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华超市(00980)
搜索文档
联华超市拟向百联集团出售杨浦世纪联华
智通财经· 2025-11-05 21:47
联华超市(00980)公布,公司拟将直接全资附属公司上海世纪联华超市发展有限公司(世纪联华发展)所持 有的上海世纪联华超市杨浦有限公司(杨浦世纪联华)的全部股权出售予百联集团有限公司(百联集团)间 接全资附属公司上海动燃实业有限公司(上海动燃)。拟出售事项的代价将以经主管机关备案的由独立评 估师出具的评估报告为基础,由各方协商一致并在正式签署的股权转让协议中进行约定。杨浦世纪联华 主要在上海市杨浦区和河南省经营大型综合超市。 为确保杨浦世纪联华在拟出售事项完成后顺利过渡,持续稳定经营,该集团将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品牌、 商品和管理优势,受上海动燃的委托对杨浦世纪联华实施委托管理,并向杨浦世纪联华提供相关资源支 持,包括人员管理支持、品牌支持、信息系统支持及商品供应支持,以帮助其实现新的经营目标。 董事会进一步宣布,待拟出售事项作实并完成后,公司拟与上海动燃订立建议委托管理安排,据此,公 司同意根据其与上海动燃将会订立的一份正式委托管理协议的条款规定向杨浦世纪联华提供经营管理服 务及资源配套服务。 公告称,拟出售事项主要是基于公司中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及提升整体业绩的整体战略考量。公司综合 考虑了市场及竞争环境、门店 ...
联华超市(00980)拟向百联集团出售杨浦世纪联华
智通财经网· 2025-11-05 21:42
交易概述 - 公司拟出售其直接全资附属公司世纪联华发展所持有的上海世纪联华超市杨浦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予百联集团间接全资附属公司上海动燃实业有限公司 [1] - 拟出售事项的代价将以经主管机关备案的独立评估师出具的评估报告为基础协商确定 [1] - 交易完成后 公司拟与上海动燃订立委托管理安排 继续向杨浦世纪联华提供经营管理及资源配套服务 [1] 交易标的与战略考量 - 目标公司杨浦世纪联华主要在上海市杨浦区和河南省经营大型综合超市 [1] - 拟出售事项基于公司中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及提升整体业绩的整体战略考量 [1] - 公司综合考虑市场及竞争环境 门店经营情况 网点价值以及供应链影响等因素 拟通过资产剥离更好地聚焦上海和浙江核心业务的发展 [1] 委托管理安排 - 为确保目标公司在出售后顺利过渡和持续稳定经营 集团将受上海动燃委托对其实施委托管理 [2] - 集团将提供人员管理支持 品牌支持 信息系统支持及商品供应支持等相关资源 [2] - 委托管理旨在帮助目标公司实现新的经营目标 [2]
联华超市(00980) - 公告内幕消息(1)有关拟议出售附属公司的潜在须予披露的交易及关连交易及(...

2025-11-05 21:32
市场扩张和并购 - 公司拟出售杨浦世纪联华全部股权给上海动燃[4] 其他新策略 - 出售完成后拟与上海动燃订立委托管理安排[5] - 出售基于中长期战略考量,聚焦核心业务发展[11] - 拟出售事项构成须披露及关联交易[13] - 建议委托管理安排构成持续关联交易[13]
联华超市(00980) - 月报表 - 截至二零二五年十月三十一日止月份之股份发行人的证券变动月报表

2025-11-03 11:06
股本情况 - 截至2025年10月底公司法定/注册股本总额14.796亿元[2] - 截至2025年10月底H股法定/注册股本3.726亿元[1] - 截至2025年10月底内资股法定/注册股本10.753974亿元[1] - 截至2025年10月底非上市外资股法定/注册股本3160.26万元[2] 股份发行情况 - 截至2025年10月底H股已发行股份总数3.726亿股[3] - 截至2025年10月底内资股已发行股份总数10.753974亿股[3] - 截至2025年10月底非上市外资股已发行股份总数3160.26万股[3] 其他情况 - 公司股份期权不适用[4] - 公司香港预托证券资料不适用[5] - 呈交者王晓琰为执行董事[6]
联华超市(00980.HK)前三季度的净亏损约1.07亿元
格隆汇· 2025-10-30 18:09
业绩概览 - 报告期内公司未经审计营业收入约为人民币148.6亿元 [1] - 报告期内公司未经审计归属于所有者的净亏损约为人民币1.07亿元 [1] -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未经审计资产规模约为人民币186.2亿元 [1]
联华超市(00980) - 公告

2025-10-30 17:56
业绩总结 - 2025年1 - 9月集团未经审计营收约148.62亿,成本约122.60亿,净亏损约1.07亿[4] - 2025年1 - 9月各业态营收、成本有增减[5] 市场扩张 - 华东2025年1 - 9月新开超商112家、便利店13家,关闭超商90家、便利店55家[5] - 华北2025年1 - 9月新开超商4家,关闭便利店4家[6] - 东北2025年1 - 9月新开便利店1家,关闭11家[6] 未来展望 - 2025年10月31日公布截至9月30日止九个月三季度业绩[4]
联华超市(00980) - 公告建议修订公司章程并取消监事会

2025-10-15 20:01
章程修订 - 公司建议修订公司章程,取消监事会,设立职工代表董事等[4][6] - 载有详情通函将适时寄股东,修订后符合核心股东保障水平[6][7] 相关规定 - 2025年3月28日证监会相关指引和规则实施[6] - 联交所要求2025年7月1日后首股东周年会或前允许混合式股东会及电子投票[6] 公司信息 - 公告日期为2025年10月15日,董事会成员包括王晓琰等[8]
超1.7万家实体店,倒在2025上半年
搜狐财经· 2025-10-11 11:27
整体零售环境 - 2025年1-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5万亿元,同比增长5.0%,增速较去年同期的3.7%略有提升 [2] - 全国网上零售额7.43万亿元,同比增长8.5%,线下零售额17.12万亿元,同比增长3.75%,线上增速显著高于线下 [2] - 2025年上半年国内至少有1.71万家门店宣布闭店,涵盖超过100家企业,涉及商超、百货、餐饮、服饰等多个行业 [2] 商超行业 - 2025年上半年全国至少有720家超市关门,涉及卜蜂莲花、华润万家、永辉超市、大润发等全国性及区域性品牌 [3] - 即时零售非餐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366亿元攀升至2023年的6500亿元,预计2024年将占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的6.0%,增速达20.0%,冲击商超地理位置和一站式购齐优势 [6] - 2024年我国零食量贩市场规模达1045.9亿元,成为增速最快的零食渠道,挤占传统超市空间 [6] - 传统商超面临硬件老化与租约到期压力,许多企业选择关闭低效门店并改造留存门店,例如永辉超市调改开业124家门店,其中99家开通线上业务 [6] - 行业向业态创新转型,布局硬折扣店和社区店,如中百集团开设小百惠折扣店,联华超市在浙江孵化折扣业态已开13家门店 [7] 百货行业 - 2024年1-6月百货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虽较去年同期下滑3%有所好转,但仍不及大盘增速 [8] - 2025年上半年全国至少有23家百货、购物中心关闭,运营最久的长沙阿波罗商业广场已运营27年 [8] - 传统百货模式采用品牌联营形式,不掌控商品和定价,导致商品竞争力不足,业态单一缺乏有效引流手段 [11][12] - 购物中心通过体验式业态成功引流,南京德基广场通过引进稀缺品牌、打造艺术空间等升级为体验式生活空间 [12] 茶饮与咖啡行业 - 2025年上半年全国至少有6673家茶饮、咖啡门店关闭,茶饮行业35个品牌关闭5788家门店,咖啡行业关闭885家门店 [13][16] - 茶饮闭店潮集中在单品类和中腰部品牌,书亦烧仙草净减少1049家门店,规模下降18.32%,柠季关店404家,下降19.2% [14][15] - 咖啡行业收缩品牌包括早期入华国际品牌和新兴精品品牌,COSTA COFFEE净减28家,星巴克关闭11家,MODA COFFEE关闭至少74家 [17][19] - 果咖品牌“本来不该有”净减少37家门店,规模下滑25.69%,受巨头切入赛道冲击 [20] 服饰行业 - 2025年上半年服饰类零售额同比增长3.1%,弱于社零大盘,全国至少有4563家服饰门店关闭 [21] - 森马关闭629家门店数量最多,海澜之家关闭504家,太平鸟关闭311家 [21][23] - 闭店主因包括库存高企倒逼渠道优化、品牌老化导致客群流失、以及“大店模式”运营成本高企但坪效下降 [24][25][26] - 美特斯邦威直营店年化坪效为3793.85元/平方米/年,下降58.13%,行业正从追求门店数量转向提升单店质量 [26][27] 影院行业 - 2025年上半年全国至少有38家电影院关闭,全国影院空场率长期维持在30%-40% [28][31] - 影院面临重资产运营与高固定成本压力,营收高度依赖影片内容导致不稳定,2025年上半年总票房292亿元,其中2月票房160亿元占比超50%,但6月票房仅19.1亿元跌至近十年低点 [30] - 消费者娱乐习惯改变,网民每天刷短视频时间接近160分钟,影院平均每场观众仅2~4人,空场率高达40% [30][31] 其他行业 - 宠物、家居建材、教培、潮玩等行业均有闭店,如红星美凯龙关闭23家门店,童程童美关闭12家门店,潮玩星球关闭13家门店 [34]
联华超市(00980) - 月报表 - 截至二零二五年九月三十日止月份之股份发行人的证券变动月报表

2025-10-02 09:11
法定/注册股本情况 - 截至2025年9月底,H股法定/注册股本为3.726亿元人民币[1] - 截至2025年9月底,内资股法定/注册股本为10.753974亿元人民币[1] - 截至2025年9月底,非上市外资股法定/注册股本为3160.26万元人民币[2] - 2025年9月底公司法定/注册股本总额为14.796亿元人民币[2] 已发行股份情况 - 截至2025年9月底,H股已发行股份总数为3.726亿股[3] - 截至2025年9月底,内资股已发行股份总数为10.753974亿股[3] - 截至2025年9月底,非上市外资股已发行股份总数为3160.26万股[3]
联华超市(00980) - 2025 - 中期财报

2025-09-17 16:38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营业额约人民币95.91亿元,同比下降12.0%[10] - 公司营业额同比下降12.0%至959.12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1089.65亿元人民币[87] - 公司总营业额为人民币10,054,375千元,同比下降13.1%[102] - 商品销售收入为人民币9,591,172千元,同比下降12.0%[102] - 服务收入为人民币463,203千元,同比下降31.5%[102] - 租赁收入总额为人民币176,548千元,同比下降21.8%[104] - 公司分部收益总额从2024年同期的117.99亿人民币下降至102.31亿人民币,同比下降13.2%[105] - 毛利额约人民币11.40亿元,同比下降8.9%[11] - 其他收益约人民币6.40亿元,同比下降29.1%[12] - 其他收入及其他利得约人民币4.11亿元,同比增长45.3%[13] - 公司税前盈利约人民币0.84亿元,同比增加约人民币0.67亿元[19] - 税前盈利从2024年同期的1752.2万人民币增至8406.6万人民币,同比增长379.8%[107] - 公司归股东盈利人民币0.42亿元,同比增加约人民币0.97亿元,净利润率0.44%同比上升0.94个百分点[21] - 公司实现净利润59.71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亏损27.85亿元人民币,实现扭亏为盈[87] - 公司每股基本收益为3.1分人民币,去年同期为每股亏损4.9分人民币[87] - 公司股东应占本期收益从2024年同期的亏损5480.9万人民币转为盈利4224.6万人民币[117] - 处置3家目标公司获得收益1.87亿人民币[107][110] - 政府补贴收入从1461.8万人民币增至2190.5万人民币,同比增长49.8%[110] - 非上市理财产品投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人民币27,424千元,同比增长38.0%[121]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分銷及銷售成本约人民币16.97亿元,同比下降14.0%[14] - 行政開支约人民币3.11亿元,同比下降3.9%[16] - 其他經營開支约人民币0.13亿元[17] - 租赁负债利息费用从9401万人民币下降至8162.7万人民币,同比下降13.2%[112] - 信贷亏损拨备从9,013千元降至7,969千元,减少1,044千元(降幅11.6%)[126] - 应收账款减值损失转回1,042千元,而去年同期确认减值损失1,586千元[129] 各条业务线表现 - 大型综合超市营业额约人民币38.44亿元同比下降18.6%,占集团营业额40.1%[24] - 大型综合超市毛利率13.98%同比上升1.32个百分点,经营利润率0.05%同比下降1.94个百分点[25][27] - 大型综合超市分部收益从52.21亿人民币下降至41.17亿人民币,同比下降21.1%[105] - 超级市场营业额约人民币50.17亿元同比下降6.6%,占集团营业额52.3%[28] - 超级市场经营利润率0.20%同比下降0.35个百分点[29][31] - 超级市场分部收益从57.56亿人民币下降至53.63亿人民币,同比下降6.8%[105] - 便利店营业额约人民币6.89亿元同比下降9.9%,经营利润率-1.39%同比上升1.02个百分点[29][32][36] - 便利店分部收益从7.85亿人民币下降至7.05亿人民币,同比下降10.2%[105] - 分部业绩总额从2024年同期的1.07亿人民币大幅下降至1047.5万人民币,同比下降90.2%[105] 各地区表现 - 回顾期内新开门店95家(直营26家、加盟69家),其中长三角区域新开66家,占比69.5%;关闭门店121家(直营21家、加盟100家)[39] - 截至2025年6月30日门店总数3,091家,其中华东地区门店占比约83.5%[42] - 浙江区域新开拓折扣业态门店13家[42] 门店和业态 - 大型综合超市门店98家(全部直营),超级市场2,265家(直营840家、加盟1,425家),便利店728家(直营288家、加盟440家)[43]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生鲜供应链通过源头直采和多产地备份机制保障稳定供应[44] - 深化JBP合作模式与头部品牌供应商战略合作以优化商品结构[45] - 通过提升自有品牌占比和开发属地化产品强化商品优势[45] - 公司推进门店数字化转型,通过任务精准到人、作业标准化、操作移动化及跟踪可视化提升运营效率[47] - 公司重点推进四大数字化专项任务协同落地,包括提升门店精细化管理水平、EAM系统升级实现业财一体化、AI技术与数字化硬件实现精准触达、重构数据广告牌优化作业平台[47] - 公司聚焦降租减租、营运控费及人工成本优化,通过完善租金测算模型推动高成本门店租金重议[50] - 公司通过优化人员配置,推行多岗合一与智能排班提升人员效能[50] - 公司建立门店损耗监控日报机制,针对鲜食、冷链、生鲜等高损耗品类实施精细控损[50] - 公司以ROI为考核基准管理营促销资源投放,确保资源向高效率场景集中倾斜[50] - 公司超级市场业态围绕热门主题策划营销活动,重点打造CNY、春季踏青季、三十四周年庆等三档S级档期活动[46] - 大型综合超市业态以国货V当潮活动为抓手,成功点燃消费者对国货的热情[46] - 公司发行不超过360,000,000股新内资股,认购价每股人民币1.00元[66] - 内资股认购价较H股2024年5月10日收市价0.315港元溢价249.37%[68] - 每股新内资股净认购价为人民币0.99元(相当于1.09港元)[68] - 募集资金净额约85%用于业务生态转型,其中39.2%用于超市门店转型[68] - 募集资金35%用于大型综合超市门店转型,10.8%用于推进数字化转型[68] - 募集资金约15%用于增加集团一般营运资金[68]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无重大投资或资本资产计划[70] - 董事会建议不派发2025年中期股息[72] 其他财务数据 - 整体毛利率为11.89%,同比上升0.40个百分点[11] - 公司现金及银行结余约人民币61.48亿元[22] - 公司股东权益由约人民币-2.87亿元增加至约人民币1.12亿元[33] - 资本负债比率为0.0%[23] - 公司总资产为1758.09亿元人民币,较年初1966.24亿元人民币下降10.6%[88][90] - 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87.04亿元人民币,较年初160.26亿元人民币下降45.7%[88] - 公司总负债为1710.28亿元人民币,较年初1959.44亿元人民币下降12.7%[90] - 公司股东权益为47.81亿元人民币,较年初6.79亿元人民币大幅增长603.8%[90] - 公司发行普通股获得35.69亿元人民币,股本增至147.96亿元人民币[91] - 公司向非控制性权益股东分配股息6214万元人民币[91] - 公司购买非控制性权益支出196万元人民币[91] - 公司向百联集团发行360,000,000股新股,认购价每股人民币1元,净筹资额人民币356,921,000元[92] - 公司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人民币804,946千元,同比由净流入719,733千元转为净流出[95] - 公司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入人民币159,548千元,同比由净流出494,481千元转为净流入[95] - 公司筹资活动现金净流出人民币86,790千元,同比净流出299,395千元有所收窄[95] - 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减少人民币732,188千元,期末余额为人民币870,425千元[95] - 公司净流动负债达人民币6,406,252千元,但持有可随时提取的定期存款人民币2,520,100千元[96] - 物业、厂房及设备期末账面值下降至人民币2,838,353千元,较期初减少4.0%[118] - 使用权资产期末账面值下降至人民币3,960,942千元,较期初减少9.2%[118] - 受限制定期存款大幅增加至人民币1,520,058千元,较年初增长162,800%[122] - 非流动未受限制定期存款增加至人民币2,520,100千元,较年初增长49.1%[122] - 递延所得税负债净额改善至人民币(38,794)千元,较年初减少50.2%[124] - 未动用税务亏损为人民币2,609,469千元,较年初减少19.0%[124] - 定期存款应收利息下降至人民币49,204千元,较年初减少67.4%[125] -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权益证券投资增加至人民币74,885千元,较年初增长10.8%[120] - 商誉账面值微降至人民币143,214千元,主要因递延税项负债调整[118] - 应收账款净额从262,893千元降至260,864千元,减少2,029千元(降幅0.8%)[126] - 逾期90天以上应收账款大幅减少,从9,094千元降至1,731千元(降幅81.0%)[128] - 应付账款从2,765,969千元降至2,200,063千元,减少565,906千元(降幅20.5%)[133] - 应付票据从1,104,924千元降至1,075,878千元,减少29,046千元(降幅2.6%)[133] - 90天以上应付账款从1,074,156千元降至806,462千元,减少267,694千元(降幅24.9%)[133] - 收取加盟店和第三方预付款从703,508千元降至399,251千元,减少304,257千元(降幅43.3%)[136] - 应付非控制性权益股息从64,434千元降至0千元,完全清零[136] - 票券负债及预收款总额从87.30亿人民币下降至82.19亿人民币,降幅5.9%[137] - 集团自身发行票券负债余额为68.97亿人民币,较期初71.68亿人民币下降3.8%[137] - 待缴纳增值税额从7.34亿人民币降至7.03亿人民币,减少3100万人民币[137] - 资本承诺开支从3816.5万人民币降至2461.8万人民币,降幅35.5%[138] - 处置三家子公司获得现金对价1.46亿人民币,产生处置收益1.87亿人民币[139][143] - 关联公司销售金额从2.29亿人民币大幅降至7373.5万人民币,降幅67.8%[144] - 存放于同系附属公司现金及定期存款从12.00亿人民币增至16.17亿人民币,增幅34.8%[146] - 与同系附属公司投资理财合作金额从13.33亿人民币降至12.87亿人民币,减少3.5%[146] - 应付关联公司租赁负债从8036.2万人民币降至7417.6万人民币,降幅7.7%[146] - 向同系附属公司支付票券负债结算佣金从583.1万人民币降至364.8万人民币,降幅37.5%[144] - 非上市金融产品投资(第二层级)公允价值为12.86843亿人民币,较2024年末13.32593亿人民币下降3.4%[151] - 上市权益股份投资(第一层级)公允价值为7483.6万人民币,较2024年末6762.9万人民币增长10.6%[151] - 无报价权益投资(第三层级)公允价值维持79.7万人民币不变[151] 公司股本和股东结构 - 公司总股本为1,479,600,000股,其中内资股占72.68%(1,075,397,400股),非上市外资股占2.14%(31,602,600股),H股占25.18%(372,600,000股)[37] - 公司向百联集团发行360,000,000股内资股,认购价每股人民币1.00元,占发行前总股本约32.15%,占发行后总股本约24.33%[37] - 百联集团直接及间接持有公司股份约59.06%,合计873,869,400股[55] - 百联集团直接持股649,661,400股,占公司总股本43.91%[54][57] - 阿里巴巴通过多家实体间接持有公司股份201,528,000股,占比13.62%[54][57] - 百联股份持有公司224,208,000股股份,占比15.15%[54][55] - 百联集团于2025年2月完成认购360,000,000股新内资股,认购价每股人民币1.00元[57] - 许自作持有H股53,357,000股,占H股总数14.32%[54] - China Galaxy International持有H股51,988,000股,占H股总数13.95%[54][57] - Coronation Global持有H股37,130,454股,占H股总数9.97%[54] - Julius Baer持有H股12,191,558股,占H股总数3.27%[54] - 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持有阿里巴巴集团57.59%股权[57] - 内资股发行完成,总股本由11.196亿股增至14.796亿股,增幅32.1%[69] - 内资股及非上市外资股由7.47亿股增至11.07亿股,增幅48.2%[69] - 公司发行3.6亿股新股,总股本从11.196亿股增至14.796亿股,增幅32.2%[132] 投资和资产管理 - 公司委托上海证券管理的委托资产总额增加至人民币135,000万元[63] - 截至2023年9月15日托管账户计划净资产余额为人民币69,862.36万元[6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资产管理投资公允价值约人民币128,684.3万元,占集团总资产7.3%[64] - 资产管理投资成本约人民币125,941.9万元,未变现损益约人民币2,742.4万元[64] - 公司绝大部分存款及银行借款存放于及预支自政府关联实体银行[147] - 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采用三层级分类:第一层级基于活跃市场报价,第二层级采用折现现金流法,第三层级采用收入法[149][151] - 第一层级与第二层级金融资产期间内无转移[153] - 首席财务官负责确定估值技术并每期末向董事会报告公允价值波动原因[154] - 非上市金融产品投资估值采用预期回报和市场利率作为输入值[151] - 无报价权益投资采用长期收益增长率及行业市况作为重大不可观察输入值[151] 人力资源 - 公司共有20,900名员工[48] - 人工总开支约为人民币86,704万元[48] - 关键管理人员薪酬总额为599.8万人民币,其中工资及短期福利520.9万人民币,退休后福利36.6万人民币,其他长期福利42.3万人民币[148] 其他重要事项 - 公司无重大或有负债[38] - 报告期内未购买、出售或赎回任何上市证券[73] - 审核委员会对会计原则及方法无异议[74] - 董事曹海伦、李国明缺席2025年6月19日董事会会议及股东大会[79] - 董事王德雄于2025年1月7日辞任非执行董事[80] - 朱定平于2025年1月7日获委任为执行董事[80] - 李国明于2025年3月17日辞任堡狮龙独立非执行董事[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