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银国际(03329)

搜索文档
交银国际维持快手(01024.HK)目标价64港元 第一季业绩符合预期
快讯· 2025-05-29 10:20
快手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分析 - 公司第一季度总收入按年增长11% [1] - 经调整净利润按年增长4% [1] - 经调整净利率达到14% [1] - 电商GMV按年增长15% [1] - 预计第二季度电商GMV按年增长14% [1] 业务板块表现 - 广告业务恢复双位数增长 [1] - 商城场域广告投放受益于基建完善 [1] - 外循环广告受内容消费和本地生活拉动 [1] - 达人分销或带动佣金率小幅优化 [1] 未来展望与估值 - 预计可灵全年收入超1亿美元 [1] - 维持2025年利润预期203亿元人民币 [1] - 基于2025年13倍市盈率维持目标价64港元 [1] - 可灵的视频生成能力及商业化变现潜力获得估值溢价 [1]
交银国际降百度目标价至96港元 料其AI变现仍需时间
快讯· 2025-05-23 10:24
目标价调整 - 交银国际下调百度目标价至96港元 基于百度云2025年3倍市销率和传统搜索广告业务8倍市盈率的估值 [1] - 维持"买入"评级 反映长期看好 [1] 财务表现 - 百度首季业绩超预期 云业务表现强劲 [1] - 预计2025年广告业务收入同比下降9%至660亿元人民币 [1] - 预计第2-3季广告收入同比分别下降11%和12% [1] 业务发展 - AI搜索内容覆盖率或快速推进至超50% [1] - 预计2025年云收入增速达30% [1] - Robotaxi将加速全球布局 车辆或超1000辆 [1] AI变现 - 百度AI变现仍需时间 当前仍处于投入期 [1] - 成本优化措施正在推进 [1]
交银国际升腾讯目标价至604港元 料第二季总收入增10%
快讯· 2025-05-16 11:07
腾讯目标价上调与业绩展望 - 交银国际将腾讯控股(00700 HK)目标价上调至604港元 对应2025年20倍市盈率 维持"买入"评级 [1] - 上调理由包括稳定的业绩表现 AI生态空间发展及股东回报 AI投入已见成效 [1] - 预计第二季度总收入同比增长10%至1778亿元人民币 全年收入增长9 6%至7235亿元人民币 [1] 腾讯业务表现分析 - 首季业绩超预期 利润增速继续快于收入增速 [1] - AI投入及资本支出增加可能使运营利润与收入差异收窄 但利润增速仍将快于收入 [1] - AI技术加持下各生态业务均实现增长 [1] - 新游戏有望缓解市场对下半年游戏高基数的担忧 [1]
交银国际:内外形势积极变化下,港股修复了多少?
2025-05-16 10:48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行业:港股市场各行业,包括信息技术、半导体、家电、运动鞋服、食品饮料、公用事业、原材料、金融服务、券商、保险等;美股市场;全球市场(MSCI全球、发达及新兴市场) 公司:交银国际证券有限公司、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国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交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等众多有投资银行业务关系的公司,以及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七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被持有股份的公司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全球关税形势及市场影响 - **关税变化**:近期全球关税形势显著缓和,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后,美方暂停对华24%的“对等关税”并取消2025年4月8日后实施的关税措施,美对华关税水平从最高145%降至30%,中方对美关税从125%降至10% [1][5] - **市场表现**:全球风险情绪改善,MSCI全球指数、MSCI发达市场指数、MSCI新兴市场指数均突破“对等关税”宣布前水平,美股标普500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显著修复,港股自“对等关税”宣布后持续修复,已收回失地且超2024年10月高点,但距2025年3月中旬前高仍有距离 [1][20] 港股修复驱动因素 - **风险溢价回落**:港股修复主要归因于风险溢价显著回落,无风险利率和企业盈利预期变动不大,恒指波幅指数趋于稳定,反映市场情绪回归平稳 [1][15] - **南向资金支持**:4月南向资金延续年初以来净买入态势,为港股市场提供支撑并平抑波动 [1][15] 港股行业表现 - **价格与估值修复**:多数行业价格和估值较4月初“对等关税”宣布时完全修复,信息技术和半导体等景气成长板块接近全面修复,内需驱动型消费板块和高股息防御性板块突破前期高点 [2][34] - **盈利预期**:企业盈利预期整体受关税政策影响有限,仅少数周期性板块小幅下修,多数行业保持平稳,多数行业未来12个月EPS较“对等关税”出台前边际上修 [2][42] 港股市场展望 - **风险溢价下行**:中美关税谈判有望朝建设性方向进展,降低全球贸易和衰退风险,风险情绪短期内平稳,为港股带来正面催化 [45] - **海外流动性影响中性**:关税风险降低对美债利率影响双向,美债利率或窄幅波动,对港股影响偏中性 [47] - **基本面预期积极**:中国出口有韧性,内需政策积极,形成多层次政策体系,有望扭转负面预期,基本面预期回归中性偏积极,利好企业盈利预期 [51][52] 行业推荐 - **科技创新主线**:包括科技硬件(半导体、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等)、互联网科技(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受益于政策支持和需求增长 [3][58] - **高股息主线**:外部不确定性高、流动性宽松和低利率环境下,高股息吸引力提升,关注银行、公用事业和电信运营商 [3][58] - **政策红利主线**:降准、降息环境下,券商、保险等金融服务机构受益于市场活跃度和风险偏好回升,港股优质消费龙头受益于消费支持政策 [3][58]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市场潜在风险**:后续关税政策走向存在不确定性,特朗普政策不确定性大令美元资产信用受损,投资者市场情绪谨慎,全球市场修复需关注潜在风险 [26] - **分析员披露**:报告作者观点准确反映个人对证券或发行者的观点,薪酬与建议无直接或间接关系,未接收内幕消息 [62] - **商务关系及财务权益披露**:交银国际证券有限公司及关联公司过去十二个月与多家公司有投资银行业务关系 [64] - **免责声明**:报告为机密文件,仅供交银国际证券客户阅览,使用有诸多限制,资料来源虽可靠但不保证完整性等,观点可随时更改等 [65][66]
交银国际:后续关税力度仍有较大概率放缓 美联储首次降息或将推迟到4季度
智通财经网· 2025-05-09 16:22
2025年5月8日,美联储5月FOMC会议一致决定维持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在4.25%-4.5%不变,也是连 续第三次会议"按兵不动"。5月利率声明较3月更偏"鹰派",强调"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 加"("Uncertainty aboutthe economic outlook has increased further."),并明确指出自上次会议以来"失业率 和通胀上行风险已经抬升",反映了美联储对特朗普关税政策可能带来的"三重风险"(通胀上升、失业上 升、增长放缓)的担忧,当前操作空间已变得极其狭窄。 美国经济整体保持韧性,但软硬指标明显分化,加剧了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难度。2025年1季度GDP出现 三年来首次收缩,但主要是企业为规避关税而"抢进口"所导致的暂时扭曲。同时,4月非农就业数据强 于预期,失业率维持在4.2%的低位,表明劳动力市场依然稳健,尚未反映关税带来的影响。 通胀方面,尽管CPI、PCE数据尚未反映上行趋势,但诸如消费通胀预期、制造业及服务业物价指数 等"软指标"已经显著升高,指向未来显著的上行风险。与此同时,特朗普月初宣布的大规模"对等关 税"虽已暂停90天,但前景尚未明朗,且已对 ...
交银国际(03329) - 2024 - 年度财报
2025-04-24 17:00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成立于1998年,2017年5月19日在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2] - 公司控股股东交通银行始建于1908年,2005年6月在联交所挂牌上市,2007年5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3]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公司收益及其他收入为38.75亿港元,2023年为61.32亿港元;2024年公司股东应占亏损为12.31亿港元,2023年为14.70亿港元[11][15] - 2024年公司股东应占股东权益为6000万港元,2023年为3.27亿港元;2024年资产总额为145.15亿港元,2023年为182.11亿港元[11] - 2024年公司股东应占每股资产净值为0.66港元,2023年为0.32港元[13] - 2024年公司亏损12.314亿港元,2023年亏损14.695亿港元[21]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资产管理规模总额约为181.555亿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减少5.8%[32]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资产管理及顾问服务费收入为3680万港元,较2023年增加90万港元,增幅2.5%[32] - 2024年自营交易收益为1000万港元,2023年为4580万港元[32] - 2024年12月31日,房地产、国企及制造业企业客户被授予的贷款本金分别为6.94亿港元、5.02亿港元及0.1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对应数据为7.98亿港元、5.20亿港元及0.55亿港元[34] - 报告期内,集团向五大客户授出的贷款总额为11.96亿港元,占报告期内集团授出贷款总额的98.8%,单一最大客户获贷5.02亿港元,占41.4%;2023年对应数据分别为13.01亿港元、86.5%、5.20亿港元、34.6%[34] - 报告期内,短期贷款年利率介乎5.25%至9.51%,长期贷款年利率介乎6.5%至7.0%;2023年12月31日,短期贷款年利率介乎5.25%至8.784%,长期贷款年利率介乎5.5%至7.0%[35]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贷款及垫款等利息收入为258.5百万港元,较2023年的427.3百万港元减少约39.5%;自营交易亏损为473.5百万港元,较2023年增加53.5百万港元[36] - 2024年12月31日,固定收益证券投资余额为5,876.8百万港元,占67.0%;2023年12月31日为8,093.8百万港元,占72.8%[37] - 2024年公司总收益及其他收入合计为387.5百万港元,2023年为613.2百万港元[39] - 公司2024年亏损约为1,231.4百万港元,2023年亏损1,469.5百万港元[39] - 2024年营业支出及融资成本为1,622.8百万港元,2023年为2,075.3百万港元,融资成本下降了23.0%[40] - 2024年佣金及经纪支出占营业支出的1.5%,融资成本占34.0%,员工成本占25.3%等;2023年对应占比分别为1.2%、34.6%、19.2%等[40]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集团累计减值拨备112740万港元,较2023年减少59040万港元[4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贷款及垫款减值损失53580万港元,债务投资减值损失36520万港元[4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第三阶段借款人所欠未偿还本金总额69880万港元,占集团贷款及垫款总额约57.7%[43]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第二阶段债务及第三阶段债务公允价值总额分别为27940万港元及2820万港元[43]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现金及银行结余增加27850万港元至157790万港元[45]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流动资产净额减少36400万港元至369440万港元,流动比率约为1.6倍[45]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借款总额为1164900万港元,最终控股公司的后偿贷款达100000万港元[45]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杠杆比率为1319.6%,2023年为787.5%[46]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证券经纪业务佣金及手续费收入为9120万港元,较2023年增加960万港元,增幅11.7%[23] - 2024年保证金客户账户数目增至9741个,保证金贷款利息收入为6010万港元,较2023年减少4900万港元,降幅44.9%[25] - 2024年联交所新股数量为71只,较2023年减少2.7%,首次公开招股集资总额为875亿港元,较2023年增加88.9%[28] - 2024年公司企业融资及承销服务的佣金及手续费收入为5150万港元,较2023年的2520万港元增加2630万港元,增幅104.2%[29] 基金业务表现 - 2024年交银国际中国动力基金和交银国际龙腾核心增长基金分别录得24.24%和17.34%全年正收益[18]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交银国际龙腾核心增长基金收益率为17.34%,排名位于香港市场同类产品前1/3;交银国际中国动力基金收益率为24.24%,排名位于香港市场同类产品前10%[31] 市场环境情况 - 2024年全球股市整体波动增长,中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30万亿人民币,增速5% [17] - 2024年香港股票二级市场四季度震荡回暖,一级市场IPO融资规模较上年明显回升,融资额重回全球第四[17] 公司未来规划 - 2025年公司将积极化解经营风险,拓展新增业务收入,推动可持续发展[19] 公司基金设立情况 - 公司在多地设立20逾只交银科创股权投资系列基金,在海南设立首只母基金,截至2024年12月31日,已设立18只QFLP基金及1只QDIE基金[31] 公司人员变动 - 肖霆于2025年1月20日起获委任为董事长兼非执行董事[64][69] - 单增建于2025年3月31日辞任非执行董事[64] - 汪永庆于2024年3月27日起获委任非执行董事,于2025年1月20日辞任[64] - 谢洁于2024年3月27日起获委任为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64] - 谭岳衡于2025年1月20日起不再担任董事长[64] - 朱忱于2022年7月获委任为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2024年3月调任非执行董事并辞任首席执行官[70] - 谢洁于2024年3月获委任为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72] - 王贤家于2022年6月获委任为公司非执行董事,2023年12月调任执行董事并获委任为副行政总裁兼首席风险官[74] - 谭岳衡于2007年2月获委任为公司董事,2007年6月获委任为副董事长,2016年10月调任执行董事,2016年7月至2025年1月担任董事长[75] - 谢湧海于2014年6月获委任为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77] - 马宁于2016年10月获委任为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78] - 林志军于2016年10月获委任为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80] 人员背景信息 - 朱忱1993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2019年11月入选上海领军金才[71] - 谢洁2000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先后获经济学学士及硕士学位,2020年7月起任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2024年5月起任香港中资证券业协会董事、副会长[73] - 王贤家1999年6月获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75] 财务报告相关 - 董事会提呈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报告及集团经审核合并财务报表[85] 客户与供应商情况 - 集团五大客户应占收益占本年度总收益少于30%,五大供应商应占采购额占本年度总采购额少于30%[92][93] 公司储备与分派情况 - 于2024年12月31日,公司概无可供分派储备(2023年:无)[95] 慈善捐款情况 - 本年度内,集团概无任何慈善捐款[96] 公众持股量情况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按上市规则要求维持规定公眾持股量不少于已发行股份的25%[98] 证券交易情况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及其附属公司并无购买、出售或赎回公司的任何上市证券[99] 人员辞任原因 - 汪永庆因工作调动于2025年1月20日辞任董事[100] 人员兼职情况 - 林志军自2024年9月起担任中国建设银行独立非执行董事[101] - 王贤家于2024年10月辞任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非执行董事[102] 股票挂钩协议情况 - 本年度内公司概无订立股票挂钩协议,年末亦无股票挂钩协议存续[110] 董事持股情况 - 2024年12月31日,董事谭岳衡在本公司股份中持有好仓200万股,占已发行股份总数约0.07%[115] - 2024年12月31日,董事单增建、朱忱、汪永庆、谢洁、王贤家、谭岳衡在交通银行股份中持有好仓,数量分别为18万、19万、18万、18万、11万、24.4万和14万股,占已发行股份相关类别总数及总数概约百分比均为0.00%[115] 主要股东持股情况 - 2024年12月31日,主要股东交通银行和好仓20亿股,占本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约73.14%[117] - 2024年12月31日,主要股东交银代理人持有好仓20亿股,占本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约73.14%[117] 董事权益情况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或其附属公司无协议使董事通过收购股份或债务证券获利,董事及其配偶、子女无认购公司证券权利或未行使相关权利[116] 公司与交通银行协议情况 - 公司与交通银行于2017年4月25日订立金融服务框架协议,自上市日期生效,原持续至2019年12月31日,后续自动续期至2025年12月31日[119] - 金融服务框架协议下,本集团向交通银行集团提供证券经纪结算及认购新股、投资顾问及管理服务、承销等金融服务[120] - 金融服务框架协议下,交通银行集团向本集团提供存款、客户转介、基金产品分销及综合服务[120] - 2024年公司自交通银行集团所得收益年度上限为3.085亿港元,实际金额为2070万港元[121] - 2024年公司向交通银行集团支付的手续费及佣金年度上限为9710万港元,实际金额为730万港元[121] - 2017年4月25日公司与交通银行订立金融服务框架协议,规定交易需按公平等条款进行[121] - 2017年4月25日公司与交通银行订立衍生品交易框架协议,协议自动续期至2025年12月31日[124] - 2024年衍生品交易框架协议下公司交易收益或亏损年度上限为1.032亿港元,实际金额为0 [126] - 2024年衍生品交易框架协议下入账列为金融资产的最大公允价值年度上限为7020万港元,实际金额为0 [126] - 2024年衍生品交易框架协议下入账列为金融负债的最大公允价值年度上限为7020万港元,实际金额为0 [126] - 2017年4月25日公司与交通银行订立物业租赁框架协议,协议自动续期至2025年12月31日[127] - 2024年公司从交通银行集团租赁物业的使用权资产总值年度上限为1.24亿港元,实际支付金额为6520万港元[127] - 独立非执行董事未发现交通银行香港分行及交通银行(香港)有限公司2024年有违反转介协议及进一步转介协议条款的情况[123] 金融科技服务协议情况 - 金融科技服务框架协议自2020年12月24日起生效,后续自动续期至2025年12月31日[128] - 2024年计算机软件开发等服务年度上限为12.5亿人民币,实际金额为1.317亿人民币(1.411亿港元);信息系统咨询服务年度上限为10亿人民币,实际金额为0 [129] 数字人民币营销服务协议情况 - 数字人民币营销服务框架协议首份有效期为2024年3月6日至2025年3月3日,第二份为2025年3月4日至2026年3月3日[130][131] - 2024年3月6日至12月31日,数字人民币营销服务框架协议下交银金融科技收取服务费及预付营销资金年度上限为3491.4万人民币,实际金额为100万人民币(110万港元)[131][132] 关联交易合规情况 - 独立非执行董事和核数师确认公司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持续关连交易合规[133][134] 公司内部管理办法 - 公司制定ESG工作组管理办法,推行“绿色办公室小贴士”[135] - 公司人力资源部编制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截至2024年12月31日无重大劳动纠纷[135]
交银国际:技术创新推动智能化提速 大型SUV成新战场
智通财经· 2025-04-23 15:46
交银国际主要观点如下: 交银国际发布研报称,根据乘联会数据,2024年自主品牌在中国内地乘用车市场份额约60%,本次车展 自主品牌依旧展现了强劲的实力,并不断下沉智驾、智能座舱、高压快充等技术的应用,有望加速新能 源渗透并普及中国乘用车的智能化。该行建议重点关注首次亮相的车型,包括乐道L90、极氪9X、零跑 B01,以及合资品牌智能升级代表车型奥迪A5L、凯迪拉LYRIQ-V等。个股方面,该行建议关注乘用车 板块优质标的比亚迪(002594)(01211/买入)智驾+出口上量;以及小鹏汽车-W(09868/XPEV.US/买入)新 车周期。 多款中大型及以上SUV车型发布,细分市场竞争加剧 本次车展,参展SUV数量占比约53%,A-SUV、B-SUV、C-SUV、D-SUV新车型数量分别为6、16、 15、13款。多个品牌发布中大型及以上SUV车型,其中国产品牌包括理想i8、乐道L90、极氪9X、深蓝 S09、问界M8、领克900等;外资品牌包括林肯领航员、大众揽境也将在车展亮相。根据乘联分会发布的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内地大型、中大型SUV市场累计零售销量高达164.6万辆,同比增长52.5%,其中 新 ...
交银国际:3月前百开发商销售环比有所回弹 预计“银四”市场或将持续修复
智通财经网· 2025-04-11 16:00
房地产行业销售数据 - 2025年3月前百开发商全口径销售总额环比提升73.9%至3,445亿元(2月为1,981亿元)[1] - 23家主要上市开发商3月销售额环比提升67.6%,同比跌幅收窄[1] - 3月销售额前十开发商中国企占9家,民企仅龙湖集团(排名第10)[1] - 前50房企中,国企合同销售额市占率增至73.3%(2025年前三个月)[1] 房价指数变化 - 2025年2月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下跌5.2%(1月为-5.4%),环比下跌0.1%(与1月持平)[2] - 二手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下跌7.5%(1月为-7.8%),环比下跌0.3%(与1月持平)[2] 政策导向与行业展望 - 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稳住楼市股市",强调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3] - 政策重心转向长效机制建设,包括存量盘活、金融支持和需求松绑[3] - 预计"银四"市场在低基数背景下持续修复,需关注城市间及国企/民企分化[1][3] 投资趋势与公司表现 - 二级市场需求将因购房门槛降低和贷款承受能力提高而持续改善[4] - 买家偏好国企项目,预计2025上半年国企销售表现优于民企[4] - 领先民企或借资本市场情绪好转加速债务重组[4] - 中长期看好华润置地(01109)和越秀地产(00123),因其销售执行能力优异[4]
交银国际(03329) - 2024 - 年度业绩
2025-03-20 20:15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2024年收益及其他收入为387,514千港元,2023年为613,177千港元[3] - 2024年总支出为1,622,753千港元,2023年为2,075,321千港元[3] - 2024年营业亏损为1,235,239千港元,2023年为1,462,144千港元[4] - 2024年本公司股东应占本年亏损为1,231,356千港元,2023年为1,469,500千港元[4] - 2024年本公司股东应占每股亏损(基本/摊薄)为0.45港元,2023年为0.54港元[4] - 2024年其他综合收益(扣除税项)为317,464千港元,2023年为589,547千港元[6] - 2024年公司资产总额为14,515,167千港元,2023年为18,211,046千港元[8] - 2024年负债总额为13,632,419千港元,2023年为16,414,406千港元[9] - 2024年流动净资产为3,694,419千港元,2023年为4,058,382千港元[9] - 2024年总资产减流动负债为8,089,076千港元,2023年为11,158,928千港元[9] - 2024年总收益为387,514千港元,较2023年的613,177千港元下降36.8%[19][21] - 2024年总支出为1,622,753千港元,较2023年的2,075,321千港元下降21.8%[19][21] - 2024年税前亏损为1,233,368千港元,较2023年的1,444,717千港元收窄14.6%[19][21] - 2024年折旧为121,552千港元,较2023年的124,293千港元下降2.2%[19][21] - 2024年减值拨备变动为305,674千港元,较2023年的625,608千港元下降51.1%[19][21] - 2024年融资成本为552,387千港元,较2023年的717,671千港元下降23.0%[19][21] - 2024年每股亏损0.45港元,2023年每股亏损0.54港元,亏损幅度收窄16.67%[31] - 2024年集团亏损12.314亿港元,2023年亏损14.695亿港元[41] - 2024年营业支出及融资成本为16.228亿港元,较2023年的20.753亿港元下降,融资成本下降23.0%[62] - 公司2024年亏损约为12.314亿港元,2023年为亏损14.695亿港元[6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累计减值拨备为11.274亿港元,较2023年减少5.904亿港元[63] - 2024年12月31日现金及银行结余增加2.785亿港元至15.779亿港元[68] - 2024年12月31日流动资产净额减少3.64亿港元至36.944亿港元,流动比率约为1.6倍[68] - 2024年12月31日借款总额为116.49亿港元,较2023年的141.49亿港元减少[68] - 2024年12月31日杠杆比率为1319.6%,2023年为787.5%[69] 各业务线收入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来自香港的外部客户总收益为206,166千港元,较2023年的333,818千港元下降38.2%;来自中国内地的为181,348千港元,较2023年的279,359千港元下降35.1%[21] - 2024年佣金及手续费收入为179,446千港元,2023年为142,704千港元,同比增长25.75%[22] - 2024年利息收入为318,570千港元,2023年为536,397千港元,同比下降40.61%[22] - 2024年自营交易收入为 - 463,490千港元,2023年为 - 374,190千港元,亏损扩大23.86%[22] - 2024年其他收入为352,988千港元,2023年为308,266千港元,同比增长14.51%[23] - 2024年融资成本为552,387千港元,2023年为717,671千港元,同比下降23.03%[25] - 2024年员工成本为410,853千港元,2023年为397,982千港元,同比增长3.23%[27] - 2024年减值拨备变动后为305,674千港元,2023年为625,608千港元,同比下降51.14%[27] - 2024年所得税为 - 2,012千港元,2023年为24,783千港元,同比下降108.12%[27] - 2024年贷款及垫款净额为674,989千港元,2023年为1,040,443千港元,同比下降35.12%[33] - 2024年证券经纪业务佣金及手续费收入为9120万港元,较2023年增加960万港元或11.7%[43] - 2024年保证金贷款利息收入为6010万港元,较2023年减少4900万港元或44.9%[46] - 2024年企业融资及承销服务的佣金及手续费收入为5150万港元,较2023年增加2630万港元或104.2%[49] - 2024年联交所新股数量为71只,较2023年减少2.7%[49] - 2024年首次公开招股集资总额为875亿港元,较2023年增加88.9%[49] - 2024年公司完成87个发债项目,协助企业筹集246亿美元[49]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交银国际龙腾核心增长基金收益率为17.34%,交银国际中国动力基金收益率为24.24%[52]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资产管理规模总额约为181.555亿港元,较2023年的192.836亿港元减少5.8%[53]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资产管理及顾问服务费收入为3.68亿港元,比2023年增加0.09亿港元或2.5%[53] - 2024年自营交易收益为1亿港元,2023年为4.58亿港元[53]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贷款及垫款等利息收入为2.585亿港元,较2023年的4.273亿港元减少约39.5%[57] - 2024年自营交易亏损为4.735亿港元,亏损较2023年增加0.535亿港元[57] 贷款相关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12月31日,房地产、国企及制造业企业客户被授予的贷款本金数额分别为6.94亿港元、5.02亿港元及0.1亿港元[54] - 报告期内,公司向五大客户授出的贷款总额为11.96亿港元,占报告期内授出贷款总额的98.8%,其中5.02亿港元授予单一最大客户,占41.4%[56]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第三阶段借款人所欠未偿还本金总额为6.988亿港元,占贷款及垫款总额约57.7%[65]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第二阶段债务及第三阶段债务公允价值总额分别为2.794亿港元及0.282亿港元[65] 财务报表及会计政策相关 - 公司将适时递交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财务报表,核数师对该报表无保留意见[11] - 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与2023年一致,仅采纳2024年生效的香港财务报告准则修订[13] - 2024年生效的香港财务报告准则修订对集团无重大影响[14] 风险相关 - 公司面临货币、利率、信贷、流动资金和操作风险[72][73][74][75][76] - 公司制定政策和措施应对各类风险,确保资金充足和风险可控[73][74][75][76] 投资相关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在Amber Leading Fund, L.P.承诺金额为2.32亿港元,占其总承诺金额4.92%,投资初始成本2.3亿港元,当前公允价值评估为7.85亿港元,约占集团总资产5.4%,年内产生未实现收益300万港元[79] 公司运营相关 - 2024年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无重大收购或出售附属公司、联营公司或合营公司事项[78] - 2024年12月31日无集团资产抵押(2023年12月31日:无)[80]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并无重大资本承担[81]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并无重大或有负债[83] - 董事不建议向股东派发2024年度末期股息[87]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无购买、出售或赎回公司上市证券行为[88] - 公司已遵守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企业管治守则第二部分所有守则条文[89] - 全体董事确认于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已遵守标准守则[90] 报告基本信息 - 报告期为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97] - 公告日期为2025年3月20日[97] 董事会构成 - 董事会包括3位非执行董事(肖霆先生、单增建先生及朱忱女士)[97] - 董事会包括3位执行董事(谢洁先生、王贤家先生及谭岳衡先生)[97] - 董事会包括3位独立非执行董事(谢涌海先生、马宁先生及林志军先生)[97] 员工相关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拥有541名雇员,截至该日止年度总员工成本达约4.109亿港元[82] 客户账户相关 - 2024年保证金客户账户数目增至9741个[46] 研究报告相关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覆盖九大行业赛道150余只上市企业股票,深度报告发布量同比增长13%至超100篇[59] 其他应收款项及保证金客户贷款相关 - 2024年其他应收款项为34.5591亿千港元,2023年为51.1084亿千港元[37] - 2024年保证金客户贷款总额为9.9522亿千港元,2023年为13.25618亿千港元[37]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立法会议员、交银国际董事谭岳衡:坚定信心达成5%预期目标
证券时报网· 2025-03-05 14:10
文章核心观点 交银国际董事谭岳衡认为202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定在5%左右是较高目标但必须达成,虽实现有难度,但自身有优势,需通过实施积极宏观政策等全力完成指标任务 [1][3] 分组1:目标设定原因 - 到203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未来10年需保持4.7%左右平均增长,今年定为5%兼顾年度平衡和中长期发展需要,是“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开局谋划及稳健增长衔接的需要 [1] 分组2:实现目标的难度 - 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美国贸易、科技、金融打压增强,掀起关税战,国际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关税壁垒增多,产业链供应链受冲击 [1] - 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回升基础不稳固,消费不振 [1] 分组3:自身优势 - 有显著制度、超大规模市场、完备产业体系和供应链、丰富人力资源储备和劳动资源、政府有效治理机制、广阔增长空间等优势 [2] 分组4:达成目标的宏观政策 -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施积极有为宏观政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 [3] -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财政赤字提升1个百分点到4%,尽早安排发行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 [3] - 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和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合理增长 [3] - 促消费,畅通经济循环,引领产业升级,打好政策组合拳,使各方面政策协同配合,增强合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