,大多处于临床早期阶段 [5] - 公司优势在于构建了从抗原设计到规模化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平台 [7] 市场规模预测 - 中信证券预测2035年全球mRNA肿瘤疫苗市场规模达210亿美元 [7] - 中国市场规模预计达100亿元人民币 [7] 技术壁垒 - 递送系统是主要瓶颈,LNP供应商少且存在专利纠纷 [8] - 公司已建立自主LNP递送技术平台,在可电离脂质和隐形脂质方面有专利布局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