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化肥(00297)

搜索文档
中化化肥:2024年股东应占溢利为10.1-11.1亿元,公司稳步推进“生物+”战略-20250213
海通国际· 2025-02-13 14:0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化化肥2024年股东应占溢利预计为10.1 - 11.1亿元,剔除联营公司相关减值或损失后有稳健增长,集团经营业绩增长得益于“生物+”战略推进和产业运营管理水平提升 [2][4] - 公司坚定“生物+”战略,生物肥料销量持续增长,成长业务在品牌、盈利和销量方面表现良好 [2][5] - 公司持续提升研发能力,推进新产品转化,未来将继续攻关关键技术并完善相关模型 [2][6] - 依托先正达集团协同效应,公司提升了产品竞争力,实现了植保和种子协同收入增长 [2][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股东应占溢利情况 - 2024年股东应占溢利预计介于10.1 - 11.1亿元,已计入联营公司相关减值或损失影响,剔除后2024年应占溢利介于11.8 - 12.8亿元,较2023年11.49亿元有稳健增长 [2][4] - 2023年确认信用损失3.28亿元及资产减值损失1.95亿元,2024年确认有关向联营公司借款的信用损失约1.68亿元 [2][4] “生物+”战略实施情况 - 公司致力于成为“生物肥料与土壤健康创新引领者”,“生物+”战略通过成长业务体现,生物技术商业转化成效凸显 [2][5] - 品牌建设上打造蓝麟、雅欣、科得丰等新产品,带动成长业务高速增长 [2][5] - 2022 - 2024H1成长业务收入分别为74.41亿元、78.45亿元、55.55亿元,2023 - 2024H1同比增长5.43%、5.25%;溢利分别为1.94亿元、2.39亿元、3.98亿元,2023 - 2024H1同比增长23.20%、26.75% [2][5] - 2022 - 2024H1成长业务总体销量分别为205万吨、228万吨、171万吨,2023 - 2024H1分别同比增长11.22%、14.77%;差异化销量分别为127万吨、144万吨、117万吨,2023 - 2024H1分别同比增长13.39%、14.71% [2][5] 研发能力与新产品转化情况 - 2024年上半年攻关合成生物技术应用研究等9项关键技术,推进“生物+”有机无机 - 焕丰等重点差异化产品开发与转化 [2][6] - 搭建由三位首席科学家领衔的生物技术、土壤健康、养分高效研发团队 [2][6] - 应用三组学模型攻关抗低温和促光合技术取得初步进展 [2][6] - 完成“生物+”有机无机 - 焕丰、“生物+”激发碳水溶肥 - 水滴丰等4个重点产品试产试销,2024年上半年研发成果转化量88.6万吨 [2][6] - 未来将继续完善多组学模型及构建土壤微生态模型,持续攻关关键技术研究,并通过研产销一体化机制推进新产品转化 [2][6] 先正达集团协同效应情况 - 公司是先正达集团控股子公司,截至2024年6月30日,先正达集团(香港)持股比例为52.65% [2][7] - 2023年10月与先正达集团植保板块共建中国中化中央研究院植物保护与营养中心项目 [2][7] - 2023年12月科研团队与先正达集团全球科学家合作,引进先进技术与研发经验,推动“生物+”战略 [2][7] - 2024年3月全营养作物专用肥“焕丰”融合多种先正达集团中国自主研发的领先技术 [2][7] - 2024年上半年实现植保协同收入2.4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达21%,种子协同收入3396万元 [2][7]
中化化肥:2024年股东应占溢利为10.1-11.1亿元,公司稳步推进“生物+”战略
海通国际· 2025-02-03 16:0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中化化肥股东应占溢利预计为10.1 - 11.1亿元,剔除联营公司相关减值或损失后有稳健增长,集团经营业绩增长得益于“生物+”战略推进和产业运营管理水平提升 [2][4] - 公司坚定“生物+”战略,生物肥料销量持续增长,成长业务在品牌、盈利和销量方面表现良好 [2][5] - 公司持续提升研发能力,推进新产品转化,未来将继续攻关关键技术并完善相关模型 [2][6] - 依托先正达集团协同效应,公司提升了产品竞争力,2024年上半年实现了一定的协同收入 [2][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2024年股东应占溢利情况 - 预期截至2024年12月31日,股东应占溢利介于10.1 - 11.1亿元,已计入联营公司相关减值或损失影响 [2][4] - 2023年确认信用损失3.28亿元及资产减值损失1.95亿元,2024年确认有关向联营公司借款的信用损失约1.68亿元 [2][4] - 剔除上述减值或损失后,2024年股东应占溢利介于11.8 - 12.8亿元,与2023年的11.49亿元相比有稳健增长 [2][4] “生物+”战略推进情况 - 集团稳步推进“生物+”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生物肥料产销量同比增长 [2][4] - 公司致力于成为“生物肥料与土壤健康创新引领者”,具备领先科研平台,生物技术商业转化成效凸显 [2][5] - 品牌建设上打造蓝麟、雅欣、科得丰等新产品,带动成长业务高速增长 [2][5] 成长业务表现 - 2022 - 2024H1,成长业务收入分别为74.41亿元、78.45亿元、55.55亿元,2023 - 2024H1同比增长5.43%、5.25% [2][5] - 2022 - 2024H1,成长业务溢利分别为1.94亿元、2.39亿元、3.98亿元,2023 - 2024H1同比增长23.20%、26.75% [2][5] - 2022 - 2024H1,成长业务总体销量分别为205万吨、228万吨、171万吨,2023 - 2024H1分别同比增长11.22%、14.77% [2][5] - 2022 - 2024H1,成长业务差异化销量分别为127万吨、144万吨、117万吨,2023 - 2024H1分别同比增长13.39%、14.71% [2][5] 研发能力与新产品转化 - 2024年上半年,攻关合成生物技术应用研究等9项关键技术,推进“生物+”有机无机 - 焕丰等重点差异化产品开发与转化 [2][6] - 搭建由三位首席科学家领衔的研发团队,应用三组学模型攻关抗低温和促光合技术取得初步进展 [2][6] - 完成“生物+”有机无机 - 焕丰、“生物+”激发碳水溶肥 - 水滴丰等4个重点产品试产试销,2024年上半年研发成果转化量88.6万吨 [2][6] - 未来将继续完善多组学模型及构建土壤微生态模型,持续攻关关键技术研究,并通过研产销一体化机制推进新产品转化 [2][6] 先正达集团协同效应 - 公司是先正达集团控股子公司,截至2024年6月30日,先正达集团(香港)持股比例为52.65% [2][7] - 2023年10月,与先正达集团植保板块共建中国中化中央研究院植物保护与营养中心项目 [2][7] - 2023年12月,科研团队与先正达集团全球科学家合作,引进先进技术与研发经验,推动“生物+”战略 [2][7] - 2024年3月,全营养作物专用肥“焕丰”融合先正达集团中国领先技术,汇聚生物、化学和有机肥力 [2][7] - 2024年上半年,实现植保协同收入2.4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达21%,种子协同收入3396万元 [2][7]
中化化肥:高股息分红央企,布局“生物+”战略享受景气修复
山西证券· 2024-11-29 13:23
公司投资评级 - 买入-A(首次)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高股息分红央企,布局"生物+"战略享受景气修复 [1] 事件描述 - 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额约182.10亿元,净利润约12.87亿元,净利润同比增加约3%,主要系公司持续推进"生物+"战略转型,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提升生物肥料研产销一体化运营效率,带动销量与毛利水平稳步增长,实现增量创效 [1] 事件点评 - 21-23年间公司累计现金分红10.07亿元,2023年现金分红比例高达50%。预计24-26年每股分红分别为0.083/ 0.096/ 0.098元,股息率分别为8.28%/ 9.65%/ 9.86%。公司持续聚焦差异化产品、产业提质增效、巩固战略合作、加强优势资源获取、优化渠道布局等重点战略举措,近年公司盈利水平有所改善。2021-2024H1,公司毛利率分别为8.66%/ 11.20%/ 10.40%/ 12.15%,净利率分别为3.88%/ 4.88%/ 3.14%/ 7.77% [2] "生物+"战略 - 公司成长业务聚焦"生物+"核心大单品,上半年蓝麟、科得丰等大单品业绩高速增长,推出"生物+"新产品-全营养作物专用肥「焕丰®」品牌,成长业务实现收入55.55亿元,同比增长5%,税前利润人民币3.98亿元,同比增长27%。上半年,公司围绕"生物+"战略,完成"生物+"有机无机-焕丰、"生物+"激发碳水溶肥-水滴丰等4个重点产品试产试销。依托中化集团及先正达的优质资源,聚焦生物制剂和生物化肥,覆盖中国95%耕地面积,提升作物营养吸收效率,致力于提升农户的亩产量。据农业农村部数据统计,截止24年10月,我国菜花/青椒/大白菜/莴笋/西红柿经济作物的价格同比分别增长92.4%/ 103.4%/ 59.5%/ 37.2%/ 86.9%,农产品价格上涨有望推动国内农户对于高端生物质肥料的持续需求 [3] 磷矿储备 - 公司全资子公司中化云龙在"采矿权+探矿权"范围内磷矿资源量近2亿吨,其中没租哨矿区储量1.1亿吨,大湾矿区储量0.9亿吨,没租哨矿设计年产能60万吨磷矿,属优质低硅钙质矿,易磨易选,重金属(Cr、Cd、Hg、As、Pb)含量低,为高磷饲钙最佳原料,其中没租哨矿区磷矿资源的进一步开采利用具有较好的前景,未来增量可期 [4] 投资建议 - 预计公司2024-2026年EPS分别为0.17\ 0.19\ 0.20,对应公司11月28日收盘价0.989元,2024-2026年PE分别为6.0\ 5.1\ 5.0倍。考虑公司是高股息分红央企,内部产品结构改善提升盈利水平,"生物+"战略加速落地,磷矿储备资源丰富,未来增量可期。首次覆盖,给予"买入-A"评级 [8] 财务数据与估值 - 会计年度 2022A 2023A 2024E 2025E 2026E - 营业收入 (百万元) 23,002.70 21,728.12 24,774.91 24,940.86 25,107.93 - YoY(%) 1.60 -5.54 14.02 0.67 0.67 - 净利润(百万元) 1,117.21 625.55 1,159.34 1,351.51 1,380.94 - YoY(%) 28.92 -44.01 85.33 16.58 2.18 - 毛利率 (%) 11.20 10.40 12.46 12.57 12.67 - EPS(摊薄/ 元) 0.16 0.09 0.17 0.19 0.20 - ROE(%) 11.76 6.44 11.14 12.05 11.46 - P/E(倍) 6.22 11.10 5.99 5.14 5.03 - P/B(倍) 0.73 0.72 0.67 0.62 0.58 - 净利率 (%) 4.89 3.15 4.85 5.62 5.71 [10]
中化化肥(00297) - 2024 - 中期财报
2024-09-11 17:38
业务表现 - 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234.56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0.2%[1] - 化肥销量达到1,200万吨,同比增长8.3%[1] - 本集团上半年实现营业额136.8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68%[19] - 销量同比增加17.38%,达到466万吨[34] - 营业额同比增加4.21%,达到136.81亿元人民币[35] - 利润同比增加7.29%,达到16.63亿元人民币[33] - 公司股东应占利润同比增加4.68%,达到10.51亿元人民币[33] - 差异化产品销量同比增加14.56%,达到132万吨[34] - 基础业务分部实现溢利4.69亿元人民币[40] - 成长业务分部实现溢利3.9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27%[40] - 生产分部实现溢利3.57亿元人民币[40] - 集团收入达136.8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87] - 集团分部溢利合计为12.24亿元人民币,其中基础业务溢利为4.69亿元人民币,成长业务溢利为3.98亿元人民币,生产业务溢利为3.57亿元人民币[90] - 集团分佔聯營公司業績為4.42億元人民幣[90] - 集團除稅前溢利為12.39億元人民幣[90] - 集团外部销售收入为131.28亿元人民币[91] - 集团分部营业额为131.28亿元人民币[91] - 集团分部溢利为12.05亿元人民币[91] - 集团除税前溢利为11.55亿元人民币[91] - 公司上半年销售化肥总额为82.66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3%[131] 创新发展 - 公司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肥易通"平台用户数突破1,000万[1] - 公司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推出多款高效环保型肥料产品[1] - 本集团在研发方面审批通过二零二四年度新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立项,项目围绕「生物+」战略,开展9项技术攻关和18个产品开发攻关[8] - 本集团在生物技术领域发明专利达到23项,为「生物+」战略的推动奠定坚实基础[8] - 本集团将继续搶抓市场机遇,积极推动农用生物技术创新,聚焦「养分利用、提质抗逆、促进生长和土壤健康」四大农用生物技术领域[9] - 本集团「生物+」有机无机-煥豐、「生物+」激发碳水溶肥-水滴豐等4个重点产品完成试产试销[8] - 本集团推出首款生物集成技术鉀肥产品"威得豐"[15] - 实现"煥豐"系列首款高塔生物有机无机肥产品上市,以品牌宣传和技术营销为双轮驱动[25] 市场拓展 - 公司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在东南亚等地区新建生产基地[1] - 充分发挥战略采购优势,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进口国内稀缺的高品位磷矿、硫磺等资源支持国内磷肥生产需求[24] - 与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协同推进核心母粒系列产品的定制和转化,销售化肥产品51亿元人民币[26] - 本集团参加国际肥料工业协会(IFA)新加坡会议,与主要鉀肥供应商进行会谈[15] - 英美资源集团作物营养全球首席营销官到访本集团,就可持续发展、养分协同增效和土壤健康等进行探讨[15] 成本管控 - 公司优化产品结构,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提升至40%[1] - 公司加强成本管控,毛利率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1] - 销售及分銷成本增加10.84%,低於產品銷量增幅17.38%[45] 可持续发展 - 公司加大力度推进碳中和目标,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下降15%[1] - 本集团产业端以 FORUS 星级工厂创建为抓手,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9] - 本集团被纳入恒生指数有限公司发布的「恒生港股通中国央企ESG40指数」以及「恒生港股通国有企业高股息率ESG指数」[11] - 本集团深刻理解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按照中国政府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生物经济,解决土壤健康问题[28] - 本集团深入研究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积极推广侧深施肥、水肥一体化、微生物复配、菌肥耦合、生物激活、土壤改良等技术成果,助力实现土壤健康[28] 服务农业 - 本集团推出农达圈和农小惠,实现线上线下加速用户引流和私域标签化沉淀,累计已上线农小惠零售店超过1.5万家,农业县整体覆盖率超过95%[28] - 本集团开展线下推广会议超过6,000余场,覆盖农户超过30万人,数字化营销活动惠及农户超过140万人次,线上触达超过500万人次[28] - 本集团为解决好耕地问题,落实藏糧於地戰略,推出「厚圃土壤健康+」服务平台,目标是「建設O2O模式的土壤健康數字醫院」[31] - 本集团通过开展「贈肥料、送技術、促生長、贏春耕」生產救助行動、「情系災區,心繫農業,保供穩價,抗澇救災」鉀肥贈送行動,幫助農戶應對自然災害[31] - 本集团为农户提供作物营养、植物保护、种子、栽培技术
中化化肥:业绩超预期,生物+战略推进显成效
安信国际证券· 2024-08-28 11:36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报告给予公司"买入"评级,目标价格为1.4港元,而公司当前股价为0.94港元[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正在大力推进生物+战略,加快产品创新和产品结构优化,提高运营效率以抵消价格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业绩的提升[5] - 公司化肥销量大幅提升,业务规模扩大,上半年化肥销量同比增长17%[6] - 公司大力推进生物+战略落地实施,差异化产品销量同比增加14.6%,推出多个重点新产品获得用户认可[6] - 分析师上调公司2024-2026年盈利预测,预计归母净利润将达到10.9/11.8/12.8亿元,同比增长74%/8%/8%[7] 公司财务数据总结 营收和利润 - 公司2023年营业收入为217.28亿元,同比下降6%;2024年预计增长6%至230.59亿元[10] - 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6.26亿元,同比下降44%;2024年预计增长74%至10.89亿元[11] - 公司毛利率维持在10-11%的水平,净利率在3-5%之间[13] 成长性 - 2022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9%,但2023年受到不利影响同比下降44%,2024年预计将反弹增长74%[13] 偿债能力 - 公司流动比率在133-151%之间,资产负债率在45-55%之间,偿债能力较强[13] 投资回报 - 公司2022年ROE为12%,2023-2024年预计在5-6%之间[13]
中化化肥:首次覆盖:2024H1扣非后净利润同比增长4.68%,成长业务高速增长
海通国际· 2024-08-28 11:35
公司概况 - 中化化肥是中国最大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综合型化肥企业,也是中国化肥行业首家在香港上市的企业 [7] - 公司主要从事化肥原材料、化肥成品的生产、进出口、分销、零售,以及化肥相关的业务和产品的技术研发与服务 [7] - 公司近年来积极发展"生物+"战略,将业务划分为基础业务、成长业务及生产三个分部 [7] 2024H1 业绩表现 - 2024H1 扣非后净利润同比增长4.68% [12][13][14][15][16][17][18][19][20][21][22] - 2024H1 销售毛利率同比增长0.34pct至12.15% [12] - 2023年业绩下降主要由于联营公司权益减值及财务担保合同信用减值损失 [12] 成长业务高速增长 - 公司致力于成为"生物肥料与土壤健康创新引领者",具备领先的生物制剂和土壤健康产品技术 [7] - 2022-2024H1成长业务收入分别为74.41亿元、78.45亿元、55.55亿元,同比增长5% [7] - 2022-2024H1成长业务溢利分别为1.94亿元、2.39亿元、3.98亿元,同比增长23%、27% [7] 协同效应提升竞争力 - 公司作为先正达集团子公司,与先正达集团在植保、生物+、生产等领域进行合作 [7] - 2024年上半年实现植保协同收入2.4亿元,种子协同收入3396万元 [7] 盈利预测 - 预计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71亿元、14.50亿元、15.92亿元 [26][29] - 给予公司2024年6.5倍PE,对应目标价1.27港币,首次覆盖给予"优于大市"评级 [7] 风险提示 - 原材料及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在建项目进度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宏观经济下行 [7]
中化化肥(00297) - 2024 - 中期业绩
2024-08-26 12:04
财务业绩 - 本集团上半年实现营业额人民币136.81亿元,同比增长4.21%[3] - 本公司股东应佔溢利人民幣10.51亿元,同比增长4.68%[3] - 二零二四年上半年实现营业额136.8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68%[17] - 营业额同比增加4.21%,达到136.81亿元人民币[45][46][47][48] - 毛利同比增加7.29%,达到16.63亿元人民币[42] - 公司股东应占溢利同比增加4.68%,达到10.51亿元人民币[42] - 公司收入达到136.8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151] - 公司权益总额为106.09亿元人民币,其中本公司股东应占权益为103.72亿元人民币[144] - 公司基本和攤薄每股盈利為0.1496元人民幣[131] - 本公司股东应占溢利为10.51亿元人民币[181] 分部业绩 - 成长业务分部实现收入人民幣55.55亿元,同比增长5%[7] - 成长业务分部税前利润人民幣3.98亿元,同比增长27%[7] - 生產分部實現稅前利潤人民幣3.57億元,同比基本持平[8] - 基礎業務分部實現收入人民幣68.78億元,同比增加人民幣4.1億元[9] - 基礎業務分部稅前利潤人民幣4.69億元,同比下降12%[9] - 基础业务分部营业额为77.83亿元人民币,成长业务分部营业额为74.27亿元人民币,生产分部营业额为29.53亿元人民币[51][52][53] - 基础业务分部溢利为4.69亿元人民币,成长业务分部溢利为3.98亿元人民币,生产分部溢利为3.57亿元人民币[51][52][53] - 基础业务营业额为70.88亿元人民币,成长业务营业额为70.40亿元人民币,生产营业额为27.29亿元人民币[162] - 分部溢利为基础业务5.35亿元人民币,成长业务3.14亿元人民币,生产3.56亿元人民币[163] 产品创新与差异化 - 推出"生物+"增效钾肥系列产品"威得丰",强化硫酸钾经营能力[24] - 推广第三代生物磷肥"美麟美"系列产品,提升磷肥利用率[25] - 中化涪陵成功产出"麟葆"、"美麟美"差異化磷肥產品[20] - 堅持差異化產品經營,聚力打造生物類複合肥核心大單品,差異化複合肥銷量同比增長14.62%[26] - 差异化产品销量同比增加14.56%,达到132万吨,其中差异化复合肥销量同比增加14.62%,达到110万吨[44] 生产运营 - 中化涪陵磷酸装置产能利用率达106.38%,全年装置综合产能利用率達96%[19] - 中化雲龍磷石膏综合利用率持续实现100%[21] - 中化长山与第三方合作开展绿电减碳、二氧化碳回收项目[22] - 特種肥業務整體產能達到18.5萬噸,實現收入4.4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3.28%[27] 农业服务 - 開展各項綜合技術服務活動3萬餘場,為農戶提供作物全程技術解決方案[29] - 農達圈和農小惠線上線下加速用戶引流和私域標籤化沉澱,農業縣整體覆蓋率超過95%[29] - 為規模種植戶和新型種植主體提供綜合性、差異化定制服務[35] 内部管理 - 健全內控管理體制機制,修訂發佈12項制度,持續完善內控體系[32] - 開展業務一把手、中後台負責人講內控、講風險等專題大講堂系列活動8期[32] - 本集團不斷優化網絡信息系統,提升網絡安全防護及應急處理能力[100] - 本集團已建立較完善的保密制度,包括《保密管理辦法》、《商業秘密事項目錄》等[101] - 本集團每年以多種宣傳教育形式加強員工保密意識[102] 风险管理 - 本集團面臨的主要財務風險包括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102] - 本集團通過對授信交易往來客戶信用評估、交易管理、過程監控和逾期處置等環節,制定風險管理策略和措施加以防範和控制[106] - 本集團通過加強日常資金頭寸管理,提前預測並嚴格執行資金計劃,監控並保持足夠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滿足公司營運資金和償還到期債務需求[107][108] 其他 - 研發成果轉化88.6萬噸,同比增長17.2%[10] - 國內化肥進口量同比上升20.0%,出口量同比下降4.6%[14] - 公司將繼續推動「生物+」戰略轉型,聚焦養分高效、生物制劑、土壤健康三大產品[12] - 集团销量同比增加17.38%,达到466万吨[43] - 集团在土壤健康服务、生物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进展,形成了多项解决方案和服务体系[38][39] - 集团将继续推進"生物+"戰略,提高研發投入和轉化率,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40][41] - 本集團於二零二四年六月三十日僱用約4,379名全職員工,並非常重視對僱員之培養發展[115][116] - 本公司亦安排了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責任保險,對本公司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就本集團業務範圍內因調查及訴訟可能產生的損失提供全面保障[117] - 中国内地
中化化肥:化肥行业“国家队”,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安信国际证券· 2024-08-12 11:3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中化化肥目标价 1.40 港元,对应 2024 财年预测 PE 倍数 10.8 倍,距离现价有 52%上升空间,首次评级买入。[8] 报告的核心观点 基础业务 - 中化化肥是中国大型化肥进口商,拥有超过 30 年的化肥国际贸易经验和国际贸易关系,是中国进口化肥的主渠道。[13] - 中化化肥是中国领先的化肥分销商,在中国主要的农业省、农业县拥有庞大的分销服务网络,覆盖中国 95%农业耕地。[13][39] - 基础业务负责采购及销售国际的钾肥、磷肥、高端复合肥、氮肥等,在 2023 年收入占比 52%,持续贡献良好收益和稳定的现金流。[3][30] 成长业务 - 近年来,中化化肥依托中国中化和先正达集团的实力,积极推动农用生物技术创新,拥有齐全的新型肥料研发和生产能力。[14] - 2023年中化化肥发布"生物+"战略,将围绕养分高效、生物肥料和土壤健康三个层面逐步推动生物农业的发展,目标转型成为生物肥料和土壤健康的创新引领者。[4][14] - 成长业务在 2023 年收入占比 36%,是未来发展的重心,驱动业绩增长。[4][30] 生产业务 - 中化化肥拥有三大生产基地,分别是中化涪陵、中化云龙和中化长山,产能较大。[36][37] - 生产业务在 2023 年收入占比 12%。[30] 行业概况 - 化肥是粮食生产的重要投入品,与国家粮食安全息息相关。[49] - 我国化肥施用量从 2015 年达到最高点后逐年下降,化肥减量增效成为行业发展方向。[50] - 政策鼓励发展高效肥料,复合肥行业转型升级被列为"十四五"规划重点。[56][57] - 生物肥料能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农产品品质,发展前景广阔。[75][76][77] 财务及估值 - 预测中化化肥 2024-2026 财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228.8/239.5/250.3 亿元,同比增长 5%/5%/5%。[79] - 预测 2024-2026 财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8.4/9.2/10.1 亿元,同比增长 34%/10%/10%。[79] - 给予中化化肥目标价 1.40 港元,对应 2024 财年预测 PE 10.8 倍,较现价有 52%上升空间。[85]
中化化肥(00297) - 2023 - 年度财报
2024-04-25 17:44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于2005年7月收购China Fertilizer (Holdings) Company Limited及其附属公司后在港交所上市,股票代码297[5] - 公司股份为普通股,每股面值港币0.10元[4] - 公司最终控股股东为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间接控股股东为先正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4] - 公司间接全资附属公司为中化化肥有限公司,联营公司为阳煤平原化工有限公司[4] - 公司首席财务官为王凌女士,合资格会计师为张家敏女士[6] - 公司核数师为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法律顾问为瑞生国际律师事务所有限法律责任合夥[6] - 公司主要合作银行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6] 公司业务覆盖情况 - 公司业务覆盖研产销和农业服务全产业链,销售覆盖中国95%的耕地面积[5] - 公司农资分销服务网络覆盖全国95%以上耕地面[43] 公司委员会成立情况 - 审核委员会于1999年由董事会成立,企业管治委员会于2012年由董事会成立[3] - 提名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均于2005年由董事会成立,战略委员会于2024年1月24日由董事会成立[4]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3年营业额217.2812亿元,2022年为230.02701亿元;2023年毛利22.59547亿元,2022年为25.76477亿元;2023年除税前溢利8.46235亿元,2022年为11.86723亿元;2023年公司股东应占溢利6.25549亿元,2022年为11.17206亿元;2023年每股基本溢利0.0891元,2022年为0.1590元;2023年净资产收益率6.52%,2022年为12.25%;2023年债股比18.45%,2022年为18.69%[8] - 2023年公司实现净利润6.84亿元,同比减少39%,扣除事项影响后实现净利润12.07亿元,同比增长7.3%[12] - 2023年公司营业额为217.28亿元,较2022年减少12.75亿元,降幅5.54%[47][49] - 2023年公司实现毛利22.60亿元,较2022年降低12.3%[47] - 2023年公司股东应占溢利为6.26亿元,较2022年降低43.96%;若不考虑减值影响,为11.49亿元,同比上升2.86%[47] - 2023年公司股东应占溢利为6.26亿元,较2022年降低43.96%;若不考虑阳煤平原政策性关停事项影响,同比上升2.86%[58] - 2023年净利润率为2.88%,较同期减少1.98个百分点;若不考虑阳煤平原政策性关停事项影响,与同期相比上升0.43个百分点[58] - 2023年三项费用合计12.94亿元,与2022年基本持平,其中销售及分销成本5.82亿元(较2022年减少0.25亿元,降幅4.12%),行政开支6.42亿元(较2022年减少0.2亿元,降幅3.02%),融资成本0.7亿元(较2022年增加0.47亿元)[59] - 2023年其他收入及收益为3.4亿元,较2022年的1.19亿元增加2.21亿元,主要因中化涪陵子公司资产处置及利息收入增加[60] - 2023年其他支出和损失为3.9亿元,较2022年增加0.17亿元,因对阳煤平原担保确认信用减值损失3.28亿元[61] - 2023年联营公司减值损失为1.95亿元,因阳煤平原长期股权投资确认权益减值损失[62] - 2023年12月31日库存余额为56.84亿元,较2022年基本持平,存货周转天数110天,增加15天[63] - 2023年12月31日应收账款及票据余额为4.7亿元,较2022年减少1.87亿元,降幅28.46%,周转天数加快2天[64] - 2023年12月31日借予附属公司款项余额为8亿元,全部提供给现代农业[65] - 2023年12月31日商誉余额为8.54亿元,较2022年增加0.04亿元,因汇兑调整[66] - 2023年12月31日合营、联营公司权益合计为11.09亿元,较2022年减少2.85亿元,降幅20.44%,因计提阳煤平原权益减值[69] - 2023年12月31日其他权益投资余额为1.64亿元,较2022年减少0.25亿元,因贵州开磷集团股权公允价值降低[70] - 2023年12月31日有息负债总额为18.29亿元,较2022年增加0.11亿元,增幅0.61%,因新增银行融资[71] - 2023年每股基本溢利为0.0891元,净资产收益率为6.52%,较2022年降低5.73个百分点[74] - 2023年每股盈利0.0891元,2022年为0.1590元;2023年净资产收益率6.52%,2022年为12.25%[75] - 2023年12月31日流动比率为1.33,2022年为1.34;2023年债股比为18.45%,2022年为18.69%[75][76] - 2023年12月31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人民币39.07亿元[77] - 2023年12月31日银行借款及其他借款为17.89亿元,2022年为17.41亿元;租赁负债2023年为4011万元,2022年为7661.3万元[78] - 2023年应偿还一年以内有息负债账面价值为6.13亿元,2022年为4.70亿元;一年以上2023年为12.16亿元,2022年为13.48亿元[79] - 2023年12月31日固定利率有息负债为4.83亿元,2022年为4.09亿元;浮动利率有息负债2023年为13.46亿元,2022年为14.09亿元[80] - 2023年12月31日已获银行授信额度253.81亿元,尚未使用额度为219.07亿元[80]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3年成长业务实现收入78.45亿元,实现税前利润2.39亿元[13] - 2023年基础业务全年实现收入113.34亿元,税前利润6.78亿元[13] - 2023年生产企业收入25.49亿元,累计贡献税前利润5.06亿元[13] - 2023年复合肥营业额65.84亿元,占比30%;磷肥56.39亿元,占比26%;钾肥52.50亿元,占比24%等[50] - 2022年公司基础业务分部溢利7.20亿元,成长业务1.94亿元,生产5.16亿元,总计14.31亿元[51] - 公司业务分为基础业务、成长业务及生产三个分部[52] - 2023年外部销售较2022年减少12.75亿元,降幅5.54%,主要因平均销售价格下降[55] - 2023年分部溢利为14.23亿元,其中基础业务6.78亿元,成长业务2.39亿元(同比增长23%),生产分部5.06亿元[55] - 2023年分占合营公司业绩为1.85亿元,较2022年的0.95亿元增加94.74%,主要因分占云南三环盈利同比增加[56] - 2023年分占联营公司业绩亏损0.61亿元,较2022年减少1.14亿元,主要因分占阳煤平原业绩亏损0.91亿元,较同期减少0.92亿元[56] 公司研发情况 - 2023年科技研发研究分析通量提升40%[13] - 2023年实现研发成果转化量107.9万吨,同比增加16.6%,重点新产品转化突破25万吨[13] - 公司正式向行业发布「生物 +」战略[12] - 公司绿色高效土壤健康产品创製等五项研发技术荣获「中国中化2023年度科学技术奖」[13] - 2023年“生物+”研发能力建设中分析能力提升超30%,新开发/优化生物技术研发模型6套,全年研发成果转化量107.9万吨,同比增加16.6%[32] 公司产品销售及生产动态 - 2023年化肥主要产品价格上半年较同期高点降幅达30%左右,部分产品价格低于2021年水平[12] - 2023 - 2025年公司与青海盐湖签署钾肥销售框架协议[18] - 2023年4月公司附属公司中化云龙两项发明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授权[21] - 2023年4月公司首船埃及进口磷矿粉靠港镇江港[21] - 8月中化涪陵新厂建成投产后首批1万吨磷酸二铵(64%DAP)出口订单装船[24] - 2023年钾肥年度进口合同价格307美元/吨CFR,较上一年度下降283美元/吨[23] - 2023年差异化复合肥销量为134万吨,同比增长11.05%[36] - 2023年山东临沂十万吨特种肥料生产基地产品产量和销量同比分别增加28%和25%[37] - 自研生物刺激素优翠露、优靓美产品收入同比增长48%,土壤健康类产品销量同比增长59%,水肥一体化业务项目数量和收入同比增长25%[38] - 2023年种子协同收入3582万元,同比增长181%,已累计实现协同品种64种,其中独家品种16种[39] - 2023年公司销量为724万吨,较2022年增加4.86%[47][48] - 2023年公司各类差异化产品销量合计166万吨,同比增加12.84%,其中差异化复合肥销量134万吨,同比增加11.05%[48] 公司服务活动情况 - 400余名技术服务人员开展活动,累计开展综合技术服务活动6万余场,线上线下覆盖农户超30万人,新媒体触达超1000万人次[40] - 2023年围绕“双减增效”开展试验示范田3000余块,开展种植技术培训8000余场次,示范观摩会3000余场,发放科技方案数据10万余份,直接受益农民超700万人[43] - 2023年公司形成1套适用不同场景的土壤健康指标体系及多套解决方案,在17个省份落地近百家服务中心,服务提高耕地面积超2万亩[44] 公司制度及架构调整 - 2023年修订发布172项制度和2023版权责手册,针对组织架构进行重构[41] 宏观经济环境 - 央行两次降准,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累计0.5个百分点;两次下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LPR从3.65%下调至3.45%[30] - 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2%[30] 公司荣誉情况 - 集团荣获两项科技进步奖和三项专利奖[28] - 集团核心“生物 + ”系列产品之一的蓝麟荣获2023年度“农民心目中的好品牌”称号[28] - 中化涪陵获“重庆市智能工厂”称号,成为2023年涪陵区唯一获此称号的工厂[23] - 集团作品《我叫王饭碗》获“2023年中央企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微电影(微视频)征集展播活动”初心使命类优秀作品奖[27] 公司未来展望 - 2024年全球经济环境仍有不确定性,国内经济环境更稳健利于化肥价格回归理性[45] - 到2025年生物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生物肥料将快速发展[14] 公司人员变动 - 苏赋49岁,2024年1月获委任为公司非执行董事兼董事会主席及战略委员会主席[91] - 王军39岁,2023年3月获委任为公司执行董事、提名委员会委员及企业管治委员会委员[92] - 王凌49岁,2023年3月获委任为公司执行董事及企业管治委员会委员,2024年1月获委任为战略委员会委员[93] - 高明东63岁,2000年4月获委任为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94] - 卢欣60岁,2015年2月任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有超31年财政、投资及企业管理经验[95] - 谢孝衍76岁,2007年6月任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曾在多家上市公司任独立非执行董事[96] - 陈胜男45岁,2020年5月晋升为公司副总经理,兼任钾肥事业部总经理等职[97] - 王芳51岁,2020年5月晋升为公司副总经理,兼任磷化事业部总经理等职[98] - 2023年1月6日,J. Erik Fyrwald先生辞任非执行董事及董事会主席,刘红生先生获委任;2024年1月24日,刘红生先生辞任,苏赋先生获委任[103] - 2023年1月6日,覃衡德先生辞任执行董事及首席执行官,马跃先生获委任,马跃先生于2023年8月29日离世[104] - 2023年1月6日和3月20日,冯明伟先生及杨宏伟先生分别因退休辞任执行董事职务[104] - 2023年3月20日,王军先生及王凌女士获委任为执行董事[104] - 覃衡德先生于2023年1月6日辞任执行董事[168] - 冯明伟先生于2023年1月6日辞任执行董事[168] - 杨宏伟先生于2023年3月20日辞任执行董事[168] - 王军先生于2023年3月20日获委任为执行董事[168] - 王凌女士于2023年3月20日获委任为执行董事[168] 公司企业管治情况 - 公司及其董事会致力于维持高水平企业管治,奉行最佳企业管治常规[99] - 2023年公司除对守则条文第C.5.7及F.2.2条有偏离外,已遵守企业管治守则内适用守则条文规定[100] - 公司已采纳上市规则
中化化肥(00297) - 2023 - 年度业绩
2024-03-25 18:04
集团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3年集团营业额为217.28亿元,较2022年的230.03亿元同比减少5.54%[2] - 2023年公司股东应占溢利为6.26亿元,较2022年的11.17亿元同比减少43.96%[2] - 2023年每股基本盈利为0.0891元,较2022年的0.1590元同比减少43.96%[2] - 董事会建议派付2023年末期股息每股港币0.0491元(折合人民币约0.0445元),2022年为每股港币0.0623元(折合人民币约0.0557元)[2] - 2023年集团实现净利润6.84亿元,同比减少39%,扣除联营公司减值事项影响后为12.07亿元,同比增长7.3%[3]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集团实现营业额人民币217.28亿元;公司股东应占溢利人民币6.26亿元[8] - 2023年公司营业额为217.28亿元,较2022年减少12.75亿元,降幅5.54%[20][22] - 2023年公司毛利为22.60亿元,较2022年降低12.3%[20] - 2023年公司股东应占溢利为6.26亿元,较2022年降低43.96%;若不考虑减值影响,为11.49亿元,同比上升2.86%[20] - 2023年公司销量为724万吨,较2022年增加4.86%[20][21] - 2023年复合肥营业额65.84亿元,占总营业额30%;2022年为64.78亿元,占28%[23] - 2023年磷肥营业额56.39亿元,占总营业额26%;2022年为57.67亿元,占25%[23] - 2023年钾肥营业额52.50亿元,占总营业额24%;2022年为40.28亿元,占18%[23] - 2023年外部销售较2022年减少12.75亿元,降幅5.54%,主要因平均销售价格下降[26] - 2023年分部溢利为14.23亿元,其中基础业务6.78亿元,成长业务2.39亿元(同比增长23%),生产分部5.06亿元[26] - 2023年分占合营公司业绩为1.85亿元,较2022年的0.95亿元增加94.74%,主要因分占云南三环盈利同比增加[27] - 2023年分占联营公司业绩亏损0.61亿元,较2022年减少1.14亿元,主要因分占阳煤平原业绩亏损0.91亿元,同比减少0.92亿元[27] - 2023年所得税开支为1.62亿元,其中本期税项1.2亿元(较上年增加0.42亿元),递延税项0.42亿元(较上年增加0.59亿元)[28] - 2023年公司股东应占溢利为6.26亿元,较2022年降低43.96%;若不考虑阳煤平原政策性关停事项影响,同比小幅上升2.86%[29] - 2023年净利润率为2.88%,较同期减少1.98个百分点;若不考虑阳煤平原政策性关停事项影响,与同期相比小幅上升0.43个百分点[29] - 2023年三项费用合计12.94亿元,与2022年基本持平,其中销售及分销成本5.82亿元(较2022年减少0.25亿元,降幅4.12%),行政开支6.42亿元(较2022年减少0.2亿元,降幅3.02%),融资成本0.7亿元(较2022年增加0.47亿元)[30] - 2023年其他收入及收益为3.4亿元,较2022年增加2.21亿元,主要因资产处置收益及利息收入增加[31] - 2023年其他支出和损失为3.9亿元,较2022年增加0.17亿元,主要因对阳煤平原的担保责任确认信用减值损失3.28亿元[32] - 2023年12月31日存货余额为56.84亿元,较2022年基本持平,存货周转天数110天,较上年增加15天[34] - 2023年12月31日应收账款及票据余额为4.7亿元,较2022年减少1.87亿元,降幅28.46%,周转天数为9天,较2022年加快2天[35] - 2023年12月31日借予附属公司款项余额为8亿元,全部提供给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36] - 2023年12月31日商誉余额为8.54亿元,较2022年增加0.04亿元,主要因汇兑调整[37] - 2023年12月31日合营、联营公司权益合计为11.09亿元,较2022年减少2.85亿元,降幅20.44%,按权益法核算分占投资收益1.25亿元[41] - 2023年12月31日其他权益投资余额为1.64亿元,较2022年减少0.25亿元,主要因贵州开磷集团股权公允价值降低[42] - 2023年12月31日有息负债总额为18.29亿元,较2022年增加0.11亿元,增幅0.61%,主要因新增银行融资[43] - 2023年12月31日贸易应付账款及票据余额为37.72亿元,较2022年增加12.73亿元,增幅50.94%,主要因中化化肥澳门有限公司应付账款未到付款期限[44] - 2023年度每股基本溢利为0.0891元,净资产收益率为6.52%,较2022年降低5.73个百分点[46] - 2023年12月31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39.07亿元,主要以人民币和美元持有[49] - 2023年12月31日,固定利率有息负债为483,068千元,2022年为408,830千元;浮动利率有息负债为1,345,900千元,2022年为1,409,000千元;合计为1,828,968千元,2022年为1,817,830千元[53] - 2023年12月31日,公司已获银行授信额度253.81亿元,包括美元9.15亿元、人民币189亿元;尚未使用的银行授信额度为219.07亿元,含美元7.48亿元、人民币166.08亿元[53] - 2023年营业额为217.2812亿元,2022年为230.02701亿元[67] - 2023年毛利为22.59547亿元,2022年为25.76477亿元[67] - 2023年经营利润为9.85723亿元,2022年为10.53144亿元[67] - 2023年除税前溢利为8.46235亿元,2022年为11.86723亿元[67] - 2023年本年溢利为6.84116亿元,2022年为11.24946亿元[67] - 2023年每股盈利基本和摊薄为0.0891元,2022年为0.1590元[68]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非流动资产为78.54561亿元,2022年为80.89999亿元[69]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净资产为99.18784亿元,2022年为97.31646亿元[70] - 2023年营业额为2.172812亿人民币千元,2022年为2.3002701亿人民币千元,同比下降5.54%[73] - 2023年钾肥收入5250381人民币千元,2022年为4027895人民币千元,同比增长29.36%[73] - 2023年复合肥收入6583711人民币千元,2022年为6477592人民币千元,同比增长1.64%[73] - 2023年磷肥收入5638764人民币千元,2022年为5767023人民币千元,同比下降2.22%[73] - 2023年饲钙收入1246150人民币千元,2022年为1530881人民币千元,同比下降18.59%[73] - 2023年氮肥收入311101人民币千元,2022年为3057428人民币千元,同比下降89.82%[73] - 2023年特种肥收入581406人民币千元,2022年为393400人民币千元,同比增长47.79%[73] - 2023年除税前溢利为846235人民币千元,2022年为1186723人民币千元,同比下降28.69%[76][78] - 2023年基础业务外部销售1.1333844亿人民币千元,2022年为1.2994444亿人民币千元,同比下降12.80%[76][77] - 2023年成长业务外部销售7845131人民币千元,2022年为7441296人民币千元,同比增长5.43%[76][77] - 2023年转回贸易应收款及应收票据坏账拨备4942千元,转回其他应收款及预付账款坏账拨备93千元,财务担保信用损失327895千元,于联营公司权益减值194624千元,折旧和摊销432724千元[80] - 2023年中国内地对外收入20676931千元,其他地区1051189千元;中国内地非流动资产7633823千元,其他地区858千元[83] - 2023年融资成本中借款利息67361千元,租赁负债利息2281千元,资本化利息为0,总计69642千元;2022年分别为77736千元、2726千元、57948千元,总计22514千元[84] - 2023年折旧费用中物业、厂房及设备323806千元,使用权资产62154千元,采矿权摊销27087千元,其他长期资产摊销16490千元,无形资产摊销3187千元[85] - 2023年处置物业、厂房及设备损失148105千元,转回贸易应收款及票据坏账拨备4942千元,其他应收款和预付坏账拨备93千元,存货跌价拨备10791千元[85] - 2023年于联营公司权益减值194624千元,原因是阳煤平原停产[85] - 2023年财务担保合同信用减值损失327895千元,因阳煤平原关停贷款违约风险增加[85][87] - 2023年综合损益表中本年度准备税项120193千元,递延税项中暂时性差异的产生及拨回41926千元,总计162119千元;2022年分别为78443千元、16666千元,总计61777千元[88] - 2023年香港利得税按预计可评估溢利以16.5%计提,中国企业所得税按预计应税溢利以法定税率25%计算,部分附属公司享受优惠税率,澳门特别行政区利得税按预计可评估溢利以12%计提,新加坡利得税按预计可评估溢利以17%计提[88] - 2023年除税前溢利为846,235千元,按25%适用税率计算为(211,559)千元,本年所得税开支为(162,119)千元;2022年除税前溢利为1,186,723千元,按25%适用税率计算为(296,681)千元,本年所得税开支为(61,777)千元[90] - 2023年建议末期股息为每股0.0491港元,相当于每股人民币0.0445元,总计312,549千元;2022年每股港幣0.0623元,相当于每股人民币0.0557元,总计390,929千元[90] - 2023年本公司股东应占盈利为625,549千元,用于计算每股基本/摊薄盈利的加权平均普通股数为7,024,456千股;2022年本公司股东应占盈利为1,117,206千元,加权平均普通股数同样为7,024,456千股[92] - 2023年贸易应收账款为45,001千元,坏账拨备(2,978)千元,应收票据433,809千元,坏账拨备(6,300)千元,贸易应收账款及票据总计扣除坏账拨备为469,532千元;2022年贸易应收账款为438,613千元,坏账拨备(3,170)千元,应收票据232,496千元,坏账拨备(11,050)千元,总计656,889千元[93]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集团已背书或贴现、已终止确认但尚未到期的应收票据为279,972,000元,2022年为319,295,000元[93]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集团为商品期货交易而质押的应收票据为55,343,000元,2022年为零[94] - 2023年贸易应收账款及票据坏账拨备于1月1日余额为14,220千元,转回坏账拨备(4,942)千元,12月31日余额为9,278千元;2022年1月1日余额为15,262千元,转回坏账拨备(212)千元,坏账核销(830)千元,12月31日余额为14,220千元[96] - 2023年贸易应付账款为3,227,044千元,应付票据为544,708千元,贸易应付账款及票据总计3,771,752千元;2022年贸易应付账款为1,411,139千元,应付票据为1,088,013千元,总计2,499,152千元[98] - 董事会建议从缴入盈余账派付2023年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