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交银国际(03329)
icon
搜索文档
小米汽车产业链425国际
交银国际证券· 2024-05-08 09:10
产品信息 - 小米汽车首款车苏系定价在21万5900到29万9900之间,定价相对市场预期较低,市占比较高[1] - 小米汽车首款车苏7在动力系统表现出色,0-100公里加速仅需2.8秒,续航高达1800公里[4] - 小米汽车2023年20万到30万和30万到40万价格区间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均超过40%[5] - 小米汽车2024年销量预计为9-10万辆,人均金钱大概会超过10万[5] 技术研发 - 小米汽车自研的超级电机在转速上实现了行业领先的突破,转速已超过2万[8] - 小米汽车与汇创技术共同研发的超级电机V6系列转速已超过2万,预计将受益最大的功用点[8] - 小米汽车的电池采用了一体化电池技术,厚度只有120mm,体积效率最高,采用800伏的高压平台,最高电量达到132kW[9] - 小米汽车在电池领域进行了提前布局,投资了蔚蓝新能源等多家电池生产研发商,有望控制后续车型的成本[12] 市场扩张和并购 - 小米汽车2024年销量预计可达10万辆,主要定位于20万以上的细分市场[3] - 小米汽车预计上半年将发布定位于大陆市场的SUV,预计销量将达到30到35万辆[7] - 小米汽车的汽车工厂分两期建设,到2025年完工后总产能将达到30万辆,压缩地板和CTP电池等关键技术达到行业领先水平[10] 投资和合作 - 小米投资了固态电池领域,蔚蓝新能源是内地专注固态电池研发的公司,其电池电芯的能量密度高达360千瓦每公斤[15] - 小米投资了国内激光芯片发射器供应商纵汇星光,有望受益于国产产业链发展[28] - 小米投资了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公司,包括黑资黑芝嘛、爱波车、几何伙伴等[29]
小米汽车产业链国际
交银国际证券· 2024-04-26 23:32
产品信息 - 小米汽车首款车苏系定价在21万5900到29万9900之间,定价相对市场预期较低[1] - 小米汽车首款车苏7在动力系统表现出色,0-100公里加速仅需2.8秒[4] - 小米汽车定位20万以上细分市场,瞄准偏年轻消费群体,消费者需求转向个性化消费[4] - 小米汽车2023年20万到40万价格区间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40%,消费者愿意为高配置和品牌溢价付款[5] - 小米汽车自研的超级电机在转速上实现了行业领先水平,转速超过2万[8] - 小米汽车的电池采用了一体化电池技术,厚度只有120mm,体积效率最高,采用800伏的高压平台,最高电量达到132kW[9] 销售预期 - 小米汽车预计2024年销量可达10万辆,主要面向偏年轻的消费群体[3] - 小米汽车预计2024年销量可达9-10万辆,人均金钱预计超过10万[5] - 小米汽车预计2025年销量可达30到35万辆,后续车型可能是增长版本,面向更广的消费群体[7] 生产制造 - 小米汽车的生产工厂分两期建设,预计2023年完工,总产能可达30万辆,包括六大车间,实现一体化压缩后的地板和CTP电池等关键技术[10] - 小米汽车引入了大约700个机器人,提高了生产自动化率超过90%,并与国家级CNC合作研发了泰坦合金,成为内地唯一一家独立拥有量产大亚素铝合金材料授权的汽车厂家[11] 技术研发 - 小米汽车与汇创技术共同研发的超级电机将受益最大功用点,汇创技术在新能源领域布局加快[8] - 小米汽车在电池领域进行了提前布局,投资了多家电池生产研发商,有望控制后续车型的生产成本,同时也布局了固态电池领域[12] - 小米投资了蔚蓝新能源,专注于固态电池研发,提供高续航的半固态电池,纳密度高达360千瓦每公斤,有望成为小米的电池供应商[15]
交银国际(03329) - 2023 - 年度财报
2024-04-24 16:30
公司财务表现 - 2023年公司收益及其他收入为613百万港元,较2022年的586百万港元有所增长[7] - 2023年公司股东应占虧損为1,470百万港元,较2022年的2,984百万港元有所减少[7] - 2023年每股基本虧損为0.54港元,较2022年的1.09港元有所减少[7] - 2023年公司股东应占股东权益为1,797百万港元,较2022年的102百万港元有显著增长[7] - 2023年公司资产总额为18,211百万港元,较2022年的676百万港元有显著增长[7] - 2023年公司已发行股份数目为2,734,392,000,与2022年持平[7] - 2023年公司股东应占每股资产净值为0.66港元,较2022年的0.98港元有所减少[7] 公司业务发展 - 公司在2023年全面贯彻二十大精神,服务国家战略,聚焦国家重点区域开展业务[9] - 公司在2023年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取得了5.2%的增速,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增长的“压舱石”[11] - 公司在2023年继续推动多元化发展,优化公司治理架构,加强业务能力建设,获得多个行业奖项[13] 业务收入情况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證券經紀業務佣金及手續費收入為81.6百萬港元,較2022年減少了24.7%[20] - 港股、非港股、債券和其他證券產品的佣金明細分別为58.0百萬港元、9.4百萬港元、7.7百萬港元和6.5百萬港元[22] - 保證金客戶賬戶數目增至9,710,保證金貸款利息收入為109.1百萬港元,較2022年增加了6.5%[24] 资产管理及投资 - 2023年12月31日,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总额约为19,283.6百万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24,177.8百万港元减少20.2%[33] - 公司自营交易收益为45.8百万港元,较2022年的自营交易亏损466.1百万港元有显著改善[33] - 公司的股权投资主要集中在高成长性企业股债混合型投资,債券投资偏重信用资质较好、具一定溢价的中短期产品[35] 贷款及财务风险 - 公司提供的贷款主要包括短期和长期贷款,短期贷款年利率介乎5.25%至8.784%,长期贷款年利率介乎5.5%至7.0%[37] - 公司的贷款及墊款利息收入为427.3百万港元,较2022年的582.6百万港元减少约26.7%[39] - 公司要求客户以浮动抵押或固定抵押的形式提供抵押品,90.2%的有抵押品为证券形式,9.8%为房地产形式[40] 公司治理及人员情况 - 公司在2023年底共有538名员工,总员工成本约为398.0百万港元[72] - 譚岳衡为公司董事长兼执行董事,曾在多家金融机构担任高管职务[82][83] - 謝潔为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曾在交通银行集团担任多个高级管理职位[84][85] - 王賢家为公司执行董事、副行政总裁兼首席风险官,曾在交通银行集团担任多个高级管理职位[88][89] - 單增建为公司非执行董事,曾在交通银行集团担任多个管理职位[90][91] - 朱忱为公司非执行董事,曾在交通银行集团担任多个管理职位[93][94] 公司合规及风险管理 - 公司的市场风险包括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及其他资产的价格风险[67] - 公司的信贷风险来自客户或交易对手的潜在违约风险[64] - 公司的流动资金风险监控可预见的资金需求,以确保持续遵守相关规定[65] - 公司的操作风险由不完善或不妥当的内部程序、人为失误、信息技术系统故障或外部事件引起的直接或间接财务损失而产生[66] 公司与交通银行合作 - 公司与交通银行之间的金融服务框架协议规定了双方提供的金融服务范围,包括证券经纪结算、投资顾问、承销等[147] - 交通银行集团向公司提供存款服务、客户转介服务、基金产品分销服务和综合服务[148] - 金融服务框架协议要求双方提供的金融服务必须遵守公平基准、一般商务条款、特定定价政策等规定[150]
交银国际(03329) - 2023 - 年度业绩
2024-03-25 18:00
财务表现 - 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營業虧損为14.62亿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30.19亿港元有所改善[3] - 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收益及其他收入为61.32亿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负收入5.86亿港元有显著增长[2] - 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本公司股东应占本年虧損为14.70亿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29.84亿港元有所改善[3] - 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債券投資的公允價值变动为3.59亿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8.67亿港元有显著增长[4] - 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流动资产总额为111.10亿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153.13亿港元有所下降[5] - 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非流动负债总额为93.62亿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72.72亿港元有所增长[6] 收入构成 - 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企业融资分部收入为95.7亿港元,占总收入的15.6%[20] - 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资产管理分部收入为25.2亿港元,占总收入的4.1%[20] - 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保证金融资分部收入为10.4亿港元,占总收入的1.7%[20] - 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投资及贷款分部收入为10.9亿港元,占总收入的1.8%[20] - 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其他分部收入为29.1亿港元,占总收入的4.7%[20] 成本及支出 - 2023年收入中,經紀佣金為81,577千港元,較2022年的108,281千港元下降[22] - 2023年利息收入為536,397千港元,較2022年的684,951千港元下降[22] - 2023年其他收入中,計算機軟件開發及維護服務為156,634千港元,較2022年的129,641千港元增加[23] - 2023年融資成本為717,671千港元,較2022年的478,321千港元增加[24] - 2023年員工成本為397,982千港元,較2022年的370,722千港元增加[25] - 2023年減值撥備變動為625,608千港元,較2022年的1,195,191千港元減少[25] - 2023年所得稅支出為24,783千港元,較2022年的785千港元增加[25] 资产管理及投资 - 公司在上海、重庆、江苏、浙江、湖北、山东、河北、深圳等多地设立十逾只交银科创股权投资系列基金,专注投资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半导体、人工智能、新型材料、生物医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优质企业[46] - 公司的投资及贷款业务包括股权投资、债券投资、结构化融资以及贷款,致力于在投资回报与可承受风险之间达成平衡[48] - 公司提供的贷款主要包括短期及长期贷款,就短期贷款收取的年利率介乎5.25%至8.784%,而就长期贷款收取的年利率介乎5.5%至7.0%[51] 风险管理 - 公司根据多种因素确定各客户的信贷额度,包括但不限于公司持有的客户的资产总值,及各客户的背景、年收入、交易模式和信贷历史[50] - 公司要求客户以浮动抵押或固定抵押的形式提供抵押品,以保护公司的财务状况,报告期内,90.2%的有抵押品为证券形式,9.8%为房地产形式[53] - 公司向客户发放一年内到期、本金额介乎55百万港元至360百万港元的短期贷款,介于二至六年内到期、本金额介乎71百万港元至5.2亿港元的长期贷款只授予银团安排下的企业客户[54] 公司治理及未来展望 - 公司将积极把握国家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机遇,加强能力建设,推动公司高质量转型发展[88] - 董事不建议向股东派发本年度末期股息[89] - 公司已遵守企业管治守则和标准守则[91][92] - 審计委员会已与管理层及本公司核数师畢馬威会计师事务所審閱本集团採用之会计准则及常规[93] - 2023年度業績公告已刊登於聯交所網站及本公司網站[95]
交银国际:维持证券行业同步评级 看好业务结构均衡头部券商
智通财经· 2024-02-07 15:31
文章核心观点 - 交银国际维持行业同步评级,看好业务结构均衡的头部券商,维持中信证券、华泰证券“买入”评级,虽市场面临外部压力,但当前估值低且监管积极出台政策,头部券商兼具弹性和业绩韧性 [1] 2023年A股20家上市券商业绩快报情况 - 中泰、西部等6家券商盈利增速超100%,申万宏源、光大等7家券商盈利双位数增长,国元为个位数增长,天风、太平洋证券扭亏为盈;中信、东方为个位数降幅,海通、华林盈利双位数下降 [2] 上市券商2023年盈利预计情况 - 预计上市券商2023年盈利同比基本持平,4季度单季同比下降33%左右,盈利增长来自自营投资收益在低基数上同比回升,但轻资产收入和净利息收入预计同比下降,部分券商信用减值准备预计同比增长 [3] - 已公布业绩快报的20家券商2023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0.7%,2023年合计盈利同比增速在3.4 - 8.8%之间,预计A股全部上市券商盈利增速低于业绩快报计算的盈利增速 [3] 大中型券商2023年盈利情况 - 中信预计2023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7.7%,4季度收入降幅扩大 [4] - 海通同比下降84.57 - 85.97%,4季度单季亏损规模在33.5亿元 - 34.4亿元之间,原因是境外业务投资估值下降、利息支出上升以及融资业务减值拨备上升 [4] - 申万宏源同比增长50.6 - 79.3%,因2022年4季度自营投资亏损形成较低盈利基数 [4] - 东方证券同比下降8.6%,主要由于轻资产收入同比下降,预计资管收入降幅超同业 [4] - 光大证券同比增长31.4%,因此前就MPS事件计提的预计负债回拨计入非经常性损益,扣非盈利同比下降39% [4] - 投行业务、资管业务和境外业务占比高的券商2023年盈利降幅相对较大 [4]
交银国际(03329) - 2023 - 中期财报
2023-09-12 16:39
财务表现 - 公司在2023年上半年的收入及其他收入为482百万港元,较去年同期的692百万港元下降了30%[3] - 公司在2023年上半年的股东应占亏损为373百万港元,较去年同期的1678百万港元下降了78%[3] - 公司在2023年上半年的每股基本/摊薄亏损为0.14港元,较去年同期的0.61港元下降了77%[3] - 公司在2023年上半年的股东应占股东权益为2288百万港元,较去年同期的543百万港元增长了322%[3] - 公司在2023年上半年的资产总额为23039百万港元,较去年同期的24662百万港元下降了6.6%[3] - 公司在2023年上半年的已发行股份数目为2734392000股,与去年同期持平[3] - 公司在2023年上半年的每股资产净值为0.84港元,较去年同期的0.98港元下降了14%[3] - 公司在2023年上半年的净亏损为373.2百万港元,较去年同期的1677.9百万港元减少了78%[9] - 公司在2023年上半年的首次公开发售市场交易宗数同比增长22%,但集资额较去年同期下降了9.9%[8] - 公司在2023年上半年的證券經紀業務包括代客戶買賣上市公司股票、債券、期貨、期權及其他有價證券[10] - 2023年上半年,证券经纪业务佣金及手续费收入为47.9百万港元,比2022年同期减少16.0百万港元或25.1%[12] - 港股、非港股、债券和其他为证券经纪业务按产品种类划分的佣金明细,其中港股占比最高[13] 业务发展 - 公司主要专注于提供信贷业务,包括槓桿融资、结构性产品、资产抵押贷款等[27] - 公司向五大客户授出的贷款总额为13.64亿港元,占总贷款额的69.5%[27] - 公司截至2023年6月30日的虧損约为373.2百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677.9百万港元[33] 风险管理 - 本集团应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评估贷款减值及债务减值[37] - 贷款及债务投资根据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分为第一、二及三阶段[38] - 11名借款人中9名属于第三阶段(即发生信用减值),未偿还本金总额为1,399百万港元[40] 财务状况 - 公司截至2023年6月30日的營業支出及融資成本为855.4百万港元,融资成本增加147.9%[34] - 本集团于2023年6月30日的流动比率约为1.3倍[44] - 本集团于2023年6月30日的借款总额为17,662.5百万港元,槓桿比率为772.1%[45] 公司治理 - 公司董事及最高行政人员持股情况公开透明,无重大或有负债[doc id='62'] - 公司遵守企业治理守则和标准守则,确保董事透明持股行为[doc id='71'] - 公司董事及最高行政人员信息变更公开披露,无其他信息变更[doc id='73']
交银国际(03329) - 2023 - 中期业绩
2023-08-23 19:51
财务业绩 - 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业绩未经审计,收入方面佣金及手续费收入为75,132千港元,利息收入为275,298千港元,自营交易收入为39,979千港元[3] - 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營業虧損为373,757千港元,稅前虧損为368,664千港元,本公司股东应占虧損为373,225千港元[4] - 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簡明合併綜合收益表显示,期内虧損为373,225千港元,其他綜合收益方面,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債券投資的公允價值变动为56,531千港元[5] - 公司已提交财务报表,核数师无保留意见[12] - 公司计算机软件开发及维护服务收入为22,880千港元,较去年同期31,733千港元下降了28%[23] - 公司税前亏损为352,165千港元,较去年同期142,087千港元增加了147.6%[25] - 公司每股基本亏损为0.14港元,较去年同期0.61港元下降了77.1%[29] - 公司已宣派的上一财政年度股息为136,720千港元,较去年同期0千港元增加了100%[28] - 公司应收账款中,客户交易结算应付款为4,014千港元,较去年年底397,447千港元下降了99%[33] - 公司贷款及垫款总额为1,962,672千港元,较去年年底2,417,491千港元下降了18.8%[30] - 公司本期税项中包括中国企业所得税26千港元,较去年同期49千港元下降了46.9%[26] - 公司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证券经纪业务佣金及手续费收入为47.9百万港元,比2022年同期减少16.0百万港元或25.1%[40]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企业融资及承销服务的佣金及手续费收入为5.1百万港元,较2022年同期减少19.5百万港元或79.3%[48] 业务板块 - 分部包括經紀、企业融資、資產管理、保證金融資、投資及貸款、其他和金融科技业务[18] - 公司的投资及贷款业务包括股权投资、债券投资、结构化融资以及贷款[52] - 公司的股权投资主要集中在高成长性企业股债混合型投资,债券投资偏重信用资质较好、具一定境外溢价的中短期产品[53] - 公司的结构化融资及公司贷款业务包括槓桿融资、结构性产品、资产抵押贷款、可转换债券等[54] - 公司提供的贷款主要包括短期及长期贷款,短期贷款年利率介乎5.25%至12.0%,长期贷款年利率介乎5.5%至8.784%[55] - 公司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贷款及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的利息收入为2.185亿港元,自营交易亏损为5800万港元[56] - 公司要求客户以浮动抵押或固定抵押的形式提供抵押品,94.7%的有抵押品为证券形式,5.3%为房地产形式[57] - 公司向客户发放一年内到期、本金介乎78百万港元至391百万港元的短期贷款,介乎二至六年内到期、本金介乎55百万港元至509百万港元的长期贷款[58] - 公司的固定收益证券投资包括債券、优先股,股权投资和基金,截至2023年6月30日,固定收益证券投资总额为112.549亿港元[59] 收入来源 - 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企业融资、资产管理、保证金、投资及贷款等分部收入合计为481,665千港元,总支出为855,422千港元[20] - 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企业融资、资产管理、保证金、投资及贷款等分部收入合计为691,730千港元,总支出为982,590千港元[21] - 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香港地区外部客户总收益为481,665千港元[21] - 收益来源包括佣金及手续费收入、利息收入、自营交易收入和其他收入[22] - 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香港地区佣金及手续费收入为75,132千港元,利息收入为275,298千港元[22] - 其他收入包括交易及投资收入、股息收入等,总计为390,409千港元[22]
交银国际(03329) - 2022 - 年度财报
2023-04-21 16:38
公司财务表现 - 2022年公司收入及其他收入为5.86亿港元,较2021年的16.43亿港元下降了64.3%[7] - 2022年公司股东应占溢利为29.84亿港元,较2021年的2.62亿港元增长了1037.4%[7] - 2022年每股基本盈利为1.09港元,较2021年的0.1港元增长了990%[7] - 2022年公司股东应占股东权益为26.77亿港元,较2021年的1.76亿港元增长了1425%[7] - 2022年公司资产总额为246.62亿港元,较2021年的116.5亿港元增长了111.6%[7] - 2022年公司已发行股份数目为27,343,920,000股[7] - 2022年公司股东应占每股资产净值为0.98港元,较2021年的2.49港元下降了60.6%[7] - 2022年公司收入及其他收入为-5.86亿港元,较2021年的1.64亿港元下降了456.5%[8] - 2022年本公司股东应占利润为-29.84亿港元,较2021年的2.62亿港元下降了1249.8%[8] - 2022年流动资产为153.13亿港元,较2021年的209.17亿港元下降了26.8%[8] - 公司在2022年度亏损为2,983.8百万港元,较2021年的盈利312.4百万港元大幅下降[15]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证券经纪业务佣金及手续费收入为108.3百万港元,较2021年减少69.0百万港元或38.9%[19] - 港股、非港股、债券和其他产品在2022年的佣金明细分别为76.4百万港元、17.2百万港元、8.6百万港元和6.1百万港元[20] - 保证金客户账户数目增至9,661个,保证金贷款利息收入为102.4百万港元,较2021年减少73.9百万港元或41.9%[22] - 企业融资及承销服务的佣金及手续费收入为59.4百万港元,较2021年减少67.8百万港元或53.3%[27] - 公司在2022年共有90只新股在联交所上市,首次公开发售集资总额为1,046亿港元,较2021年减少68.4%[26] - 公司资产管理规模于2022年12月31日为24,177.8百万港元,较2021年12月31日减少26.3%[30] - 资产管理及顾问服务费收入减少5.6百万港元或11.1%,为44.4百万港元[30] - 自营交易亏损为466.1百万港元,主要因向一名客户支付保证收益[30] - 公司股权投资主要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和传统产业升级等领域[32] - 公司信贷业务主要包括槓桿融资、结构性产品、资产抵押贷款、可转换债券等,向13位客户提供贷款[33] - 公司向五大客户授出的贷款总额为16.17亿港元,占总贷款额的66.9%[33] - 公司提供的贷款主要包括短期及长期贷款,短期贷款年利率介乎4.693%至10.0%,长期贷款年利率介乎5.5%至8.784%[34] - 公司有担保抵押品中88.1%为证券形式,11.9%为房地产形式[36] - 公司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虧損约为2,983.8百万港元,而2021年为利润312.4百万港元[39] - 公司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营业支出及融资成本为2,433.6百万港元,其中佣金及經紀支出为31.6百万港元,融资成本为478.3百万港元,员工成本为370.7百万港元,折舊为116.6百万港元,其他经营支出为241.2百万港元,减值撥備變動为1,195.2百万港元[40] - 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确认减值撥备合共1,645.4百万港元,主要包括贷款及墊款减值430.6百万港元和債务投资减值677.4百万港元[42] - 公司应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评估贷款减值和債务减值,考虑違約概率和違約損失率[43] - 贷款及墊款及債务投资根据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分为第一、二及三階段,第三階段借款人所欠未償還本金总额为1,084.7百万港元[46] - 公司已採取收債程序以盡量減少減值損失,包括密切監察還款進度和向債務人發出提示函件等[48] - 公司于2022年12月31日之现金及银行結餘为1,790.5百万港元,流动比率约为1.0倍[49] - 公司借款总额为18,315.7百万港元,槓桿比率为684.3%[51] 公司业务范围 - 公司提供全方位资产管理产品,包括公募及私募股权基金、全权管理账户及投资顾问服务,向个人投资者及机构客户提供综合投资解决方案及优质服务[28] - 公司在上海、重庆、江苏、浙江、湖北、山东及河北等多地设立十余只交银科创股权投资系列基金,专注投资于人工智能、新型材料、生物医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优质企业[29] - 公司主要业务包括投资控股、证券经纪、保证金融资、企业融资及承销、投资及贷款、资产管理及顾问业务[
交银国际(03329) - 2022 - 年度业绩
2023-03-27 19:37
公司财务表现 - 2022年度业绩显示,公司收入总额为585.69亿港元,较上一年度下降幅度为164.26%[2] - 自營交易收入为负数,达到-1741.26亿港元,较上一年度大幅下降[2] - 公司2022年度净亏损达到2983.8亿港元,较上一年度净利润大幅下降[3] - 公司2022年度综合收益总额为3994.98亿港元,较上一年度大幅下降[4] - 公司2022年度资产总额为24661.85亿港元,较上一年度下降幅度为24.5%[5] - 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企业融资部门收入为122,455千港元,较2021年同期减少33,106千港元[20] - 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资产管理部门收入为59,360千港元,较2021年同期增加32,181千港元[20] - 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保证金融资部门亏损为402,138千港元,较2021年同期亏损328,087千港元[20] - 2022年收入中,經紀佣金为108,281千港元,较2021年的177,282千港元下降了39.0%[22] - 2022年利息收入为684,951千港元,较2021年的760,843千港元下降了9.9%[22] - 2022年其他收入中,电脑软件开发及维护服务为129,641千港元,较2021年的20,080千港元增长545.3%[23] - 2022年融资成本为478,321千港元,较2021年的228,491千港元增长109.6%[24] - 2022年员工成本为370,722千港元,较2021年的399,482千港元下降7.2%[25] - 2022年减值备抵增加为1,195,191千港元,较2021年的256,724千港元大幅增长365.7%[25] - 2022年所得税支出为16,285千港元,较2021年的77,737千港元下降79.1%[25] - 2022年股息为0千港元,较2021年的136,720千港元下降100%[27] - 2022年每股基本盈利为-1.09港元,较2021年的0.10港元下降1110%[27] - 2022年應收賬款中,企业融资及承销业务为15,336千港元,较2021年的17,206千港元下降10.9%[29] - 公司2022年度亏损为2,983.8百万港元,较2021年的利润312.4百万港元大幅下降[32] - 保证金客户贷款总额为1,696,781千港元,较2021年的2,173,492千港元有所减少[34] - 保证金客户账户数目增至9,661个,保证金贷款利息收入为102.4百万港元,较2021年减少73.9百万港元[39] - 公司资产管理规模于2022年12月31日约为24,177.8百万港元,较2021年12月31日减少26.3%[48] - 公司向五大客户授出的贷款总额为16.17亿港元,占本年度内公司授出的贷款总额的66.9%[51] - 公司提供的贷款主要包括短期及长期贷款,短期贷款年利率介乎4.693%至10.0%,长期贷款年利率介乎5.5%至8.784%[52] - 公司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虧損约为2,983.8百万港元,而2021年为利润312.4百万港元[55] - 公司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營業支出及融資成本为2,433.6百万港元,其中融资成本因平均利率增加而增加109.3%[56] - 公司折旧增加17.1%,主要由于上海及深圳租赁办公室相关的使用权资产折旧增加所致[57] - 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确认减值撥备合共1,645.4百万港元,主要包括贷款及垫款减值430.6百万港元和債务投资减值677.4百万港元[58][59] - 公司根据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对贷款及垫款和債务投资进行了减值评估,分为第一、二和三阶段,第三阶段借款人欠款总额占总贷款及垫款约44.9%[61][63] - 公司已对127项債务证券计提債务减值,其中第二阶段債务和第三阶段債务的公允价值分别为295.1百万港元和429.6百万港元[64] - 公司的流动比率从2021年的2.1倍下降至2022年的1.0倍,借款总额为18,315.7百万港元,槓桿比率为684.3%[67][68][71] 公司运营情况 - 本集团拥有495名员工,总员工成本约为3.707亿港元[85] - 新冠疫情对本集团财务方面影响甚微,保持稳健流动资金和充裕营运资金[89] 全球经济展望 - 2023年全球经济预计加息结束,对全球经济判断相对审慎,但对中国经济保持乐观[90] 公司股东及组织结构 - 交通银行是本公司的最终控股股东[102] - 本公司及其附属公司的合称为本集团[103] 时间及财务术语说明 - 本年度指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104]
交银国际(03329) - 2022 - 中期财报
2022-09-09 16:34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1年上半年公司收益及其他收入为1190百万港元,2022年上半年为559百万港元[5] - 2021年上半年公司股东应占溢利为692百万港元,2022年上半年为 - 1671百万港元[5] - 2021年上半年每股基本/摊薄盈利为0.2港元,2022年上半年为 - 0.61港元[5] - 2021年12月31日公司股东应占股东权益为6808百万港元,2022年6月30日为3979百万港元[13][14] - 2021年12月31日公司资产总计为32662百万港元,2022年6月30日为29542百万港元[13][14] - 2022年上半年投资业务亏损16.779亿港元,2021年同期利润为5.717亿港元[26] - 集团2022年上半年亏损约167790万港元,2021年同期利润57170万港元[52] - 集团2022年上半年营业支出及融资成本为98260万港元,2021年为54660万港元;佣金及经纪支出减40.4%,融资成本增33.6%,员工成本减26.4%[53][54][55] - 2022年上半年各业务收益:经纪7030万、企业融资及承销2460万、资产管理及顾问 - 36610万、保证金融资5820万、投资及贷款 - 54250万、其他6380万港元;2021年同期分别为11240万、8060万、2680万、9960万、85860万、1180万港元[52] - 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佣金及手续费收入为109,902千港元,2021年同期为209,693千港元[109] - 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利息收入为384,960千港元,2021年同期为348,796千港元[109] - 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自营交易收入为 - 1,264,610千港元,2021年同期为586,133千港元[109] - 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期内亏损为1,677,922千港元,2021年同期利润为571,725千港元[109] - 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本公司股东应占每股亏损为0.61港元,2021年同期每股盈利为0.20港元[109] - 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综合收益总额为 - 2,727,267千港元,2021年同期为676,200千港元[113] - 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本公司股东应占综合收益为 - 2,692,867千港元,2021年同期为660,166千港元[113] - 2022年6月30日非流动资产总额为10,761,142千港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11,744,885千港元下降约8.37%[115] - 2022年6月30日流动资产总额为18,781,129千港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20,916,993千港元下降约10.21%[115] - 2022年6月30日资产总额为29,542,271千港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32,661,878千港元下降约9.55%[115] - 2022年6月30日本公司股东应占总权益为3,978,709千港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6,808,296千港元下降约41.56%[115] - 2022年6月30日非流动负债总额为15,878,049千港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15,123,389千港元增长约4.99%[119] - 2022年6月30日流动负债总额为9,055,032千港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10,114,024千港元下降约10.47%[119] - 2022年6月30日负债总额为24,933,081千港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25,237,413千港元下降约1.21%[119] - 2022年上半年公司期内亏损1,670,629千港元,非控股权益亏损7,293千港元,综合亏损1,677,922千港元[122] - 2022年上半年公司期内其他综合收益为 - 1,022,238千港元,非控股权益其他综合亏损27,107千港元,综合其他综合亏损1,049,345千港元[122] - 2022年6月30日总权益为4,609,190千港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7,424,465千港元下降约37.92%[115][122] - 2022年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为16.56252亿港元,2021年同期为2.60428亿港元[128] - 2022年上半年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为3.15189亿港元,2021年同期使用现金净额为54.03929亿港元[128] - 2022年上半年融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19.77877亿港元,2021年同期产生现金净额为53.06973亿港元[128] - 2022年上半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减少净额为6436万港元,2021年同期增加净额为1.63472亿港元[128] - 2022年上半年已付所得税4945万港元,2021年同期为2233万港元[128] - 2022年上半年收到贷款或客户利息10.7762亿港元,2021年同期为21.1982亿港元[128] - 2022年上半年收到银行及其他利息收入1.0713亿港元,2021年同期为1.2613亿港元[128] - 2022年上半年已付利息支出9.6536亿港元,2021年同期为10.2745亿港元[128] - 2022年上半年收到股息5251.2万港元,2021年同期为4768.2万港元[128] - 2022年上半年收到债券利息收入3.09083亿港元,2021年同期为2.60423亿港元[128] - 2022年上半年总收益为1189835千港元,2021年同期为1189835千港元[152] - 2022年上半年总支出为546639千港元,2021年同期为546639千港元[152] - 2022年上半年税前利润为642747千港元,2021年同期为642747千港元[152] - 2022年上半年来自香港外部客户总收益为 - 724130千港元,2021年同期为1155307千港元[152] - 2022年上半年来自中国内地外部客户总收益为32400千港元,2021年同期为34528千港元[152] - 2022年上半年税前融资成本为133,172千港元,2021年同期为97,069千港元[161] - 2022年上半年折旧为53,885千港元,2021年同期为47,561千港元[161] - 2022年上半年经营租赁支出为10,057千港元,2021年同期为3,737千港元[161] - 2022年上半年员工成本为143,180千港元,2021年同期为194,552千港元[161] - 2022年上半年所得税支出为1,315千港元,2021年同期为71,022千港元[165] - 2022年已宣派及批准的上一个财政年度末期股息为136,720千港元,2021年为437,503千港元[168] - 2022年上半年公司股东应占亏损为1,670,629千港元,2021年同期为盈利558,629千港元[170] - 2022年上半年每股亏损0.61港元,2021年同期每股盈利0.20港元[170] 各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1年上半年经纪业务收益及其他收入为112百万港元,2022年上半年为81百万港元[8] - 2021年上半年企业融资及承销业务收益及其他收入为70百万港元,2022年上半年为25百万港元[8] - 2022年上半年证券经纪业务佣金及手续费收入为6390万港元,比2021年同期减少3880万港元或37.8%[28] - 2022年上半年港股证券经纪业务佣金收入4460万港元,占比69.8%;2021年为7670万港元,占比74.7%[30] - 2022年上半年非港股证券经纪业务佣金收入1120万港元,占比17.5%;2021年为1470万港元,占比14.3%[30] - 2022年上半年债券证券经纪业务佣金收入470万港元,占比7.4%;2021年为550万港元,占比5.4%[30] - 2022年上半年其他证券经纪业务佣金收入340万港元,占比5.3%;2021年为580万港元,占比5.6%[30] - 2022年上半年保证金客户账户数目增至9621个,保证金贷款利息收入为5820万港元,较2021年同期减少4140万港元或41.6%[31] - 2022年上半年新股数量较2021年同期减少48%,首次公开招股集资总额与2021年同期相比减少90.7%[37] - 2022年上半年企业融资及承销服务的佣金及手续费收入为2460万港元,较2021年同期减少5600万港元或69.4%[37] - 2022年6月30日,公司资产管理规模总额约为260.869亿港元,较2021年12月31日减少20.5%[40] - 2022年6月30日,房地产、科技、国企、金融和批零行业企业客户获贷本金分别为8.26亿、5.64亿、5.53亿、1.86亿及1.41亿港元,2021年对应行业获贷本金分别为9.35亿、5.60亿、2.62亿、0.99亿及1.40亿港元[44] - 报告期内向五大客户授出贷款总额为16.94亿港元,占报告期内集团授出贷款总额的70.6%,单一最大客户获贷5.53亿港元,占23.0%;2021年向五大客户授出贷款总额为12.89亿港元,占60.6%,单一最大客户获贷3.89亿港元,占18.3%[44] - 2022年短期贷款年利率2.0% - 7.5%,长期贷款年利率5.5% - 7.0%;2021年短期贷款年利率5.25% - 9.0%,长期贷款年利率2.0% - 7.5%[45]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半年,贷款等利息收入32680万港元,较2021年同期增31.1%;自营交易亏损87680万港元,较2021年同期减249.6%[45] - 报告期内,45.3%有担保抵押品为证券形式,54.7%为房地产形式;2021年分别为83.2%和16.8%[47] - 2022年6月30日,固定收益证券、债券、优先股、股权投资、基金投资余额分别为1573750万、1502290万、71460万、12250万、329830万港元,占比分别为82.2%、78.5%、3.7%、0.6%、17.2%;2021年12月对应数据分别为1749010万、1667110万、81900万、9700万、315590万港元,占比分别为84.3%、80.4%、3.9%、0.5%、15.2%[48]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外部佣金及手续费收入总计109,902千港元,其中经纪分部63,931千港元,企业融资及承销分部24,618千港元,资产管理及顾问分部21,353千港元[148]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外部利息收入总计384,960千港元,其中保证金融资分部58,180千港元,投资及贷款分部326,780千港元[148]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外部自营交易收入总计 -1,264,610千港元,其中资产管理及顾问分部 -387,823千港元,投资及贷款分部 -876,787千港元[148]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其他收入总计78,018千港元,其中经纪分部6,361千港元,资产管理及顾问分部354千港元,投资及贷款分部7,548千港元,其他分部63,755千港元[148]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总收益为 -691,730千港元,总支出为 -982,590千港元[148]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分占联营公司业绩为 -1,146千港元,分占合营公司业绩为 -1,141千港元[148]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税前亏损为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