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Founder Park
icon
搜索文档
对话 ClackyAI 李亚飞:「套壳」之上还有厚度,数据闭环没那么重要
Founder Park· 2025-06-20 20:30
产品定位与核心优势 - ClackyAI定位为云端AI Coding Agent产品,主打"人类负责架构,AI编写代码"模式,通过云端IDE实现专业级软件开发[2] - 相比市面同类产品,其差异化在于能构建包含前后端和数据库的完整专业软件,而非仅Demo级产品[22][23] - 核心优势来自三年云端编程技术积累+一年专注研发,形成"产品+架构"的双重能力[10][24] 技术架构与工程实践 - 采用云端CDE(Clou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架构,为AI预装完备开发环境(数据库/测试工具等),实现开箱即用[47][48] - 关键know-how是最小测试单元机制,通过即时Lint检查/单元测试等形成快速闭环,提升代码质量[54][55] - 工程实践强调复用人类现有技术栈(如MySQL/PostgreSQL),而非创造新体系,确保可维护性[34] 行业趋势判断 - AI Coding领域将分化为模型公司与应用公司,应用层价值增长斜率已超过模型层[12][15] - 云端开发是未来趋势,本地IDE是过渡形态,AI工作流最终会迁移到云端环境[45][46] - 专业级软件需求持续存在,但开发成本将大幅下降,未来1-2人团队可完成原需6-8人的工作量[30][32] 产品演进路线 - 当前处于L3阶段(人机协作各占50%),计划演进至L3.8(人类仅需架构审核)[58][61] - 交互设计逐步弱化人类干预,未来实现需求输入→AI拆分任务→多Agent协同交付的自动化流程[61] - 通过共享上下文工作区解决AI记忆局限,实现跨thread的项目信息协同[63][64] 市场竞争策略 - 认为数据积累优先级不高,当前应聚焦产品定义和流程设计[14][18] - 大厂因资源诅咒和KPI导向难以主导该赛道,创业公司凭借原创性更易突围[69][70] - 市场空间足够容纳多家企业,重点在于降低专业软件开发门槛[67][30] 人才需求变化 - 初级程序员需求减少,未来可能出现"业务设计师"等新角色,侧重需求抽象而非编码[79][80] - 架构师角色可能弱化,因AI遵守规范可减少架构污染,但架构思维仍需保留[43][44] - 学习编程仍必要,但AI辅助可大幅降低学习曲线,加速新人成长[79]
倒计时 1 天!AGI 大会游玩(避坑)指南
Founder Park· 2025-06-20 18:11
AGI Playground 2025活动概览 - 活动聚焦AI Native产品范式拆解、AGI创新机构价值评估、具身智能未来展望等前沿议题 [3][5][13] - 设置5个平行会场,涵盖AI原生硬件创业、对话式Agent商业化、大模型生产力工具落地等细分领域 [3][5][12] - 包含AI Cloud 100 China榜单发布、GenAI投资范式研讨等行业风向标内容 [5][13] 核心议程亮点 - 首日上午发布2025中国最具价值AGI创新机构TOP50榜单 [3][13] - 深度探讨多模态内容生成的中国公司机遇及AI收入模型重塑 [5][13] - 专题研讨AI Agent年营收超千万的实现路径及YC押注的Voice 3新浪潮 [3][13] - 实战工作坊提供一小时构建实时语音对话Avatar的极速开发体验 [3][13] 行业趋势洞察 - GenAI推动全球投资主线变化,重点关注软件订阅向AI结果付费的商业模式转型 [5][13] - 拆解Google生态驱动全球化增长案例,探索AI时代泛商业内容出海的PMF方法论 [3][13] - 分析AI原生硬件创业关键问题,研讨大模型时代生产力工具落地路径 [3][13] 创新展示与交流 - RTE Open Day集中展示AI玩具、语音客服、AR游戏等具身智能应用 [18][19] - 新增户外交流区采用非传统展台形式促进开放式行业对话 [19][20] - After Party设置不插电音乐会及行业社交环节强化资源对接 [22][24]
a16z:To C AI 产品根本没有 moat,速度决定一切
Founder Park· 2025-06-19 22:13
超 7000 人的「AI 产品市集」社群!不错过每一款有价值的 AI 应用。 邀请从业者、开发人员和创业者,飞书扫码加群: AI 迭代的太快了,不可复制的静态「护城河」时代已经不存在了。而 To C AI产品根本就没有「护城河」,速度决定一切:产品发布速度、获取关注速 度、抢占用户心智的速度。 a16z 的合伙人 Bryan Kim 近期发布了一篇文章《In Consumer AI, Momentum Is the Moat》,探讨了在没有「护城河」的 To C AI 产品竞争中,如何抓住 机会,实现增长。 Bryan Kim 认为,「速度」正在成为新的竞争优势,产品需要持续的高速迭代以及有效分发。在文章中,同时他总结了六种分发增长策略。 原文链接: https://a16z.com/momentum-as-ai-moat/ 进群后,你有机会得到: 如何在 To C AI 产品构建护城河?一个坦率的回答是:目前还没有。 行业格局的演变速度极快,当基础模型与基础设施以月为单位、甚至以周为单位进行迭代更新时,我们几乎不可能再像移动互联网时代那样,按部就班、 稳扎稳打地构建产品。 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环境中, 速度 ...
11Labs 增长负责人:搞营销要学着做视频,但创始人出镜会有点自恋
Founder Park· 2025-06-19 22:12
公司概况 - AI语音生成独角兽企业ElevenLabs完成1.8亿美元C轮融资后估值达33亿美元 [1] - 2024年11月用户超3300万 2025年ARR收入突破1亿美元 [1] - 核心产品Eleven v3模型支持多人对话 情绪语气表现生动 被称为最具表现力的文本转语音模型 [1] 增长策略 组织架构 - 采用横向产品供给模式 将公司分为独立业务单元管理 包括消费者应用 创作者平台和开发者平台 [2] - 每个业务单元配备完整增长团队 含增长营销人员 付费广告专员和社区运营人员 [2][8] - 横向增长团队由渠道专家组成 如效果营销负责人曾领导Shopify效果营销团队 SEO专家曾为Canva工作 [10] 产品发布 - 将发布分为三级 一级发布指重要新模型或大规模产品线 投入最多关注度 [13] - 每次发布提炼核心信息点 如语音转文本功能定位为全球最顶尖语音转录模型 [14] - 发布材料从构思推文串开始 制作呼应视频和博客文章 技术性发布需设计精良视频 [16] 渠道分发 - 在所有可能渠道跨平台发布 包括Twitter LinkedIn Bluesky Threads Reddit和Hacker News [16] - 团队内部建立推广频道 形成环绕声效应 发布当天全员分享评论 [16] - LinkedIn自然增长被严重低估 创作优质内容门槛低于Twitter [61] 营销方法 视频营销 - 视频作为增长媒介价值被低估 每次产品发布核心营销材料是视频 [26] - 动态设计视频能快速传达复杂产品信息 重点应放在前30秒 [27][28] - 建议将视频制作能力内部化 因产品发布通常只有一周准备时间 [32] 内容创作 - 精通文案写作是增长工作基础 需思考如何让内容引人入胜和清晰传达信息 [62] - 博客文章对技术受众和SEO仍有价值 需展示基准测试结果和技术细节 [20] - 工具类SEO页面如文本转西班牙语语音搜索 仍能带来持续流量 [21] 团队建设 - 早期招聘建议从通才型增长营销人员开始 全面负责信息传递到渠道测试 [10][12] - 第二位招聘偏前端增长工程师 具备黑客精神 关注指标 负责SEO落地页和小工具开发 [12] - 产品工程师应拥有并全权负责产品 完成从想法到交付的完整循环 [55][59] 市场洞察 - 企业级市场未来可能更多采用自下而上方式 从消费级或开发者受众切入 [2] - 北极星指标定为市场来源的销售合格线索数量 企业营销团队专注提升该数字 [37] - 反向定位是有效竞争策略 抓住对手核心优势采取完全相反策略并转化为自身优势 [53] 产品理念 - 早期创始人最大错误是实现产品市场契合前过早进行付费营销 [60] - AI语音助手和对话式AI发展超预期 已有20个客户构建对话式AI代理 [75] - 基础设施层和应用层界限模糊 但需明确合作领域 如不涉足数字虚拟人平台 [76] 创业经验 - 长期主义和耐心是关键 市场时机重要性如GLP-1药物浪潮 [72][73] - 创始人品牌极其重要但需选择真正共鸣的渠道 如演讲活动而非强制社交媒体 [43][44] - 产品发布应确保真正准备好 性能出色后再推广 而非提前宣传未完成功能 [65]
YC AI 创业营 Day 2:纳德拉、吴恩达、Cursor CEO 都来了
Founder Park· 2025-06-19 17:10
Microsoft CEO Satya Nadella观点 - AI应被视为工具而非人类 下一个前沿是赋予记忆和行动能力但需与人类推理区分[4] - 智能体将成为新一代计算机 技术精确性和用户体验是关键[4] - 反馈循环产品如Agentic AI表现优于一次性工具 持续交互带来复合性能提升[4] - 原型构建速度提升10倍 软件开发效率提高30-50% 应利用实时反馈降低风险[4] - 代码稀缺性下降 价值实现比代码本身更重要[4] - 真实世界数据不可替代 对复杂视觉和物理任务尤为关键[4] - AI最佳用途是加速迭代而非追求一键生成魔法 需产品经理参与评估[4] - 平台复合效应支撑AI发展 云基础设施数十年积累是关键[7] - 基础模型是新型基础设施 产品生态才是价值核心[7] - 经济影响是AI价值基准 需创造GDP增长才算变革性[8] - 算力与智能呈对数增长 未来突破需范式转变[8] - AI发展需解决能源消耗和社会共识问题[8] - 行业变革最大瓶颈是工作流程变更管理[8] - AI加速工作角色融合 催生全栈人才趋势[8] - 消除重复性工作可释放创造力[9] - AI形态仍在快速演进 需对未来突破保持开放[9] - AI不会取代开发者 将转变软件工程核心至系统设计[9] - 企业仍需对AI产品行为负法律责任 隐私安全是核心[9] - 实用价值是建立信任的基石 如印度农民聊天机器人案例[10] - Microsoft战略重心转向功能完备的智能体[10] - 量子计算可能是下一个颠覆性技术 Microsoft聚焦纠错量子比特研发[12] - VSCode和Excel是赋能型产品的典范[12] Deep Learning.AI创始人吴恩达观点 - 初创公司执行速度是成败关键 AI带来指数级学习复利[15] - 最大机会在应用层而非模型层 应专注用户场景实现[15] - Agentic AI因反馈循环优势显著[16] - 基础模型与应用间兴起代理式编排中间层[17] - 具体想法比宏大叙事更易快速执行[17] - 早期数据验证失败时具体方案更易转向[17] - 快速原型和实时反馈可显著降低市场风险[17] - 构建20个粗糙原型比打磨一个完美版本更有效[18] - 快速行动需结合责任承担 这是建立信任基础[19] - 代码价值转向实现功能而非编写过程[19] - 技术架构选择变为可逆决策 鼓励大胆实验[19] - 编程能力门槛降低但仍是必备技能[19] - 领域知识与AI结合产生更大价值[19] - 产品经理成为新瓶颈 建议与工程师配比达2:1[19] - 工程师需兼具产品思维理解用户需求[20] - 反馈获取速度层级:内部测试->朋友->陌生人->千名用户->全球A/B测试[20] - 深厚AI知识仍是竞争护城河[20] - 警惕AGI等炒作概念 关注实际用户价值[20] - AI安全核心在于应用方式而非技术本身[20] - 用户喜爱度是唯一关键指标[20] - 教育AI仍处早期探索阶段[20] - 警惕利用AI恐惧推动的监管保护主义[21] Physical Intelligence联创Chelsea Finn观点 - 机器人技术需全栈构建 不能简单叠加现有体系[24] - 数据质量优于数量 多样性真实性是关键[24] - 预训练+微调(约1000高质量样本)是最佳模式[24] - 通用型机器人模型表现超越专用系统[24] - 真实世界数据对复杂任务不可替代[24] - 过度资源投入可能延缓进展 需保持问题清晰度[24] Cursor CEO Michael Truell观点 - 持续构建积累信心 早期病毒传播项目奠定基础[27] - 快速验证陌生领域 实践中学习[27] - 差异化定位不惧巨头竞争 全流程开发自动化打开市场[27] - 3个月完成从代码到发布 快速迭代校准方向[27] - 专注AI功能放弃IDE开发加速进展[28] - 社交媒体推文启动早期用户增长[28] - 年收入从100万增至1亿美元 周复合增长达10%[28] - 跟随好奇心与聪明人共事[28] Figma CEO Dylan Field观点 - 联合创始人需具备持续激励能力[29] - 早期项目失败磨砺出成功产品[29] - 快速发布收费获取反馈驱动演进[29] - 长期愿景需拆解为短期可执行冲刺[30] - 产品市场契合可能需5年时间验证[31] - AI时代设计成为新差异化因素 Figma推出多款新产品顺应趋势[32] - AI加速原型设计迭代 需设计师深度参与[33] - 坦然面对拒绝是成功必经之路[34] - AI不应取代人际连接核心价值[35]
Midjourney 推出其首个图生视频模型 V1:延续美学风格,目标是构建「世界模型」
Founder Park· 2025-06-19 13:52
Midjourney视频生成模型V1发布 - 推出高性价比、易于上手的视频生成功能,定位为有趣、易用、美观且价格亲民 [1] - 采用"图像转视频"(Image-to-Video)工作方式,用户可生成满意图片后点击"Animate"按钮动画化 [5] - 支持上传外部图片并通过输入运动提示词生成视频 [6] 产品功能特点 - 提供自动和手动两种动画模式:自动模式由AI生成运动提示,手动模式可精确描述运动方式 [7] - 支持两种运动幅度设置:低运动适合静态场景,高运动适合动态场景但更容易出错 [11] - 视频可被"扩展",每次延长约4秒,最多延长四次,目前分辨率480p [8] 定价与商业模式 - 入门价格每月10美元,初期仅限网页版使用 [9] - 一个视频任务成本约等于8个图像任务,生成四个5秒视频,官方称价格比市场同类产品便宜超过25倍 [12] - Pro用户可测试"放松模式"无限量生成视频,未来一个月将根据使用情况调整价格 [13] 公司战略愿景 - 视频模型是实现"实时模拟世界"愿景的第一步 [1] - 最终目标是构建能够实时交互的开放世界模拟系统,未来将继续开发3D模型、实时渲染模型等模块并整合 [13] 市场推广 - 通过7000人规模的"AI产品市集"社群进行推广,提供最新AI新品资讯和产品曝光渠道 [4]
YC AI 创业营第一天,Andrej Karpathy 的演讲刷屏了
Founder Park· 2025-06-18 22:28
软件演进与LLM特性 - 软件3.0时代以提示工程为核心,正在逐步取代代码编程(1.0)和神经网络(2.0),大量软件将被重写 [7][10][13] - LLMs具备高智商但存在认知缺陷,类比为"心智问题人类模拟系统",当前最大问题是缺乏"认知自我知识" [7][15][50] - 记忆功能对LLMs至关重要,需存储全局问题解决策略而非随机事实,可显著提升效能与数据利用率 [7][54] LLM基础设施属性 - LLMs类似公共基础设施,具有晶圆厂特性:巨额资本支出、深度技术研发、工艺节点复杂度高 [20][23][29] - LLMs具备操作系统属性,可复制/修改/分发,形成复杂软件生态,存在闭源供应商(如GPT/Claude)与开源生态(如Llama) [26][36][44] - LLMs应用路径逆向:从消费者到企业再到政府,不同于传统技术普及路径 [41][42] 产品设计与自主性 - Autonomy Slider概念允许按场景调节自主程度,如Cursor的Agent模式、Perplexity研究层级、特斯拉自动驾驶等级 [60][65][69] - 人机协作采用生成-验证循环:模型负责代码生成,人类通过GUI简化验证流程,需限制AI决策边界 [18][71] - 演示与产品存在巨大差距,可靠产品需满足works.all()而非works.any() [73][75] 行业趋势与嘉宾观点 - Y Combinator CEO指出2024年录取率0.8%,独角兽比例12%,强调创业者需务实高效并与用户紧密沟通 [94] - OpenAI CEO Sam Altman认为AI Agent是下一波浪潮,ChatGPT将演变为平台整合第三方工具 [101][103][104] - Anthropic联合创始人提出缩放定律仍是AI核心原则,任务长度处理能力每7个月翻倍 [112][115] - 特斯拉CEO Elon Musk预测超级智能可能在1-2年内出现,未来将有约10个主要AI实体 [149][153] 技术挑战与突破 - LLMs存在锯齿状智能现象:能解决复杂数学问题但可能答错简单比较题 [49][50] - 顺行性遗忘症问题可通过系统提示学习解决,形成新的学习范式 [54] - DeepMind科学家强调架构设计对性能影响比数据扩展大100倍,需聚焦清晰目标 [129][134]
对话言创万物创始人:AI Coding 是在「垒砖」,我们想用 AI「盖房子」
Founder Park· 2025-06-17 17:49
AI Coding与AI SWE行业分析 行业现状与核心观点 - AI Coding是当前最火热的AI赛道之一,模型代码能力的提升将解锁更多应用场景[1] - Vibe Coding虽受非专业人群关注,但严肃软件生产场景复杂度远超预期[2] - 软件开发是构建数字世界的基础产业,写代码仅占软件工程全链路的30%以下[3][11] - AI SWE(AI软件工程)是价值极高的存量市场,2025年初前TikTok算法负责人陈志杰创立言创万物专注该领域[4] 市场机会与竞争格局 - AI SWE覆盖场景广泛且复杂,目前尚无公司能解决所有环节问题,预计未来将出现多家高价值公司而非垄断[15] - 大厂推进速度未必快于创业公司,如GitHub Copilot体验已被Cursor超越,谷歌Jules工具表现平平[15] - 创业公司优势在于:用户因单点体验不佳易流失、技术迭代快打破现有优势、资源投入更聚焦(Cursor早期仅30人团队)[16] 技术演进路径 - AI对SWE影响分阶段:当前L2阶段(局部任务自动化)→L3(模块级自动化)→L4(系统级实施)→L5(SWE AGI)[38] - 未来产品形态将突破传统IDE框架,通过控制台调度多Agent协同工作(编码/测试/修复等),开发者仅需验收结果[19][20] - AI擅长解决SWE中的"人为困难"(占工作量70%),如规范遵循、沟通协调、进度估算等痛点[25][26] 公司战略与产品方向 - 言创万物聚焦"大粒度任务自主完成",从目标导向而非代码导向设计产品,强调Agent对工具的调用能力[23][24] - 当前MVP版本已含10万行代码,复杂度远超表面"套壳"应用[50][52] - 团队30余人中90%为工程师,采用AI原生工作模式,效率达大厂时期的2-5倍[31][49] 未来工程师角色演变 - 高阶工程师将转变为"Agent管理者",1人可协调100个Agent并行工作,专注创造性架构设计[42][43] - 初级工程师可能被快速替代,但技术决策仍需人类工程师兜底最后5%关键问题[41] - 衡量标准从代码量转变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Result as a Service"新型工作模式[40][44] 技术瓶颈与突破方向 - 当前AI在架构设计中的局限在于缺乏隐性经验,需系统性接入业务场景知识[37] - 需构建AI专属基础设施:沙盒隔离系统(E2B)、多Agent通信协议(MCP)、服务发现机制等[19][47] - 软件工程原则将重构,现有面向人类的开发范式(如函数封装)可能被Agent-centric模式取代[33]
关于 Multi-Agent 到底该不该做,Claude 和 Devin 吵起来了
Founder Park· 2025-06-16 22:16
多智能体系统核心观点 - Anthropic与Cognition两篇文章共同揭示了多智能体系统的适用场景与局限性:Anthropic强调多智能体在低依赖、可并行任务中的高效性(如研究任务),而Cognition指出高依赖、紧耦合任务(如AI Coding)目前不适合多智能体架构 [2][12][39] - 多智能体系统性能提升显著但成本高昂:Anthropic的测试显示多智能体系统比单智能体性能提升90.2%,但token消耗达普通聊天的15倍 [9][10] - 当前技术限制下,多智能体系统需满足三大条件:任务价值足够高、需要大量并行处理、信息量超出单个上下文窗口 [12][16] 多智能体架构设计 - 编排器-工作器模式为核心架构:主智能体负责协调,子智能体并行执行任务,通过动态搜索替代传统RAG的静态检索 [13][16][19] - 并行工具调用实现效率飞跃:引入两层并行化(主智能体同时启动3-5个子智能体,子智能体并行使用3+工具)使复杂查询研究时间缩短90% [25][26] - 上下文管理策略关键:采用外部内存存储关键信息、智能压缩机制防止溢出,子智能体输出直接写入文件系统减少token开销 [35][36] 多智能体适用场景 - 最佳应用领域:开放式研究任务(如跨领域软件开发、商业策略制定、学术研究),可覆盖信息量超出单智能体能力的广度型查询 [9][38] - 当前不适用场景:需要共享同一上下文的高依赖任务(如实时编码协调),LLM智能体尚无法有效处理任务分配与实时协调 [12][57] - 典型成功案例:Anthropic多智能体系统完成标普500公司董事会成员搜索等复杂研究任务,而单智能体系统失败 [9] 多智能体工程挑战 - 提示工程决定系统行为:需开发智能体心理模型,明确任务分配规则(简单查询1个智能体3-10次调用,复杂研究10+子智能体) [21][23] - 调试复杂度指数级增长:微小提示改动引发连锁反应,需建立模拟环境观察失败模式(如子智能体重复搜索、工具选择错误) [21][31] - 部署策略特殊:采用彩虹部署逐步迁移流量,避免中断运行中的智能体状态 [33] 多智能体评估方法 - 传统评估方法失效:需采用最终状态评估而非路径验证,LLM评判者规模化评估事实准确性、引用质量等维度 [27][28][29] - 人工测试不可替代:发现自动化评估遗漏的边缘情况(如SEO内容偏好),修正信息源选择偏差 [29] - 涌现行为需监控:智能体交互产生非预期行为,需追踪决策模式与交互结构 [30] AI Coding领域实践 - Cognition实践表明:2025年技术条件下,编程任务采用多智能体会导致系统脆弱,因决策分散且上下文共享不足 [57] - 单线程线性agent更可靠:Claude Code子agent仅回答明确定义问题,避免并行工作导致的矛盾输出 [55] - 上下文工程是核心:需压缩历史对话关键细节,微调专用模型管理长上下文 [53]
泡泡玛特王宁:快乐会是一个更大的市场,「无用」的东西才是永恒的
Founder Park· 2025-06-15 15:11
公司发展历程与商业模式 - 泡泡玛特成立于2008年,从零售渠道转型为以原创IP为核心的潮玩公司,目前成立15年[3][43] - 公司早期借鉴乐高模式建立标准化体系,后期转向迪士尼模式构建IP生态,形成"语言体系+IP孵化"双轮驱动[50][51][52][56] - 2023年海外门店达50多家,预计年底扩展至近100家,海外收入占比将达50%,美国市场表现突出[72][73][75][76] 核心竞争优势 - 软门槛:构建艺术家资源网络,通过"唱片公司"模式实现艺术IP商业化,形成平台虹吸效应[26][27][28][34][35] - 硬门槛:13年积累的供应链管理、门店运营等细节能力,强调"尊重时间、尊重经营"的经营哲学[37][38][39][40][41] - 独创潮玩行业标准体系,定义"盲盒"等玩法,5年内推动小众概念成为大众文化现象[51][52] 市场定位与战略演进 - 从满足"潮流优越感"转向提供"快乐陪伴",市场边界从潮流圈扩展到时尚圈再到泛娱乐领域[59][60][61][63][67][68] - 2023年海外业务实现近20%净利率,全年海外收入预计超10亿元,占总收入15%左右[75][76] - 布局IP全产业链,涉足游戏、电影、乐园等业务,成为国内仅次于迪士尼的IP授权输出商[54][57][69] 行业洞察与商业思考 - 提出"有用与无用"的消费哲学,认为非功能性产品具有更长生命周期,类比艺术品的永恒价值[22][23] - 消费行为本质是满足"存在感"与"满足感",通过喷泉与水龙头的比喻阐释感性消费逻辑[9][10][11][17][18][19] - IP培育需要持续投入而非依赖单一故事,时间陪伴比内容形式更重要,碎片化时代需创新IP养成路径[78][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