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国际

搜索文档
7月社融数据解读:社融同比多增,政府债提供支撑
大公国际· 2024-08-22 11:01
社融总体情况 - 7月新增社融7708亿元,同比多增2342亿元,存量395.72万亿元,同比增长8.2%,较6月末回升0.1个百分点[1] 人民币贷款情况 - 7月人民币贷款减少767亿元,2023年以来首次减少,同比多减1131亿元;新增居民贷款减少2100亿元,同比多减93亿元;企业贷款少增[1][2][3] - 7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占比社融存量的62.6%,同比持平[2] 债券融资情况 - 7月政府债券净融资额6911亿元,同比增长2802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额2028亿元,同比增长738亿元[3] - 7月信用债净融资额达4千亿元,环比增长55%,同比增长46%;平均发行利率同比下行超100BP;7月末存量同比增长2万7千亿元[3] - 7月地方政府债净融资额1千9百亿元,平均发行利率同比下行超50BP;7月末存量规模同比增长4万8千亿元[3] M1和M2情况 - 7月末M1同比下降、M2同比增长,剪刀差走阔;M1连续4个月同比下降,指向消费和企业投资意愿弱;M2增长或与降准有关[3] - 7月人民币存款减少8000亿元,同比少减3200亿元,居民、企业、财政存款有不同变化[3] 未来展望 - 债券将在一定时期成为社融主要向上拉动分项,货币政策大概率稳中偏宽,下半年或降准,信用债利率低位震荡[4][5] - 债市面临利率反弹、流动性阶段性紧张、债券基金回调等风险[5]
钢铁行业2024年半年度信用风险展望:全年盈利承压 信用风险可控
大公国际· 2024-08-07 15:0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2024 年以来钢材供给整体收缩,内需继续减弱,外需仍然强劲,在需求不足及降本作用下钢材价格震荡走跌,钢铁行业全年盈利继续承压;2024 年 7 - 12 月及 2025 年钢铁企业债券偿付和滚动压力较大,债券新发和存续集中度较高,整体信用风险可控;预计 2024 年下半年随着地产、基建项目开工情况回暖,钢铁行业平均信用利差有望进一步收窄 [2][3][2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业政策 2024 年上半年国内钢铁行业政策围绕数字化转型、扩大内需、产品结构调整以及节能降碳等方面展开,继续实施粗钢产量调控并明确提出降碳目标,为行业发展带来较大挑战;如 9 部门联合印发方案聚焦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国务院印发方案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印发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对钢铁行业提出三大行动及节能降碳目标等 [3][4] 供需分析 供给端,2024 年以来需求未提振且企业主动减产,钢材供给整体收缩,1 - 6 月粗钢、生铁产量同比下降,钢材产量同比增长;需求端,内需继续减弱,1 - 6 月粗钢表观消费量同比略降,房地产需求恢复不及预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保持增长但需关注地方资金情况,制造业用钢继续增长,新能源用钢需求受绿色低碳驱动;出口方面,外需强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求稳定支撑出口,但需关注地缘政治、贸易保护及反倾销政策影响 [3][6][12] 价格趋势 2024 年 1 - 6 月,在需求不足和降本作用下钢材价格震荡走跌,6 月末国内市场钢材综合价格指数较去年同期下降;价格受供需和原材料市场影响,铁矿石价格下跌且进口数量逐月减少;需关注产量调控政策落实对钢材价格的影响 [3][13] 盈利能力 2024 年 1 - 6 月,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营业收入同比小幅下降,盈利不及预期,全年盈利继续承压;1 - 2 月累计亏损,3 月亏损,5、6 月扭亏为盈 [3][14] 债务压力 2024 年 1 - 6 月,钢铁企业发债规模较稳定,债券期限分布均衡;行业债券存续规模仍较高,未来三年处于偿债高峰期,2024 年 7 - 12 月及 2025 年债券偿付和滚动压力较大,债券发行及存续集中度较高,整体信用风险可控 [3][15][18] 信用质量 2024 年 1 - 6 月,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制造业用钢需求和钢材出口规模增长带动,钢铁行业平均信用利差同比收窄,在 73BP 上下震荡,波动幅度小;不同级别企业信用利差分化明显,AA + 级企业融资成本仍较高;行业信用状况基本稳定,无级别调整情况 [3][19][21]
7月政治局会议解读:积极应对风险挑战,经济仍需加力提效
大公国际· 2024-07-31 10:30
经济形势 - 经济运行出现分化,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3%,二季度同比增长4.7%,二季度受第三产业拖累增速回落[9][10] - 产业结构上,第一产业增长3.5%,第二产业增长5.8%,第三产业增长4.6%[10] - 上半年新增一般债发行进度为46%,低于同期均值69%;新增专项债发行进度为38%,低于同期均值59%[5] 政策举措 - 7月央行“五招连发”,下调7天逆回购利率至1.7%,1年期LPR下调至3.35%,5年期以上LPR下调至3.85%等[5] - 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14] 风险挑战 - 外部环境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上升,包括地缘政治风险增加、贸易环境承压、美联储降息前景不明[13] - 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增速放缓主因,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为4.0%,较一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14] 应对策略 - 加强逆周期调节,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11] - 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增强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和意愿[17] - 持续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落实房地产新政策,加快化解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18]
中国式现代化系列研究之四:债券市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研究 结合二十届三中全会最新部署
大公国际· 2024-07-30 14:00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债券市场特征 - 坚持市场化与法制化并重[16] - 呈现开放性与国际化趋势[17][18] - 创新与包容并行[19] - 践行绿色和可持续发展[20] - 与科技深度融合[21] 债券市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方向 - 加快多层次债券市场建设,提高直接融资比重[22][23] - 把握"虚"与"实"关系,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功能[24] - 防范重大风险、加强全面监管[25]
从三中全会公报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
大公国际· 2024-07-24 17:30
改革目标与任务 - 完成15个部分、60条、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1] - 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 -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 经济体制改革 -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2] - 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 -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2] 创新与科技 -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 -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2] 法治与民主 -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维护人民权益[3] -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4] 生态文明与安全 -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9] -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9]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大公国际: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
大公国际· 2024-07-24 15:02
中国制造业现状 - 2023年制造业增加值达33万亿元,规模连续14年居世界首位,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比重稳定在30%左右,是美国的1.9倍、德国的5.5倍[16][17] - 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和666个工业小类,是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17] 面临挑战 - 高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低,运输设备和机械制造业合计占比16.2%,远低于德国的39.6%[3] - 2023年基础研究投入占全年研发投入的6.70%,低于英、美等国的15%及日韩的10%[3] - 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工业六基领域研发水平亟待提升[7] - 中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全球价值链地位处于中低端[9] - 制造业转型升级融资支持力度不足,存在信贷约束紧、股权融资难、债券市场信用评定难问题[21][22] 转型升级路径 -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企业主体作用,攻克关键“卡脖子”技术[10] - 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促进价值链向中高端转移[12] - 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强化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支持力度[25]
中国式现代化系列研究之三:专题研究中国式现代化
大公国际· 2024-07-24 15:02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 -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17]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17]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标[17,18] -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五个中国特色[19] - 中国式现代化有九个本质要求[20] -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正确处理六个重大关系[26] 国有企业改革任务 - "三个集中"、"五个价值"、"六个着力"是2024年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27] - 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了未来五年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包括科技创新、制度改革、部分行业市场化改革等[28-33] 国有企业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抓手 - 加快自身科技创新和数智化转型[34,35,36] - 发挥产业引领作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7,38] - 发挥安全托底作用,维护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39] 制度保障 - 进一步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40] - 持续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和市场化运营机制[40] - 完善科技创新和人才体制机制[40,41]
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大公国际· 2024-07-24 15:00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 - 持续提升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研发水平,集中力量攻克芯片、光刻机等关键"卡脖子"技术[17] - 强化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支持科技创新企业上市融资[19] - 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促进制造业价值链向中高端转移[20]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 - 科技创新水平和基础研发投入强度有待提升,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11] -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融资支持力度有待增强,特别是对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存在局限性[12,14] - 制造业结构尚待优化,高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较低,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有待提升[8,15]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实现了高速发展,2023年制造业增加值达33万亿元,规模连续14年居世界首位[3] - 中国制造业已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3] - 但中高端制造业占比较低,基础研发投入强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8]
中国式现代化系列研究之三:国有企业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研究 结合二十届三中全会最新部署
大公国际· 2024-07-24 15:00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指导 -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19]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19]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标[19,20] -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五个中国特色[21] - 中国式现代化有九个本质要求[22,23] 国有企业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短期任务 - 推动国有资本向关键领域集中、提升增加值等"三个集中"和"五个价值"[26] - 着力提高质量效益、加大科技创新等"六个着力"[26] 国有企业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中长期任务 -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28,29] - 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30,31] - 推进能源、铁路等行业市场化改革,深化文化领域国资国企改革[32] 国有企业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抓手 - 加快自身科技赋能、数智升级,加强对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支持[33-35] - 持续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倾斜资源,发挥产业引领作用[36,37] - 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民生保障等方面发挥安全支撑作用[38]
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 下半年经济增长质效将持续提升
大公国际· 2024-07-17 17:00
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 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在全球仍处于领先水平[4] - 三次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5%、5.8%和4.6%[4] - 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60.5%、25.6%和13.9%[4] - 二季度经济增速有所回落,有效需求不足等结构性挑战犹存[5] 供给方面的特点 -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表现亮眼[7][10] - 产业科技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加快,经济质效同步提升[11][12][13] 需求方面的特点 - 出口持续强劲且略超预期,进口保持稳定增长,外需表现强于内需[15][16][17] - 制造业投资增势强于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仍在筑底[18][19][20][22] - 消费温和增长,文旅相关的服务类消费、基本生活类消费和部分升级类消费、线上消费表现较好[23][24][25][26] 下半年展望 - 外需强于内需、供给强于需求的趋势或将延续[30][31][32][33] - 经济增长质效将持续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将稳步推进[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