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银国际(03329)

搜索文档
交银国际-首席对话录
2025-03-02 14:36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日本银行业、中国储能行业、创新药行业、百威啤酒、蒙牛乳制品、香港数据中心市场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日本银行业** - 股价和估值自 2021 年起连续四年跑赢大盘,市盈率回到或超一倍,驱动因素为 LEC 衡量的盈利能力回升,海外业务息差稳定,中收拓展力度加大,资产质量良好,投资组合收益佳[2] - 通过提升分红率至 40%并加大股票回购力度提升股东回报,分红和股票回购占盈利 60%-70%[3][4] - 面临美债利率上行致海外债券负向变动、过早退出宽松货币政策对经济和通胀产生负面影响的风险[1][5] - **中国储能行业** - 需求强劲,2024 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超 30%,2025 年和 2030 年风光发电量占比分别超 23%和 35%,新型储能装机占比快速提升[1][6] - 短期内锂电池为主流技术,成本约 500 元/千瓦时,2025 - 2030 年压缩空气储能与液流电池商业化进程加速,氢能预计 2030 年后商业化[1][6] - **创新药行业** - 政策利好,包括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及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征求意见稿、医保目录调整提前启动,预计有更多利好政策出台[1][9] - 百济神州等头部企业业绩超预期,经调整经营利润首次转正,2025 年多家企业有望实现盈亏平衡,行业发展前景乐观[2][10][11] - **百威啤酒** - 收入高个位数下滑,利润中双位数下滑,但符合市场预期,受整体消费力不强、渠道依赖等影响,中国市场困境是暂时的[13] - 海外市场表现出色,分红派息率超 90%,提升投资者信心[13] - **蒙牛乳制品** - 股价自 2024 年伊利发布三季报后表现不错,原材料价格下降使利润提升,扣除一次性减值因素后主营业务净利润同比增长超 20%甚至达 30%[14] - 未来两年持续提升派息比率至 50%,一次性出清举措涉及婴幼儿奶粉和上游业务[14][15] - **香港数据中心市场** - 上半年需求强劲,新项目上线带动收益增长,EBITDA 利润率轻微上升[16] - 需求稳定增长,AI 应用推动云服务需求,香港是国内公司海外扩张重要节点,欣新网业绩向好[16]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液流电池中全钒液流电池综合优势明显,单瓦时成本已降至 2 元人民币且有下降可能,新秀液流电池尚处早期,解决腐蚀性等问题后成本优势更显著[7][8]
交银国际:关注创新出海和基本面、估值修复机会
证券时报网· 2025-01-16 09:15
行业趋势 - 中国创新药企业延续出海热潮,多数企业成功与MNC大药企或通过NewCo形式将创新药资产授权出海 [1] - 出海仍是2025年创新药板块最大的看点之一,更多重磅交易值得期待 [1] 政策环境 - 各类药械集采持续为创新品种医保支付创造资金空间 [1] - 后续财政和医保/商保利好政策继续出台 [1] 市场估值 - 创新药板块估值仍处历史底部,板块仍有较大修复空间 [1] 公司推荐 - 建议关注康方生物、先声药业等 [1]
交银国际(03329) - 2024 - 中期财报
2024-09-12 16:30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收益及其他收入2.85亿港元,2023年上半年为4.82亿港元[2] - 2024年上半年公司股东应占亏损3.55亿港元,2023年上半年为3.73亿港元[2] - 2024年上半年每股基本/摊薄亏损0.14港元,2023年上半年为0.13港元[2] - 2024年上半年公司股东应占股东权益3400万港元,2023年上半年为5700万港元[2] - 2024年公司资产总额171.62亿港元,2023年为182.11亿港元[2] - 2024年公司已发行股份数目为27.34392亿股,与2023年相同[2] - 2024年公司股东应占每股资产净值0.58港元,2023年为0.66港元[2] - 2024年上半年公司亏损3.553亿港元,2023年同期亏损3.732亿港元[5] - 2024年上半年总收益及其他收入285.1百万港元,2023年同期为481.7百万港元[14] - 2024年上半年营业支出及融资成本为676.4百万港元,2023年为855.4百万港元,融资成本下降15.3%[1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集团累计减值拨备1273.9百万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减少443.9百万港元[16] - 截至2024年6月30日,贷款减值399百万港元,债务减值699百万港元[16] - 截至2024年6月30日,第三阶段借款人所欠未偿还本金总额840百万港元,占集团所授出贷款及垫款总额约62.4%[16] - 2024年6月30日,现金及银行结余增加292.1百万港元至1591.5百万港元[17] - 2024年6月30日,流动资产净额增加323.8百万港元至4382.2百万港元,流动比率约为1.6倍[17] - 2024年6月30日,集团借款总额为12958.0百万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14149.0百万港元减少[17] - 2024年6月30日,集团杠杆比率为820.8%,2023年12月31日为787.5%[18] - 2024年上半年佣金及手续费收入96,019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75,132千港元[36] - 2024年上半年自营交易收入176,095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390,409千港元[36] - 2024年上半年总支出676,375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855,422千港元[36] - 2024年上半年营业亏损391,227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373,757千港元[36] - 2024年上半年税前亏损358,524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368,664千港元[36] - 2024年上半年本公司股东应占期内亏损355,288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373,225千港元[36] - 2024年上半年本公司股东应占每股亏损基本/摊薄为0.13港元,2023年同期为0.14港元[36] - 2024年上半年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债券投资公允价值变动为181,599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56,531千港元[37] - 2024年上半年本公司股东应占综合收益总额为 - 217,943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 - 389,071千港元[37] - 2024年6月30日非流动资产总额为56.59857亿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71.00546亿港元有所下降[38] - 2024年6月30日流动资产总额为115.02603亿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111.105亿港元有所上升[38] - 2024年6月30日资产总额为171.6246亿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182.11046亿港元有所下降[38] - 2024年6月30日总权益为15.78697亿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17.9664亿港元有所下降[38] - 2024年6月30日非流动负债总额为84.63315亿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93.62288亿港元有所下降[39] - 2024年6月30日流动负债总额为71.20448亿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70.52118亿港元有所上升[39] - 2024年6月30日负债总额为155.83763亿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164.14406亿港元有所下降[39]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期内亏损3.55288亿港元[40]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期内其他综合收益为1.37345亿港元[40]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期内综合收益总额为 - 2.17943亿港元[40] - 2024年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为489,689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 - 525,834千港元[42] - 2024年上半年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为1,078,724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1,107,603千港元[42] - 2024年上半年融资活动所用的现金净额为 - 1,212,576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 - 721,537千港元[42] - 2024年上半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增加净额为355,837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 - 139,768千港元[42] - 2024年6月30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589,829千港元,2023年6月30日为1,539,480千港元[42] - 2024年上半年收到贷款或客户利息61,679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104,080千港元[42] - 2024年上半年收到银行及其他利息收入47,256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50,149千港元[42] - 2024年上半年已付利息支出 - 258,177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 - 296,783千港元[42] - 2024年上半年收到股息30,262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45,019千港元[42] - 2024年上半年收到债券利息收入191,646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194,512千港元[42]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收益及其他收入为176,095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390,409千港元[51]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减值拨备变动为53,993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159,241千港元[54]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税前亏损已扣除的融资成本为298,259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352,165千港元[5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折旧为61,631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62,917千港元[5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经营租赁支出为1,972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1,738千港元[5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员工成本为173,673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184,210千港元[5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所得税支出为 - 3,236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4,561千港元[56]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本公司股东应占亏损为 - 355,288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 - 373,225千港元[6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每股亏损为 - 0.13港元,2023年同期为 - 0.14港元[60] 各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证券经纪业务佣金及手续费收入为4230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560万港元或11.5%[5] - 2024年上半年,保证金客户账户数目增至9727,保证金贷款利息收入为3380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2300万港元或40.6%[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企业融资及承销服务的佣金及手续费收入为3370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510万港元增加2860万港元或560.6%[8]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已设立11只QFLP基金及1只QDIE基金,QFLP基金成为首只在海南及青岛设立的同类基金[9] - 2024年6月30日,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总额约为173.572亿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192.836亿港元减少10.0%[9]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资产管理及顾问服务费收入为2000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220万港元或9.9%[9] - 2024年上半年自营交易收益为1000万港元,2023年同期为4580万港元[9] - 2024年6月30日,房地产及国企行业企业客户被授予贷款本金分别为7.08亿港元及5.05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对应数据为7.98亿港元、5.20亿港元及0.55亿港元(医药行业)[11] - 报告期内,公司向五大客户授出贷款总额为12.74亿港元,占贷款总额94.7%,单一最大客户获贷5.05亿港元,占37.6%;2023年12月31日对应数据分别为13.01亿港元、86.5%、5.20亿港元、34.6%[11] - 报告期内,短期贷款利率5.25% - 8.0%,长期贷款利率6.5% - 7.0%;2023年12月31日对应数据为5.25% - 8.78%、5.5% - 7.0%[11]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贷款及垫款等利息收入为128.9百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约41.0%,自营交易亏损92.6百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增加86.8百万港元[11] - 报告期内,87.6%有担保抵押品为证券形式,12.4%为房地产形式;2023年12月31日对应数据为90.2%、9.8%[12] - 报告期内,短期贷款本金1.25亿 - 5.05亿港元,长期贷款本金71百万 - 1.69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对应数据为55百万 - 3.60亿港元、71百万 - 5.20亿港元[13] - 2024年6月30日,固定收益证券投资余额7322.4百万港元,占71.4%;2023年12月31日为8093.8百万港元,占72.8%[13]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覆盖135个上市企业股票,深度报告发布量同比增加30%,分析师路演热度接近30万[13] - 2024年上半年经纪分部总收益47,797千港元,企业融资及承销分部33,717千港元,资产管理及顾问分部46,171千港元,保证金融资分部33,766千港元,投资及贷款分部55,495千港元,其他分部101,972千港元,合计285,148千港元[49] - 2024年上半年经纪分部税前亏损29,653千港元,企业融资及承销分部10,878千港元,资产管理及顾问分部5,649千港元,保证金融资分部28,779千港元,投资及贷款分部337,975千港元,其他分部盈利54,410千港元,合计亏损358,524千港元[49] - 2023年上半年经纪分部总收益53,454千港元,企业融资及承销分部5,104千港元,资产管理及顾问分部76,408千港元,保证金融资分部56,827千港元,投资及贷款分部259,448千港元,其他分部82,076千港元,合计481,665千港元[50] - 2023年上半年经纪分部税前亏损28,635千港元,企业融资及承销分部42,980千港元,资产管理及顾问分部盈利17,344千港元,保证金融资分部14,597千港元,投资及贷款分部312,915千港元,其他分部盈利13,119千港元,合计亏损368,664千港元[50] - 2024年上半年来自外部客户的总收益中香港为261,375千港元,中国内地为23,773千港元,合计285,148千港元[50] - 2023年上半年来自外部客户的总收益中香港为385,542千港元,中国内地为96,123千港元,合计481,665千港元[50] 市场环境相关数据 - 2024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5.0%[4] - 2024年上半年香港新股数量较2023年同期减少6.45%,首次公开发售集资总额减少26.04%[4] - 2024年上半年恒生指数上涨3.94%[4] - 2024年上半年,联交所新股数量
交银国际(03329) - 2024 - 中期业绩
2024-08-26 18:45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收益及其他收入为2.85148亿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4.81665亿港元下降40.8%[1] - 2024年上半年公司营业亏损为3.91227亿港元,2023年同期为3.73757亿港元[2] - 2024年上半年公司税前亏损为3.58524亿港元,2023年同期为3.68664亿港元[2] - 2024年上半年本公司股东应占期内亏损为3.55288亿港元,2023年同期为3.73225亿港元[2] - 2024年上半年本公司股东应占每股亏损基本/摊薄为0.13港元,2023年同期为0.14港元[2]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资产总额为171.6246亿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182.11046亿港元下降5.76%[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负债总额为155.83763亿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164.14406亿港元下降5.06%[6]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总权益为15.78697亿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17.9664亿港元下降12.13%[5] - 2024年上半年其他综合收益(扣除税项)为1.37345亿港元,2023年同期为 - 0.15846亿港元[3]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流动资产净额为43.82155亿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40.58382亿港元增长7.98%[6]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总收益为285,148千港元,总支出为676,375千港元[1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税(虧損)╱利潤为 -358,524千港元[1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总收益为481,665千港元,总支出为855,422千港元,税前亏损为368,664千港元[11] - 2024年上半年佣金及手续费收入为96,019千港元,较2023年的75,132千港元有所增长[12] - 2024年上半年利息收入为162,669千港元,低于2023年的275,298千港元[12] - 2024年上半年自营交易收入亏损82,593千港元,而2023年为盈利39,979千港元[12] - 2024年上半年其他收入为109,053千港元,高于2023年的91,256千港元[14] - 报告期末,分配至公司现有合约项下余下履约责任的交易价格总额为29,420千港元,高于2023年12月31日的28,400千港元[15] - 2024年上半年减值拨备变动为53,993千港元,低于2023年的159,241千港元[16] - 2024年上半年来自香港的外部客户总收益为261,375千港元,低于2023年的385,542千港元[11] - 2024年上半年来自中国内地的外部客户总收益为23,773千港元,低于2023年的96,123千港元[11] - 截至2024年及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终止确认以摊销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无收益或亏损[13] - 2024年上半年税前亏损融资成本298,259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352,165千港元[17] - 2024年上半年所得税支出为(3,236)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4,561千港元[18] - 2024年上半年公司股东应占亏损(355,288)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373,225)千港元;每股亏损0.13港元,2023年同期为0.14港元[22] - 2024年上半年公司亏损3.553亿港元,2023年同期亏损3.732亿港元[30] - 2024年上半年总收益及其他收入285.1百万港元,2023年同期为481.7百万港元[41] - 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亏损约为355.3百万港元,2023年同期亏损373.2百万港元[41] - 2024年6月30日现金及银行结余增加292.1百万港元至1591.5百万港元,流动资产净额增加323.8百万港元至4382.2百万港元,借款总额为12958.0百万港元[42] - 2024年6月30日集团杠杆比率为820.8%,2023年12月31日为787.5%[43] 各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经纪分部外部佣金及手续费收入为42,331千港元[1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企业融资及承销分部外部佣金及手续费收入为33,717千港元[1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资产管理及顾问分部外部佣金及手续费收入为19,971千港元[1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保证金融资分部外部利息收入为33,766千港元[1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投资及贷款分部外部利息收入为128,903千港元[1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资产管理及顾问分部外部自营交易收入为10,000千港元[1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投资及贷款分部外部自营交易收入为 -92,593千港元[1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其他分部其他收入为101,972千港元[1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证券经纪业务佣金及手续费收入为4230万港元,比2023年同期减少560万港元或11.5%[31] - 2024年上半年保证金客户账户数目增至9727,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保证金贷款利息收入为3380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2300万港元或40.6%[33] - 2024年上半年,不包括特殊目的收购公司上市和由GEM转主板的公司,联交所新股数量较2023年同期减少6.45%,首次公开招股集资总额减少26.04%[34] - 2024年上半年公司完成1个担任独家保荐人的首次公开招股主板上市项目、8个担任账簿管理人的首次公开招股主板上市项目、47个发债项目、1个担任财务顾问的财务咨询项目及1个合规咨询项目[34]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企业融资及承销服务的佣金及手续费收入为3370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510万港元增加2860万港元或560.6%[34] - 截至2024年6月30日,交银龙腾核心增长基金收益率为6.85%,排名位于香港市场同类产品前10%内[36]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已设立11只QFLP基金及1只QDIE基金,QFLP基金成为首只在海南及青岛设立的同类基金[36] - 2024年6月30日,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总额约为173.572亿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192.836亿港元减少10.0%[36]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资产管理及顾问服务费收入比2023年同期减少220万港元或9.9%至2000万港元,自营交易收益为1000万港元,2023年同期为4580万港元[36] - 2024年6月30日,房地产及国企行业企业客户被授予贷款本金分别为7.08亿港元及5.05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分别为7.98亿港元、5.20亿港元及0.55亿港元(医药行业)[38] - 报告期内向五大客户授出贷款总额为12.74亿港元,占报告期内集团授出贷款总额的94.7%,单一最大客户获贷5.05亿港元,占37.6%;2023年分别为13.01亿港元、86.5%、5.20亿港元、34.6%[38] - 报告期内短期贷款利率5.25% - 8.0%,长期贷款利率6.5% - 7.0%;2023年12月31日短期贷款利率5.25% - 8.78%,长期贷款利率5.5% - 7.0%[38]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贷款及垫款等利息收入为128.9百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约41.0%,自营交易亏损为92.6百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增加86.8百万港元[38] - 报告期内87.6%有担保抵押品为证券形式,12.4%为房地产形式;2023年12月31日分别为90.2%、9.8%[39] - 2024年6月30日固定收益证券投资余额7322.4百万港元,占71.4%;2023年12月31日为8093.8百万港元,占72.8%[39] - 截至2024年6月30日覆盖135个上市企业股票,深度报告发布量同比增加30%,分析师路演热度接近30万[40] 公司资产相关数据变化 - 2024年6月30日贷款及垫款总额1,344,776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1,504,413千港元有所下降;净额为946,095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1,040,443千港元减少[23] - 2024年6月30日应收账款总额812,888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463,636千港元增加;净额为818,560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475,934千港元增加[24] - 2024年6月30日其他应收款项及预付款项总额711,006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454,951千港元增加[27] - 2024年6月30日保证金客户贷款净额825,991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1,206,442千港元减少[27] - 2024年6月30日应付账款总额691,286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315,892千港元增加[28] 公司税务及派息相关信息 - 香港利得税按16.5%计提,中国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19] - 公司2024年和2023年中期均无派息[20] - 公司无派發或宣派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股息,2023年上半年也无[47] 公司其他相关信息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无购买、出售或赎回公司上市证券[4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遵守企业管治守则第二部分所有守则条文[46] - 2024年6月30日,集团无资产抵押,2023年12月31日也无[43] - 2024年6月30日,集团无重大资本承担[43] - 2024年6月30日,集团无重大或有负债[43] - 报告期内,集团无重大收购或出售附属公司、联营公司或合营公司[43] - 报告期内,集团无持有重大投资[43] - 审计委员会已与管理层及核数师审阅集团会计准则及常规,并讨论财务申报事宜[46]
宏观策略及行业展望
国际能源署· 2024-06-14 15:14
会议主要讨论的核心内容 宏观策略 - 全球经济景气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中国内需和外需均有支撑 [1][2][3] - 美联储加息态度趋于谨慎,全球流动性呈现"顶中有松"格局 [2][3][4] - 资产配置上看好风险资产,但对利率债持中性态度 [4][5] - 大宗商品价格整体呈上涨趋势 [5] 房地产 - 多地政府出台组合拳式政策支持房地产市场,预计可带来超过1万亿销售 [5][6] - 内地房地产市场有望企稳,国企和优质民企表现相对较好 [6] - 香港房地产市场零售租金有望温和回升,办公楼市场承压 [6][7] - 数据中心板块前景看好,收益率有望高于其他板块 [8] 金融 - 维持看好高股息策略,适度增配业绩具有弹性的保险等板块 [9][10][11] - 银行板块建议关注不良贷款释放空间较大和拨备覆盖率较高的标的 [13] - 证券板块整体盈利有下降压力,但部分标的仍有估值修复空间 [13][14] 消费 - 消费市场整体呈现审慎乐观态度,关注高端和低端分化趋势 [15][16][17] - 看好游戏、OTA和教培等子行业,对电商行业持谨慎态度 [19][20][21] 医药 - 关注业绩确定性强和反弹弹性大的细分子行业及个股机会 [24][25][26][27] - 看好创新药和高股息中药流通股 [26][27] 汽车 - 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接近1000万辆,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 [29][30] - 中重卡市场有望保持10%左右的增长,天然气中卡表现亮眼 [31][32][33] - 关注特斯拉自动驾驶在中国的落地情况 [31] 新能源 - 光伏和风电运营商有望受益于电改政策,部分龙头企业值得关注 [34][35][36] - 光伏行业供需格局有望维持相对平衡,部分细分领域毛利率较高 [36] 科技 - AI主题有望持续受关注,半导体行业可能出现分化 [37][38] - 看好海外和A股半导体制造,存储芯片等细分领域 [38] 问答环节重要的提问和回答 问题1 **Ellie Jiang 提问** 对于医药行业,公司如何把握反弹确定性强和弹性大的机会?[24] **Jiazhen Zhao 回答** 1. 关注业绩确定性强的细分子行业,如创新药和高股息中药流通股 [26][27] 2. 把握估值处于底部且有望迎来业绩和估值双反弹的标的 [25] 3. 关注一些创新能力突出且有出海潜力的龙头企业 [25][27] 问题2 **Yang Bai 提问** 新能源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如何?[34] **Jiazhen Zhao 回答** 1. 光伏和风电运营商有望受益于电改政策,部分龙头企业值得关注 [34][35] 2. 光伏行业供需格局有望维持相对平衡,部分细分领域毛利率较高 [36] 3. 关注一些独有优势和同质化程度较低的细分领域龙头 [34] 问题3 **Joyce Ju 提问** 科技行业未来可能出现哪些分化?[37] **Lei Chen 回答** 1. AI主题有望持续受关注,但半导体行业可能出现分化 [37] 2. 看好海外和A股半导体制造,以及存储芯片等细分领域 [38] 3. 通信技术设施建设有望保持稳定,部分细分领域供需偏紧 [37][38]
小米汽车产业链425国际
交银国际证券· 2024-05-08 09:10
产品信息 - 小米汽车首款车苏系定价在21万5900到29万9900之间,定价相对市场预期较低,市占比较高[1] - 小米汽车首款车苏7在动力系统表现出色,0-100公里加速仅需2.8秒,续航高达1800公里[4] - 小米汽车2023年20万到30万和30万到40万价格区间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均超过40%[5] - 小米汽车2024年销量预计为9-10万辆,人均金钱大概会超过10万[5] 技术研发 - 小米汽车自研的超级电机在转速上实现了行业领先的突破,转速已超过2万[8] - 小米汽车与汇创技术共同研发的超级电机V6系列转速已超过2万,预计将受益最大的功用点[8] - 小米汽车的电池采用了一体化电池技术,厚度只有120mm,体积效率最高,采用800伏的高压平台,最高电量达到132kW[9] - 小米汽车在电池领域进行了提前布局,投资了蔚蓝新能源等多家电池生产研发商,有望控制后续车型的成本[12] 市场扩张和并购 - 小米汽车2024年销量预计可达10万辆,主要定位于20万以上的细分市场[3] - 小米汽车预计上半年将发布定位于大陆市场的SUV,预计销量将达到30到35万辆[7] - 小米汽车的汽车工厂分两期建设,到2025年完工后总产能将达到30万辆,压缩地板和CTP电池等关键技术达到行业领先水平[10] 投资和合作 - 小米投资了固态电池领域,蔚蓝新能源是内地专注固态电池研发的公司,其电池电芯的能量密度高达360千瓦每公斤[15] - 小米投资了国内激光芯片发射器供应商纵汇星光,有望受益于国产产业链发展[28] - 小米投资了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公司,包括黑资黑芝嘛、爱波车、几何伙伴等[29]
小米汽车产业链国际
交银国际证券· 2024-04-26 23:32
产品信息 - 小米汽车首款车苏系定价在21万5900到29万9900之间,定价相对市场预期较低[1] - 小米汽车首款车苏7在动力系统表现出色,0-100公里加速仅需2.8秒[4] - 小米汽车定位20万以上细分市场,瞄准偏年轻消费群体,消费者需求转向个性化消费[4] - 小米汽车2023年20万到40万价格区间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40%,消费者愿意为高配置和品牌溢价付款[5] - 小米汽车自研的超级电机在转速上实现了行业领先水平,转速超过2万[8] - 小米汽车的电池采用了一体化电池技术,厚度只有120mm,体积效率最高,采用800伏的高压平台,最高电量达到132kW[9] 销售预期 - 小米汽车预计2024年销量可达10万辆,主要面向偏年轻的消费群体[3] - 小米汽车预计2024年销量可达9-10万辆,人均金钱预计超过10万[5] - 小米汽车预计2025年销量可达30到35万辆,后续车型可能是增长版本,面向更广的消费群体[7] 生产制造 - 小米汽车的生产工厂分两期建设,预计2023年完工,总产能可达30万辆,包括六大车间,实现一体化压缩后的地板和CTP电池等关键技术[10] - 小米汽车引入了大约700个机器人,提高了生产自动化率超过90%,并与国家级CNC合作研发了泰坦合金,成为内地唯一一家独立拥有量产大亚素铝合金材料授权的汽车厂家[11] 技术研发 - 小米汽车与汇创技术共同研发的超级电机将受益最大功用点,汇创技术在新能源领域布局加快[8] - 小米汽车在电池领域进行了提前布局,投资了多家电池生产研发商,有望控制后续车型的生产成本,同时也布局了固态电池领域[12] - 小米投资了蔚蓝新能源,专注于固态电池研发,提供高续航的半固态电池,纳密度高达360千瓦每公斤,有望成为小米的电池供应商[15]
交银国际(03329) - 2023 - 年度财报
2024-04-24 16:30
公司财务表现 - 2023年公司收益及其他收入为613百万港元,较2022年的586百万港元有所增长[7] - 2023年公司股东应占虧損为1,470百万港元,较2022年的2,984百万港元有所减少[7] - 2023年每股基本虧損为0.54港元,较2022年的1.09港元有所减少[7] - 2023年公司股东应占股东权益为1,797百万港元,较2022年的102百万港元有显著增长[7] - 2023年公司资产总额为18,211百万港元,较2022年的676百万港元有显著增长[7] - 2023年公司已发行股份数目为2,734,392,000,与2022年持平[7] - 2023年公司股东应占每股资产净值为0.66港元,较2022年的0.98港元有所减少[7] 公司业务发展 - 公司在2023年全面贯彻二十大精神,服务国家战略,聚焦国家重点区域开展业务[9] - 公司在2023年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取得了5.2%的增速,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增长的“压舱石”[11] - 公司在2023年继续推动多元化发展,优化公司治理架构,加强业务能力建设,获得多个行业奖项[13] 业务收入情况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證券經紀業務佣金及手續費收入為81.6百萬港元,較2022年減少了24.7%[20] - 港股、非港股、債券和其他證券產品的佣金明細分別为58.0百萬港元、9.4百萬港元、7.7百萬港元和6.5百萬港元[22] - 保證金客戶賬戶數目增至9,710,保證金貸款利息收入為109.1百萬港元,較2022年增加了6.5%[24] 资产管理及投资 - 2023年12月31日,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总额约为19,283.6百万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24,177.8百万港元减少20.2%[33] - 公司自营交易收益为45.8百万港元,较2022年的自营交易亏损466.1百万港元有显著改善[33] - 公司的股权投资主要集中在高成长性企业股债混合型投资,債券投资偏重信用资质较好、具一定溢价的中短期产品[35] 贷款及财务风险 - 公司提供的贷款主要包括短期和长期贷款,短期贷款年利率介乎5.25%至8.784%,长期贷款年利率介乎5.5%至7.0%[37] - 公司的贷款及墊款利息收入为427.3百万港元,较2022年的582.6百万港元减少约26.7%[39] - 公司要求客户以浮动抵押或固定抵押的形式提供抵押品,90.2%的有抵押品为证券形式,9.8%为房地产形式[40] 公司治理及人员情况 - 公司在2023年底共有538名员工,总员工成本约为398.0百万港元[72] - 譚岳衡为公司董事长兼执行董事,曾在多家金融机构担任高管职务[82][83] - 謝潔为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曾在交通银行集团担任多个高级管理职位[84][85] - 王賢家为公司执行董事、副行政总裁兼首席风险官,曾在交通银行集团担任多个高级管理职位[88][89] - 單增建为公司非执行董事,曾在交通银行集团担任多个管理职位[90][91] - 朱忱为公司非执行董事,曾在交通银行集团担任多个管理职位[93][94] 公司合规及风险管理 - 公司的市场风险包括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及其他资产的价格风险[67] - 公司的信贷风险来自客户或交易对手的潜在违约风险[64] - 公司的流动资金风险监控可预见的资金需求,以确保持续遵守相关规定[65] - 公司的操作风险由不完善或不妥当的内部程序、人为失误、信息技术系统故障或外部事件引起的直接或间接财务损失而产生[66] 公司与交通银行合作 - 公司与交通银行之间的金融服务框架协议规定了双方提供的金融服务范围,包括证券经纪结算、投资顾问、承销等[147] - 交通银行集团向公司提供存款服务、客户转介服务、基金产品分销服务和综合服务[148] - 金融服务框架协议要求双方提供的金融服务必须遵守公平基准、一般商务条款、特定定价政策等规定[150]
交银国际(03329) - 2023 - 年度业绩
2024-03-25 18:00
财务表现 - 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營業虧損为14.62亿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30.19亿港元有所改善[3] - 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收益及其他收入为61.32亿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负收入5.86亿港元有显著增长[2] - 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本公司股东应占本年虧損为14.70亿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29.84亿港元有所改善[3] - 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債券投資的公允價值变动为3.59亿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8.67亿港元有显著增长[4] - 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流动资产总额为111.10亿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153.13亿港元有所下降[5] - 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非流动负债总额为93.62亿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72.72亿港元有所增长[6] 收入构成 - 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企业融资分部收入为95.7亿港元,占总收入的15.6%[20] - 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资产管理分部收入为25.2亿港元,占总收入的4.1%[20] - 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保证金融资分部收入为10.4亿港元,占总收入的1.7%[20] - 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投资及贷款分部收入为10.9亿港元,占总收入的1.8%[20] - 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其他分部收入为29.1亿港元,占总收入的4.7%[20] 成本及支出 - 2023年收入中,經紀佣金為81,577千港元,較2022年的108,281千港元下降[22] - 2023年利息收入為536,397千港元,較2022年的684,951千港元下降[22] - 2023年其他收入中,計算機軟件開發及維護服務為156,634千港元,較2022年的129,641千港元增加[23] - 2023年融資成本為717,671千港元,較2022年的478,321千港元增加[24] - 2023年員工成本為397,982千港元,較2022年的370,722千港元增加[25] - 2023年減值撥備變動為625,608千港元,較2022年的1,195,191千港元減少[25] - 2023年所得稅支出為24,783千港元,較2022年的785千港元增加[25] 资产管理及投资 - 公司在上海、重庆、江苏、浙江、湖北、山东、河北、深圳等多地设立十逾只交银科创股权投资系列基金,专注投资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半导体、人工智能、新型材料、生物医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优质企业[46] - 公司的投资及贷款业务包括股权投资、债券投资、结构化融资以及贷款,致力于在投资回报与可承受风险之间达成平衡[48] - 公司提供的贷款主要包括短期及长期贷款,就短期贷款收取的年利率介乎5.25%至8.784%,而就长期贷款收取的年利率介乎5.5%至7.0%[51] 风险管理 - 公司根据多种因素确定各客户的信贷额度,包括但不限于公司持有的客户的资产总值,及各客户的背景、年收入、交易模式和信贷历史[50] - 公司要求客户以浮动抵押或固定抵押的形式提供抵押品,以保护公司的财务状况,报告期内,90.2%的有抵押品为证券形式,9.8%为房地产形式[53] - 公司向客户发放一年内到期、本金额介乎55百万港元至360百万港元的短期贷款,介于二至六年内到期、本金额介乎71百万港元至5.2亿港元的长期贷款只授予银团安排下的企业客户[54] 公司治理及未来展望 - 公司将积极把握国家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机遇,加强能力建设,推动公司高质量转型发展[88] - 董事不建议向股东派发本年度末期股息[89] - 公司已遵守企业管治守则和标准守则[91][92] - 審计委员会已与管理层及本公司核数师畢馬威会计师事务所審閱本集团採用之会计准则及常规[93] - 2023年度業績公告已刊登於聯交所網站及本公司網站[95]
交银国际:维持证券行业同步评级 看好业务结构均衡头部券商
智通财经· 2024-02-07 15:31
文章核心观点 - 交银国际维持行业同步评级,看好业务结构均衡的头部券商,维持中信证券、华泰证券“买入”评级,虽市场面临外部压力,但当前估值低且监管积极出台政策,头部券商兼具弹性和业绩韧性 [1] 2023年A股20家上市券商业绩快报情况 - 中泰、西部等6家券商盈利增速超100%,申万宏源、光大等7家券商盈利双位数增长,国元为个位数增长,天风、太平洋证券扭亏为盈;中信、东方为个位数降幅,海通、华林盈利双位数下降 [2] 上市券商2023年盈利预计情况 - 预计上市券商2023年盈利同比基本持平,4季度单季同比下降33%左右,盈利增长来自自营投资收益在低基数上同比回升,但轻资产收入和净利息收入预计同比下降,部分券商信用减值准备预计同比增长 [3] - 已公布业绩快报的20家券商2023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0.7%,2023年合计盈利同比增速在3.4 - 8.8%之间,预计A股全部上市券商盈利增速低于业绩快报计算的盈利增速 [3] 大中型券商2023年盈利情况 - 中信预计2023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7.7%,4季度收入降幅扩大 [4] - 海通同比下降84.57 - 85.97%,4季度单季亏损规模在33.5亿元 - 34.4亿元之间,原因是境外业务投资估值下降、利息支出上升以及融资业务减值拨备上升 [4] - 申万宏源同比增长50.6 - 79.3%,因2022年4季度自营投资亏损形成较低盈利基数 [4] - 东方证券同比下降8.6%,主要由于轻资产收入同比下降,预计资管收入降幅超同业 [4] - 光大证券同比增长31.4%,因此前就MPS事件计提的预计负债回拨计入非经常性损益,扣非盈利同比下降39% [4] - 投行业务、资管业务和境外业务占比高的券商2023年盈利降幅相对较大 [4]